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中的更路信息

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中的更路信息

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中的更路簿信息

1、明末东西洋航海图介绍

《塞尔登中国地图》(东西洋航海图)是一幅明代彩绘地图,原作者不明,标注105个地名,范围涵盖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与印度的一部分等,非汉字地名使用闽南话拉丁字母音译。

根据航海图航线绘制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台湾岛北港、加里林等地名的汉文注记,辅以明代坤舆图中对大小琉球认识的演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郭育生和北京海洋出版社刘义杰认为,此图不会早于明嘉靖末的1566年,也不会晚至明万历中叶的1602年。

实际上本图原无标题,是纯手工绘制,是仅存的孤本。博德利图书馆为本图进行汉学研究时,中国大陆研究者陈佳荣提出中文名为“东西洋航海图”;而英文名“Selden Map of China”,是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馆长David Helliwell提出的。

John Selden曾是一位英国的法学家,大约和莎士比亚同时期,对东方文化感兴趣,但他并不懂中文。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从英国东印度公司驻万丹商馆人员手中购得此图。地图原本是他私人收藏,后依照他死前遗嘱,被捐到他的母校牛津大学。

从1659年以来,这幅地图就一直被放在牛津大学的博得利图书馆里,1919年被查看过一次后,就一直淹没在书海当中。

直到2008年,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罗伯特·巴彻勒(Robert Batchelor),在英国牛津图书馆做研究时发现了这幅地图。

2、明末东西洋航海图的历史背景

东亚海上贸易分为东洋和西洋两大航线。东洋航线行至吕宋、苏禄和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而西洋航线则经中南半岛沿岸和马来半岛,远达爪哇岛西岸万丹。最有利可图的贸易在泉州和马尼拉之间进行,美洲白银在那里大量易手。在西洋航线方面,万丹港后来居上,逐渐取代咬留吧(今雅加达);《东西洋考》称为“下港”, 《雪尔登中国地图》则称为“顺塔”。万丹不仅大量生产胡椒,而且成为来自印度洋、印尼群岛和南中国海的商品集散地。1567年隆庆开关后,万丹港成了福建海商西洋贸易航线的终点码头。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简称BEIC)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VOC)成立前两年组建。

为了发展香料贸易,1613年英国人在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建立商馆,1615年不顾荷兰人反对,在苏门答腊的亚齐、占卑建立商馆,于是引发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1618年12月,一艘荷兰船从暹罗北大年抵达爪哇的万丹,不幸被英国人扣留、焚毁。

1619年荷兰人占领雅加达,更名“巴达维亚”(Badauia)。

1621年荷兰人攻占隆塔尔岛、兰岛,并驱逐那里的英国人。

1628年(崇祯元年)巴达维亚商馆的英国人接到命令迁回万丹,直到1682年英国人被迫放弃万丹商馆。

收藏者约翰 · 雪尔登,在议会负责出口事务,并对收藏东方古物有兴趣。这幅航海图是从一位在万丹从事贸易的福建商人手中收购的。当初用作包装纸,连同中国货物一起卖给了万丹商馆的英国人。

1654年雪尔登去世。他的东方收集品于1659年捐献给鲍德林图书馆。此外,这批捐赠品中还有一个旱罗盘(非水罗盘)和大批东方语言手稿,而航海图就以收藏家的名字命名,称为Selden Map of China(《雪尔登中国地图》)。

1679年(康熙十八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当选中国副省代理人,奉命前往罗马,向教皇汇报在中国传教情况,并寻求资助和招募赴华传教士。

临行前,耶稣会中国副省会长南怀仁决定挑选几名中国教徒随柏应理前往罗马,旨在向教廷证明中国亦有优秀的神父。柏应理的得意门生、南京名医之子沈福宗(教名Michael Alphonsius)入选,随柏应理使团出访罗马。

1683年9月,柏应理使团先赴法国,在凡尔赛宫晋见法王路易十四,游说法王派传教士去中国。沈福宗在路易十四面前,展示了孔子像,用毛笔表演书法,在巴黎引起轰动。访法后,柏应理与沈福宗到罗马觐见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并呈献400余卷传教士编纂的中国文献,成为梵蒂冈图书馆最早的汉籍藏本之一。中国学人在法国和罗马的访问引起英国人的注意,便有了柏应理和沈福宗应邀访英之旅。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柏应理和沈福宗在伦敦拜见英王詹姆斯二世。英王颇为欣赏这个知识丰富的中国人,特地让宫廷画师克内勒爵士在温莎堡为沈福宗画了一幅真人大小的全身油画像,并由皇画师克内勒爵士绘家收藏。沈福宗画像就这样入藏温莎堡。

访英期间,沈福宗还应东方学家托马斯 · 海德(Thomas Hyde)邀请,到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为中文藏书编书目。大英图书馆藏有海德与沈福宗之间书信往来和谈话记录,这批档案属于英国皇家亚洲协会秘书、大英博物馆奠基人汉斯 · 斯隆收集品,或称“斯隆手稿”(Sloane MSS)。沈福宗尊称海德为“德老爷”。其中一件手稿写有沈福宗给这位英国学者起的汉名“奇德”。海德是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专家,不懂中文。他从沈福宗那里了解到《雪尔登中国地图》上中文注记的内容,随手在一些汉字旁用拉丁文注音。例如: 汉文地名“吕宋王城”旁的拉丁文urbs regius li que(王城和……)。不过,此图右上角太阳图和左上角月亮图中并无汉字,却分别写有拉丁文Sol(太阳)和Luna(月亮)。不知是作者写的,还是沈福宗、海德所为。如果是前者,那么西方学者亦参加了此图的创作。

THE END
0.世界版图变迁史(上)公元前3500无障碍 关怀版 登录 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世界版图变迁史(上)公元前3500-公元200年 2021.03.28 00:00 世界版图变迁史(上)公元前3500-公元200年… +1 首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拳击那点事 0文章 0阅读 +订阅 相关推荐jvzquC41yy}/uxmw0eun1j4679<84:96a3613:93;7
1.《反恐精英(CS)》系列地图演变史重回昔日战场雨林遗迹(Aztec)雨林遗迹Aztec (de_aztec) 是一张炸弹拆除地图,背景发生在美洲中部的阿兹台克帝国考古遗迹。 官方任务描述 CT:阻止T在考古遗迹安放炸弹。 T:摧毁雨林遗迹。 其他说明:地图中有两处包点。 地图发展历史 CS1.5 地图中带有一些尘土材质。 CS1.6 这一版本对警家和匪家都做了一些视觉修改,对吊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jvzquC41yy}/ijrgtuqz0lto1jgofktqm1813@641;>::B9a60yivvq
2.我是威斯康星大学在读博士叶山,关于地图的历史演变,问我吧!我是威斯康星大学在读博士叶山,关于地图的历史演变,问我吧! 自古以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点、方位和距离等信息,正因如此,相互隔绝的大部分古文明都在其早期阶段便发展出了某种形式的地图。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积累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出于交通、管理、军事、建设等目的,人类jvzquC41yy}/vqjrcrks0ls1cuquqyneafkucrqa3262:@:7
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地图册(pdf版)历史 地图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说明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根据教育部 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教育 部主持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编写,并与统编版历史教材配套 供高中阶段学生使用。本册供高一年级使用。 本书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中jvzquC41yy}/|}m0eun1|thv1928=<;384ivvq
4.世界地图变迁史—北美洲哥斯达黎加我们通过对1992年,2001年,2010年,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的对比,来看一下30年来世界的变化。 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五篇:北美洲—哥斯达黎加 【国名】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sta Rica,La República de Costa Rica)。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52;139d323;2:?62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