“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这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中,对华夏文明形成初期,上古尧舜时期音乐的记载。
▲武昌何家垅出土唐代乐俑
于历史实事而论,几乎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体系可以和华夏民族相比。在未曾断绝的五千年历史中,华夏民族的音乐一样也是源远流长。它在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着其他民族的曲调,也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立于世界之林的音乐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中国的音乐中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比如,唐代的大曲至今依旧在戏曲音乐中有所存留;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变成了耳熟能详的革命红歌《绣金匾》;而人人都会唱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是由古曲改编而成。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关乎中国音乐的历史,由此展开。
古时代的先民音乐【约公元前1046年之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省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精致的骨笛。据考证。这些骨笛距今至少已有78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半音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这些骨笛不但能演奏传统中华民族的五声乐曲,也可以驾驭七声音阶的音乐。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
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根据这些文物,生活在中国的原始先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乐音的意识。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样原始而富有魔幻色彩的情景正是《吕氏春秋》中对原始先民音乐的记录。
传说,黄帝在昆仑山下,听到凤凰鸣声而学会了分辨十二调,其中雄鸟六声,雌鸟六声,黄帝便铸出了十二个编钟来与五声相谐和,中华民族从而有了音律。从此,音乐就正式进入了华夏民族的视野。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三皇五帝时代的乐曲并不算少,黄帝时期创作了《咸池》五音相合,尧时创作了《大章》致舞百兽,而舜时创作《九招》、《六英》等作品以明帝德。
这些如今看来浪漫奇诡的曲名,和帝王英雄的传说,也是音乐在先民时期地位的体现——这些华夏民族最古老的音乐,多用于祭祀上苍或歌颂帝王功德。而正是这样的作用和地位,奠定了音乐在中国历史之后千年的发展。
上古时代: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代以礼乐治天下,音乐被提高到了维护统治的地位上。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享用不同的乐舞,各自不得逾越。这时的宫廷音乐被后世称为“雅乐”,它古雅端庄,正统肃穆,在国家各种典礼和正式场合中出现。
此时的音乐也具有了很强的仪式感和叙事性,当一首音乐用于歌颂帝王的时候,就一定会出现历史事件,而并不能一味抒情。比如歌颂周武王大败商纣的《大武》,就分为不同的乐章,讲述了牧野之战的故事。
在文献的记录中,周代兵士披甲列阵,肃正挽戈,或坐或立,举步舞蹈,随着古雅顿挫的恢弘宫廷音乐,呈现出从发兵到战胜,再到商人军队溃败,四夷宾服场面,《大武》是一场舞蹈,也是展示帝王武德的仪式。
仪式感和叙事性,影响了后世千年中国音乐的理念,并且在周朝的礼乐制之下,使士大夫与音乐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和身份的认同,给予了音乐与文人携手的基础。
文人与音乐的携手,文字与音乐的互通,文学与音乐的合作,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的一大特点——直到后世数千年,中国音乐的主流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行进。
在器乐和律制方面,春秋战国也颇有成就。在此时出现对器乐的八音分类法直到清代依旧在传承使用,它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作为分类依据,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标志我国的器乐艺术成熟。《管子》中的《地员篇》也第一次提出了三分损益法,以计算的方式算出了五度相生律的五个音阶,独立发现了这种音乐律制。
▲八音分类法
与宫廷雅乐的兴盛相同,这一历史阶段的民歌也十分兴盛,《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就是对当时民歌的集成之作。
中古时代:秦汉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这是司马相如鼓琴为卓文君唱《凤求凰》时的诗句,比起春秋战国时期,从汉代开始,音乐已经相当成熟。
汉代到南北朝是一个相当迷幻的时代,这是几百年的乱世之后的升平盛世,一切都在飞速的发展,似乎每个人都拥有了久违的自由。在那个崇尚玄学的时代下,有人开始研究长生不老的丹药,有人开始专注方士法术,也有人开始佯狂醉酒诅咒世界。
▲竹林七贤 主题画作
