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民族学、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民族学学科是国家民委及云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学科是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云南省(2018-2020)拟培育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拥有云南省高峰A类学科(民族学)1个,云南省高峰B类学科(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1个。设有民族学、历史学2个本科专业,民族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历史学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民族学、历史学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民族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在岗教职工62人,含专任科研、教学人员5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5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高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青年优秀专家”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卓越青年教师1人。
民族学专业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科学理念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培养对象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熟悉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具有田野工作、理解分析民族社会文化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开展民族工作与服务边疆、服务民族的意识与能力。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从事民族宗教事务、文物与博物馆、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与新闻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核心课程:民族学概论、人类学史、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语言学与语言调查、中国民族史、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和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等专业课程。其中,民族学概论为省级重点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6%,遍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省内外高校研究生和国家机关公务员。
历史学专业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能在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教育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历史学教育与研究的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学概论。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6.85%,遍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省内外高校研究生和国家机关公务员。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民族学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现有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民族学本科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云南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7年被列为云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准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的民族学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主要有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西南民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云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4个学科方向。
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一是学术积淀深厚。马曜、王叔武、刀世勋、汪宁生、宋恩常等老一辈学者是20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核心成员,参与编辑出版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二是注重理论创新。我校学者提出的“直接过渡”理论,民族文化“本体论”和增强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等观点,推动了民族学的理论创新。三是突出西南地域特色。长期坚持对西南跨境民族、云南特有民族和族群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西南边疆各民族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四是服务国家战略。“直接过渡”等理论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等项目成果,服务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到基层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从事工作的比例在增加,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省内外高校研究生。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民族学下设的二级应用学科(专业),从国内传统的“大学科”门类来划分,属于法学类学科。毕业生获得硕士学位是法学学位,培养方案基本按民族学和经济学的学科架构安排。培养学生运用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研究,强调遵循经济学原理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少数民族之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该专业下设“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培养学生重视关联学科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研究,跨学科融会贯通的分析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科研前沿动态,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与理论概括的综合能力;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扎实专业基础的、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和新闻出版机构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尤其是西南民族史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下设三个研究方向,各方向主要以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汉文史料和少数民族文字资料为研究素材,结合田野调查材料,以民族学和历史学的共同视角探讨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诸问题,以揭示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而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就业意向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专门史专业
专门史专业是对人类历史的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及其规律,是人类历史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我校在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区域文化史与区域发展史等问题的研究上,一直保持着自身特色,形成了学科优势和学术梯队,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民族史研究,注重基础研究,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坚持实证原则,着重探讨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诸方面的特征;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注重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着重探讨区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考察区域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揭示区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与历史人类学和旅游人类学密切相关,着重采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将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置于旅游开发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变迁、融通的规律,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
中国古代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研究学术积累深厚,经过30多年发展,该专业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元史与明清史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鲜明的学科特色,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纵向演进的整个过程。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重视对中国区域社会史、政治制度史与边疆治理史的动态研究,注意将文献资料、考古材料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隋唐史研究在广泛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对隋唐至宋较长时段的整体研究,尤其注重对唐代社会阶层与城市经济的研究;宋辽金元史研究重视对中国民族史与民间宗教祭祀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地缘与资料优势,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将南方民族史与北方民族史的研究有机统一;明清史研究重视对历史文献的整理、经济史与边疆史的研究,尤其是以明清云南历史文献古籍为重点,关注重要历史文献的点校、注释、评介与研究工作,重视对明清经济史、海疆史与海洋政策的研究。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
历史地理学专业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是跨历史学、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又是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变迁研究结合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历史地理学重点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必须具有历史学、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它的成果应用性强,范围广泛,专业口径较宽广,能从事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与研究工作,也适应新闻出版、旅游部门及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地理环境变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本专业下设中国西南历史人文地理和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两个研究方向。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
历史文献学专业
本学科专业主要以古代历史文献及云南地方历史文献为研究范畴,包括对古代重要历史文献的点校、注释、评价等,以抢救和保护地方、民族历史典籍,展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支撑点,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参与完成了《滇史》、《文白对照通鉴记事本末》、《徐霞客游记全译》、《永昌府文征校注》、《云南史料丛刊》、《腾越州志》、[万历]《云南通志》、《新纂云南通志》、《东川府志》、《云南蒙古族史料编年》、[景泰]《云南图经志校注》、《滇南碑传集》、《滇国、哀牢、掸国史料汇编》等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分为四个:西南近代社会史、西南近代政治史、西南近代对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本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奉献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人才。本专业要求培养对象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动态,具备宽厚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使用计算机,毕业后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和社会其他领域的相关工作。
就业方向: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面宽、就业率较高,主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