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页252-254。
[2] 参见凯利,《多面的历史:从希罗多德到赫尔德的历史探询》(1999),陈恒、宋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页325-346(以下简称“凯利”,随文注页码)。
[3] 博丹,《易于认识历史的方法》,朱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以下简称《方法》,随文注页码)。
[4] 比如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布罗,《历史的历史: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书写》,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页303。
[6] 布赖萨赫,《西方史学史:古代、中世纪和近代》,黄艳红、徐翀、吴延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页236-237(以下简称“布赖萨赫”,随文注页码)。
[7] 沃尔泽,《清教徒的革命:关于激进政治起源的一项研究》,王东兴、张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页vi(以下简称“沃尔泽”,随文注页码)。
[8] 麦格拉思,《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甘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页197(以下简称“麦格拉思”,随文注页码)。
[9] 马莱特,《加尔文》,林学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页76。
[10]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孔新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页348(以下简称“沃格林/卷四”,随文注页码)。
[11]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卷五: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霍伟岸译、贺晴川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页220(以下简称“沃格林/卷五”,随文注页码)。
[12] 博丹,《主权论》,富兰克林编,李卫海、钱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上下册),徐庆誉、谢秉德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三册),钱曜诚等译,孙毅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011/2012/2013。
[14] 比较凯波尔,《加尔文主义讲座》,见凡赫尔斯玛,《加尔文传》,王兆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页203-369。
[15] 《普遍法的划分》与《方法》的关联,参见麦克雷,《博丹思想中的拉米斯倾向》,见娄林主编,《博丹论主权》(“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4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页99-100。
[16] 琼斯,《剑桥插图法国史》,杨保筠、刘雪红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页135(以下简称“琼斯”,随文注页码)。
[17] 参见邦尼,《博丹与法国君主制的发展》,见娄林主编,《博丹论主权》,前揭,页31-54。
[18] 参见威尔逊,《王权君主制:<国是六书>中的“绝对”主权》,见娄林主编,《博丹论主权》,前揭,页17。
[19] 施米特,《从囹圄获救》,朱雁冰译,见施米特,《合法性与正当性》,刘小枫编,冯克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页232。
[20] 强调这一点的恰恰是剑桥学派及其先驱巴隆,他们因此而值得学界感谢。参见汉考克,《加尔文与现代政治的基础》,何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页15注1。
[21] 转引自阿米蒂奇,《内战:观念中的历史》,邬娟、伍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页61。
[22] 沃格林,(《新政治科学》,段保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页145-146(以下随文注页码)。
[23] 斯通,《英国革命之起因》,舒丽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页81。
[24] Michael R. Watts,The Dissenters,Volume I: From the Reformation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Michael R. Watts,The Dissenters: Volume II: The Expansion of Evangelical Nonconformi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25] 参见埃普利,《胡克论至高王权》,见姚啸宇编,《胡克与英国保守主义》,姚啸宇、刘亦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即出)。
[26] 参见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7] 狄金森,《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陈晓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页184-210(以下简称“狄金森”,随文注页码)。
[28] 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思想的延续和创新》,辛亨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页192,比较页199-200(以下简称“沃林”,随文注页码)。
[29] 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0] 转引自篠田英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戚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页41。
[31] 参见马歇尔主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樊新志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页13-45。
[32] 颇为典型的加尔文主义自由国际的宣传品(没有丝毫学术含量),除前文提到的凯波尔讲座中译本外,亦参凯利,《自由的崛起:16-18世纪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王怡、李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3] 详参狄金森,《英国激进主义与法国大革命:1789-1815》,辛旭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页1-37。
[34] 比较霍夫曼,《主权》,陆彬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