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等地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 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发生远比史的发生为早。可以说,人类诞生伊始,文学就发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文学的本质是人学。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意识、感情存于人体之内,外物感应、刺激人的大脑,人便会有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人类最便捷利用的就是语言、肢体动作,《诗大序》说:“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不是比较史学与文学孰早孰晚,而是希望说明文学是什么,为什么史书撰写会用文学的手法。史官记事的目的,本就是为国家的活动做记录,让后人能够了解前人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事实上,史官若只遵守实录原则,不对文字进行加工,所反映的只能是生活真实的表面。

文学手法在策书中的表现主要是修辞,其夸饰、想象则表现在言语文辞和事件的叙述中,比如《尚书》所记诸圣王与贤臣的言辞,就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夸饰等。但是文学的夸饰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反映的是真实的本质,这也就是艺术真实。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抒发,所谓内心世界则是客观外界的反映,人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才是客观外界的本质真实。因此实录是对表象的描摹,既有优点,也有缺憾。优点是客观记录,能够如实地反映事件面貌,缺憾是不能反映本质性的内容。这种缺憾,就需要用文学性手段加以弥补。文学性不仅是为了好看、好听,它的手段如夸张、比喻、描绘,能够将实录史笔的先天不足弥补完备。此外,人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感受和总结,都必须使用非史笔手段来完成。

文学写作能够反映事件的本质,有无数的例证。由古至今,无论是帝王、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没有人轻视文学的作用。他们多有诗文写作,深知文学的教化作用和感动人心的作用。《诗大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也因此,真正的历史学家,都会关注文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东汉末建安年间发生了大瘟疫,史辞的记录是:“是岁大疫。”这个记录只能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至于大疫大到如何,伤害如何,都不能反映。而曹植《说疫气》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始让后人知瘟疫感染之重,及时人感受之恐惧无奈之切痛,正所谓“动天地、泣鬼神”,这才是本质真实。

综上所述,文学的手段其实一直存在史家的书写之中,这也是书写本身的规律。书写本身就是文字技巧,文字技巧是为了更准确、贴切地表现和表达。上古史官其实深谙此道。孔子说:“文胜质则史。”史,宋代邢昺《论语注疏》说是史官。是以史官记事出现了虚华无实的写作。这是说过分追求言语文字的修饰,会出现“文胜质”的现象。但是孔子并不反对文辞的加工,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充分肯定了文辞的作用。只是孔子的理想是文质相符,所谓“文质彬彬”。因此上古史官的书写,对文字作加工,是书写的必然。当然,如果掌握得不好,就是“文胜质”。

(摘自傅刚《史与诗:史书写作中文学的发生与作用》)

材料二:

历史学家与文学家总是用不同的眼光打量同一事实。作为通俗的例子,我想到了美国的“西部片”。为这类影片所颂扬的英雄总是来自西部的荒野,而在他们对面为他们所轻蔑的,则是代表了软弱、怯懦、自私和妄自尊大的文明社会。情况像是,当历史学家选择了“文明”的地方,艺术家却一再地选择“野蛮”。你在处于“荒野”与“文明”之交的几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中,都不难遇到类似现象。这种对于“荒野”的留恋甚至令人疑心是出于潜隐的天性、人类的“荒野时期”的精神遗留——人类本来是打荒野中走出来的。

历史学家把奴隶制替代原始氏族社会坚定地看作历史进步,而不计及其间所付出的代价(比如道德意识变动),文学却往往用另一种尺度度量历史。你可以想到狄更斯、巴尔扎克以及整个18世纪、19世纪文学之上笼罩的浓重阴影,你更可以想到尤金·奥尼尔、卡夫卡和几乎全部西方现代文学。你绝不会轻率地把这看作文学对于历史的“反动”。因为文学正是在由自己的方面发现历史,发现矛盾着的历史的一个方面的真实,从而补了另一种眼光的偏蔽,而“历史真理”的确并非只有一个。不同于历史学的由历史总趋向及其总后果提出问题,文学因其本性始终更关心作为个体的人,人的命运、人性的完善等等。为历史学所忽略的东西,成为文学对生活思考的起点。

