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张神秘中国古地图出世,图中内容引起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美洲郑和哥伦布新大陆航海家印第安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流传甚久,可是2006年曝光的一张神秘中国古代地图,却让人们对这个“共识”产生了疑惑,西方媒体亦极为关注。

有不少人认为,哥伦布并不是“最先抵达美洲的人”,“发现新大陆”的荣誉也不该归他所有。

因为在他之前,中国人已将美洲记录在地图上了。

那么这张“中国古地图”究竟是真是假?发现美洲的荣誉又将花落谁家?

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地图说

从西方出发,向西方航行,最终抵达东方国度!

为了得到足够的船和物资,实现环球一周的计划,哥伦布先后找到了葡西英法等国国王。

可惜大家都不买账,甚至还有人公然反对他开辟新航路。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不信任哥伦布,认为“环球航行”是骗局;另一方面,开辟新航路可能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

而且很多人认为哥伦布太过狂妄,又要当航海司令,又要10%的战利品回报,甚至还想染指“总督权”!

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才同意让他“试一试”,让他带上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出发了。

结果不出所料,他没能抵达目的地,1493年的第二次航行同样也是如此,直到1498年,他才有所收获。

这一次,哥伦布带着船队抵达了南美洲北部的特立尼达岛,据说这是欧洲人首次抵达南美洲。

只是哥伦布并不知道,他还以为自己抵达了印度,所以才会称当地土著为“印第安人”。

虽然哥伦布没有完成最初的使命,但是他的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甚至可以说是他一手拉起了“地理大发现的帷幕”。

可是2006年,国外知名媒体刊登的一张中国古代地图,却给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方向——

“在哥伦布之前,郑和就已经发现美洲,发现新大陆的荣誉应该归他!”

原来,那张古老的地图绘制于1763年,地图上除了亚洲、非洲及欧洲外,同样标注了如今的美洲地区。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份地图是临摹出来的,地图蓝本是15世纪初的郑和航海图。

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么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七十多年前,郑和应该就已经发现美洲,并将其绘入地图中了。

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查,人们发现地图的拥有者竟然是我国北京的一名律师兼画家。

他名叫刘刚,早在2006年初就已经在新浪上建立博客,并且讲述了自己的“购图经历”……

二 、刘刚、孟席斯与李教授

刘刚在博客中如此写道:

“那是5年前的春天,我途经上海,花费4000元从一名小商人那里买来了这幅手绘地图,地图右上角写着‘天下全舆总图’六个大字……”“它应该是临摹的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刘刚指出中国人比哥伦布更早发现南美洲。

不过没过多久,浙大教授龚缨晏就站了出来,说这幅地图有诸多“不妥之处”。

与其说是临摹的郑和航海图,不如说更有可能是临摹的“欧洲世界地图”。

其一,要想绘制出这样的地图,起码得认可世界是个球体。

可是当时国人普遍认为世界是平面的,这点从郑和绘制出来的地图中也能看出来。

其二,在刘刚和《经济日报》晒出的那张地图上的欧洲版块,赫然标注了“多信上帝”“教名曰景”等字样。

而这里面涉及的专业名词,据考证都是17世纪后才出现的,郑和等人又怎么可能“未卜先知”?

当然,就算这张地图是临摹的欧洲地图,也不能说明郑和当年就没有发现美洲。

毕竟《郑和航海图》中至今还有不少地名没被考证出来,其中个别地名涉及美洲大陆,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说起来“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这个观点,还是法国人先提出来的。

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吉涅率先给出了这样一份研究报告,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之后东西方都在不断探寻与验证这个说法。

英国皇家指挥官加文·孟席斯花费14年时间考证,最终在2002年出版了震惊世界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论证了郑和取代哥伦布成为发现美洲第一人的可能性。

这还不算完,若干年后孟席斯又出版了另一本书——

《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简单来说,孟席斯不仅认为郑和发现了美洲,甚至还认为郑和抵达了意大利,给他们送去了一批东方典籍,以此引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

且不说这两种说法是否可信,起码噱头是足的,书籍也引发不少人热议,再加上其他人陆陆续续发现一些证据,孟席斯的说法赢得了不少人支持。

同样是在2006年,李教授得到了一枚欧洲出土的“宣德金牌”。

一番研究后他得出结论,《坤舆万国全图》并不是传教士利玛窦绘制,而是一位明朝人绘制的,最后同样推出了“郑和曾发现美洲”的观点。

别的“候选者”先不谈,哥伦布抵达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的确已经在那里了,与这些土著居民相比,哥伦布充其量只能算作“再发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哥伦布不是“发现美洲第一人”,为何他那么有名?

