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李**(实名认证)
IP属地:北京
下载本文档
第三章中世纪文化1、何谓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方社会进入中世纪,其时间为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兴起中间的那段时间,长度大约为1000年。2、中世纪是一个文明的黑暗时代(1)野蛮的日耳曼人破坏了希腊罗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2)基督教会的统治扼杀了自希腊文明形成依赖的理性思想传统。3、中世纪是欧洲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时代(1)欧洲大陆得到了整体的开化,欧洲的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得到了发展。(2)近代欧洲国家的疆域和民族格局由此形成。(3)日耳曼文明得到发展,并与希腊—罗马文化、犹太—基督文化一道整合出所谓的“欧罗巴文化”,成为后来西方人的集体认同。(4)诞生了一些超越以往的古典时期的文明形式,如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艺术和市民文学等。
第一节中世纪的历史演变
一、日耳曼人的入侵日耳曼人是一个庞大的部落群。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从北欧迁入中欧。
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和罗马帝国创立伊始,日耳曼人就与罗马人在边境发生了磨擦。到了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面前采取守势。罗马与蛮族的战斗(油画)
4世纪后期(376年),一支日耳曼部落——西哥特人以寻求庇护和为罗马帝国戍边为由,被罗马政府获准渡过多瑙河而进入帝国的境内。这些野性未泯的蛮族由于不堪忍受罗马官吏的暴虐统治,很快就掉转枪口,成为多瑙河彼岸的其他日耳曼部落大举进犯罗马帝国的先头部队,从此揭开了蛮族大入侵的序幕。
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
455年,以“文化破坏者”而著称的汪达尔人再度攻陷罗马。
476年,蛮族雇佣军首领奥多维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小罗慕洛斯,罗马帝国从此灭亡,西方开始进入中世纪。日耳曼诸王国(493-526)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一)封建制的形成日耳曼等蛮族征服罗马之后,各蛮族之间仍然不断地为土地进行争斗,欧洲社会进入了封建割据的时代,并在随后几百年中使封建制发展成为西欧社会的主要政治格局。在封建制内部,主要由“宗主”(Suzerain)或“领主”(lord)与“封臣”(Vassal)之间的层层分封的金字塔形结构所组成。这种封建关系中,国王名义上拥有封邑的所有权,封臣只具有租借权,但是实际上封臣在封邑中拥有绝对的权力。作为这个封建关系金字塔的地基而支撑着整个塔身的,就是封邑中的农奴。
封建社会的金字架式等级结构(二)封建制的结构构成1、贵族阶层:国王、主教、封建领主2、农奴阶层。(三)封建庄园制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制是中世纪早期的主要经济制度。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领主,一部分分配给农奴,而农奴除耕种自己的土地外,还必须为封建领主们义务耕种土地。领主与农奴是一种主奴依附关系。在庄园中劳动的农奴(四)庄园制经济的变种:修道院经济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成为整个西欧社会唯一的宗教信仰,教会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经济方面,教会从穷苦人的精神抚慰所变成了最富裕的庄园主。到了10世纪,修道院已发展成为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寺院经济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西欧经济的命脉。中世纪修道院遗址(五)封建城堡的建立由于中世纪的欧洲政治秩序非常混乱,封建领主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财产利益,在当时建造了大量的封建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受侵犯。
中世纪的庄园生活并不像后来的浪漫主义者们所描写的那样,充满了田园诗般恬静优美的情调。虽然城堡中的贵族们和教区里的教士们在生活资料方面用不着担忧,拥有吃不尽的粮食、肉类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却十分糟糕。现代科学家们通过对中世纪人的骨骼进行研究,估算出整个封建时代人们最长的平均寿命不过42岁,而在此期间的某些阶段,人们的平均寿命甚至还不足30岁。
三、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一)西欧社会的分裂局面罗马帝国崩溃以后,西欧社会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各蛮族王国分而治之的状态下。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一方、以日耳曼封建王侯为另一方的教俗之争,构成了西欧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通过《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西、东、中法兰克王国),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西欧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分散隔绝的封建状态中。分裂的查理曼帝国(二)十字军东征自从1071年耶路撒冷落入凶悍的塞尔柱突厥人之手以后,西方基督徒的朝觐活动不得不中止,圣地也遭到异教徒的破坏和亵渎。