就算在当时出入帝王宫殿的文学大赋小赋,也是极尽描摹夸张之能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音乐就成为了这些文人抒发感情的良药。并且,此时西域诸国也与华夏有了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后,将《摩诃兜乐》带回了长安,胡笛、箜篌等西域乐器也进入了中华。及至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随之而来,因此,这一阶段音乐的发展十分蓬勃。
在这个时代里,有蔡文姬在胡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还有嵇康剑胆琴心豪迈一死之后,从此被蒙上一层传奇色彩的《广陵散》,连王昭君出塞都要带着琵琶——虽然此时的音乐依旧文人化,但是它已经渐渐从礼制中解脱了出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娱乐和自我抒发的一部分。
中国独有的文字曲谱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古琴曲《碣石调幽兰》被文字琴谱记录了下来,从此,华夏音乐的流传有了一定的依据。
▲《碣石调幽兰》古琴文字谱
此时,民间也出现了相和歌的音乐形式。最初,它是一个人唱三人和的形式,后来又有更宽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和声”与西方和声不同,按照朱熹等人的说法,和声也叫泛声:“唱者,发歌句也,和者,继其声也。”
也就是在唱者歌唱的时候,和者跟随演唱出原无实意的虚词以填充旋律。相和歌原本是民间的音乐,但是在汉代乐府的整理之下,以歌词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中古时代:隋唐五代【公元589—公元960年】
隋唐五代时期最出名的爱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故事。无论是在历史事实,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甚至后来诸多传奇杂剧之中,李杨爱情总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唐明皇游月宫 画作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和杨玉环沉溺盛世中的爱情,日日歌舞不辍,此时他们所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一首唐代法曲。相传,宫廷内的《霓裳羽衣曲》不穿世俗衣服,而是以道家仙女的金钿霞帔出现,衣袂蹁跹,美人巧笑,描写了唐明皇游月宫遇仙的故事。
法曲是一种歌、舞、器乐合作表现的大曲,它有着严谨的四段式规制:“散序、歌头、排遍、入破。”可以想见,杨玉环起舞作乐,慢态不能穷,李隆基拊掌而歌,繁姿曲向终。一曲《霓裳羽衣曲》,正是我们重构唐代宫廷生活重要的音乐意象。
唐代的中国是全世界最繁荣的地方,国家的强盛百姓的富足,使音乐娱乐更加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及至唐代最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兼之其他宫廷和政府音乐机构,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有数万人。
▲敦煌壁画上的舞蹈
此时,大量来到长安的异域胡人将西域音乐带入了大唐,最终在唐太宗的时期,宫廷宴乐中出现了十部乐,分别来以西域各国为名: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和高昌。而在这十部乐的礼制之上,唐代宫廷的宴乐中也出现了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区别。
其中坐部伎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以管弦丝竹乐伴奏温文抒情乐舞,而立部伎则与之相反,通常在室外表演,以锣鼓等乐器伴奏,几十甚至上百人表演乐舞。其中著名的音乐就是描述李世民功德的《秦王破阵乐》。这是不同的乐队编制的区别,也是器乐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进步,这正是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
▲如今的阳关
除了宫廷音乐之外,隋唐五代时期的文人音乐也不菲的成就。《阳关三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曲目,古籍记载“三叠”是一种音乐手法,具体在歌唱的时候,可以将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叠为“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方式演唱。
叠唱在唐代以诗入乐的情况下十分常见,白居易听《何满子》就有“一曲四词歌八叠”的说法。而这样的叠法可以让七言五言的诗句更为贴合长短不一的乐句,在一些研究中,也认为这正是后来诗歌走向长短句的基础。
中古时期:宋金元【公元960—公元1368年】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关键时期。戏曲是集合音乐、文学、表演等多个门类的综合艺术,它的音乐至今依旧影响着很多歌曲的创作。
元杂剧往往以四折一楔子出现,每折中用同样宫调的曲牌缀联而成,,一人独唱,其他脚色只是说白来辅助故事展现。杂剧结构严整,一本只讲一个故事,情节十分集中,虽然它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杂剧的结构并非文学体制,而是一种音乐体制。
▲元杂剧《西厢记》插图
首先,曲牌连套体的音乐有一种独特的规则,就是“有头有尾”。同一个宫调的曲牌中,有的比如【端正好】可以做开头,【快活三】却不行,比如【煞尾】专属做结尾,其他的曲牌却不行。这正是杂剧音乐体制大于文学的明证。
