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推文转自“西方史学理论读书坊”。
原编者按:2024年即将结束,今年的年度书单亦如期而至。本书单分为“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与"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两大部分,其中也包括一些相关领域中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著作。由于编者的水平与视野有限,本书单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错误、遗漏之处,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指正与补充。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有更多的收获。
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01
消费历史:
历史学家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遗产
[英]杰罗姆·德·格鲁特 著
于留振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1
本书呈现的是社会如何消费历史,以及这种消费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对大众文化与历史实践的认知。通过对一系列大众文化实体如影视、历史小说等进行考察,作者分析了历史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还深入分析博物馆对遗产之争的态度,技术变革如何影响公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公众史学与学院派史学之争,以及历史实践与理论探索的问题。虽然书中主要的案例来自英国,但作者对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的相关历史实践做了比较分析。
02
事实与虚构:论边界
[法]弗朗索瓦丝·拉沃卡 著
曹丹红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1
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
03
什么是拉美史
[美] 马歇尔 · C. 艾金 著
董经胜/潘欣源/罗亦宗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2
本书考察了拉美史这一既充满生机活力又面临重重危机的研究领域在北美、拉美和欧洲的发展。作者马歇尔·C. 艾金在简要讨论了“拉丁美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后,勾勒了20世纪60年代前拉美史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了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社会史转向和文化转向,概述了有关奴隶制、原住民、种族、环境、科学、医学和性别等主题的创新研究,以及塑造拉丁美洲与拉美研究的关键社会、文化和政治力量,最后讨论了边疆、大西洋世界和跨国史等新概念的出现对拉美史领域的影响。
04
同感、他人与道德:从现象学的观点看
张浩军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2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对“移情”或“同感”概念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述的专著,涉及休谟、斯密、狄尔泰、利普斯、弗洛伊德、荣格、拉康、胡塞尔、海德格尔、施泰因、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勒维纳斯、霍夫曼、斯洛特等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对哲学史上有关移情或同感的思想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呈现。在“移情或同感-他人-道德”这个统一的问题框架下,作者对自我与他人、审美与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重要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05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美]陶厄尔 / [美]温特 编著
李世祥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3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于历史学和政治学来说都有着根本的重要性。然而,关于修昔底德的研究,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对方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内。本书学术性地讨论了修昔底德所建构的政治秩序以及他所判断事件的背景,从而探讨了修昔底德作为一位理想政治秩序的代言者在哲学传统和思想流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学术传统研究修昔底德,同时也推进了雅典历史撰述的研究。其文章撰写者都是当代修昔底德解读方面影响力卓著的学者。另外,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也聚焦了当代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领域所关注的一些议题。
06
论比较历史研究
[法] 马克·布洛赫 著
张绪山 / 张含芝 编译
商务印书馆2024-4
本书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比较历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其中《论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研究》为马克·布洛赫史学著作中的名篇,是其全部著述中关于比较史学方法论的最集中的表述,其中提出的比较历史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展示了他关于比较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思熟虑,被认为是关于“比较史学”的经典之作。另一篇《比较史研究中的法国与德国侍臣阶层问题》是布洛赫实践其比较史学研究理论的一个典例。前一篇讨论理论与原则,后一篇是实践其比较研究思想的具体研究案例。
07
理解和超越印度史学转向:
走向历史空间理论
王立新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4
本书稿在智识史的研究路径下考察和评析了正统印度史学和新印度史学对“早期现代”(1500-1800年)时期印度的农业社会和国家所作不同诠释,同时提出了既不同于正统印度史学的农民学模式、也不同于新印度史学的断裂国家模式的部落社会理论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模式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反思早期现代时期的印度国家和文明。由此,本书稿提出了诠释早期现代时期印度国家和文明的“历史空间”理论,将这一时期的莫卧儿帝国界定为印度-伊斯兰世界中的一个后游牧帝国:这种后游牧帝国既不是正统印度史学所谓的中世纪晚期帝国,也不是新印度史学所谓的“早期现代国家”。最后,本书稿还对正统印度史学和新印度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解析:正统印度史学是民族国家时代的印度史学,而新印度史学则是全球主义时代的印度史学,它们都深深扎根于各自的历史时代。
