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经典常谈》()

《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的合称。

1.《春秋》与“春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的朝廷大事,大多是在春秋两个季节举行,所以记事的史书就用“春秋”做了名字。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大事记,也就有了各国的《春秋》,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春秋》,却是专指鲁史的。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各国的大事记,都没有传下来,只有鲁国的传下来了。这应该要归功于孔子,因为他是鲁国人,相传这部鲁国《春秋》就是他编写的。

关于孔子著《春秋》,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猎杀了一只独角怪兽,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就把它扔了。孔子听说了,就去看这个怪兽,一眼就认出来这是一只“麟”。麟是仁兽,代表着祥瑞,只有圣帝明主在位、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出现。可是当时正是乱世,哪里能有圣主呢?这麟出现得实在不是时候,它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孔子从这只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他悲伤地感慨:“我的道不行了!”当时他已经年老,也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向各国君主说教,却总得不到信任,自己的“道”也难以施行。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修一部《春秋》,让国君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用时九个月,从鲁隐公元年开始,一直写到发现麟的那一年结束,完成了鲁史《春秋》。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事实上,孔子和鲁国《春秋》没有任何关系。这部书完全是鲁国史官所作,是一部信史,比如里面记载的鲁国日食,有30次和西方科学家的推算是吻合的。鲁《春秋》记载了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虽然是鲁国纪年,但是记载了各诸侯国的事情,所以也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

2.《春秋》三传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而是劝惩,特点是文字过于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这就需要有人来进行解说。孔子兴办私学,其中教授的科目之一就是《春秋》,他把自己对“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理解,传授给了他的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分散四方,继续传播着他的思想,《春秋》三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春秋》三传的共同特点是:把劝惩作用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征实。它们解读的《春秋》大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人君的明鉴;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拨乱反正的程序。两者都是王道。

三传也有不同之处。《公羊传》和《榖梁传》主要的内容是解读经书,在解释的时候,往往咬文嚼字,穿凿附会,而《左传》却是以叙事为主的。另外,《公羊传》和《榖梁传》流传较早,在当时被立为《春秋》的博士,也就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左传》成书虽早,但流传得晚一些,在名气上不如前两家,虽然也争取到立了博士,但是不久就废了。可是《左传》虽然没有进入官学,在民间却很是流行,因为《公羊传》和《榖梁传》空谈说教太多了,相比之下,《左传》自有其独到之处。

3.《左氏春秋传》

《左氏春秋传》就是我们俗称的《左传》,通常认为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作。左丘明这个人很神秘,有人说他是“鲁君子”,有人说他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人说他是鲁国的史官。另外,汉代人认为《国语》也是左丘明所著,司马迁就曾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是从后世的研究来看,无论《左传》还是《国语》,作者应该都不是左丘明。

《左传》是依据《春秋》而作的,作者参考各种典籍,比较详细地叙述历史事件,征引孔子和别家的解经言论,自成一家之言。但是书中的迷信之处也很多,大大违背了《春秋》“征实”的精神,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契合了。东晋儒学家范宁在他所著的《榖梁传序》中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说文章美,“富”是说材料多,“巫”是说它多叙述鬼神故事,预言祸福。这是很公平的评价。

现存的最古的《左传》注,是西晋时期的杜预注。杜预谈到《左传》,说它“其文缓,其旨远”,“缓”的意思是委婉,“远”的意思是含蓄,夸它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有这样高的评价,《左传》就不仅是史学的权威之作,也是文学的权威了。这是杜预夸大其词吗?非也。

《左传》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记叙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时期,列国之间频繁会盟,使臣会不会说话,关系重大,所以非常注重辞令。《左传》记叙当时君臣对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看似平心静气,实则暗藏机锋,紧要关头寸步不让,外交辞令恰到好处。就算是当时情景的实录,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夫。

《左传》的作者还擅长写战。复杂的战争,叙述得头头是道不易,讲述得有声有色更难。但是作者却能忙中偷闲,从容不迫,可见其写作功力。后世的许多写战作品,包括《三国演义》都继承了《左传》的写战手法。

THE END
0.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精选5篇)相传上古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创造了汉字。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jvzquC41yy}/{~|gpoo/exr1lkgpcw4icqj1=>;456/j}rn
1.门外文谈再后来,职掌分得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却是很有意思的。至于后来的“文学家”用它来写“阿呀呀,我的爱哟,我要死了!”那些佳句,那不过是享享现成的罢了,“何足道哉”!jvzq<84yyy4mwzpowyfwv3eqo4dp8hz1euovnsv0rnqAri?3;;3
2.《中国文化史》讲义本书编写目的,是为大学本科生简要介绍中国文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发展阶段的形态、状况和内在联系(规律)性。为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各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概括的了解,也考虑为教师的教学安排留下选择的余地,同时设想将同学接触文化史领域的口子拓大一点,能够从多个侧面激发他们钻研的积极性,因此,本书是在广义文化史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5912=3587314:25337xjvor
3.文质之辨与历史哲学而据《史记》,孔子见老子的主要目的是问礼。《礼记·曾子问》中记录了孔子从老聃处听到的八条关于丧礼的精辟见解,应即此次交流的记录。29这足见礼本是史官的重要职责,即便以馆职为主的老子也精通于礼。在《周礼》中,五史均为宗伯的下属,属于广义上的礼官,这应该是《周礼》作者的一种政治理想,而非历史实录jvzquC41yy}/qyjpvksfu7hp1jznn8Fduvxbe}4472?60qyon
4.中国古代散文史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古代散文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想,课堂上老师在精心准备之后把对诗词散文的解读和鉴赏完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了吗?他们会接受我们提供的既定答案,也会从我们的讲解中获得美的感受,但有什么是属于他们的呢?他们能就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89;4ivvq
5.阿夏与吐谷浑史实考正这一条非常重要,是把阿夏与吐谷浑两个民族,两种不同的军事身份,分得十分清楚。 三、古藏文文献被错译的问题——阿夏是如何变成吐谷浑的 在翻译重要藏文典籍而涉及阿夏和吐谷浑等一些重要问题时,译者们的思想认识和翻译原则就大相径庭。 1、有三类不同的翻译情形 第一类是尊重原文直译,译者不会擅做主张改变原文。如《白史》(24)和《jvzquC41yy}/vrggve{m0lto1|nvcwyk1yn{v88;9;=/j}rn
6.《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3;5<357mvon
7.《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zwgyigsn13;:67;3jvor
8.语言的传承与演变从远古到现代社会的探索历程关于仓颉造字,有两种传说:一是说仓颉是伏羲时代的记事官,伏羲造书契,仓颉即是创造文字的专职官员;另一种说法是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这一传说后来得到了充分而详尽的杜撰。传说中的仓颉面生四目,上能观天象,下能察山川风雨之演相,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合类会意而造字。又经历代人们的多次神化和杜撰,仓颉的传说jvzquC41dnuh0lxfp0tfv8z235<7;B641cxuklqg1fkucrqu13:75A;: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