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村名,往往承载着它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史实,千奇百怪,妙趣横生。探究原委,广饶县村名的由来大致如下
以古代帝王将相驻、经地或古迹、遗址命名卒寸庄
经查阅地方史志等,得知有些村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汉、魏、晋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花官乡的桓台村西有一古迹称柏寝台,据《史记》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验其刻,果齐桓公器。”据《韩非子》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由此知此台之久远,据传是齐国都临淄时,齐桓公为会盟诸侯所建之台。明洪武二年,秦姓建村于柏寝台东侧,便以齐桓公之“桓”字和柏寝台之“台”字立村名为“桓台”。花园乡的花园村,据传是齐桓公所建花园遗址,后在此地立村,便取名为“花园村”。颜徐乡的北西、南西两村,据民间传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柏寝台时,在此摆设南席和北席款待诸侯,因“席”与“西”同音,经年久传讹,村名便变成了现在的“南西村”和“北西村”。丁庄乡的王署埠村,据史志载,唐贞观十八年,太祖渡海亲征高丽(现朝鲜),曾以此地作为驻军屯粮之所,并筑有土埠,上建宫殿王署以作唐王行宫,村名称“王署埠”沿袭至今。颜徐乡的燕王村,是因为明朱棣被封为燕王后,奉命北征(永乐扫北)途中于此地驻过军,立村人便以“燕王”定为村名。丁庄乡的三柳树,是钦官大人命名的村。据说清顺治五年(1648年),这里还是野草丛生之地,其祖人孙欣在此垦地辟壤,适值涝雨成灾洪水横流,钦官查河来到此地,只发现三棵柳树露出水面,便“赐”村名“三柳树”。还有些自然村,是因为村中建有庙堂、寺院、佛殿等而得名。如颜徐乡的娘娘庙,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村时名为“赵村”,后来村内修建了宏伟壮观的娘娘庙,每年的正月十五日都举行盛大的香火会,四方赶娘娘庙会进香之人川流不息,故把原村名改为了“娘娘庙”。陈官乡的碑寺口村,村西建有兴国寺,寺院内有一高碑,村前有一古河渡口,立村人便以“碑寺口”定为村名。大营乡的佛王村,原名凤凰村,清乾隆二十一年村内修一庙,庙内有三尊大佛,取于“佛多有王”之故便改村名为“佛王”。还有的村以姓氏与庙寺结合命名村名,如大王镇的苏庙、石村乡的甄庙、稻庄镇的高庙、小张乡的杨赵寺等。
以地形特征或以地形特征与姓氏相结合命名村庄
大凡带有口、河、桥、坞、码头的村名,一般都属于这一类。沿河流的村庄,其名多带有“口”字或“桥”字,如丁庄乡小清河畔的王家道口、李家道口、尚家道口。西刘桥乡淄河畔的东河口、西河口,大王镇阳河畔的韩家桥、李家桥等,这些村名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其近处曾有河的渡口或渡河的桥口。西刘桥乡的三水口,原村名“散水口”。但此处不是河的渡口,为什么也用“口”字做村名呢?据说这是因为明洪武二年立村时。村子三面地势高,只有村东地势低洼,雨后三面之水集于此一处,再向东散去,故取村名“散水口”;后因“散”与“三”同音,日久年远以讹传讹,便把村名叫成“三水口”了。陈官乡燕儿口的“口”,既不是河口的“口”,也不是渡口的“口”。是因为明初马、董、宋三姓在此立村时,其中定居在众户之西北角南北大碱岭西侧的一户人家,家中之燕窝内小燕被董姓顽童戳落,其户主得知后非常怜惜,当即以笠重整燕窝,使小燕得以安然成长,且巧遇其年寿家兴。居住在东面的两姓人家认为,“拯燕家兴”是吉祥之兆,于是便迁来与之同居一处。三户议定村名为“燕儿”,因是东两户顽童戳落的燕窝,所以后人又加一“口”字。称村名为“燕儿口”,用三字来代表三姓之意。稻庄镇的段河村,现在已看不到什么河流了,这是地形变化后村名仍袭原称的结果。明初,徐傅两姓在一条西南至东北、称运粮河的两岸立村,取名“傅徐庄”。至明成化元年(1465年)河床淤塞,水流中断,故改村名为“断河”。后因“断”字含义不佳,又用“段”字代之称“段河村”。大码头乡的东北坞村,是小清河与老塌河的汇合处,来往船只多在此地停泊维修。“坞”即停船之所,故取村名为“东北坞”。大码头乡的马头村,位于巨淀湖西侧,明洪武初年,常、马、许三姓相继迁来定居。因在湖中取利者,选其高埠为落脚、存物之处,故取村名为“码头”,今已演为“马头”。还有的村以地形特征命名村名。如陈官乡的梯门村,据张氏谱书载:始祖张立本,于明洪武二年由正定府枣强迁于此地定居,因村西有一段叠形梯道直通家门,故取村名为“梯门”。
以立村人或村中人从事的主要职业,或再结合其姓氏命名村庄
