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会有人思考“要不要穿衣服”这样“愚蠢”的问题了。衣物,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方说,我们与人见面时,会通过挑选的衣服来表现自我,并决定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印象。人们在不同的单位穿不同的衣服:城市对冲基金、硅谷的初创企业、媒体单位,不一而足——虽然,这些职业大多数时候只是坐在办公室里。
衣物的样式、材料更是引发了无数潮流,成为时尚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人们追捧和追随着上流及名人的穿衣方式……
衣服,是如何变得如此重要?在人类社会里,它又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这一切,都要从制造衣服的“面料”开始说起。
一、最早用于“遮体”的纤维
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的植物学家艾丽索·科沃瓦泽在2009年的一天,发现了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被用于纺织的纤维。而她本来是想做关于花粉的研究。
她和一队来自格鲁吉亚、以色列和美国的研究者一起勘测了一个叫做祖祖阿那的山洞,在格鲁吉亚西部的高加索山脉的山壁中。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山洞没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洞口像一张噘起的嘴,是横过来的D形,海拔560米。从洞口进去,就是蜿蜒的小径,小径伸向坚硬的岩穴深处。
放射性碳定年法显示,人类最早于34500年前首次小心翼翼地踏进这个山洞。虽然祖祖阿那人在那里生活了几乎两万年,但他们行事非常仔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不过我们知道的是,这些最早的编织者同时是高效而不拘小节的猎人。
从散落在山洞中的骨头来看,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居民最中意山羊接着是美洲野牛,不过他们也曾猎回欧洲野牛、松貂、野猪,甚至还有狼。我们还知道,他们制造了一系列工具,比如岩石和黑曜石制成的刮刀和尖刀,还有挂在身上的饰物。
旧石器时代工具
到目前为止,这些发现都在意料之中。然而科沃瓦泽的发现证明了他们还从植物上剥取纤维,在制造者状态最佳时这项工作也颇费手艺,何况人们一直认为这项技术是很久以后才出现的。这推翻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人类祖先的假设,将面料的历史向前延伸至过去难以想象的时代,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远祖生活的更为柔和而完整的画面。
在祖祖阿那发现的线是亚麻制成的,我们如今仍在使用亚麻布。
亚麻是高而细的一年生植物,茎有一米长,上面遍布尖刀形叶片,开的花很多,花有时呈粉色或紫色,但主要呈类似长春花的蓝色。
亚麻
如今常见的品种是人工养殖的亚麻,它的祖先可能是浅色亚麻。野生的浅色亚麻最初生长于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拉克,这些地区的人自然也是最早开始使用并种植亚麻的。
祖祖阿那的编织者们使用的也是这种野生亚麻。山洞穴居者们需要外出采集才能得到它们,但即使采集到足够多的植物,工作也才刚刚开始:亚麻要经过一系列加工(每个步骤都有古老的术语)最终才能被制成线。
几乎所有已知的人类早期使用的纤维都来自亚麻,而不是羊毛。
考古学家们对此疑惑不解,因为这与直觉相反。绵羊——即使是远古品种的绵羊,毛不如现在这样蓬松丰富——身上厚厚的毛那么显眼,而羊毛又很容易纺成线。
羊毛的优势还在于易于制成毛毡。(顺带说一下,是毛毡先出现还是毛织物先出现,现在还无法确定,但两种制品似乎都起源于中亚。)
毛毡玩偶
另一方面,韧皮纤维即使被发现,也很难提取和处理。当然,它们也存在优势:它们是长纤维,更轻、更透气,适于炎热气候地区的居民以及体力劳动者。
二、独特的中国服饰面料
养蚕业可能始于六七千年前,并且催生了一幅人人掌握不同技能的多样的社会图景。
古代缫丝图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西阴村发现了一颗茧,这颗茧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间被整齐地切成了两半。在中国南部的钱山漾遗址发现了一块平纹织物,这块织物制于公元前2750年。
另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地,河南中部的贾湖遗址,提供了更早的制丝证据。贾湖遗址以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闻名:人们在那里发现了最早的乐器骨笛,以及残留的用大米、蜂蜜和水果酿造的饮料。考古学家还在约有8500年历史的一组墓穴中发现了丝蛋白的痕迹,虽然物品本身早已分解。看来,即使那个时候,丝线仍是很特别的东西,人们死后也要带走。