(摘自赵园《审美追求与社会历史思考》)

A.只执行实录标准,而不借助文学手段的史官记事,难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可能会影响后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解。

B.历史学家深知文学对社会人心的教化作用,因此也十分重视文学对历史研究的助益,并将此认识记录于《诗大序》中。

C.邢昺将“文胜质则史”的“史”注解为“史官”,可见上古史官擅长用文字技巧来提升表达,这是对上古史官书写的认可。

D.材料二认为,人类本来是从荒野中走出来的,因为潜隐的天性和“荒野时期”的精神遗留,所以对“荒野”十分留恋。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学的发生比史早,是因为人学与文学的关系紧密,人表达意识、感情的需求相较国家记事的需求更早。

B.材料二没有否定历史进步的意义,也绝非鼓吹退回野蛮,它强调的是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对反映历史视角的不可或缺性。

C.傅刚认为文学作为手段一直存在于史家的书写中,而赵园认为文学书写本身往往用另一种尺度衡量历史,两则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学术视角。

D.文学的本性始终更关心作为个体的人,当历史学家提出历史进步的观点时,文学家就会提出相左意见以补充历史眼光。

A.《诗大序》的“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人类使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便捷性。

B.引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意在说明诗歌在史书记录中的作用,史辞中添加诗文才能教化人心。

C.《说疫气》能反映瘟疫事件的本质真实,得益于叠词的铺排,视听结合的感官冲击,和“或···或···”这二句的场景再现。

D.卡夫卡的《变形记》展现了现代社会体制中,个体被异化、被压垮的生存困境,这正是文学能够记录“历史真理”的例证。

4.材料一提到“文学的本质是人学”,这在两则材料中均有体现,请简要梳理。(4分)

5.阅读以下文段,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历史书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6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衷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有如候鸟(节选)

周晓枫

在马赛马拉草原,她第一次乘坐热气球。看天地辽阔,壮丽奔行的动物生生不息。

迁徙,不可思议的旅程。驱使伟大行动的,可能出自基础乃至卑微的目的。多是出于食物和气候的现实原因,动物们才遗弃曾经繁茂的聚居所。但她依然心怀激荡,深信有多少迁徙的脚步,就有多少流浪不羁的灵魂。

在云端,在大地上,在海洋里——迁徙铺开古老而壮阔的朝圣之路。斑马穿过博茨瓦纳的草原与狮子的阻击,抵达盐沼,去舔食岩块上的矿物质。出生在夏威夷的座头鲸,要从温暖的出生水域,滑动桨叶般的鳍肢,前往寒冷的阿拉斯加。重量小于一毫克的蝴蝶,以远比婴儿拇指柔弱得多的肉身,扇动亮橘色的翅翼,集聚着,抵达千里之遥。奔跑有如舞蹈的瞪羚,虹膜和鳞片映照彩虹的鲑鱼……从最柔弱的到最强悍的,都义无反顾,踏上征程。

随着热气球高度的上升,无论是数量磅礴的角马,还是集体围剿的鬣狗,都变成微弱的斑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她也小得近乎斑点吧,像只飞高的候鸟。

鸟类,有着远比人类飞行员更丰厚有力的胸肌,凭借着光线、星宿、气流和磁极组成的地图高飞。在勺形的头颅里,每只鸟都藏好一根忠诚的指南针。即使长在两侧的眼睛未必能看到多远的前方,即使优雅前伸的脖颈后面是一双苦力的翅膀,只要终点和希望不灭,候鸟就会出发,密集的翅膀就像移动的花季。

从出发到回归,候鸟的死亡率很高,能够返乡的只是幸运的少数,衰老成为一种巨大的奖励。候鸟中的许多,死于跋涉的中途,死于沙漠、森林、滩涂、积水或极地,死于天敌的追杀和自身体力的衰竭,死于变幻的云层和气流……履行诺言,需要昂贵的成本,所以,它们以命相抵。