这样的村名,常见的如油坊、香坊、炉坊、红盆、铁匠、水磨、皮匠等。大王镇的红盆村,原名张辛庄,由于后人以烧红陶泥盆为业,故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改村名为“红盆村”。西营乡的巩家香坊,是因过去村人以生产“神香”为业,而取村名“香坊”。有些村名的职业表述虽不明显,但若仔细分辨,仍然能够看出其经营业务的特色。如花官乡的生金李村,其村传有冶炼工艺,并系李氏特技,铁为金也,村人爱铁如金,故结合姓氏取村名为“生金李”。稻庄镇的灰堆村,由谭、李、石三姓在此立村。李姓以打铁为业,红炉炼技久负盛名,因炉渣经年增积成大堆,故取村名目“灰堆”。
以家族姓氏命名村庄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颜徐乡的邵家、吴家、耿家、杨家;西营乡的吕庄、杨庄、贾庄、荣庄等。这些村名的含义显而易见,开头的字就是村(庄)的姓氏。这些村庄一般以居住该村(庄)的主要家族之姓氏或是以立村人的姓氏来命名。正如清初稻庄镇西家村西若涛诗屏所云“鼻祖东迁离枣强,公输事业姓成庄”。有的以两姓立村,团结共处,如颜徐乡的颜徐店,即是使用了颜、徐两姓氏。当时此地是登、莱、青通京要路,官员役夫、旅客行商经由此地者络绎不绝,颜徐两家为振兴基业便合开了一店安寓客商,名为“颜徐店”。大王镇的高卜纸村,是因为高姓和卜姓共同经营着刷草纸行业,该纸质量高超,能招揽顾客,故取村名目“高卜纸”。亦有多姓氏共建一村,或一姓立村后,后来者反而人口兴盛,为了表明村内姓氏,就把多姓氏合编为一个村名。如陈官乡的贾杨李,颜徐乡的高赵刘等。 有的村用人的姓名来命名村庄。之所以这样做,大多数是因为他为村中做出过贡献,或名扬于外受人尊敬。大王镇的郭明田村原来称李家园,明末时村中修建庙宇无地落基,本村户下一个叫郭明田的人赠献了建庙基地,村人非常感激他,便用他的姓名定为村名以示纪念。大王镇的王永槐村,原名是柳沟庄,明代末年村内一个叫王永槐的人,在李桥村进士李楫府上当“家人(料理家务的佣人)”,因上工时需淌水过河,他为方便往来就造了一座小桥。后来四乡的人都称这座桥为“王永槐家桥”,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村名也叫成“王永槐”了。 五、因为历史上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或再结合其姓氏命名村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凡带有营、寨、屯、官道、皂户等字样的村名,一般是受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而命名的。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政权的更迭,都经历过一次次的社会动乱,都动用过大量的人力、物力。旧时曾有“乐安多寨营,官庄数不清”的传说。就以“营”来说,大营乡有高大营、项大营、陈大营、王大营、任大营,稻庄镇有韩营、东朱营、西朱营、何家营,油郭乡有张营、郑营、刘营等。西营乡的东营村,因古代驻过军扎过营,留有高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土丘,土丘上树木葱郁,远望就像一个绿色的小岛,故取村名为“东营”。东营西边的西营村,古代也驻过军,故取名为“西营”。为记其事,县博物馆在此地设立了遗址标记。以“寨”和“官庄”为村名的就更多了。如丁庄乡就有张寨、聂寨、常寨、河南寨、西南寨,西刘桥乡有北寨、宋寨、燕家寨。西营乡的军屯村,原名“风河庄”。明洪武时大将徐达在此屯兵积粮作进军的准备,后来村人便改“凤河庄”为“军屯”,意为屯军之地。大王镇的后屯村,魏太平真君时建有马鸣寺,寺内“古根法师”之碑文载“南屯屯兵,北屯屯粮”,说明此处是屯粮之所,北屯者后屯也,该村即以此得名“后屯”。官庄村,立村人象岗、桂雨是由嵩山少林寺出走,到此落居立业的。他们武艺高强盛气凌人,不准他人来居,当时人们便送绰号“官庄”,意即“这是官家的庄庶民不能居”之意。那些带有“皂户”的村名,多数是因种“皂户”地而由官府命名的。这些皂户地的形成,有的属于王侯封赠之地,有的是公差皂隶之地,还有的则是帝王子孙的“私房地”。这些皂户地的赋税,多是免征或少征。如城关镇的皂户李村,是明末清初李大青兄弟二人,从广北王家庄迁来立村的,因其原系熬盐的“灶户”,所以每年的种地赋税极轻,他们只需向旗人缴少量的皂粮。