08
重释唯物史观
吴英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4
本书在对经典作家著作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界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对唯物史观做出重新认识,努力建构一套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目前流行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存在引证经典作家论述缺乏全面性与解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缺乏说服力两大问题。本书首先着力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一些基本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继而,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界有关唯物史观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述评,并根据唯物史观的方法对西方的一些重要历史理论予以解析,最终得出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理论的结论。
09
历史哲学讲演录
[德]黑格尔 著
王志宏 译
人民出版社
2024-4
《历史哲学》一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10
“萨尔《普遍史》”
与欧洲近代史学思想变迁
张一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5
本书以18世纪英国东方学家乔治·萨尔(George Sale)主编的多卷本《普遍史》及其德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该书所引用的著作和同时代其他世界史著作及历史学家的书信、回忆录、传记等材料,试图展现在异域知识和新科学知识的冲击下,欧洲学者如何用传统知识框架去理解这些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世界史框架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新知与旧识如何相互抵牾融合最终形成现代世界图景。通过研究“萨尔《普遍史》”有助于反思史学史叙述中的辉格史观,展现近代早期不同于传统史学史叙述的一个面向。在全球化的今天,这部18世纪的“全球史”也有助于进一步思考一元与多元、全球性与地方性、史料批判与整合历史之间的关系,为书写全球史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11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 著
侯深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5
本书摒弃了以往环境史著作所惯常采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思辨地沿革西方历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行星视角审视人类20万年来的地球故事。由此,人类与其家园行星之间的物质性关系取代人 类主体,成为书中的核心论题,而对人类历史的论述也不再仅仅限于短短四五千年的“文明”时期, 而是扩展至人类作为物质性存在的长达20万年的漫长时段。通过本书,我们会看到人类如何在直觉与欲望的驱动下,与家园行星展开一系列能量与物质的迷人纠缠,正是在这种纠缠中,人类得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被创造于一部广阔的行星史中。
12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论方法
[英] 昆廷·斯金纳 著王涛/孔新峰 等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5
《政治的视野》是当今著名享誉世界的英国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新近出版的三卷本学术专著。作为剑桥学派的三大思想家之一,斯金纳长期致力于政治思想史 、观念史的研究,并将剑桥学派得以立足的“历史语境主义”研究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研究范式。该书即是集中展示了斯金纳几十年来的深刻学术思考所得。一方面指出了历史学家在获得知识和对历史解释时面临的理论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提供了分析和解释这些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斯金纳的思想富有哲理,论述明晰,行文优雅,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本书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又富有实践性,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是国内学界盼望已久的经典著作之一。
13
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
田海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5
本书从文学、宗教学、诠释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2000多年来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脉络梳理和多角度研究。特别是对圣经诠释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变迁发展而成今天的样式,以及哪些因素在此变化中发挥了作用予以细致分析并娓娓道来。
14
与历史的对抗
[法] 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著吕一民 / 白玮 译
商务印书馆
2024-6
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阿赫托戈追问新史学观念和“批判转向”的新作。从古希腊巡礼起步,由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荷马史诗顺流而下,阿赫托戈长久驻足于20世纪,解读如蛮族入侵罗马一样入侵传统史学和历史学科领地的“局外人”——萨特、加缪、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福柯、米雄……一长串名单的背后,是他们对普遍性、体制性历史的反抗,对旧史学观念的冲击。本书不仅是写给“局内人”的视角启发,也是古老历史话题的现代回响,幽微地体现出作者的忧虑与关怀。
15
西方史学史研究(第3辑史家史论与方法)
吴晓群/陆启宏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24-06