热气球越升越高,已经难以区别有条纹的斑马和泥浆色的角马。在奇妙的出神之中,她错觉自己可以像一只鸟般飞得那么宁静,有如禅定……她想起和外婆共同生活过的村庄。天空阴沉,蓄满了水的水库淹没了村庄的一切,甚至改变了四周的远山。她相信,记忆,就藏在开阔水面的雾气里,如同鸟翼藏在云层之间。

天上是飞鸟,它们迁徙自己的生活,使之更靠近自由。地上是刚刚降生、还围裹湿漉漉胎衣的角马,它们尝试用颤抖的腿站立,以躲避巡行的狮子、有着哀悼泪线的猎豹和凶悍的鳄鱼,尽快加入迁徙的漫长之路。天上和地下,它们一同被召唤着,出发。

她习惯了肉身和精神一起流浪和迁徙,习惯了它们为此遭受疼痛和伤害。肉身就是故乡,灵魂能够远游,甚至带领肉身迁徙。多少年来,她总是被远方蛊惑与召唤,因为若无梦想,整个生活不过是一个庞大的惩戒之所。她仰头看到天上的飞鸟,低头开始路上的行走。

文本二:

鱼群(节选)

周晓枫

歌手周云蓬曾在《世界的气息》里这样写道:“海的腥气来自海沟深处的大鱼。”

什么是经典的海洋景象?聚集的鱼群。

没有指挥,但数量惊人的鱼好像共享头脑,它们行动整齐,始终维护着内在秩序,不会彼此冲撞。它们沉默而一致地,在大海的咸涩里漫游,无声,却是宏伟壮阔的合唱。受到袭扰,鱼群会像礼花一样炸开……仿佛预感危机来临,它们要最后展现谢幕的辉煌。

细想,让人感慨。鱼,缺乏表情的鱼,这种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像标本,冷冰冰、没有独立手脚的动物,如何被召唤成内聚力惊人的群体?它们不需要照镜子就知道谁是同类。游动在鱼群里,随时有兄弟姐妹替它们抵抗死亡;正如某天,它们自己也将替代兄弟姐妹去死一样。哑言的不会讲述的鱼,或许天然就懂得斑驳的真理——我常常觉得真理就像鱼鳞:闪耀,零碎,易于剥落,弥散腥气又难以食用。

有时月色丰盈,大海像撒开一面有着金色绳结的网。有时星星密布,如鱼群。

站在礁岩上,听夜晚的波浪。向上是细密的星空,向下是磷光的大海,我像站在魔镜的边缘。辐射对称性在许多海洋动物身上均有表现,比如海星、海葵和水母。而更伟大的对称,存留天地。明亮光线下的大海和星空难觅相似,但夜晚,你会认出那种孪生的关系。沙床上,海星沉睡,组成与夜空对称的史诗般的星座;星星真美,似一颗颗发光的海胆。

有一年冬天,我去看海。气温很低,喧哗的游客早已不见踪影,我走在空旷如荒漠的海岸,尽管裹紧毛茸茸的厚围巾,还是觉得冷。这里的夏天曾热闹非凡:晒太阳的,游泳的,吃烧烤的,捡贝壳的……短暂栖居的候鸟游客,尽情挥霍着假期。快艇的噪声始终环绕,导游员热情介绍着象形的礁石:像马,像龟,像情侣,像贝多芬。人类尽可以在这些巨石前轻慢地描述他们的想象,而它们,听任岁月的风蚀雨剥——如同此时的冬日之海,它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沉静。我望着海面,几乎可以看到波浪凝固的瞬间——海通过放慢自己的节奏,来放慢整个世界的运行。我一点也不寂寞,因为很快,不期而至的美,从天而降。

没有过渡,帷幕直接拉开:下雪了,不像盐晶那样小粒,一开始就是盛大的。天地和海,青苍一色,我站在这个以最简洁元素构成的世界里,看鱼鳞般晶莹闪亮的雪,降临。它们沿着同样的倾斜方向,以同样的下降速度,每片都有着同样精湛的六角形图案;它们密集,又隔着均匀的等距。在与海水相似的低温里,我有瞬间的幻觉,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鱼群。天地之间的界线不再分明,我的脸颊水湿一片,空气中的大海已将我包围。放任想象,跟着银鱼群落漫游,我体会到其中秘密而安详的暖意。越下越大的天使羽毛般的雪,引领我,飞升到玄想的国度。