因为历史上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或再结合其姓氏命名村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凡带有营、寨、屯、官道、皂户等字样的村名,一般是受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而命名的。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政权的更迭,都经历过一次次的社会动乱,都动用过大量的人力、物力。旧时曾有“乐安多寨营,官庄数不清”的传说。就以“营”来说,大营乡有高大营、项大营、陈大营、王大营、任大营,稻庄镇有韩营、东朱营、西朱营、何家营,油郭乡有张营、郑营、刘营等。西营乡的东营村,因古代驻过军扎过营,留有高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土丘,土丘上树木葱郁,远望就像一个绿色的小岛,故取村名为“东营”。东营西边的西营村,古代也驻过军,故取名为“西营”。为记其事,县博物馆在此地设立了遗址标记。以“寨”和“官庄”为村名的就更多了。如丁庄乡就有张寨、聂寨、常寨、河南寨、西南寨,西刘桥乡有北寨、宋寨、燕家寨。西营乡的军屯村,原名“风河庄”。明洪武时大将徐达在此屯兵积粮作进军的准备,后来村人便改“凤河庄”为“军屯”,意为屯军之地。大王镇的后屯村,魏太平真君时建有马鸣寺,寺内“古根法师”之碑文载“南屯屯兵,北屯屯粮”,说明此处是屯粮之所,北屯者后屯也,该村即以此得名“后屯”。官庄村,立村人象岗、桂雨是由嵩山少林寺出走,到此落居立业的。他们武艺高强盛气凌人,不准他人来居,当时人们便送绰号“官庄”,意即“这是官家的庄庶民不能居”之意。那些带有“皂户”的村名,多数是因种“皂户”地而由官府命名的。这些皂户地的形成,有的属于王侯封赠之地,有的是公差皂隶之地,还有的则是帝王子孙的“私房地”。这些皂户地的赋税,多是免征或少征。如城关镇的皂户李村,是明末清初李大青兄弟二人,从广北王家庄迁来立村的,因其原系熬盐的“灶户”,所以每年的种地赋税极轻,他们只需向旗人缴少量的皂粮。
这样的村名,不少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如李鹊乡的李鹊村,李姓迁此立村时,此地还是树林一片,树上雀巢累累,住着很多的喜鹊。因喜鹊代表吉祥,立村人便以姓氏的“李”和喜鹊的“鹊”结合定名为“李鹊村”。花园乡的守义村,是明崇祯十年范姓前来立的村。因村中有一李姓兽医,医技高超,闻名遐迩,故定村名为“兽医村”。后又因“兽医”二字不雅,改村名为“守义村”。颜徐乡的儒林村,原名“孙宅”,村人为了使子孙立志勤奋读书,立于儒家之林,光宗耀祖,便改村名为“儒林”。花园乡的安德村,是在明末清初战乱平息之后立村的。村人经历了战乱的摧残蹂躏,渴望太平,为过上太平日子在村外筑围墙一道,改村名为“安德”,取相安相得之意。以上所述,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但是在文化落后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则看作是关系盛衰存亡的大事。
以旧时的官职名称与其姓氏结合命名村庄
这类情况,一般是村内出了官,村中人为借以耀祖光宗,即以其官职定为村名。如城关镇的都府李村,其族人李克勤,于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李克勤在元末时曾任过“江南道台”,因道台与“督都’,官衔相仿,且“督都”二字比“道台”二字雅赏,李为了炫耀自己,故取村名“都府李”,意为“李督都的家府”。
因冒犯了帝王的名讳而被迫改名
封建统治者认为自己只能受人尊敬而不能被人冒犯,自己的名称、年号任何人不能使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如花园乡的杜宋村,明洪武三年立村时村名原称“红庙子”。后因“红”字与当时朱洪武的“洪”字同音,冒犯了帝王名讳,遂改村名用本村杜、宋两姓氏的姓重命为“杜宋村”。
村名的由来还有许多其他情况
有的是因人口繁衍、异地建房,出现了一村变多村的状况。这样的村取名,虽沿袭原称,但一般又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大、小等字样。如稻庄镇的东杜庄、西杜庄,丁庄乡的南常家、北常家,李鹊乡的前大张、后大张,陈官乡的大刘家、小刘家等。有的则是为了称呼方便而剪头去尾,如“大码头”称“马头”,“大王桥”称“大王”等。有些村名也确实巧天奇地古而怪之。其含义很难弄清楚。如小张乡的拐子村就是一例。据分析,凡含义不清楚的村名,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村名含义深邃,已年久失传无可考证;二是日久年远以讹传讹众说不一,改变了音形字义,使人不易剖解;三是抛开了历史美化村名。 故土先宗、木本水源属文化遗产,探究它的史实,知先人创业之艰难。村名虽小,但寓意非凡,有启发教育后人的积极意义。
10
广饶地名故事,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请传承!