三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和哥伦布虽然同样“发现”了美洲,可是其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先说印第安人,关于印第安人究竟是什么时候到达美洲的问题,学术界至今还在争论。

主要说法有两个,一个是1.2万年前,一个是1.9万~2.6万年前。

持有第一种观点的考古学家认为,当年一些亚洲人出门打猎,结果追寻猎物的足迹从西伯利亚穿越白令海峡,一路来到了如今的阿拉斯加地区;

持有第二种观点的考古学家认为,是欧洲人横跨北大西洋冰层抵达了美洲弗吉尼亚地区,他们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后来的“印第安人”。

无论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不可辩驳的一点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比哥伦布更早抵达美洲。

问题是他们的到来具有“偶然性”,充其量只能算偶然漂流“到达”,同哥伦布刻意寻找,一路航行最终抵达的“发现”是两码事。

哥伦布的航海探险,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个人得失。

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重新定义了大西洋乃至于世界的边界与规模,为人类历史带来一次巨大变革。

这才是他被称为“发现者”,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的原因。

同理可得,红胡子埃里克和他的儿子莱夫也没法和哥伦布放在一块比较。

埃里克是挪威人,因为犯下杀人罪而带着家人逃亡,结果一路跑到冰岛。

原本打算在冰岛定居,没想到因为欠债难还,再次杀人逃亡,一路逃到了格陵兰岛地区。

按理说他比哥伦布先抵达美洲,可是当地人并不认可这点。

反倒是埃里克的儿子莱夫,算是一名航海家,曾经一路航行抵达过加拿大纽芬兰岛地区,他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最先到达美洲的人”。

不过他航行的影响力以及他个人的名气,依旧远远无法和哥伦布相比。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论及个人名气和航行影响力,郑和未必比哥伦布逊色。

的确如此,可是我们也该知晓,“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探险”本身就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两者不好放在一块来谈。

郑和下西洋,船上带的是什么?

是高科技产品和各种“硬通货”,包括大量黄金白银。

说白了,获取财富并不是郑和的首要目标,他航行的目的是争取和平友谊,为此他甚至不惜“撒钱”。

反观哥伦布,跟印第安人换东西的时候,拿出来的是铜铃、镜子以及花布尖顶帽,这些东西根本就展现不出哥伦布想要交易的诚意。

实际上他也根本不是去交易的,利用枪炮殖民掠夺才是他的“打算”。

如果说郑和给当地人带去的是“朝贡买卖”,那么哥伦布给当地人带去的就是“海盗贸易”。

不用想都知道后者更加“有利可图”,这也是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哥伦布之后有千千万万个哥伦布”。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对财富的贪婪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郑和与美洲“失之交臂”的原因,是他缺乏探险与征服精神吗?

四 、关于大航海的讨论与思考

就目前而言,我们依旧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郑和发现了美洲”,而不少人应当都听过这样一种论调:

“以郑和当时拥有的技术和财力,完全具备发现美洲的能力,因为缺乏探险与征服精神,错过美洲,错过大航海,实在是太可惜了……”

实际上,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存在诸多谬误的,我们简单从四个角度论述:

第一,郑和并不缺乏探险与征服精神,哥伦布也不是因此取得辉煌成就。

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探险,他在此期间也充分展露出了“征服大海,与无穷碧波抗争”的精神。