天,地,海,人,兽。更大的自由没有界限。夜晚时分,人类只是沉睡在更深的海沟,他们头顶之上是稠蓝的洋流。而星空,一如闪耀光斑的夜海。

A.文本一卑微目的与壮丽奔行的反差,赋予动物迁徙伟大的生命力量,也使得“她”那被“远方蛊惑与召唤”的灵魂产生了强烈共鸣。

B.作者描绘候鸟对返乡诺言的坚守,将迁徙之路升华为生命的壮歌,认为候鸟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较人类而言更为坚定。

C.文本二开头引用周云蓬的作品,通过“海沟深处的大鱼”营造神秘深邃的氛围,以嗅觉联想引发读者对鱼群的好奇。

D.鱼群相互依靠、相互保护,以群体的力量来抵御外界的危险,鱼群的无私互助精神,体现出天然的生存智慧。

7.关于文本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斑点”包蕴视角转换,人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体现个体在广袤自然中的渺小,人与动物在自然的尺度下归于平等。

B.文本一“移动的花季”用词精妙,点出鸟群的动态性和迁徙的季节性特征,赋予艰辛的迁徙以绚烂美感和生命张力。

C.文本二中“波浪凝固的瞬间”以动写静,突出冬日海洋的静态美,并与前文夏日海边的热闹相正衬,共同展现出海洋的多面性。

D.文本二连用三个“同样”,强化雪花的整齐划一,展现自然规律的精密与和谐,后文又将雪花比作鱼群,画面美丽、梦幻。

8.文本一画横线部分从哪些角度来展现迁徙的“壮阔”?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评论家说,周晓枫能“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在以上两则文本中,人与自然之间有哪些“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6分)

(三) 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

材料二: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③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三:

桓公立仲父,致大夫曰:“善吾者入门而右,不善吾者入门而左。”有中门而立者,桓公问焉,对曰:“管子之知,可与谋天下;其强,可与取天下。君恃其信乎?内政委焉,外事断焉,驱民而归之,是亦可夺也。”桓公曰:“善!”乃谓管仲:“政则卒归于子矣。”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四:

孔子称:“管仲之器小哉!”先儒以为管仲得君如此,不勉之以王,而仅止于霸,此其所以为小也。愚以为,周天子尊,而管仲勉齐桓公以王,是教之篡也。此管仲所耻而不为,孔子顾欲其为之邪?夫大人者,顾时不用则已,用则必以礼乐正天下,使纲纪文章,粲然有万世之安,岂直④一时之功名利己邪?管仲相桓公,霸诸侯,虽迹所及,冠带所加,未能使之皆革心也,而偃然自以天下为莫己若也,朱弦而镂簋,反坫而三归,此其器岂不小哉?

(节选自司马光《管仲论》)

[注]①三归:台名 (从朱熹说),一种建筑。②反坫:放置器物的土台,诸侯之间献酒、酬答完毕,则反爵于其上。③高、国:高氏与国氏,齐国两大世家望族。④直:只。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桓公解A管仲之B束缚C而相之D管仲E曰F臣有宠矣G然而H臣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而,连词,表假设,与《赤壁赋》“抱明月而长终”“耳得之而为声”的“而”用法均不同。

B.富,形容词作名词,与《谏逐客书》“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的“富”用法不同。

C.以自伤于民,状语后置句,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的句式特点相同。

D.若,动词,比得上,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3分)

A.孔子批评管仲“小器”,有人听后问管仲是不是节俭和知礼,孔子对此都给予了否定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自己的思考和鲜明的立场。

B.立中门者认为管仲的智慧可以谋天下,其强大的能力可以取天下,建议齐桓公将内政和外交大权都交给他,桓公听后表示赞同。

C.司马光认为,管仲只辅助齐桓公做春秋霸主,而没有勉励他成就王道,这是正确的做法,否则就是教他行篡逆之事了。

D.四则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对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进行了评价,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它们虽观点不尽相同,却都颇具启发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桓公立仲父,致大夫曰:“善吾者入门而右,不善吾者入门而左。”

(2) 此管仲所耻而不为,孔子顾欲其为之邪?