骨笛
值得一提的是,在5000年的时间内,中国都是唯一通过饲养家蚕制丝的国家。虽然当时制造的物品本身早已腐烂分散,但其他与制丝相关的人工制品留了下来:缝针、织布机、用来缠线的梭形工具。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发现了一个约4900年前制造的象牙水盆,上面装饰着一对蚕虫。在商朝,人们发明了甲骨文,这是东亚最早的书写文字。甲骨往往是由牛或羊的肩胛骨制成,偶尔用的是龟壳,上面刻着占卜文字。如今,约1000段甲骨文被翻译出来,而其中1/10包含着与丝相关的词:“桑树”“蚕虫”“蚕神”。
河姆渡文化
“帛”“丝”“桑”“蚕”甲骨文
中国蚕丝的多种应用最初是从商朝开始的。与很多的情况类似,被保留的最好的丝制品,就是应用于丧葬场合的丝制品。
墓穴中的各种用品,如翡翠、青铜酒杯和斧头都用丝绸包裹着,正如古埃及文明用亚麻布来包裹这些东西。在长沙的马王堆遗址发现了一系列装饰精巧、多层嵌套的棺材。在一号墓,最外面那个棺材的内部涂成了红色,外部涂成了黑色——这种颜色搭配在丧事仪式中非常典型,棺材的表面画着云彩和怪物。最里面一层的棺材配色相同,但被包裹在一层带有几何图案的羽毛一般的绸缎之中。在马王堆的另一个墓穴中还找到了描述丧服系统的图表和帛书,这些东西也被精心地包着。
朱地彩绘棺
马王堆漆棺:黑地彩绘棺
几个世纪后的公元前316年,楚国大夫邵陀被葬于今湖北省,他的墓中含有77块不同的织物,其中有15块丝制的裹尸布。有时,坟墓中的清单列表的记录要超出墓中实际包含的物品数量。公元548年封口的一个墓中有一个文件,上面列出了1000块锦缎、10000块花缎、一段超过30千米的纱线,上面还写道:这段纱线是用来让死者“爬向天堂”的。
从孔子的时代或更早时起,制丝就被认为是女性的正当职业。
早在夏朝,人们就认为女性应该待在家中专心纺织。公元前4世纪的一段文字清晰地描述了这一点。“女性清晨起床,深夜睡觉,不断纺线编织……这就是她们的工作。”
而在商朝,蚕神这一形象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女性和制丝之间的关系。对蚕神的崇拜不断变换形式,这一崇拜直到19世纪在上海的丝厂中还能看到。
丝绸还常常被直接用来替代货币。一座周朝的三足青铜鼎上刻写的铭文记录着一场交易:一匹马和几捆丝绸换了五个奴隶。王莽在位期间,一捆最普通的丝绸能换60千克的米,而更精致的丝绸可以换到80千克米。
王莽
此外,除了在国内进行交易,丝绸还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货币”。奥里尔·斯坦因曾在20世纪初到过戈壁沙漠,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贸易驿站。斯坦因在沙漠边缘的瞭望塔遗址发现了丝绸碎片。一块碎片上有意想不到的颇具价值的文字:“任城国亢父缴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二十五两,直钱六百十八。”
1127年北宋灭亡后,新的作坊被建立起来,专织奢华的花缎,这些花缎常被用于与西藏部落交换马匹。后来,一条横穿中亚的贸易路线以丝得名:“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三、资本主义的“衣服”
公元79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查理曼大帝写信给麦西亚的奥法国王,信的主题是英格兰北部特产的一种大件毛斗篷——一件“羊毛制品”。
查理曼大帝
这位传奇国王不是唯一一个钦羡英国羊毛品质的人,事实上,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最有名的奢侈品织物产地并非以羊毛的精良品质著称的地区。
举例来说,佛兰德斯和佛罗伦萨的织物产业依赖于从勃艮第、西班牙,尤其是英国进口的羊毛。佛罗伦萨的织物产业胃口极大:据当地的编年史学家维利亚尼估算,14世纪初,雇佣生产者约有三万人。最晚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就在向佛罗伦萨运送羊毛,到13世纪,英国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依赖的优质羊毛来源。汇票这一当时新出现的金融工具鼓励了这种长途贸易。
到14世纪初,佛罗伦萨的商人不再通过中间商,而是直接用汇票从南安普顿进口最优质的英国羊毛。这座本来无足轻重的岛屿借此在欧洲的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确保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羊毛贸易可以致富。13世纪,羊毛的出口量增长至33000麻布袋,麻袋里面装满了羊毛,这些毛来自700万只绵羊,占总出口产品的60%。
13世纪著名的商人勒德洛的尼古拉斯声称,他在1274年的出口贸易中所拥有的份额共计1800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羊毛也给赫尔港的德·拉·波尔家族带来了财富,这一家族的威廉后来当上了大法官。甚至皇室也参与其中。