四、中世纪的鼎盛时期(12世纪开始)(一)鼎盛时期的表现1、城市复兴:各大中城市的恢复和发展,如罗马、比萨、伦敦、里昂等;市民阶层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繁荣,如各行会组织的出现。2、商业的复兴,商人群体形成,如威尼斯在当时称为贸易的中心。3、人口流动的增多。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亚洲的记载促发了文艺复兴时期哥伦布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二)欧洲中世纪鼎盛期的结束1、饥荒和疫病的贫乏出现。1347—1351年间黑死病的大流行,夺取欧洲三分之一人的性命。2、叛乱、起义和战争不断(1337年,英法之间爆发战争,持续百年)。3、基督教教会权威的衰落。
1302年,雄心勃勃的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第一次三级会议,反对罗马教皇充当法国的太上皇,并推选出法国波尔多大主教继任教皇,即克雷芒五世,并且把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置于法王的控制之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之久的“阿维农之囚”时期(1305-1377年)
1378年,乌尔班六世则在罗马重新组建枢机主教团,与阿维农的教廷(克雷芒七世)相抗衡。于是,继“阿维农之囚”以后又出现了40年之久的“西方教会大分裂”,这种分裂的局面直到1417年才结束。
第二节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
一、基督教教会(一)基督教会在中世纪居统治地位的原因1、基督教会自晚期古罗马帝国发展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有完善组织的机构: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有独立的财政、有独立的执行人员(教士)、有独立的聚会地点。2、有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古罗马覆亡后欧洲唯一具有权威和影响的势力。3、日耳曼民族的皈依,推动了基督教在欧洲的扩张化进程。(二)中世纪基督教会存在的意义1、基督教的存在是维系当时政治混乱的欧洲的唯一精神纽带。2、基督教思想规范和开化了当时人特别是日耳曼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守的准则(如原罪与救赎思想)。3、基督教会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者、传播者以及人类学术文化的发展者,如收集古代作家手稿、抄录古代作家作品、设立学校、发展经院哲学等。4、基督教会是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许多的社会服务,如慈善、医院、教育、婚丧嫁娶服务。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一)信仰的松懈与道德的沦丧
教士的荒淫(二)教会的堕落
教皇利奥十世教皇英诺森十世
从理论上来说,基督教会的神圣职责就是引导有罪的灵魂摆脱世俗世界的种种物质诱惑,然而在中世纪的现实生活中,教会却从根本上背离了自己的天职,成为腐败堕落的罪恶渊薮。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的普遍沦丧,从而使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临近崩溃的边缘。教皇和神职人员除了利用权力来兼并土地和兜售赎罪券之外,还把神圣的教职也纳入了金钱交易的范围。神职人员结婚和纳妾的现象也构成了教会道德的一大问题。
(三)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的酷刑
1220年教皇洪诺留三世通令,由新组建的多米尼克(或多明我)修会和法兰西斯(或方济各)修会的修道士建立并主持异端审判法庭,直属教皇领导,不受地方主教管辖。
1233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发布通谕,赋予多米尼克修会以审判异端的全权,标志着宗教裁判所的正式产生。
1252年教皇英诺森四世颁布了从组织上批准建立宗教裁判所和准许使用体刑的训谕《论连根拔除》,此后不久,宗教裁判所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建立,成为凌驾于地方主教和世俗领主之上的“神圣”法庭。
)(四)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耶稣受难:唯灵主义灵肉分离的痛苦
基督教文化呈现为一种无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野蛮方式融为一体,其结果就导致了普遍的伪善。由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所导致的巨大痛苦,必然会把人引向最无耻的虚伪和最无情的残忍。由于基督教会是凌驾于一切分散软弱的世俗权力之上的唯一的统一性社会组织,基督教会自身固有的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导致的普遍虚伪,必定会对整个西欧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衍生出种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和伪善,最终酿成深重的文化危机。三、日耳曼人的特征
(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Germans)是古代占据中欧和东欧广大地区的部族,自称德意志人(Deutsche),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区,从事游猎、畜牧为主,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随着东方匈奴的入侵,日耳曼人从北方多瑙河一带不断退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帝国后期(公元3—5世纪)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的日尔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兰克人,伦巴德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等,以及迁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民族大迁徙后,日尔曼人与其他民族融合,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人、瑞典人、挪威人、奥地利人以及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二)日耳曼民族的特征及对欧洲文化的影响1、特征: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感到快乐的特征。2、影响:影响了西方人的热爱自由的情操,乐观、冒险的精神。