14.对于管仲筑“三归”之事,材料给出了几种解释?请简要概括。(5分)

(四) 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汶上留别李智文

贺   铸

一马西投汶水滨,自惊愁鬓带尘纷。

秋风尽日吹黄叶,心事经年寄白云。

去矣尺书勤访我,醉来尊酒强欢君。

北窗络纬①寒声急,明夜伤心独自闻。

[注]①络纬:莎鸡,一种野外生活的小虫,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首联“汶水滨”交代分别之地,一个“愁”字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B.颔联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也表现出诗人满心烦绪难以言说的苦闷。

C.颈联想象离别后的场景,写出对与友人书信往还和重逢言欢的殷切期盼。

D.尾联由景入情,体现诗人北窗下夜听虫鸣的无限伤怀,将离愁推向高潮。

16.同为“留别”之作,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情感却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称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乐于从师学习的精神,同时也用“_▲_,_▲_”两句展现了当时士大夫们只看门第、官位而不重真才实学的可笑做法。

(2)下图为明代马轼、李在和夏芷三位画家创作的《归去来兮图》局部,看到画作内容,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两句话。

(3)古典诗词常以设问句的形式收束全篇,问得新奇,答得巧妙,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敏感体悟,在一问一答间,尽显趣味或哲思,如:“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 题。

什么是“情绪文旅”?它又何以赢得亲睐?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情绪文旅,一般是指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是重在满足游客情感需求的旅游方式。有的侧重宠粉,用“被偏爱感”换城市口碑;有的主打文化共鸣,拉着“景粉”一起共创;有的则重点提供解压氛围,治愈焦虑和疲惫……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场景宣染、文化共鸣与个性化服务,给足游客情绪价值。

通常来说,旅游属于典型的休闲活动,而休闲本就包括情绪的放松。从“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到(甲),正所谓“(乙)”,旅行不只是身体的出走,更是精神的舒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旅行都是“情绪文旅”也未尝不可。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专门创造出一个“情绪文旅”的说法呢?原因或许有二。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旅游“变了味”。或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走马观花,或是(丙)的商业项目,满怀期待的“诗和远方”不仅谈不上散心,还可能糟心。手段解构了目的,出游迷失了初心,也就难免令人厌倦。另一方面,身处“快餐”时代,人们的情绪需求也在变化。游山玩水、寻风问俗,情绪毕竟是“第二落点”,有时颇需一番雅致才可咂摸出来。相反,深山徒步的疗愈、沉浸式演出的解压,这些文旅新模式,情绪本身就是服务的“第一要义”,即时的正反馈更具吸引力。你能治愈我什么?你的文化如何让我心动?我能否成为你的故事的一部分?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才有真正的情绪文旅体验。

说到底,痛点即机遇。①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曾以“情感经济”来概括人们在消费决策中的情感因素。②通过参与这些情绪文旅活动,让年轻人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③而注重自我感受和个性表达的年轻一代,恰恰愿意为情感共鸣和精神愉悦付费。④情绪文旅的兴起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缩影,而是社会心态变迁的镜子。⑤有数据显示,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其中蕴藏着巨大经济价值!

18.找出第一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予以改正。(2分)

(1)_▲_   (2)_▲_

19.下列填入甲、乙、丙三处的内容,最贴切的一项是( ▲ )(3分)

A.“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心旷神怡   琳琅满目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踌躇满志   千篇一律

C.“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游目骋怀   不胜其烦

D.“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悠然心会   索然无味

20.材料最后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有同学认为“情绪文旅”这个说法不如“深度旅游”准确,觉得“情绪”一词过于私人化。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4分)

22.某城市计划开发“情绪文旅”项目,面向公众征集创意。该城市有以下资源: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悠久的茶文化传统,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如剪纸、泥塑、木雕)⋯⋯结合你对“情绪文旅”的理解,设计一个项目方案(包括形式和目标,80字左右)。(5分)