1、 溯古探幽话柏寝 广饶县花官乡桓台村西南隅,有一座不小的人工土筑高台,人称"桓公台",史书称其为"柏寝台"。据《汉书》颜师古注,柏寝台是"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而得名。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侯的离宫别墅。《左转》、《韩非子》、《晏子春秋》、《史记》等史书都有记载。据《史记》的记载推算,柏寝台最晚建于齐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距今至少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 柏寝台南距齐国都城临淄40公里,紧临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北界燕赵,东北方去45公里即是渤海(古称少海)。历史上的柏寝台,最初时高3丈,方圆10大亩(即今40市亩)。台的东侧修有宽约丈余的台道,入口处安有两扇铁门;台顶四周筑有墙垛口,内有寝宫、庙宇,青砖绿瓦,画栋雕梁。台四周松柏苍翠,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游览圣地。"齐霸盟台"为明清时乐安县八景之一。明洪武二年,秦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附近立村,因靠近柏寝台(即桓公台)遂取村名"桓台庄"。 筑台是春秋时期较为普遍的习惯,齐国所筑之台史书多有记述。柏寝台台基规模之大较为罕见,堪称当时的"天下第一台"。据桓台村的老人讲,此台是齐桓公的避暑之地,他驱赶黎民百姓车载舟运,从齐都临淄运来"竖土"筑成。至于筑台的用途,除"避暑"一说之外,还有"会盟"之说。其实,为避暑筑台也并不妨碍利用此台会盟诸侯。齐桓公依赖"农桑之丰"、"渔盐之利"的优势,任人惟贤,推行新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为春秋时五霸之首。齐桓公筑起巍巍高耸的柏寝台,无疑是齐国强盛的象征。他在此会盟诸侯,以昭天下。然而,筑台时的耗资之重,靡费之巨,定是旷古未闻的。
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侵雨蚀,烽火狼烟。台上的殿宇已无踪影,然遗迹犹存。它留给了民间许多神秘、美好的传说。 2、雒家坊子的由来 小清河的北岸、广饶县花官乡西南部与博兴县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雒家”。据该村《雒氏家谱》载称,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妇由枣强县迁来。据说当时,雒尚裔一根扁担挑着三个儿子,来到了乐安县北部这野草萋萋、蓬篙遍野的荒洼地带。他见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古河道(宋元时称运粮河)南岸有一高埠,便在高埠上垒了三间草房定居下来,后又定村名为“雒家庄”。 雒尚裔夫妇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劳作。有一天傍晚,他扛着锄正从南洼往家走,忽然看见西北方向有缕缕夕烟升起。他感到很奇怪:噫,这荒洼还有人家哩!于是,他就向着夕烟升起的地方走去。走到近前,他呆住了:眼前是座墙倒屋塌、瓦砾遍地的荒村废墟。但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嬷嬷,用砖块支着个小耳锅正做饭呢!老嬷嬷见来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起苦来:“俺这潘家庄原先也算个富裕庄,庄后这条河是宋代赵家的运粮河。早先村里人都玩船。北国鞑子一来就烧杀抢掠,俺村的人死的死、跑的跑,就剩下我这个孤老嬷嬷子啦!” 善良厚道的雒尚裔望着这位年迈的老妪,对她说:“你若不嫌弃,就到俺家去住吧!