四、骑士制度(一)骑士制度的发展骑士制度源于西欧的采邑制和封军封臣制,骑士既是封臣也是战士,其主要职业就是军事训练和打仗。后来,在11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骑士失去了军事意义而成为礼仪阶层,成为一种荣誉称号。(二)骑士精神一种体现在骑士身上的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的特征骑士精神对骑士文学的产生以及后来西方的绅士风度(西方人的一种文明礼仪)的出现有重要影响。
亚瑟王的第一骑士兰斯诺特向王后奎尼薇尔表示忠诚(水彩画)
第三节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一、神学和哲学(一)欧洲中世纪神学或哲学的特点:二者合一。(二)欧洲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形式:1、教父哲学:探讨的问题主要在于上帝论(创世说、三位一体说)、基督救赎论和原罪论这三个方面。2、经院哲学,其主要任务是以希腊哲学的理性论证方法去协调信仰和理性的关系,认为人通过经验和推理方式获得的真理与天启神授的知识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它论证繁琐,所以又叫繁琐哲学。经验哲学给的总的印象是咬文嚼字、玩弄概念、抽象无聊的:“把猪牵到市场上去的究竟是手还是绳子?”“上帝用泥土捏成的人类始祖亚当有没有肚脐眼?”“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到世界末日,死人复活时,是青年还是老年?”(三)著名神学家和哲学家1、格列高利一世(540—604):(1)人的拯救既要靠上帝的恩典,又要靠自己的善功,而履行教会的圣事是最主要的善功。(2)强调独身、禁欲、苦行和炼狱。2、阿贝拉尔(1079—1142)(1)否认传统的原罪说,认为人类始祖的原罪并不意味着后人的原过,后人只不过是在替祖先承担对罪的惩罚。(2)信仰应当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3、托玛斯·阿奎那(1225—1274):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信仰可以由理性加以护卫,对于上帝和灵魂的存在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阿奎那
二、中世纪的语言、文学(一)语言(印欧语系)1、官方语言为拉丁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仍为不正规的地方方言。2、拉丁语与各地方方言相互融合,逐渐演变成日后印欧语系的几个大的分支:拉丁语系(后演化成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日耳曼语系(后演化成德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英语(拉丁语与日耳曼语的混合)、斯拉夫语系(后演化成俄语、波兰语、捷克语、南斯拉夫语)(二)文学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类型:(1)宗教文学(教会文学):作者多为基督教士,思想多为普及教义和教化民众道德的,内容多为对《圣经》的演绎,艺术性较差,其类型主要分为叙事作品和戏剧作品两类。(2)英雄史诗:以各民族方言写成的一种具有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诗歌,是欧洲各国民族文学的开端。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各民族早期的英雄人物。代表作:《贝奥武甫》(英国,最早的古英语诗歌典范)、《罗兰之歌》(法国,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的最优秀代表)、《熙德之歌》(西班牙)、《尼伯龙根之歌》(德意志)。《罗兰之歌》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历时7年,只剩下萨拉哥撒还没有被征服。萨拉哥撒王马尔西勒遣使求和。查理决定派人前去谈判,但大家知道马尔西勒阴险狡诈,去谈判是冒险之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儿罗兰的建议,决定让罗兰的继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前往。加奈隆由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在谈判时他和敌人勾结,定下毒计:在查理归国途中袭击他的后队。(转下页)(接上页)加奈隆回报查理大帝,说萨拉哥撒的臣服是实情,于是查理决定班师回国,并接受加奈隆的建议由罗兰率领后队。当罗兰的军队行至荆棘谷,突然遭到10万摩尔兵的伏击。罗兰率军英勇迎战,但因众寡悬殊,终于全军覆灭,罗兰英勇战死。罗兰的好友奥里维曾三次劝他吹起号角,呼唤查理回兵来救,都被罗兰拒绝。直到最后才吹起号角,但为时已晚。查理大帝赶到,看到的只是遍野横陈的法兰克人的尸体。查理率军追击,大败敌人。回国以后,将卖国贼加奈隆处死。(3)民间世俗文学,主要以骑士文学为代表。主要分两种:a.骑士抒情诗:歌颂骑士之爱,突出男子对女子的献声和屈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破晓歌》(描写骑士与贵妇人的的浪漫爱情)。b.骑士传奇:主要通过虚构手法描写骑士的冒险生活和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情故事,如亚瑟王传奇、法兰西传奇、古代传奇。它是西方长篇小说的雏形。(4)市民文学: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新兴城市的市民和他们的生活,其功能主要是娱乐民众,其特点是主题鲜明、诙谐幽默、内容丰富活泼。代表作:《列那狐传奇》、《玫瑰传奇》(欧洲最早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萌芽的作品)等。
