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依旧是困扰二十一世纪几乎所有地区的最大社会性问题之一,纵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来各个国家采取的扶贫济困政治举措,虽然也多多少少颇显成效,但大多都是停留在表层,而未触及到问题根源和基本矛盾。
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因为飞梭机、珍妮纺纱机等棉纺织机器的升级和更新从而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的发生带来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动,由此自然而然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动。
这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直接拉动了英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社会分化等问题的加剧,使得贫困人群成为威胁到英国可持续经济发展乃至政权稳定的存在。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乡村院外贫困济助途径的渊源和产生的时代背景
如今谈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多会赞誉其几乎在一夜之间林立起来的工业厂房和机械化生产设备,人们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反作用于生产力使其几乎呈指数般增长。生产力作为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其更迭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不得不承认许多文章和推文只片面歌颂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荣光,但究其根本历史研究更应该向事实倾斜:资本主义纵使创造了人类数千年都未能生产出来的巨量财富,但其制度伊始就具有剥削人的属性,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日益增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乡村院外贫困济助途径产生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之后,许多人被迫失去土地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而城市的工业化历程开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是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造成了“英国病”和“城市病”的持续和蔓延。
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英国最早开始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但无疑也最先迎来人类历史上社会新发展阶段之前未知的社会矛盾。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英国第一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生活状况可谓是水深火热——而童工使用率太高、工人程度颇深的贫民化以及大规模的工人失业等无疑都是证明这一论题的铁证。
其次,少部分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坐拥了工业革命的绝大多数发展成果,而在英国社会中最为努力的工人无产阶级却愈发贫困甚至难以维持生活必要活动的展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府统治面临威胁。
英国从光荣革命之后实行的就是君主立宪制——所谓君主立宪,其实就是虚君制度,英国国王的存在主要起象征作用。尽管英国的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但相比于同期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从来没有压倒一切的专制王权。
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先进性,英国的人权发展水平较高、人民自我意识较强,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英国人民的精神洗涤,对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发展进入桎梏之后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思路。
可以说,英国的贫困济助途径一方面由宗教在本国土壤的巨大影响力决定,也离不开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一众哲人的哲学和学术观念。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乡村院外贫困济助途径的实现方法和局限性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十分类似于一个血统不纯正的杂糅物种——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宗教的可信度,并且光荣革命之后的教皇影响力和权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这无疑动摇了教廷和宗教在英国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原有统治地位。
但对于一个被宗教和“天主”统治数百年的民族,这种固有的精神观念和对宗教的依赖必然无法改变。
对英国国民来说,努力工作是为了光荣天主,而财富的积累被视作得救的“证明”,为了使这光荣进一步扩大,所以积累的财富应当被再次投入生产,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而这些多余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聚集在教会,除去日常宗教事宜的经济投入之外,成为英国贫困济助的重要产出单位。教会除了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之外,还会为其提供劳动换取基本生活保障的机会:比如为教会搬卸货物可以饱食一顿等。
按现代观点来看,收入低,可以跳槽和换行业,当地没有好的就业单位,可以外出打工。但就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真实的生存境况而言,这一“更换职业的自由权”就是天方夜谭。
英国国家政府出台的《学徒法》限制学徒更换职业,并且当前职业要满足法定年限才能发薪资,这更加助推了工人的贫困结局。
而《济贫法》规定贫民更换地区后需要取得居住权才能会有教会济贫,而居住权很不容易取得,且地区教会为了减轻自己任务,会把贫民赶到其他地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扶贫济助也得到了持续进步。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乡村院外济助途径的深远影响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乡村院外多样且相较于较为全面的济助途径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分析一个事物的形成,并不是古典哲学家所认为的孤立的一个因抑或是一个果就可以解释得了的,正如十八十九世纪萌发的英国乡村院外济助途径的发生,有着导火线、助推剂以及最后的决定因素——这三者缺一不可也影响深远,决定了该济助途径对当时英国乃至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作用。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乡村院外贫困济助途径对当时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于历史研究分析方法,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一切的社会体制社会政策其实都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结构。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贫困济助的功能,当然也是为了巩固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形态。
虽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济助法》的局限性甚多、消极影响也是数不胜数,但对当时处境艰难的广大英国无产工人阶级来说,他们无疑是自己被饿死、冻死前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从经济上来说,贫困济助途径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工业革命的经济硕果,也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其能顺利完成工业化;政治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文化上,间接发展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一部分理论成果,从而拉长了其长度和广度。。
2.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乡村院外贫困济助途径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英国如今的福利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百年前朴实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贫困济助政策,不得不承认的是,英国当局政府实施高福利政策是因为本国公民希望他们这样做,甚至于相当一部分群体因为承蒙该政策的恩泽已久,已经觉得英国公民的福利有点像一项基本人权和完全自然和自动的东西,而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特权。
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政府统计报告显示,英国政府乃至整个欧洲政府都很穷,这和他们的贫困济助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五月份出台的救济包高达近四百亿亿英镑,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
贫困济助的投入衡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纵向来说,英国济困投入应当随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才不会带来太大的财政压力。
目前情况来看,似乎英国在因为高额的贫困济助而面临着经济衰退。毕竟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发展,而时刻保持跟生产力相适应的贫困济助投入水平固然重要,威胁到国家发展无疑是背离初衷。
结语
英国作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在十八至十九世纪时期整个社会近乎飞跃的发展速度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令人咂舌的程度。
但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话,正所谓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英国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因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速度未能和生产力以及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平衡的状态,带来了社会上贫富差异的扩大以及社会矛盾的急速激化。
也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乡村院外的贫困济助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激烈的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才得以保住工业革命的荣光、助力了“日不落帝国”版图的实现,虽然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就当时历史时期来说,总归是意义非凡。
1、《世界文明史》
2、《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3、《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4、《蒸汽机打出的天下:英国工业革命》
5、《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