他不需要用枪炮去征服沿途的民众,只要宣扬皇帝的威德,拿出自己的产品,人家就愿意跟你交易了。

哪像哥伦布,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商品,只能靠着杀人放火去牟取利润。

第二,无论是郑和还是哥伦布,都称不上是美洲的发现者,因为印第安人早在不知多久前就抵达那里了。

试想下,假设当年郑和真的发现了美洲,并且抵达了那里,也不能怎样,无非是展开一番贸易然后离开罢了。

当时我国在对欧洲国家贸易中占据明显优势,单说香料就价比黄金,完全没必要和欧洲国家一样搞殖民掠夺。

第三,我国并没有错过大航海。

大航海的确是欧洲人发动的,不过仅从结果来看,无论是经济人口扩张,还是黄金白银的流向,我国得到的好处都大于欧洲国家。

因为是他们需要我国的产品,却拿不出什么东西换,只能先去美洲开采真金白银再来买。

达·伽马1499年完成旅行,回到葡萄牙向爵士汇报的时候,兴奋地讲述了自己发现东方国度,并且与之贸易的过程。

结果爵士听完后诧异问道:

“你说你发现了东方国度,然后用金银换回了他们的东西,那到底是你发现了他们,还是他们发现了我们呢?”

第四,郑和追寻和平与友谊的做法没有问题,我们至今仍旧贯彻这一点。

在大明的船队扬帆起航600多年后,存在和平与友谊的巨船再次从此启航,它就是“一带一路号”。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通过侵略和殖民掠夺实现工业化的大国,中国的崛起之路才是世界广大国家的“希望之路”。

由此,大家大可以不必为“郑和是否发现了美洲”而苦恼,倘若以后有证据证明,郑和的确发现了,这固然值得我们欣喜;

即使没有这方面证据,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力与意义也同样不会“缩水”,同样值得我们去铭记。

探索与征服的精神,和平与友好的态度,这两者并不对立,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并行不悖的。

我们应该同时具备这些,这样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迅捷,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资料

《郑和与哥伦布的装货单》 中国金融新闻网

《郑和是否发现美洲?英杂志刊登古老地图引质疑》 中国新闻网

《中国人错过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对当时世界的理解》 澎湃新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世界版图变迁史(上)公元前3500无障碍 关怀版 登录 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世界版图变迁史(上)公元前3500-公元200年 2021.03.28 00:00 世界版图变迁史(上)公元前3500-公元200年… +1 首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拳击那点事 0文章 0阅读 +订阅 相关推荐jvzquC41yy}/uxmw0eun1j4679<84:96a3613:93;7
1.《反恐精英(CS)》系列地图演变史重回昔日战场雨林遗迹(Aztec)雨林遗迹Aztec (de_aztec) 是一张炸弹拆除地图,背景发生在美洲中部的阿兹台克帝国考古遗迹。 官方任务描述 CT:阻止T在考古遗迹安放炸弹。 T:摧毁雨林遗迹。 其他说明:地图中有两处包点。 地图发展历史 CS1.5 地图中带有一些尘土材质。 CS1.6 这一版本对警家和匪家都做了一些视觉修改,对吊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jvzquC41yy}/ijrgtuqz0lto1jgofktqm1813@641;>::B9a60yivvq
2.我是威斯康星大学在读博士叶山,关于地图的历史演变,问我吧!我是威斯康星大学在读博士叶山,关于地图的历史演变,问我吧! 自古以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点、方位和距离等信息,正因如此,相互隔绝的大部分古文明都在其早期阶段便发展出了某种形式的地图。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积累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出于交通、管理、军事、建设等目的,人类jvzquC41yy}/vqjrcrks0ls1cuquqyneafkucrqa3262:@:7
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地图册(pdf版)历史 地图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说明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根据教育部 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教育 部主持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编写,并与统编版历史教材配套 供高中阶段学生使用。本册供高一年级使用。 本书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中jvzquC41yy}/|}m0eun1|thv1928=<;384ivvq
4.世界地图变迁史—北美洲哥斯达黎加我们通过对1992年,2001年,2010年,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的对比,来看一下30年来世界的变化。 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五篇:北美洲—哥斯达黎加 【国名】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sta Rica,La República de Costa Rica)。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52;139d323;2:?62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