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第一次流放标志着维也纳会议的开始。这次国际性会议召开的目的之一是恢复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边境线,并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这次国际性外交会议的指挥棒掌握在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手中,也就是导致拿破仑流亡到厄尔巴岛的第6次反法同盟中的4大强国。法国由外交大臣塔列朗代表,他先前曾经代表路易十八参加了《巴黎条约》的议定。塔列朗负责将理论上的战败国法国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反法同盟中最弱势的几个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撒丁王国等。
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以及后来在滑铁卢战役中“百日王朝”的惨败并没有阻碍维也纳会议的谈判,但对塔列朗率领的代表团却造成了严重伤害,因为那时他几乎已经要实现所有的谈判目标。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使得在战前几天签署的《最终议定书》没有受到任何阻挠便得以实现。1815年11月,第7次反法同盟成员国迫使法国签署了第2次《巴黎条约》,规定了7亿法郎的赔款金额,并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在5年内还清,赔款还清以前,联盟各国派兵驻扎在法国东北要塞,法国只能保留1792年的疆界。拿破仑的百日王朝最终葬送了塔列朗的辉煌功绩。
埋下德国的种子
拿破仑战争的结束为欧洲勾勒出一幅新的版图,将一些国家的边境线倒退到20年前,比如法国。这场战争的另一个战败国,丹麦因支持拿破仑而丢掉了对挪威的统治权,后者改由瑞典统治,从而形成了瑞典-挪威联盟,这个联盟一直保持到1905年。
另一方面,俄国吞并了大部分波兰、芬兰和比萨拉比亚地区。而其他战胜国则大都扩大了疆域。英国保留了战略要地马耳他岛、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和开普殖民地,从而确保了对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上要道的控制权。
但是,拿破仑战争给欧洲版图以及这个大陆的未来在长期内带来的最大变化却是促进了德意志联邦的发展。德意志从神圣罗马帝国的近300个领地和国家合并成了39个国家。这些国家在普鲁士和奥地利的领导下组成德意志邦联。1871年,德意志帝国正式宣告成立。
西班牙被欧洲排斥
佩德罗·戈麦斯·拉夫拉多尔是维也纳会议上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的代表。会议上西班牙要求法国就给其造成的巨大损失进行赔偿。但是,由于戈麦斯·拉芙拉多尔缺乏外交经验,西班牙代表团屡次缺席晚宴或社交活动,加之西班牙能给战胜国提供的条件有限,以至于西班牙最终沦落到谈判的次要位置。维也纳会议结束以及拿破仑彻底失败后,西班牙没有得到任何土地割让,更没有在收复美洲领土上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因为英国拒绝支持费尔南多七世代价高昂的计划。(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