(1)项目名称:_▲_

(2)方案设计:_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看清“我不能”,是为了更清晰地看见“我能”。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B项,历史学家“将此认识记录于《诗大序》中”,于文无据;C项,“文胜质则史”,不是对上古史官书写的认可;D项,原文为“这种对于'荒野’的留恋甚至令人疑心是出于潜隐的天性、人类的'荒野时期’的精神遗留”,带有推测语气,选项因果关系的表述不妥。

2.答案【D】。D选项,“当历史学家提出⋯⋯,文学家就会⋯⋯”,绝对化表述。材料二第二段只是举一例说明历史学和文学眼光的不同,并不是每次历史学家提出观点,文学家就会反对。

3.答案【B】。本句引用意在说明“文学的教化作用和感动人心的作用”,而不是“诗歌”的作用。说“史辞中添加诗文才能教化人心”也有误。

4.①文学能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人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感受和总结。

②文学有感动和教化人心的社会作用。

(一点2分,两点满分)

5.①历史书写以实录为原则,如实地反映事件面貌。《伶官传序》作为史论,其所述庄宗由盛转衰的事迹源于真实史料。

②历史书写可以借助文学手法来反映历史的本质真实。《伶官传序》运用“方其⋯⋯及⋯⋯”的强烈对比和“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夸张,强调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速兴速亡。

③历史书写应具有一定价值导向,承担社会教化和启迪思考的作用。通过对李存勖作为统治者的宠溺伶人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叙述,揭示“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性弱点。

④历史书写注重由历史总趋向和总后果提出问题,发现规律。《伶官传序》以庄宗个人的“意气之盛”与“何其衰也”的命运起伏为焦点,引发读者对“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一历史教训的思考。

(一点2分,写出三点给满分,其他基于材料和文本的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答案【B】。“认为候鸟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较人类而言更为坚定”,无中生有。

7.答案【C】。冬日之海的沉静的永恒与前文夏日海边的热闹的短暂形成对比,不是“正衬”;是为了突出海洋拥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而不是展现海洋的多面性。

8.①空间跨度大。“在云端,在大地上,在海洋里”的排比营造了立体空间,说明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迁徙的行为,展现迁徙范围的广阔。

②迁徙距离长。用从“夏威夷”到“阿拉斯加”“千里之遥”等表述,配合“温暖到寒冷”等环境变化,突出迁徙的距离之长。

③动物种类多。列举斑马、座头鲸、蝴蝶、瞪羚、鲑鱼等形态各异的物种,体现迁徙生命形式的丰富性。

④生命意志强。通过的“柔弱肉身”与长途跋涉的艰辛对比,强调动物对迁徙的“义无反顾”,凸显精神力与生命力的强大。(每点1分,写出三点给满分)

9.①人与候鸟等迁徙动物相通的生命意志。文本一中候鸟等动物的迁徙展现出“义无反顾”的精神力量,与“她”被远方召唤的灵魂形成共鸣,体现追求自由与梦想的执著。

②人从鱼群中获得的生存智慧。文本二中鱼群通过群体协作抵御危险,“内聚力惊人”,为人类提供了关于集体生存的智慧。

③自然现象与人类文化现象的契合。文本一将候鸟迁徙比作“朝圣之路”,赋予自然行为以信仰高度;文本二将真理比作鱼鳞,揭示出真理稀有、宝贵的特质。

(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DFG】。原文句读为“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

11.【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是被动句。

12.【B】。立中门者并没有建议齐桓公把内政外交大权都交给管仲,而是对他的这种做法表达了担忧。

13.(1)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后,召集大夫们说:“赞同我的人进门后站在右边,不赞同我的人进门后站在左边。”(4分,关注“致”“善”的意思和“右”“左”的词类活用)

(2)这是管仲深感羞耻而绝不会做的事,孔子反而希望他这么做吗?(4分,关注“所”字结构、“耻”的活用情况和“顾”字的意思)