以音乐的源流来看,无论是曲牌连套体,还是四折一楔子,或许都是从唐代法曲大曲的思维方式而来。法曲一般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数段歌舞,也是有头有尾,缀联成篇。而大曲则分为三部分,更为细致,分为数十个乐章,依序而歌,不能颠倒。
▲关汉卿画像
中古时期:明代与清中期【公元1368—1840年】
明代的音乐在世界上来说都是一座高峰。比如朱载堉首先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个理论广泛地运用在了现代的音乐中,他也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比西方要早数十年。但是,由于演奏习惯,十二平均律和定音乐器却并没有在当时的中国流行开来。
▲朱载堉塑像
明清时期戏曲繁荣发展。戏曲演出以传奇为主,已经进入了文人创作戏班演出的模式。有一梦还魂的《牡丹亭》,有兴亡变幻的《长生殿》,有王朝末路的《桃花扇》,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故事几乎都能在传奇中找到类似的题材。
虽然明代传奇文学性和故事性有所加强,但是,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作为戏曲,明代的传奇更多的在演唱声腔上做出了改革和发展,音乐伴奏虽然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却也只是跟随声腔变化,并不做出太多改变。
▲《牡丹亭》刻本插图 惊梦
除了雅部的传奇,明清时期花部乱弹、说唱音乐和器乐音乐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花部的乱弹打破了曲牌的限制,进一步解放了音乐和文字的关系。自花部开始,音乐彻底地从庙堂之高走进了江湖之远,成为了纯粹的娱乐和艺术。
并且,由于明清出版业的发展,刊刻小曲民歌成为一时之风,而许多古琴曲如朱权辑录的《神奇秘谱》也都因此流传了下来。《十面埋伏》、《平沙落雁》、《流水》……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民乐器乐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而到了晚清,京剧艺术在历史舞台上粉末登场。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相对方便,商业往来频繁,运河运输发达,音乐的曲调可以流传到大江南北,京剧就是从运河载来的艺术。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日,徽班进入北京献艺。
▲京剧同光十三绝画像
京剧是板腔体,比之花样繁多的曲牌,似乎板腔体七字句十字句的形式颇为简单,但是它的音乐却有着复杂的源流。徽班进京的时候带来的声腔就有梆子腔、乱弹腔、弦索调、二黄调等七种。再加上后来汉剧西皮调的传入,京剧虽然以形成的地方命名,但是实际上却是集全国音乐的大成之作。
明清之间有著名的“花雅之争”,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就是对西周以来礼乐制下音乐的逐步解放。
在中国,音乐是什么呢?在周代,人们认为它是祭祀神仙,称颂帝王的仪式。音乐可以动摇人的心旌,因此有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魏晋时嵇康反驳了这一点,他认为“声无哀乐”,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而到了元代,以音乐体制为主的戏曲出现,音乐成为了一种形制。直到花部乱弹以至于京剧的出现,中国的音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虽然颇具艺术性,但是终究是一种走入人性的娱乐和享受。
近代【1840-1949年】
近代的中国风云变幻。鸦片战争以来,国土主权步步沦丧,大量留学生去往西洋求学;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成立,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又陷入了二战日本侵华的战争之中;终于,在1949年,中华民族结束了百年的乱世,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虎门销烟主题绘画
传统的民族艺术京剧艺术完全成熟,唱腔流派异彩纷呈,从北到南得到广大群众们的追捧和喜爱。在出现“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时装新戏,比如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剧中的女主角烫头发,穿高跟鞋,完全是异域情调;也有讲述上海滩妓女被杀惨案的《枪毙阎瑞生》,西装上台演出。
▲尚小云《摩登伽女》剧照
梅兰芳更是在传统剧目上做出了一些改变,从《贵妃醉酒》到《霸王别姬》,从《洛神》到《天女散花》,他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京剧旦行的延展,创立了“花衫”行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来,他也带着京剧走出了国门,让世界都惊叹这样富有想象力的表演艺术。
而在沈心工和李叔同等留洋归来的艺术家们也创作了学堂乐歌,将欧美、日本的流行歌填词引入中国,从幼儿开始做出西方音乐的启蒙。
▲学堂乐歌学员照片
五四运动后,西方系统的音乐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国内也开始创办音乐学院,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黄自等人以民族音乐为依托,开始创作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和器乐作品。
此时的音乐作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问》、《毛毛雨》、《空山鸟语》等等。这些专业音乐家的出现为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剧社合影
