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长期被低估和忽视的欧洲历史。中世纪,前有辉煌灿烂的古希腊罗马,后有开启现代启蒙的文艺复兴,无疑略显黯淡,意大利“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甚至称之为“黑暗时代”,而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黑死病等劣迹和灾异深入人心,更让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对这段历史避之不及。
然后事实上,不仅“圆桌骑士”,“女士优先”等概念均出自这个时代,艺术史家麦可尔·卡米尔更发现其中隐藏着诸多颠覆性力量,在庄严肃穆的大教堂边缘也能见到小丑怪物的身影,抄本边缘处极具反讽和叛逆意识的猿猴、驴子和杂耍艺人,中世纪的复杂样貌随着历史学家的铲挖浮现,重新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焦点。
巴赫金在《拉伯雷和他的世界》中道出了这段历史的魅力:“中世纪的人们过着两种生活:正式的和狂欢的生活。世界的双重维度——严肃的和诙谐的——于他们的意识中并存。”严肃又滑稽,残酷又浪漫,循规蹈矩又暗流汹涌,今天这份书单小北精选了9本中世纪相关的书籍,让我们走进这段神秘的历史。
01
《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
作者: [英]迈克尔·卡米尔
译者: 潘桑柔
校译:李军
这是首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可靠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02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全二册)
作者:吴天岳
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最新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本书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03
《铁血浪漫:中世纪骑士》(精装珍藏版)
作者:倪世光
你也许知道当今国际社会通行的“圆桌会议”,但不一定知道“圆桌”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关系;你也许了解西方“女士优先”的习俗,但不一定了解这种习俗与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的关联;你或许喜爱马术、剑术等现代体育项目,但不见得熟悉西方此类“贵族运动”与中世纪骑士比武大赛的渊源……骑士不仅对中世纪,而且对西方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骑士独特的行为准则、价值信念,与教会的关系、与领主的关系、与贵妇人的关系都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历史叙事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本书以生动的笔法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中世纪骑士制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骑士的日常生活、军事训练、比武大赛、征战、精神世界、情感生活、骑士团的演变等方方面面,为读者勾画了中世纪欧洲骑士阶层独有的面貌轮廓,诠释了西方骑士制度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展现了骑士阶层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脉络,为读者了解中世纪欧洲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04
《中世纪研究导论》
作者:[美]詹姆斯·M·鲍威尔
译者:汪辉 / 喻乐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中世纪研究导引,所收录文章均是后续研究的奠基之作,不仅概述了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轨迹和架构,而且推荐了阅读材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包括古拉丁文、古文献、中古英语文学、拉丁哲学、法律、音乐等十三个主题,既可以作为教材,供修中世纪导论课程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为他们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此外,《中世纪研究导论》还吸纳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保留了一些传统因素,后者对于中世纪学者的训练不可或缺。作者均为英语学界中世纪研究的名家。《中世纪研究导论》在1976年首次出版,1992年增补再版。
05
《中世纪晚期的认知理论》
作者:[美] 罗伯特·帕斯诺
译者:于宏波
此书为著名中世纪哲学研究者、科罗拉多大学哲学教授罗伯特·帕斯诺关于中世纪晚期认知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品。本书着重梳理了中世纪晚期(1250-1350)的哲学史流变与发展的脉络,是该领域最杰出的研究作品之一。作者集中探讨了在中世纪晚期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认知理论”,并指出,占据当下心灵哲学与知识论领域主流地位的议题,例如意向性、心理表征、怀疑论以及实在论等等,在中世纪晚期也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作者通过解读托马斯·阿奎那、彼得·约翰·奥利、维威廉·奥卡姆等数位关键的中世纪哲学家的作品,试图全面地分析与展示他们关于认知问题的论点与见解。
06
《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
作者:[英]约翰·马仁邦
译者:吴天岳
本书是一部非常经典、权威的中世纪哲学的教材。作者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背景,介绍了中世纪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和重要哲学概念,全面地呈现了中世纪哲学的面貌。目前本书被视为研究中世纪哲学、历史的必读书。
近年来,人们对古典哲学兴趣倍增,作为理论和思想发展的延续,中世纪研究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研究重点。当前,汉语学界尚没有学者能驾驭广泛的中世纪思想,尤其是其中涉及阿拉伯、犹太等思想文化,引进本书算是弥补汉语学界的空白。
07
《中世纪的衰落》
作者:[荷]约翰·赫伊津哈
译者: 刘军 / 舒炜
本书是以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的欧洲文化史,阐述了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变化,展示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等方面。
14世纪、15世纪是中世纪文明的结束阶段。作者正是本着上述观点,试图真正理解凡·艾克兄弟及其所处时代,亦即试图从它与当时时代生活的联系中来理解。而现实已经证实,那个时代文明的种种形式中所共有的一点,就是它们均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更甚于它们与正孕育的未来的联系。因此,那个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不单对艺术家应如此,对神学家、诗人、史学家、君王和政治家也是如此,都应被当做是对过去的完善与终结,而非新文化的前奏。
08
《西欧中世纪史》(第六版)
作者:[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
译者:袁传伟
本书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刻影响。两位作者均为享誉已久的中世纪史权威学者。佩因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见长,蒂尔尼的专长是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在佩因特初版基础上,蒂尔尼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加以补充,文哲、艺术之外,增加了教会史、法制史和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本书自1953年问世至今,不断修订再版,畅销半个世纪,是目前欧美各大学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学教科书,详略程度适合国内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09
《边缘人的呼喊与细语:西欧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作者:杜力
本书以欧洲中世纪晚期(13—15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女性俗语作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位贝居因修女梅希蒂尔德、海德薇希和玛格丽特·波蕾特的宗教作品的研究,来探讨中世纪晚期的女性神秘主义者如何借助新兴的俗语神学思潮,来为宗教信仰领域的边缘人争取话语权。接受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洗礼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是中世纪晚期最重要的世俗女作家。本书将对皮桑创作的一系列涉及性别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探讨被父权制社会边缘化的女性人文主义者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介入这一时期的社会公共事务。
谈谈今天的书单中你最感兴趣的那本
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赠书
-End-
书单排名不分先后
点赞、在看和收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