14.四种解释:①这是管仲奢侈无度的表现。②这是为了更好地治理齐国,并非出于管仲的贪婪;③管仲要用让自己显得贪图特权的方式让百姓对自己产生不满,以此消除桓公的猜忌;④管仲气量狭小,没有远大抱负,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之后便骄傲自大起来。(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5.【C】。

16.贺诗:①身似飘萍、无依无靠的孤独,从“一马”“独自”“心事寄白云”等词句中可以看出;②时光易逝、年华蹉跎的感伤,从“秋风”“黄叶”“愁鬓带尘纷”等词句中可以看出;③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友谊的珍视,从颈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李诗:①对天姥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②对自由洒脱、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③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人格的坚守。

(一点1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2)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例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啊!”有人便问:“管仲不是很节俭吗?”孔子道:“管仲家有'三归’,他手下的官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怎么能算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照壁,管仲家也立照壁;国君为与他国君主会盟宴饮,在两楹之间设有放置酒杯的'反坛’,管仲家也设有'反坛’。要是管仲算懂礼,那还有谁不懂礼呢?”

材料二:

齐桓公解开管仲的镣铐,让他做了国相。管仲说:“我得到君主的宠信了,但地位仍然低微。”桓公说:“那就让你的地位在高氏、国氏之上。”管仲又说:“我的地位显贵了,但家境仍然贫穷。”桓公说:“那就让你家有'三归’。”管仲再说道:“我现在富有了,但与君主的关系仍然疏远。”于是桓公就尊称他为“仲父”。霄略评价说:“管仲认为地位低微的人无法治理国家,所以请求地位在高氏、国氏之上;认为贫穷的人无法治理富人,所以请求建造'三归’;认为与君主关系疏远的人无法治理王亲贵族,所以接受'仲父’的尊称。管仲并非贪婪,而是为了方便治理国家啊。”

材料三: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后,召集大夫们说:“赞同我的人进门后站在右边,不赞同我的人进门后站在左边。”有个人却站在门中间,桓公问他为何这样,那人回答:“管仲的智慧,能够谋划天下大事;他的能力,足以夺取天下。您是倚仗他的诚信吗?把内政都托付给他,外交也由他决断,驱使百姓都归附他,这样一来,您的权力也是可以被夺取的。”桓公说:“很好!”于是对管仲说:“我把国家政事全都交到你手里。”管仲因此故意修筑了“三归”台,用以在百姓面前贬损自己的形象。

材料四: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是狭小啊!”前代儒者认为,管仲得到齐桓公如此深厚的信任与倚重,却不勉励他推行王道,只让他止步于称霸诸侯,这就是管仲器量狭小的原因。我认为,当时周天子尚且保有尊贵的正统地位,管仲如果勉励齐桓公推行王道,就等于是教唆齐桓公篡夺周天子的天下。这是管仲深感羞耻而绝不会做的事,难道孔子反而希望他这么做吗?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倘若时势不允许自己施展抱负便罢了,一旦得到任用,就必定会用礼乐制度来匡正天下,让国家的纲常法纪、礼仪教化鲜明完备,为后世奠定长久安定的基础,哪里会只追求一时的功名利益,满足于自己的功业呢?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即便他的影响所及、教化所至,也没能让那些诸侯都从内心彻底转变;而管仲却安然自得,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使用红色的帽带、雕刻精美的祭器,设置国君专属的反坛与三归之台,这样看来,他的器量难道不算狭小吗?

18.“亲睐”改为“青睐”;“宣染”改为“渲染”。(每处1分,共2分)

19.答案【C】。甲处:前文“清晖能娱人”强调景色使人愉悦,“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直接描绘自然使人心灵净化,与精神的舒展最契合。乙处:需总结游览带来精神享受,“游目骋怀”指纵目四望、开阔心胸。丙处:需形容令人厌烦的商业项目,“不胜其烦”指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与后文“糟心”呼应。

20.(1)第②句成分残缺,“通过……”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导致“让年轻人……”这一分句缺少了主语,改为“年轻人通过参与这些情绪文旅活动,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或者改为“参与这些情绪文旅活动,让年轻人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2)第④关联词搭配不当,改为“情绪文旅的兴起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缩影,更是社会心态变迁的镜子”。