孩子们正缺个嬷嬷照管呢。”这老妪自然满口地答应。雒尚裔便把老妪接进了自己家,让到炕头上,端茶送饭像侍奉亲娘一样。三个儿子也在老妪面前一口一个“嬷嬷”地叫,老妪整天笑眯眯的。 日月如梭,一眨眼功夫十七八年过去了,嬷嬷年过九十,已临大去之期。雒尚裔夫妇及其儿子们日夜守候在老妪身旁,端屎倒尿,细心护理。不久,嬷嬷溘然逝去,雒尚裔全家披麻戴孝,将老妪葬于了古河南岸。 雒尚裔的孝行很快传遍了周边村落,一时成为美谈。雒尚裔的三个儿子也像父亲一样勤劳吃苦,兄弟仨开垦了大片土地,并引来小清河水灌溉,年年收获盈余,“谷满仓,粮满囤”,家道逐渐殷实富足起来。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雒尚裔逝去。为彰示雒尚裔的孝行,乐安县知县谢中呈上报山东布政使司批准,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雒尚裔树立了孝坊一座。坊体高大,立于村东南“大官道(明清时通往京城的道路)”旁。牌坊正面中心刻有“忠孝千古”四个大字。尔后,雒尚裔的后代遂将“雒家庄”改为了“雒家坊子”,并沿用至今。 3、碑寺与“百寺” 相传唐时,今广饶县陈官乡碑寺一带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因怕染病,民户互不往来。 据说此地当时有一老者,整日出游,乐善好施,人称“仙翁”。当时此翁也受瘟疫所困,整日里心事重重,难见笑颜。某日,他正苦思消灾之策,忽然间恍惚如入仙境:见一鹤发童颜者,奕奕如玉帝临驾。此人对他说:“此地病疫,乃龙脉受阻,须建一寺,镇疫去邪畅通龙脉。吾念你平日里慈善,故授之以救民良方。”说完,此人飘然而去。 按照这人的“点拨”,这一带的老百姓即集资建成了寺庙一座。寺庙建成后,瘟疫即除。据说,这座寺庙从唐都长安算起,正好是第100座,碑寺(百寺)即由此而得名。又因此寺庙位于陡河南岸,百姓出入不便,遂建一渡口,故又叫“碑寺口”。 4、"前有卧佛寺、后有卧佛堂"的传说 广饶县陈官乡境内有一个卧佛村,原名叫卧佛堂,村内流传有"前有卧佛寺,后有卧佛堂"的传说。 传说从前,有同母异父兄弟二人,兄阮天刚是其母在山西与阮小二所生,弟李顺风乃其母改嫁后与山东人氏李文举所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兄弟二人不约而同地进京向皇上"讨封"。皇上见二人都身怀绝技,想试探一下谁的本领更高,便问日:"二位可知今天刮的什么风?"阮天刚答:"皇上,殿前百尺高竿之上大旗已指明,刮的西北风。"李顺风则说:"皇上,是东南风。若不信,可把殿前旗杆再长百尺,方知。"果然,旗升百之后,上面风向逆转,呼呼的东南风吹得大旗呼拉拉直响。皇上大喜,说:"顺风是既知天文又识地理之奇才,留下为朕效劳吧。"阮天刚听后不悦,心起反意,遂脚踩反脉从京向南一路走下来,用脚"点穴"若干。元刚走后李顺风掐指一算,说:"不好!皇上,元刚心已反,路上必留下反穴,如不破解,日后对皇上必然不利,我追他去也。"说完,他就顺着元刚回去之路,追了下去。
一路上,每逢元刚"点穴"处,顺风就令人修寺庙一座。庙内修建佛像,以震住此穴脉气,使其不得反。这一路下来,他发现了反穴百处,则修寺百座。其中,第一百座寺庙建在今广饶县陈官乡碑寺村,故碑寺又有"百寺"之说。后来李顺风发现,漏下了两穴未处置。其中一处在北海,他判定"此穴无大碍",故未去。结果,后来此地出了反将盖苏文,皇上派兵东征12年方才平息。另一处在"百寺"北十里,乃百穴之要脉。他遂立即赶往此地,令建寺院一座,在寺内大堂之中独铸一横卧女铜佛,说此佛可压住这百穴之脉气,使之永不得反。后人称此寺为卧佛寺。这一工作完成之后,他就回京效劳皇上去了。 多年以后,胡、孟、杨三姓人家看中了此处风水,在卧佛寺后建房立村。因此寺之佛是卧佛,故取村名为卧佛堂。现村中仍有杨家湾、孟家地、胡家坟之遗迹。 5、落车李、草李与楼李 元灭宋后,元朝统治者采取了极端野蛮残暴的政策,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大会各路军于山东,与元兵决战,山东成了消灭元军的主战场。