西洋乐多使用十二平均律乐器,而中国多使用五度相生律的乐器,在和声与交响方面,十二平均律比五度相生律更容易好听,而自由的民乐乐器也更适合千年来与人声的配合。近代的音乐家们提倡“音乐救国”,在对民族音乐的改革和新编上也出现了许多作品。
当电影在上海流行起来的时候,电影音乐也成为了作曲家们创作的重点,从《夜半歌声》、《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到《桃李劫》和《风云儿女》……电影音乐影响了许多普通市民观众的音乐审美,它们有的取材于明清之际流传广泛的民间小调,有的颇富艺术感,也有的宣传革命。电影音乐十分受到观众们的喜爱,许多曲调都传唱至今,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风云儿女》剧照
及至抗日战争爆发,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开始,冼星海回到了祖国,贺绿汀离开了上海,音乐家们组成了演出队,走到抗日前线为将士们演奏。大时代下总会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音乐家见识了战争的苦难,士兵的坚强,以及人民必胜的信心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有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游击队歌》,有万众一心的《黄河大合唱》,有讲述前线残酷战事的《太行山上》,也有浪漫和哀伤的《玫瑰三愿》。抗日战争时期的歌咏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广泛的群众爱国音乐活动。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人们用歌声筑起了一道抗敌的同盟。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北伐战争胜利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发展出了许多优秀的群众音乐作品,它们大多饱含着革命热情,以民歌小调为依托,填入新词而唱,比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郎当红军》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红色边区生活画作
在盐阜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等地都曾经举办轰轰烈烈的民歌征集大赛,主题由劝人识字到参军光荣丰富多样,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和文学家的整理加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新民歌。比如《绣金匾》、《东方红》和《拥军花鼓》等等。
革命根据地这样用民歌和革命思想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留下了许多至今唱响的红歌,也一直影响了到建国之后的音乐创作和文艺政策。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度在音乐上百花齐放,各种音乐门类都出现了朝气蓬勃的创作状态。毕竟结束了百年战乱,艺术家们在和平年代总有许多抒情的回望。在1956年之前,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如歌曲《歌唱祖国》,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而戏曲也大量出新,评剧《刘巧儿》、黄梅戏《天仙配》等等都是当时推出的现代戏——传统的戏曲想要完成表演现代情境的转身,西洋乐走向表达民族音乐认同的道路——音乐发展蒸蒸日上。
▲《刘巧儿》剧照
而到了大跃进时期,音乐作品中的革命色彩和红色主题就更加深化了。此时出现了更多歌颂革命人物,为领袖诗词谱写,以及赞扬新中国成就的音乐。这些音乐作品依旧十分优秀,有电影《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歌剧电影《刘三姐》等等。
文革无疑是对音乐艺术的一次巨大打击,在这十年中,音乐被用于毛主席语录歌的谱曲,或者是样板戏的配器,虽然在文革期间,几乎每部作品都是举国之力挑选完成,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但是在主题上却总是宣传红色革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音乐重新开始自由的发展,当高音喇叭播放着文革时期禁止唱的歌曲,当街头巷尾播放着港台明星的音乐,人们忽然感到了有许多被压抑的情感需要抒发。一首《乡恋》引起了社会巨大的轰动,也打开了新中国通俗和流行音乐的大门。
▲李谷一演唱《乡恋》
到了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真正开始崛起,歌坛出现东北风、西北风,也出现了摇滚乐。崔健《一无所有》用强烈的情绪唱出了苦闷和彷徨的情绪,黑豹、唐朝、面孔……一批一批优秀的乐队出现。窦唯、张楚、何勇……他们光芒万丈,也颓废迷茫,是他们唱响了一个时代青年的声音。
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音乐正式开始走向多元。有老狼唱起的校园民谣,有毛宁杨钰莹民歌风格的悠扬小曲,也有花儿乐队、新裤子乐队等新时期的摇滚乐和《两只蝴蝶》、《丁香花》等网络歌曲。
▲崔健专辑封面
时至今日,中国的音乐依旧在发展,戏曲成为元素和风格进入歌曲中,而许多老歌也经常被改编成为新的形式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后浪们追逐时代的潮头前进,关于世界,关于未来,中国的音乐将会继续探索和发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