三、艺术(一)教堂建筑艺术1、早期教堂建筑:主要采用中心穹窿形式,如索菲亚大教堂。2、后期教堂建筑(11世纪开始)(1)罗马式教堂建筑:建筑形式为十字架形式。建筑特点是在窗、门和拱廊上广泛采用罗马式半圆形拱顶,以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代表:比萨大教堂。(2)哥特式建筑:其特点为有高直细尖,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采用高大、细长的尖角窗或造型挺秀的小尖塔。代表: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二)绘画1、宗教画:概念化和程式化倾向严重。2、非宗教题材的绘画,如《好人约翰》是现存最早的一幅肖像画。3、著名画家:乔托(1267—1337):绘画构图严密,人物性格逼真,写实性强,是第一位认识到用纯粹的三维空间构图、开创了用光线的明暗变化表现人物的艺术家,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代表作《金门之会》、《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乔托:《金门之会》、《哀悼基督》:
乔托《犹大之吻》:(三)音乐1、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相对)的出现:在一个音乐中,有多个声部,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补充。2、五线记谱法的发明(圭多发明)。
四、科学(一)东方科技的传入1、火药→火炮、滑膛枪: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为后来的殖民主义提供了条件。2、罗盘:推动了欧洲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为欧洲人发现异域世界创造了条件。3、造纸和活字印刷: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以及思想的传播。(二)科学发明:眼镜、机械钟(培养了西方人的“守时”的礼仪)、烟囱和壁炉等。
五、教育(一)初级教育1、教会学校:以培训教士为主,以传授教义和阅读祈祷文为基本任务。2、世俗教育:以识文断字、提升人的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二)大学教育
1、早期的大学隶属于教会,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2、世俗大学的出现:学生主要以学习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为主(合称七艺)。最早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1137)。1170年,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办,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大学和公认的欧洲知识学术生活中心。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
中世纪的大授课
六、议会制的雏形(一)英国的议会制度(欧洲第一个建立议会的国家)1、1215年,英国贵族联合部分主教和中产阶级迫使亨利二世的儿子约翰王签署《大宪章》,为后来议会制的建立奠定思想和法律基础。2、1295年,爱德华一世使主要由封建贵族、教士和市民等共同组成的议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成为后来的下议院的雏形。《大宪章》:确立有限政府的原则和国王受法律约束的思想。未经王国地方全体会议(即贵族议事会)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征收任何兵税;未经与其他地位相同者和法律审判,国王不得惩罚任何人;除非国王和臣民一致同意,否则君主个人无权制定任何法律;不得凭借某种没有确凿可信证据的指控使任何人受审;任何自由民都不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二)法国的议会制度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为抗衡教皇权威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建立三级会议,由高级教士、贵族和上层市民代表组成。
七、银行1、银行的雏形:借贷业、钱庄的出现。2、13世纪中叶开始,银行业在欧洲得到普遍发展,银行已包括汇兑、信贷、转存等业务。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罗马成为当时欧洲金融业活跃的中心。
第四节拜占庭文明
一、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把皇位传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入侵的日耳曼民族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希腊语音译为“拜占庭”)则一直延续到1453年其都城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奥斯曼人之手,才宣告其政权的寿终正寝。1、查士丁尼一世时期(527—565):军事上与日耳曼各部族争斗,恢复了原属罗马帝国的北非、意大利、西班牙等版图;在文化上,编撰查士丁尼法典,成为当时基督教世界文化的最高代表。2、马其顿王朝时期(9—10世纪):拜占庭文化的黄金时代,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地中海世界最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3、1025年(君士坦丁八世继位)后,拜占庭帝国进入腐败和衰落期。
二、拜占庭文明成就(一)政治1、王权专制:君主集世俗和教权于一身。2、继承、完善罗马法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