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国当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宁欣晁福林王桧林郭大钧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

中国古代史(上)(第4版)

作者:晁福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4

页 数:378

字 数:43000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303195336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在本书的撰著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吸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各章节撰写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也酌情在教材里有所反映。其次是利用新的考古资料进行阐述,关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及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要尽量吸收。再次是在编撰体例上要有新的特色,例如,每章都有“叙说”一节,阐述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概况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在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演进规律。复次是各章节的安排和内容的详略尽量适应教学的需要,对于许多重要问题都做了比较深入而具体的探讨,但也有的问题只进行了纲领性的叙述,而没有展开讨论,以求简省篇幅。

目录

前言

章 漫长的远古时代

节 叙说

第二节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猿人的广泛分布

二、早期智人

三、晚期智人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区域

二、仰韶文化时期的北方与南方

三、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区域的扩大

四、新石器时代的社会面貌

第四节 古代文明的曙光

一、贫富分化与阶级的萌芽

二、社会观念的变革

第五节 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一、关于远古时代的朦胧记忆

二、黄帝和炎帝

三、颧顼和帝喾

四、唐尧和虞舜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节 叙说

第二节 夏朝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

二、夏朝的建立

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中国古代史(下)

作者:宁欣 主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2

页 数:

字 数: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ISBN:9787303041879

定价:40.00元

编辑推荐

《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史(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吸取近年研究成果,除以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为主脉讲述中国历史外,还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力图全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共分四章,叙述自隋唐五代到清的中国历史。《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史(下)》经专家审定,适合师范院校本、专科教学使用。

目录

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节 叙说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基本史料

第二节 隋朝的政治与经济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隋朝的政治革新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隋炀帝的统治与农民大起义

第三节 从太原起兵到开元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二、唐初的政治制度

三、贞观之治

中国现代史(第4版)

作者:王桧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4

页 数:449

字 数:50500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303183388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又可把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的行程。

本书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 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

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

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

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是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

书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

科学的生命在创新。如果科学工作者总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历史科学有它的特点和难处。

史学工作者面对的是过去的资料,整天跟故纸堆打交道,怎能创新呢?这就需要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见识和功夫。

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观主义的“自由创造”,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占有材料,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做到。

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社会现实要求史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历史研究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

当然,对历史资料,史学工作者只能给以新的解释,而不能加以抹杀或歪曲。并且这种解释只能是历史资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学工作者硬加的。史学研究上的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

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在全书的体系上,在具体史实的分析和结论上,都有不少新的处理和看法。

目录

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节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

第二节 五四运动 新思潮的竞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节 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第四节 社会各界改造中国的主张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二节 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分化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节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开展

第三节 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和中共的白区秘密工作

第五节 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

节 “九一八”国难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第二节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 日本向关内扩张和抗日民主浪潮的持续

第三节 苏区工农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

第四节 华北事变 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第五节 西安事变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展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节 卢沟桥事变 全国团结抗战开始

中国近代史(第4版)

作者:郑师渠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4

页 数:320

字 数:38000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303197552

丛书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系列教材

定价:38.00元

内容简介

时至今日,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系又在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设计发展之路。按照学校的部署,组建了新世纪历史学教材编辑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首先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编写出版的历史学基础课教材进行修订,力求通过高水平教材的修订与使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次修订,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则,结合学术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求,加入新的学术成果与教学理念,以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和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为2l世纪的大学历史教育提供一套较为新颖、完善且适用面广的基础课教材。考虑到这套教材已具备的特色与优势,所以总体框架上不拟做过多更动。具体而言,原有章、节、目结构大体不变,全书正文前加图片若干,正文中根据内容需要附插图、地图,每章之后附有若干思考题,全书后附参考书目

目录

章 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

节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

第二节 鸦片战争

第三节 战后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

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

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节 咸同时期的朝局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第四章 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

节 思潮与学术

第二节 诗歌与散文

第三节 科技与译书

第五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节 清政府应会变局的抉择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展开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六章 民族危机的加剧

节 中国的边疆危机

第二节 中法战争

第三节 中日战争

第七章 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节 列强反分中国的危机

第二节 维新派救国的新取向

第三节 戊戌变法和政变

第四节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中国当代史(第4版)

作者:郭大钧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次:4

页 数:481

字 数:54500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303183234

定价:56.00元

内容简介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当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适当缩小篇幅,增加近十年的中国历史,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这部《中国当代史(第4版)》,从1949年写到2014年。65年的历史可以分为6个时期,大致上与本书的6个章节相对应。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结为“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和“一个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以后,以****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构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认真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出台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顺应党心民意。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完成了换届选举,新老交替顺利完成。

目录

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0-1956.9)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

四、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五、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策略方针

六、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和全国抗美援朝运动

七、土地制度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八、合理调整工商业和“三反”、“五反”运动

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十、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和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个五年计划的编定

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三、加强党的建设《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稳步前进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打开外交新局面

六、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八、个五年计划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9-1966.5)

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提出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兴盛

三、中共八大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五、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失误中的曲折

一、全会对“反冒进”的批判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的发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教育文化领域“左”倾思想的泛滥和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

四、炮击金门和西藏平叛

五、对已经察觉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六、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七、“大跃进”错误的继续严重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第三节 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农村政策的调整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工业的调整

三、科学、教育、文化政策的调整

四、“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调整的全面展开

...................