《西方史学史研究》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为第3辑,主题为:史家、史学与方法,主要关注当代西方史学的一些主要方法和理论,如公众史学、大历史、比较史学等。“西方史学史”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发明”和独特的研究领域,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这个学科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西方史学史研究》即是为这一学科精心打造的一个平台,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强调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
16
基督教的绝对性与宗教史
[德] 恩斯特·特洛尔奇 著
张巍卓 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24-6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奇个人立场的两个方面:宗教史学需要奠定在个人心志伦理的基础上,宗教史学需要转化为宗教文明的比较研究;第六章诉诸西方历史的演进,展现基督新教的发展史。
17
从怀疑走向共识:
历史知识客观性问题研究
顾晓伟 著
商务印书馆
2024-6
历史知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史学理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和各种理论范式中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本书是有关新实用主义对历史客观性进行最新论证的一项考察和研究,是近几年国内史学理论界就这一论题所作的难得的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作者将具体研究对象置于更广泛的学术史脉络和关键性理论问题论争谱系中来加以考察,一方面梳理了英语世界史学理论领域在历史知识客观性问题上的发展线索,另一方面又贴近学术前沿,考察了新实用主义路向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和可能的得失。这一研究,既有助于我国学界更清晰深入地了解英语学界在史学理论这一核心问题上的由来与进展,又为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18
世界的交织:全球历史和全球思维
(16-21世纪)
[法] 亚历桑德罗·斯坦齐亚尼 著
马秀钰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6
本书通过研究多个世界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的交汇,作者再次探索了历史与哲学、社会学、文献学及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面对民族主义的不断进步,这种记载历史的方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一些特定事件、文化或宗教现象。从印度到俄罗斯,从非殖民化到伊斯兰教,这本著作告诉读者,全球史不仅能丰富历史研究的视角,也将超越将历史视作不同文明间冲突的观点。
19
什么是思想史
陈正国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6
本书从思想史的母体历史学讲起,交代1970年代之前思想史的前身如欧美旧文化史、精神史、观念史的发展,并以思想史的姊妹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当作参照,勾勒思想史的边界与特色。此外,本书详细分析影响20世纪英语世界最剧的脉络主义思想史,详述此一学术见解的旨意、长处与短处,并讨论脉络主义之后思想史学界的反省与新尝试。最后,本书以中国思想史为关怀核心,提出跨境思想史与比较思想研究的必要性与陷阱。
20
希罗多德的历史方法
[美] 唐纳德·拉泰纳 著
聂渡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6
本书关乎希罗多德的智性习惯与文学原则,从修辞与写作传统、叙事技法、材料来源、主导思想等方面全方位解析其“研究”(即“历史”) 可能的内在“方法”。通过分析《历史》当中反复出现的特定风格、哲学成见、论辩习惯、研究技巧与塑造性观念,拉泰纳考察了这部著作的奇特构造,帮助读者把握希罗多德在文学与历史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就。
21
什么是情感史?
王晴佳 著
光启书局
2024-6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梳理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方法论与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2
征服过去:考古学的起源
[法] 阿兰·施纳普 著
胥恒 译
郑州大学出版社2024-7
本书从源头开始,对人类探求过去的种种知识做了一次深入调查,可谓一部丰富多彩的考古学“史前史”。从巴比伦国王到中国古代的皇帝,从古埃及的祭司到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吏,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的世界再到现代欧洲,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人类与过去的对话一直延伸到考古学的建立,至今仍在进行中。
23
製造「歷史」的人:從希羅多德到西蒙·夏瑪,如何形塑我們的2500年
[美]理查·柯恩 著
陳信宏 译
時報
2024-7
從歷史書寫的起源──在那個時候,書寫歷史本身就是一項革命性的概念──乃至「虛假歷史」的記述者(也就是那些為了美化自己並且掩飾他們本身或者他們國家的行為而不惜扭曲真相的匪徒),柯恩的探究帶領我們一路來到數位時代以及電視的出現。他以栩栩如生的描寫呈現出許多迷人的人物,包括修昔底德與塔西佗、伏爾泰與吉朋、尤利西斯‧格蘭特與邱吉爾,乃至肯恩‧伯恩斯與瑪莉‧畢爾德。
24
《福柯最后十年》
(英) 斯图尔特·埃尔登 著
鲍磊/刘北成 译
文津出版社
2024-7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25
塔西佗
[英]罗纳德·塞姆 著
吕厚量 译
商务印书馆2024-7
《塔西佗》是西方史学史上一部典型的“以人物写时代”的杰作。从宏观角度看,这部名著迄今仍是我们研究罗马帝国早期政治史、文化史与史学史的必读作品之一。就微观角度而言,这部包罗万象、雄心勃勃的传记提供了一幅西方学术史上关于塔西佗其人其书最为生动、细腻、深刻的素描,堪称20世纪传记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26
把过去民族化:
作为现代欧洲民族建构者的历史学家们
[德] 斯特凡·贝格尔/ (荷) 克里斯·劳伦茨 著
孟钟捷 / 陆英浩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4-8
历史学家往往声称自己致力于摧毁神话,但自19世纪以来的民族历史所显示的则恰恰相反。这部作品比较了欧洲的民族历史学家如何处理事实与虚构间的对立关系,并展示了哪些叙事策略有助于成功书写民族历史。
27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美] 杰里·H.本特利 主编
陈恒 等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8