21.不同意。理由如下:①“情绪文旅”直指其核心价值——满足情感需求、提供情绪价值,精准对应现代人寻求治愈、共鸣等精神需要;而“深度旅游”仅描述行为方式,未触及内核。②“情绪”一词并非过于私人化,而是捕捉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疲惫等集体情绪痛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与市场基础。(每处2分,共4分;认同“深度旅游”且也有一定道理的,最高不超过2分)

22. 评分标准:项目名称贴切(1分)。创意目标:体现情感需求,能够减压、疗愈。(2分),创意形式,具有操作性(2分)。

项目名称一:古巷疗愈茶旅

方案设计一:在古巷茶空间规划“制茶、沏茶、品茶”的标准化体验流程。游客在老茶人指导下完成茶汤的制作与品鉴,通过感官沉浸,在慢节奏的创作中获得成就感与情绪减压。

项目名称二:天一阁·古籍静心旅

方案设计二:在百年藏书楼设计古籍体验项目,通过“接触古籍-亲手装帧-拓印智慧”的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与历史对话中沉淀内心,获得文化浸润的深度疗愈。

THE END
0.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精选5篇)相传上古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创造了汉字。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jvzquC41yy}/{~|gpoo/exr1lkgpcw4icqj1=>;456/j}rn
1.门外文谈再后来,职掌分得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却是很有意思的。至于后来的“文学家”用它来写“阿呀呀,我的爱哟,我要死了!”那些佳句,那不过是享享现成的罢了,“何足道哉”!jvzq<84yyy4mwzpowyfwv3eqo4dp8hz1euovnsv0rnqAri?3;;3
2.《中国文化史》讲义本书编写目的,是为大学本科生简要介绍中国文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发展阶段的形态、状况和内在联系(规律)性。为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各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概括的了解,也考虑为教师的教学安排留下选择的余地,同时设想将同学接触文化史领域的口子拓大一点,能够从多个侧面激发他们钻研的积极性,因此,本书是在广义文化史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5912=3587314:25337xjvor
3.文质之辨与历史哲学而据《史记》,孔子见老子的主要目的是问礼。《礼记·曾子问》中记录了孔子从老聃处听到的八条关于丧礼的精辟见解,应即此次交流的记录。29这足见礼本是史官的重要职责,即便以馆职为主的老子也精通于礼。在《周礼》中,五史均为宗伯的下属,属于广义上的礼官,这应该是《周礼》作者的一种政治理想,而非历史实录jvzquC41yy}/qyjpvksfu7hp1jznn8Fduvxbe}4472?60qyon
4.中国古代散文史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古代散文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想,课堂上老师在精心准备之后把对诗词散文的解读和鉴赏完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了吗?他们会接受我们提供的既定答案,也会从我们的讲解中获得美的感受,但有什么是属于他们的呢?他们能就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89;4ivvq
5.阿夏与吐谷浑史实考正这一条非常重要,是把阿夏与吐谷浑两个民族,两种不同的军事身份,分得十分清楚。 三、古藏文文献被错译的问题——阿夏是如何变成吐谷浑的 在翻译重要藏文典籍而涉及阿夏和吐谷浑等一些重要问题时,译者们的思想认识和翻译原则就大相径庭。 1、有三类不同的翻译情形 第一类是尊重原文直译,译者不会擅做主张改变原文。如《白史》(24)和《jvzquC41yy}/vrggve{m0lto1|nvcwyk1yn{v88;9;=/j}rn
6.《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3;5<357mvon
7.《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zwgyigsn13;:67;3jvor
8.语言的传承与演变从远古到现代社会的探索历程关于仓颉造字,有两种传说:一是说仓颉是伏羲时代的记事官,伏羲造书契,仓颉即是创造文字的专职官员;另一种说法是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这一传说后来得到了充分而详尽的杜撰。传说中的仓颉面生四目,上能观天象,下能察山川风雨之演相,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合类会意而造字。又经历代人们的多次神化和杜撰,仓颉的传说jvzquC41dnuh0lxfp0tfv8z235<7;B641cxuklqg1fkucrqu13:75A;: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