这次大战过后,山东各地"田园荒芜,居民鲜少,昔日耕地,变为草莽",真是到了"庐舍荡尽、野无行人,百里不闻鸡犬声"的地步,乐安北郭尤甚。 明开国后,移山西之民到山东垦荒,在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设局办理迁民事宜。其中有李姓兄弟三人就是在这时告别大槐树,走到了枣强。在枣强他们又奉谕迁徙,朝东南方向走来。过黄河不多远,他们的车"喀喳"一声轴坏了,大车走不动了。老大认为是到了目的地,便住了下来,后来这里成村后就取村名"落车李"。 老二、老三告别兄长继续往东南方走去,过了济水河,到了石辛镇西南的寨村一带。他们看到这里遍地荆棘丛生,很难开荒种地,就又折向北走了十几里,来到了草桥北边的赵家运粮河南岸的石鼓孙家庄东,老二就住了下来,与孙家庄为邻。该处野草丛生,用火一烧就能耕种,靠近河道运输也方便,是理想的安居之地,后来立村时叫"草洼李",今名"草李"。 老三则继续向北去了史口一带安家落户,后发展为村落,取村名叫"李家庄"。清初时这庄子出了个举人,盖了楼,村名遂又改为"楼李"。 6、东赵村村名的历史演变 南宋时,移民赵顺天来到千乘县(元代称乐安县,今广饶县)古济水河北岸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人口渐多,取村名--"赵家庄"。 后来,赵家成为郡内名族。其第五代赵庭玉,因军功授宣命"金符武义将军",管军千户,充管总军,也称"总管"。赵庭玉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189年)8月28日因病卒,9月21日葬于"乐安北赵家庄之原始祖茔"。因茔地里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碑、石桌等"御葬"赐品,人们又称这里为"石墓田"。1947年,石碑与其他石物运往黄河,用于了治理黄河,但碑冠今存。 因为赵庭玉是元朝官员,后来人们就又把赵家庄改称为"老官赵"。明末清初时,瘟疫流行,其族人从赵家湾东迁至湾西居住,因人烟不多故取村名"小赵家"。至今村庄遗址"东宅子"、"井"、"湾"尚存。 赵家迁到湾西后不久,宋姓人家由本邑宋王庄来此落户,村名仍沿用"赵家庄"。 1961年区划时,因本公社有两个赵家,而此村在东,便更名为"东赵村"至今。 7、成名于传奇的草桥
草桥村地处广饶县花官乡南端,小清河北岸,与石村隔河相望。草桥本是一个自然村,后以古济水(即小清河故道)为界分为南、北两个行政村。 草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有传奇色彩,是方圆百里出名的村庄之一。 相传明洪武二年春,山西洪洞县的杨、戴结义兄弟俩,带着年轻的媳妇结伴来到了如今的草桥一带。那时候此地方圆百里不见村庄,或者有庄无人。兄弟二人见古济水两岸一马平川,土质肥沃,就在这里安了家。以后,这兄弟俩又结成儿女亲家。为来往方便,他们就在这条小河上搭了一座草桥。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男耕女织,日子过得挺红火。草桥上行人不断,后来成了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集市兴起。
有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他们来到草桥边,正巧碰上在桥头聊天的老哥俩。那来人问:"请问老伯,贵庄可是草桥?" "哦,什么草桥?"听到这话老哥俩好像不明白是啥意思,你望望我,我看看你。 "老伯,这庄可叫草桥?"来人以为老人耳朵背,又高声喝了句。这回老哥俩像是听明白了,便异口同声地回答:"俺这村还没有个正经的名字呢,你们问的草桥不是俺这埝儿。" 一听这不是草桥,那位有胡子的中年人很失望,立时皱起了眉头自言白语道:"事情刚过三天,俺还记得清,这庄三位姓关的好汉,是俺的救命恩人,俺这次来是找他报恩的!"听着来人嘟哝的一番话,老哥俩忙说:"你能不能跟俺俩细说说,是咋回事?" 这位中年人便讲起了三天前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件事。