...........................................................................................................................................................

...........................................................................................................................................................

现代史的部分,可以说是这套书的灵魂所在。王桧林教授的叙述,让我对共和国建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仅是罗列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 我特别佩服他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描写,他细致地展现了国家如何在废墟之上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人民生活的改善。而对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分析,他没有回避其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探讨了其发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这种敢于正视历史的勇气,让我对这套书的品质更加赞赏。 紧接着,改革开放的篇章更是让我热血沸腾。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一系列经济特区的建立,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描绘得生动而详实。他对于中国经济腾飞的分析,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增长,更是对其中蕴含的制度创新、思想解放的深刻解读。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从沉睡中觉醒,如何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前辈们用血汗和智慧铸就的。

这套书简直是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焕然一新!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零散,不够系统。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套北师大出版的中国历史系列,才真正体会到了“集大成”的意义。从遥远的古代史,到风云变幻的近代史,再到波澜壮阔的现代史,再到近些年备受关注的当代史,这套书几乎涵盖了我想了解的所有重要时期。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熟悉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标志,这让我对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有了天然的信心。接着,我看到了宁欣、晁福林、王桧林、郭大钧、郑师渠这些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名字,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古代史的部分,作者的叙述流畅而深入,不仅勾勒出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更着重于分析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常常能够触及到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非流于表面。比如,在讲到秦朝的统一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字、度量衡的统一上,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一统一是如何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基础,以及这种格局对后世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对于一些争议性的历史事件,作者也能够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并引用大量的史料来佐证,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套书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以现代史这部分为例,王桧林教授在梳理共和国发展历程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弯路和挑战。他对于“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做到了客观公正,并且深入探讨了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带来的深刻教训。 我记得他提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严重的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也陷入困境。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艰难时期,中国人民依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在努力地工作和生活。这种描述,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他更是详细地描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改革的突破,到城市改革的推进,再到对外开放的扩大,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理解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成功地引入市场机制,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道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现代史部分,王桧林教授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者。他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的条件下,如何建立起一套初步的工业体系,如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都进行了非常详实的阐述。 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五计划”时期的描述,他详细地介绍了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以及这些工程如何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他并没有将这段历史简单地描绘成一片光明,而是也深入地探讨了在追求工业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一些代价,比如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 而对于改革开放的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歌颂改革的成就,而是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阻力,比如如何处理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如何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复杂因素。他对于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的解读,就非常有见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智慧和勇气。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繁荣景象。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叙述的生动性完美结合。就拿近代史这部分来说,我一直觉得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很多,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要理清楚脉络非常困难。但是,晁福林教授的叙述却做到了这一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事件细节相结合,让整个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举个例子,在讲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思潮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思想,而是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之中,分析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是如何回应这些挑战的,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他对于“中体西用”思想的批判,就做得非常到位,深刻地揭示了其局限性,以及它为何无法真正挽救中国的命运。 更让我赞赏的是,他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抉择。这种细腻的刻画,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近代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转型,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

郑师渠教授的古代史部分,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引领我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他的笔触非常富有画面感,仿佛我真的能够看到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听到宫廷里的丝竹管乐,感受到市井街头的热闹喧嚣。 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后来的丞相制度的废除,每一个制度的变革都不仅仅是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更是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也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何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朝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的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四大发明的创造,唐诗宋词的辉煌,书法绘画的精妙,每一个成就都被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成就的伟大之处。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够听到孔子的教诲,看到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感受到唐朝的开放包容。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当代史部分,是我最期待也最受益的部分之一。郭大钧教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拘泥于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深入挖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加入WTO之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变的分析。他不仅提到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深入地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他对于社会思潮变化的描绘,也非常到位,从早期改革开放的激情澎湃,到后来各种思潮的涌现与碰撞,再到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都做了细致的梳理。 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变化的分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到如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的原因,以及这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责任感。他对于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人文关怀,比如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社会公平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读完这部分,我感觉我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

这套书的古代史部分,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恢弘”。宁欣教授的笔触大气磅礴,他能够将广阔的历史时空进行有效的梳理,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脉络。 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演变的分析。从先秦时期的诸侯林立,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景象,以及明清时期的集权强化,每一个阶段的政治制度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农作物的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对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古代中国,不仅仅是内陆的农业大国,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阐述。从诸子百家争鸣,到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每一个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够听到先哲们的智慧之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近代史是比较晦涩难懂的部分,毕竟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和转型的时期,充满了屈辱与抗争、改革与革命。但是,这套书中的近代史部分,却以一种极其清晰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这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展现在我面前。晁福林教授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直面列强的侵略、民族的苦难,但他更着重于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寻求救亡图存的努力。 我尤其喜欢他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变迁的分析,他细致地描绘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如何催生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觉醒。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到太平天国的兴起,再到洋务运动的起伏,每一个事件都被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他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就非常具有启发性,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失败的尝试,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近代化种子,以及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埋下的伏笔。他对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深刻理解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性,以及维新变法为何最终走向失败。整段文字读下来,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清晰地看到了近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变革的艰难历程。