全球史旨在从全球视角探讨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趋势,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联系和影响,目的在于突破史学界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本书从史学角度分析了全球化的演进历程,旨在呈现东西文明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展现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之际,也打开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28
福柯的主体问题考古学
汤明洁 著
商务印书馆
2024-9
本书研究福柯早中晚期在《疯狂史》《词与物》《性史》等相关考察中对我思、主体和主体性的考古学探索,呈现历史与社会、语言与话语、伦理与政治等不同领域中诸多主体模式的构造过程,揭示历史性先天与当下存在论所具有的深厚结构,从而提供人在拓扑空间上作为主体可能拥有的多样选择。
29
历史著作史
[美]哈里·埃尔默·巴恩斯 著
魏凤莲 译
商务印书馆2024-9
本书是20世纪供美国历史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一部史学史教材,是以美国新史学研究的视角对西方史学史的全面回顾,最早出版于1937年,之后,作者根据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立足于当时美国新史学的蓬勃发展,在1963年做了重新修订。《历史著作史》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史学史,不仅叙述了历史著作的编撰情况,更对这些历史著作进行了优劣的评判,并以新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叙述了历史学家对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追溯了西方史学发展的东方源头,预测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这本教材,放在今天来读,仍然可获得很多真知灼见,巴恩斯对史学研究的预测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有些仍然是对史学未来发展的警示。
30
白色神话:
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谱系
郝春鹏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9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对历史哲学的问题谱系在纵向维度上的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历史哲学诞生之前,历史、天命与人为的张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历史神学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德国历史学派及哲学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和康德分别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及其所开启的不同路向;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历史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第五部分是相关余论。
31
什么是情感史
[美] 芭芭拉·罗森宛恩
[意] 里卡多·克里斯蒂亚尼 著
孙一萍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10
尽管历史学家很早就开始探讨历史人物的感受,但直到最近二十年,他们才找到系统化处理这一话题的方式,即情感史的研究。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也带来更多反思。 本书是由两位情感史研究先驱合著的简明导论。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情感史的缘起、理论、方法、意义,并穿插了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不仅说明了情感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和流派,还讨论了情感史与神经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应用。任何对情感的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将发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引人入胜的入门指南。
32
对话克丽奥:西方史学五十论
李勇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4-10
本书是李勇教授讲授三十年“西方史学史”课程的总结,也是积二十年之功而成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论文结集,为其工作单位淮北师范大学五十华诞的献礼。全书分总论篇、史家篇、史著篇、学派篇、融通篇,涵盖了从古希腊神话到年鉴学派各时期欧美代表性史家及其著作,并延及中西史学共通性和西方史学东传诸问题,雅俗共赏,面向大众多角度和多方面展示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33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美]斯文·贝克特[德]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 编
梁跃天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11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以来自世界各大洲的一流学者的全球对话为基础,介绍全球史的发展历程、方法、主题及争论。讨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全球史在东亚、西欧、非洲、拉丁美洲及美国的实践,指出全球史转向并非一种全球均质的变化;第二部分关注全球史书写中的重要主题,介绍全球史方法给传统劳工史、经济史、移民史和思想史诸领域带来的转型;第三部分考察发展中的全球史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作为一项重新思考历史学家的工作及其方法的合作事业,《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力图使读者获得关于全球史领域全面的、全球性的了解,同时为促进全球对话和思想交流做出贡献。
34
历史话语的文学性:
海登·怀特“历史的诗学”研究
赵志义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4-11
本书围绕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1973)中提出的“历史的诗学”概念,系统地开展历史书写过程中文学维度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书写过程中文学性的衍生,话语转义,诗与史的关系演变史,历史书写中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历史的危机与文学话语的救赎,以及怀特的历史的诗学与西方现代文论的关系等,比较系统、完善地阐释了怀特的历史的诗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本书主要面向对历史、文学及文化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35