原来他姓孙,是这庄东北50多里的三岔村人,曾在陕西省做知府现已卸任还乡。三日前他路经此地时已是夜深人静。他骑着一匹马,另外还牵着一匹驮行李的马,在这村里转了不知多少圈,可就是出不了这村。他一气之下给马一响鞭,两匹马便疯了似的朝庄西奔去。"吧唧",一个不留神他连人带马全栽到了水地里。他爬起来回头一看,愣住了,小村已被他甩在身后一里多远了。他手里牵的那匹马还在身边,看看四周白茫茫一片尽是水。他想人生地不熟还是得回小庄再说。他一边想着一边去拉马,那马好像是累极了,直爬不起来。他正急呢,猛然从前面传来了"哗啦、哗啦"的趟水声,有两个人正边说话边向这边走来。 "二位好汉,快请帮个忙,俺的马倒下了。" "来了,来了!"那两个人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他跟前,动手把马扶了起来,又帮他把马牵到了庄边的干地上。孙知府很是感动,忙从袋子里掏出十两银子酬谢。不料那二人却哈哈大笑起来,四只眼睛狠狠地盯着孙知府。那个高个子上前一把抓住孙知府的手说:"算俺三生有幸,我们兄弟俩可是干这个的。"说着他打了个手势意思是截路的,然后又接着说:"这东西吗,不客气,该归我们了。"孙知府苦苦哀求也没用,两个劫贼正要动手,眼看着孙知府性命不保,忽听耳边响起了炸雷般一声怒吼,三个五大三粗的红脸大汉就出现在了眼前。"啪",一个大汉一掌落在了高个子脸上。高个子"哎哟"一声倒了下去。另一个劫贼见事不妙,拔腿就跑,孙知府得救了。 三个大汉把孙知府领到庄南一间草屋前,给他指明了出村的道路。孙知府临行前跪在三位大汉面前问道:"恩人请告诉我尊姓大名,家住何方?此恩,日后俺一定报答。" "俺姓关,家就在这草桥庄。"大汉说着又用手指了指身边的村庄。 孙知府一口气说完了三天前那场遭遇的经过,老哥俩突然想起了庄前的关帝庙。便带着孙知府来到了小庙,孙知府一看便惊叫起来。原来,庙中塑着三尊神像,跟搭救自己的人一模一样。不用再说什么,孙知府的心里全明白了。 孙知府决定重修这座庙宇,并向老哥俩建议说:"贵庄人福大,庄名就按关老爷的意思叫草桥吧!"自此,"草桥"一名就沿用下来了。 后来,孙知府果真重修了三间关帝庙(当地人称"三关庙"),并在庄南修建了一座五孔桥 8、古"司田"与今"司田" 现在的广饶县花官乡司田村,春秋末期叫田家庄。 当时,齐景公为了彻底整顿朝政,上演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三杰除后,景公又忧虑无人治军。这时齐相晏婴向景公力荐下层官吏出身的田穰苴,称赞他文能出众,武能威敌,富有治国韬略,是堂堂的大将之才,非田疆、古冶子血气之辈所能及。但是景公将信将疑,直到晋、燕大军压境时,方才采纳了晏婴的建议拜田穰苴为将军。穰苴上任后治军有方,身先士卒,纪律严明,齐军士气高涨,晋、燕之师闻风丧胆。在战场上,穰苴一马当先挥戈上阵杀向燕军,诸将领见状也争先冲杀,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穰苴率领齐军一举打败燕军,取得了"拒晋控燕"的重大胜利,尽复失地。班师之日,景公亲迎于郊外,慰劳三军将士,倍赞穰苴勇敢善战,并拜他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权,因此人们称他为司马田穰苴。生他养他的田家庄也就被人们叫做"司马田家庄",后又演为司田庄。
齐国文有晏婴武有穰苴,将相擎天,辅佐景公,使齐国重振国威军威,出现了齐桓公之后从未有过的富强局面。田穰苴的威信也日益尊于齐。但是,向来与田氏家族有怨隙的齐大夫鲍、高、国氏,对田穰苴受到齐王的信任总是心揣不安。于是,他们就在景公面前反复地说田穰苴的坏话,以诬陷谋害田司马。景公终于相信了他们的谗言,黜退田的将军之职。由此,引发了田、鲍、高、国四族之乱,导致了孙武携兵书逃奔吴国。田穰苴一气之下发暴病而死,田氏族人遭受了极大创伤,纷纷奔他乡而去。但是现在仍留有瓦砾遍地的"宅科子",人们又叫它"瓦碴子地"的村庄遗址。 很多年以后,有一司姓人家又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人们叫其为"司家庄子"。明初时,田蒲携妻王氏、子田登也来此地定居垦荒,遂又叫司田庄。后来,又有王、刘、孙、潘、张、齐、苏、闫、宋等姓人家先后来此落户安家,今称"司田村"。 (信息综合网络与广饶县志)