爱德华四世在任期间,一直对羊毛产业、商业有兴趣,他雇用了20名意大利工匠教授其英国同行最新的织物加工和染色技术。后来,他用自己的船亲自出口织物和锡。对社会下层的百姓来说,羊毛在经济层面也至关重要:小型房产的业主和租客如果手上没有太多现金,就可以用羊毛来充当部分或全部租金。
爱德华四世
通过羊毛累积的财富与权势促成了许多行会的诞生,如布商行会、绸布商行会和定制服装裁缝行会。行会积累声望的方式是监管和惩罚,惩罚如制作工艺不佳或量错织物尺寸这样的行为;行会的垄断地位得到认可后,能确保其成员在市场上不受阻碍。约克郡的羊毛商人行会在爱德华三世的皇家许可下于1356年成立,每年平均出口3500条织物,其中最常见的是曾在安特卫普的季度交易会上售卖的绒面呢。
羊毛贸易所需的金线及其信用投资(获利可达20%),让财务之轮顺利运转,并成为贸易发展的基础,相关信贷活动不仅在英国发展,更是扩张到了海外。神职人员在羊毛贸易中一般扮演生产者的角色,但有一些——包括约克郡的主持牧师斯卡伯勒、罗伯特·格拉司铎和尼古拉斯·埃勒克司铎——也加入了投资的行列,以获取个人利润。
当1290年犹太人遭流放时,许多过去与英国有着稳定的羊毛贸易的意大利银行家取代犹太人,做了信贷生意。佛罗伦萨的银行家如同英国的行会,给英国君主提供了大量借款,以羊毛的税收作为抵押。若有拖欠,不论对方是皇室还是普通商人,他们都会穷追不舍:1280年,班柏里的五个经销商没能还清欠里卡迪银行家的五麻布袋羊毛,便被告上了法庭。
羊毛是英国金融的发动机。它鼓励人们投机、谋求暴利,并且扩大了信用额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财富,扩大了贫富差距,加速了拥有土地的小贵族的衰落,但同时也为英国在范围更广的欧洲事务上取得了立足之地。
四、我们今天为什么都在穿棉制品?
棉花是一种非常挑剔的植物。它喜爱15摄氏度左右的温暖气候,不能经受霜冻,需要每年有20—25英寸的降水,且降水最好集中在生长期的中段。这些偏好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生长范围,因此棉花只见于全球南纬32度到北纬37度之间的环形地带,还要排除非洲、澳大利亚、亚洲、中南美洲的干旱地带。棉属植物大概有50种,每种的高度和大小各异。不同的地区生长着不同的品种:中美洲产陆地棉,南美洲产海岛棉,非洲产草棉,亚洲产亚洲棉。
虽然棉花还有其他方面的吸引力,但人们通常聚焦于这种作物的一个部分。种下160天至200天后,棉花会生出棉铃,棉铃里面有棉籽,棉籽表面包裹着的白色纤维则会在棉铃成熟并裂开时从里面蓬松地鼓出来,就像巨大的爆米花。
人类首次发现自己可以利用这种纤维来制造织物和绳索,可能是在印度河流域。正如祖祖阿那亚麻纤维的发现一样,我们已知的最早有意识使用棉花的证据是被意外发现的。
到1766年,平纹细布和印花棉布已非常流行,这些产品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出口额的75%。
对贸易商来说,棉质面料还为另外一个市场提供了可图的利益:奴隶贸易。新建立的美洲大型种植园急切地需要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非洲西部港口已经存在的奴隶贸易似乎是完美的解决方案。1500年至1800年间,超过800万人被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荷兰人和丹麦人从非洲运至美洲当奴隶。
人们虽然通常认为用来购买奴隶的“货币”是武器或贵金属,但事实上更多的交易是用棉布进行的。有人研究了英国奴隶商人理查德·迈尔斯在1772年至1780年间贩卖的2218名奴隶,发现织物在用来交换的货品中占了一半以上。
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五年后理查德·阿克莱特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再过十年,走锭精纺机在塞缪尔·克朗普顿的手下问世、运转。每一项发明都使纺纱的产量指数型地上升。1785年,爱德蒙·卡特莱特发明了第一台蒸汽驱动的纺纱机。
珍妮纺纱机
棉制品的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大笔财富。例如,塞缪尔·杜歇特从马萨诸塞州的棉布生产商发展为财富和权势均备的国会议员和政治家。他的家乡也逐渐繁荣起来,虽然那里越来越多的工厂里冒出了越来越多的烟雾。
结语
制作服装的材料,从自然而来,人类赋予它们独特的文化、功能。如今,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够自己选择搭配自己觉得合适的衣服,而当我们回溯过去,才会知道,习以为常的衣物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
中国历朝女装变迁史
就像每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背后,都有前人的无数冒险和探索。
End
编辑:李小塔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