维柯讲疏
[美] 施特劳斯 讲疏 / [美] 阿姆布勒 整理
戴晓光 译
华夏出版社
2024-12
本书为施特劳斯1963年维柯研读课程录音整理稿。在此次课程中,施特劳斯与学生研读了维柯的《自传》及《新科学》。第一课交代整个学期的总体义旨:通过研读维柯,考察现代历史意识及历史主义的起源。历史意识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而维柯对《荷马史诗》及早期罗马史的批判式解释既是对斯宾诺莎的继承,也进一步完成了历史主义传统的奠基。通过研读维柯《自传》,施特劳斯指出维柯的思想轨迹和基本问题意识:从塔西佗/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传统出发来吸纳柏拉图传统,并通过结合培根与格劳秀斯的思想资源,以历史批判的方式,从法律史角度重构早期历史。而在研读《新科学》过程中,施特劳斯具体呈现了维柯通过其“新科学”对早期历史的批判性解释。其中,维柯对荷马传统的重新解释构成了“新科学”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01
從普林斯頓到萊頓:中國史學走向世界
陳懷宇 著
秀威出版
2024-1
從二戰結束後的全球「中國熱」到冷戰時期的左右陣營對立,國際局勢的變化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書聚焦於1946-1956年間全球漢學界的學術史重要事件,例如1947年普林斯頓大學的「遠東文化與社會學術會議」、1955年萊頓的「西歐青年漢學家會議」與萊比錫的「東亞學會議」、1956年巴黎「青年中國學家會議」的「中國歷史分期問題大辯論」,從中觀察二戰結束到冷戰初期的國際趨勢轉變,以及史學如何由傳統的政治研究轉向後來的多元研究途徑。
02
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
(1851~1911)
彭春凌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1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03
陈寅恪的学术世界
桑兵 著
人民出版社
2024-2
《陈寅恪的学术世界》从陈寅恪与经学及经学史,理学源流、语言文字学、西学、新宋学、中国近代史等领域,与同时代学人的交往及影响,以及融合长编考异与比较研究的治学方法等不同视角,努力接近并体悟陈寅恪的学术境界,承继其文化托命的真精神,尽力吸收与不忘本来相反相成,再造以复古为创新的崭新民族文化。
04
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日]渡边英幸 著
吴昊阳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2
《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将中华这一概念的形成视为始于先秦并在后世不断发展的含义和语言的层累,讨论中华概念构建的过程,分析构建中华概念的基础以及不同中华观念间的差异与联系。揭示先秦时期汉语中的“中华”、“夷狄”、华夷思想雏形的形成经过及其蕴含的层累性差异和动态性联系,进而讨论处于诞生期的中华观念和华夷思想的各个层面,重新定位其在先秦历史上的地位。
05
史語所:新學術的高原
郝倖仔 著允晨文化2024-3
2018年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建所90週年。本書借此契機梳理史語所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撤退臺灣之後的情況。前些年大陸持續民國學術熱,為大眾追捧的民國大師,如蔡元培、傅斯年、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皆為史語所的開山前輩。那麼1950年之後,史語所在臺灣發展如何?這些前輩離開大陸之後的狀況如何?接續上來的人物後勁又如何?時代變遷,學風是否依舊,精神是否長存?
06
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杨艳秋 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4-3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一、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源流及其特点和意义;二、自历史学诞生以来历史观的演变,及唯物史观的诞生、内容及意义;三、历史认识的特性、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四、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和中国古代史学的近代化;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包括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中国传统史学发展历程、中国史学近代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学科总体架构,力求深入浅出,在反映史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概况的同时,体现史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成果。
07
民國學術評議制度的創立與學術發展
張劍 著
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4-3
學術評議是學術發展的邏輯結果,是學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為確立知識優先權而自發產生的一套學術機制。從國外移植並本土化的民國學術評議制度作為學術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雖有超前制度設計的衝動與躁動,但最終回歸學術發展的正常軌道,並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為輔助的本質性特徵體系。具體的評議過程中,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民間組織,都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而公正的評議程序,以杜絕現實政治、意識形態及其他非學術因素的侵擾,顯現了學術獨立於政治、學術超越政治的相對自由的學術理想狀態;參與其間的學人們也往往超越個人利益與局部利益,以學術良知彌補了規則的漏洞,不僅遴選出能真正代表民國學術發展的奠基性作品與標誌性人物,描繪出民國學術發展較為繁盛的圖景,更建立起一套良性的學術運行機制,從而極大地影響民國學術發展。僅僅二十來年逐步建立起來的學術評議機制與整個學術體制一樣,完全不能抵擋政治強力與暴力,學人們孜孜以求的學術獨立夢想破滅,訴說了學術與家國的悲劇性命運。
08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从整理国故到再造文明
王晴佳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4