这套书的当代史部分,郭大钧教授的叙述风格尤其吸引我。他没有用枯燥的政治术语来堆砌,而是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他关注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许多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比如,他描述了中国社会的消费水平是如何提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改变的,以及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他还探讨了互联网的普及,对中国社会思潮和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我特别喜欢他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分析,比如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等。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某个方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复杂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 他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变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逐渐走向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以及这种转变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他对于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以及国家凝聚力的增强,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读完这部分,我感觉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正在经历的这场伟大变革的意义和价值。

THE END
0.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如何划分答案解析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如何划分? 优质答案 答案 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解析 解析: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 jvzquC41if4iwjyw0eun1}nmw1823><250nuou
1.李怀印|近现代史国家的形成:中国的历史实际|帝国|民族主义|历史背2019年受聘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任教授,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论著有中英版《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等,编著有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当代中国史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TU:78MT277<7HQ60jvsm
2.中国当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宁欣晁福林世界史吴于廑齐当当儒枫林苑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当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 宁欣 晁福林 世界史 吴于廑 齐世荣 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编 全套6本》。最新《中国当代史+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 宁欣 晁福林 世界史 吴于廑 齐世荣 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编 全套6本》简介、书评、试读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5227686?3jvor
3.全9册中国当代史+近代史+古代史+世界现代史+近代史+上古史+北师大313历史学基础教材 全9册 中国当代史+近代史+古代史+世界现代史+近代史+上古史+中古史 北师大历史9本 历史学考研教材¥441.60 (8.85折) 降价通知 定价¥499.00 暂无评分 0人评分精彩评分送积分 作者 郭大钧 查看作品 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查看作品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 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638:=62:6340nuou
4.湖北大学2025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全部内容60%为中国史 (其中,古代史占该部分50%、近现代史占该部分50%);全部内容40%为世界史 (其中,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0%、世界近代史35%、世界现代史35%、世界当代史20%)。 五、试卷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二部分 考查内容 中国史部分 jvzquC41mcuzcw3zfh4dp87247691:9959?597mvon
5.中国古代史大纲解析科学的成就42 古代罗马文明421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罗马帝国的扩张与统治422 罗马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罗马法的影响五、世界近代史51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511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过程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成就512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欧洲、美洲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8f:lh93flbf?6;7h924kf89;4ivvq
6.书写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史任何一本著作,均须放置于相关的学术史脉络中加以观察。在中国史领域之中,相对于中国古代史而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创设未久,学术积累不足,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很多高校开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课程时,很多老先生不愿意承担这门课的教学任务,认为这是没有多少学问的学科。由于史料丰jvzquC41euyo0ls1fm€hzy4|izv`|pxjmzvk1;544pj3sh653:>61;5442>0v;5442>34h:6:26127xjvor
7.宋月红:“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代人有其一代的历史方位,以此称之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或“当代史”。对于同一事物的历史来说,其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或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意义上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历时性、相对性和贯通性。中国历史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则是这一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从历史jvzq<84jrti/e|xp0et0i|~l1|nvvr~l197kcrsijwg049732:5u49732:63a>8733770qyon
8.历史教育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够适应当代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历史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初中及小学从事历史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教学基本理jvzquC41uhpz0s~e0gjv0ls1|{pt1uxl{|/j}r
9.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世界近代史 H 世界现代史 H 世界当代史 H 史学概论 H 中国历史文献学 H 中国历史文选Ⅰ H 中国历史文选Ⅱ H 外国历史要籍研读 H 史学论文写作 H 中国史学史 H 外国史学史 H 3.2【学科技能】能运用历史学科理论和方法,遵循历史的时空逻辑,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解释。 中国古代史Ⅰ H 中国古代史Ⅱ jvzquC41je4dywz0gf{/ew4kphu0397317::37mvo
10.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4版)世界古代史 Ancient WorldHistory 108 5 72 18 18 3 3 1 02102004 中国近代史 Modern Chinese History 72 3.5 54 8 10 4 1 02102005 世界近代史 Modern World History 72 3.5 54 8 10 4 1 02102006 中国现代史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72 jvzquC41ukzfu7q{pw4ff~3ep1rtyq4kphu03;8;16=927mvo
11.党史学习资料学习“四史”专题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山东考察时,专程来到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来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蓬莱市,冒雨登临蓬莱阁,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倾听岁月无声的启迪。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jvzquC41yy}/jwnv0gjv0ls1ilpm1rshq171::4387:/j}r
12.中华文史网一方面纠正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的做法,代之以社会形态作为划分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依据,更为科学;另一方面消除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人为割裂,保持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完整性,并由此推动了国内民国史、抗战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中国近代史的jvzq<84yyy4ik|yqt{iikwf0pgz0ux165737;3ujvsm
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连,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jvzquC41u|pzd7xvkgo/gmz0ep532;7126871l877;g87@>31rghg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