本书集结了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讨论共16篇,所论时段集中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转型时期。作者以“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作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史学革新的核心明天,除疑古派、科学史学、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外,也有部分内容将中国历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学之中作横向比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对旧问题提出新解。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潮与特征”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整体转向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人物与思想”着眼近代以来众多名家、学派,提出独到见解。
09
西方汉学史:
汉学先驱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
[美]韩大伟 著
李真/程钢/管永前 译
大象出版社
2024-4
本书是一部以古典文献学治学法贯穿始终来撰写的西方汉学史。全书采用“汉学谱系”的脉络进行框架安排和内容叙述,穿插了法、德、英、美等国著名汉学家小传和作品评述。它围绕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以中西文献学的交织为线索进行学术史梳理,重点探讨了在传统汉学体系下,欧美几代汉学家不断传承并坚持的治学取径,即如何通过翻译、整理、分析汉文古籍,结合语言和历史的语境来完成文本的解读和重构。
10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
章清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4
学科知识的“援西入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传播”与“接引”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西学”(“东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分科知识”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学科知识史”的研究。
11
消遣:从金石艺术到中国现代史学
[美]宗小娜 著
罗智国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4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12
后史辨
汪荣祖 著中华书局2024-5
本书检视后现代史学之来历、理论、观点、进程与方法,以及对史学研究的冲击,进而研讨与后史相关的历史求真、历史叙事、新的文化史等一系列议题。虽后现代风潮对现代史学基本概念冲击巨大,然目的主要在理解此一风潮的性质,及其对史学的影响,在破坏现代史学之余是否尚有助于新一波史学的建设。更有进者,追随现代西方史学的华人史学界,是否能在后史启示之下,重新思考被西方现代史学所取代的中国传统史学,认真检讨其优劣短长,或也有助于中国史学的建设;对环球史的趋向作以展望,期盼中国史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3
三至六世纪门阀士族与史学发展关系研究
金仁义 著
人民出版社
2024-5
三至六世纪士族与史学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史学高度繁荣、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认识士族社会时代特征的锁钥之一。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参与史学建设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学撰述和史学思想诸成就,发掘史学撰述中的士族主体意识,探讨史学针对士族社会功能的发挥,最后对士族与史学互动进行理论总结,认为士族通过参与、引领与借重,推动了三至六世纪史学的多途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新动力。
14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
白云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4-6
本书名为《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产生和发展。突出社会变迁与历史编纂学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学术思想的嬗变与历史编纂学的变革;二是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形式。重点剖析各种史书体裁的产生、发展、特点等,揭示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的辩证发展规律;三是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思想。重点挖掘史书体裁背后的思想和观念,重视从中国史学史发展的过程中论说每一种史书体裁的变化及其观念的变革。依此,将全书析为上、中、下三编,力图系统挖掘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等,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在观念、方法、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成就,总结其利弊得失,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的民族特色,为当今的历史编纂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5
杨宽与20世纪中国史学
贾鹏涛 著
人民出版社
2024-6
杨宽是民国时期史观学派的重要学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著名史家。其学术转向既有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与其学术心态和治学特点有关。他不仅是一位史学家,而且是上海文博事业的先驭,他与吕思勉、顾颉刚、童书业等均有重要交往。考察与同时期其他学者的学术交往,比较其与不同学派学者治学特点的异同,是近现代学术史上值得研究和拓展的领域。此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史料学派与史观学派的内在理路和深层动因,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唯物史观派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以此补充和深化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16
正统之争:南北朝史学论说
卢鹏程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6
本书是关于史学正统观与南北朝时期官方史学发展进程的学术专著。“正统观”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全书从正统观的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官方史学活动与史官设置等方面,对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系统论述了正统观念在南北朝时期的演变及其发挥的作用。以较为新颖的角度对传统史学观念重新阐释,对大众较为关注的魏晋南北朝史学问题作解答。该书内容详实而语言浅显,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有一定意义。
17
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
王兴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6
本书对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作了条理清晰、材料充实的阐述和探究。以中国“古史”建构的具体“问题”为导向进行论述,具体“问题”之中,则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加以展开,各个“问题”之间亦存在联系,力图横向研究与纵向探讨相结合,进而呈现出中国“古史”建构的整体面貌。
18
中国史学永恒魅力十八讲
陈其泰/刘永祥 著
研究出版社
2024-7
《中国史学的永恒魅力十八讲》系统阐释了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书中涵盖设馆修史、名山事业、实录精神、通史家风、社会全史、匠心运用、文史结合、新旧转换、晚清“著史”等多方面内容。从司马迁著《史记》到班固父子著《汉书》,体现了古代史家的使命感;从“通古今之变”思想到魏晋至隋唐的历史贯通意识,展现了通史编纂的发展;从《左传》《国语》到《史记》《汉书》,彰显了历史叙事的成就与技巧。此外,还探讨了公羊历史哲学、民本思想与史学的关系,以及晚清时期史学的变化。该书深入挖掘中国史学传统,展示其丰富内涵与永恒魅力,对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9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一个思想史的分析(修订版)
王汎森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8
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20
越南古代史学研究
叶少飞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9
本书以越南史学和史籍研究为准的,披览群书,抉隐显幽,最终勾勒出从黎文休《大越史记》至阮朝《钦定越史通监纲目》之间越南古代史学的发展主线及脉络;全面呈现了以《大越史记全书》为主的编年体通史和相关史籍的版本、史学特点、影响,以及各类史籍的相互承继和损益关系;深入探索了越南史学和中国史学的关系,并在具体的史籍专著中予以揭示。
21
“尚书”与礼仪
张怀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9
《“尚书”与礼仪》的主体内容由十篇深入探讨“尚书”与礼仪关系的论文构建而成,这些论文广泛涵盖了《尚书》中的《康诰》《立政》,以及《逸周书》中的《度邑》《世俘》,还有清华简中的《四告》《祭公》等十余篇重要文献,深入研究了包括献俘礼、盟誓礼、封建礼、祭祖礼等在内的近十项商周时代的核心礼仪。该书致力于揭示“尚书”篇章的形成机制,并深入考察了商周社会政治的发展脉络,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华夏文明起源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绪论部分则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尚书”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价值,为在华夏文化原生态背景下深入研究《尚书》《逸周书》以及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顾颉刚与中国古史学的现代转型研究
汤莹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09
本书是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史角度对顾颉刚的古史学及其学术评价问题展开的系统的再探讨。作者主要以“顾颉刚的古史学是否只偏重于破坏”为基本问题导向,将顾颉刚古史学置于中国古史学的现代转型历程中进行考察与估定,明确提出顾颉刚不仅是中国古史学的主要终结者,还是现代古史学的初步建立者。作者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古书考辨等四个方面展开考察,对上述论说及代表性著作的缘起与背景、学术渊源、基本内涵以及影响与意义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对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进行客观的估定。
23
《史记》精华十五讲
陈其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9
《史记》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锻造与提升过程中产生过巨大作用的不朽杰作,亟需我们站在今天新时代高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做出具有理论价值的创造性阐释,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陈其泰先生对《史记》的关注和研究,至今已四十余年。他用功极深,阐释多发前人所未发,成功地将《史记》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和高度,初步建构起了《史记》阐释学的基本体系。本书通过十五章的专题形式,阐释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和《史记》五体结构的实质内涵,揭示历史编纂演进背后的深刻规律。总结《史记》在撰写人物传记方面的主要成就,凸显司马迁“人创造历史”这一观念的宝贵价值。深入著作内里,体悟司马迁的良苦用心,发现《史记》的结构和叙事之美。坚持历史主义态度,以纵横结合的开阔视野,分析《史记》的形成、思想性及其时代影响。首次在学术界提出《史记》对锻造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非凡贡献,将“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时代现实意义。
24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
[美]蔡涵墨 著
中华书局
2024-11
道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新发展,其在南宋的兴盛,不仅对南宋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波及到当时及后世史家对宋代历史的书写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本书利用“文本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详读、对比、考证,发现受自身道学立场的影响,南宋及后世史家在书写宋史时,对史料进行增删、改易,使得传世史料具有浓厚的道学色彩。卸下层层包裹的道学“严妆”,南宋史料书写的历史情境得以复原,宋史资料原貌得以恢复,南宋历史中重要人物如秦桧等的丰富面相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