9、青龙寺祈雨之谜
在旧社会,青龙寺一年四季香火兴盛,信男信女们进香络绎不绝。据传这一带的农民每遇大旱,就请寺院设坛祈雨。这种习俗何时兴起?现已不详,但祈雨活动历史久远。据古书《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奏,千里之雨至。" 据说在旧社会,青龙寺周围方圆20里内的人们都这样说:只要青龙寺设坛,请"龙"驾,拜3天,定会浓云密布沛然而雨。于是,每遇大旱或中旱之时,青龙寺附近各庄首事便汇于寺庙,与道士相商设坛祈雨之事。但是若道士不表态,则不能"行驾"举行祈雨仪式。 据传说有这么一回,大约是在清末民国初的时候,有一年大旱不雨,井水下降,湾塘干涸,满坡一片白地无青禾,农民们盼雨心急如火。忽一日天刚亮,住庙的道士就跑到主持(管寺院的头)家中说:"深夜有一手扶拐杖的白鬃长者托梦予我'东海龙王已在南方收云北归,从速迎驾'。"主持闻听此言当即邀邻村首事会于青龙寺议定:设坛祈雨,聘轿"迎驾"。随即,附近的李楼司田、西齐等村派工进入紧张筹备。然而翌日拂晓,道士又向主持说:"深夜白鬏长者又来托梦,说龙王在归途中被广西人拦驾,折而西去了。"无奈,设坛事宜暂停。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一天清晨,住庙的道士又急火火地告诉主持说,昨夜白鬃长者托梦"东海龙王已在广西收云北归,须赶紧迎驾"。于是,主持又将原班匠工汇于青龙寺内,扎棚设坛,陈案摆祭,焚香祝祷。他们在棚门两侧各设大瓮一个,瓮里盛满水,用两根苇管相并,布条绑紧,然后用管吸出瓮里的水,表示涓涓细水长流。选派8条壮汉轮番抬轿,迎请龙王"归来";选派4个属龙的人,手提滴水壶与轿同行,壶水沿路滴漏;另外再选一名属龙的壮汉肩抗大纛作前导。伞旗、锣鼓乐队相随,然后是光背赤足、头戴鲜柳条帽的祈雨人群。祈雨队伍从寺庙出发,经司田、李楼、西齐、油房南去,所过村庄满街的黄纸标语:"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浓云即布、大雨倾盆"等。各村沿街设案摆茶,供"迎驾"祈雨的人们饮用。所过村庄的村民也"头戴柳帽、光背赤足"地加入到祈雨行列,所以祈雨队伍越走人越多。他们遇湾逢井都焚香烧纸、跪拜一番。 当祈雨队伍经营李村到达济水河边时,一切音乐、喧哗声都要暂停。坛主与道士将龙王牌位在河边安放好,将供品摆于牌位前,全体祈雨群众虔诚地跪于河岸,坛主则诵念祷雨文、焚香烧纸、叩头跪拜。然后坛主再毕恭毕敬地双手捧着龙王牌位送于轿内,并宣布起驾回宫。此时锣鼓、唢呐、笙笛齐奏,全队继续跪着将坛主与"龙驾"让过后,再相继起身随轿往回走。据说当时果然"灵验",当祈雨队伍返回至营李庄北穴湾时,天空骤然阴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 雨后,农民适时抢种夏秋作物,这年喜获丰收。完成秋收、秋种后,这一带农民便凑集资金聘请京剧班子,于农历九月九日至十一日唱戏3天,以示向神灵"还愿",并庆贺丰收。
昔日,青龙寺周围的群众都称赞"青龙寺祈雨真灵",甚至夸张地说"只要祈雨就下"。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一个奥妙。真实的情况是,住庙道士从自然物体上,经天长日久悟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多年之后,这位道士的儿子曾经告诉人们,他家有一个沿用了几代人的盐坛子,在伙房里靠近吃水瓮的南墙下,这个盐坛子随气候变化会发生变化。细心的道士经多年观察发现,阴天时盐坛子返潮,若出现湿润--雾的征兆;若冒露珠--小雨征兆(翌日再看若露干即近期无雨);若水珠流淌--大雨征兆。 原来青龙寺的道士不见盐坛子冒露珠不祈雨,这才是青龙寺祈雨"真灵"的谜底
10、施善尽孝“梯门”村 相传唐太宗贞观元年,河水泛滥,今广饶县陈官乡梯门一带,房屋、庄稼被淹,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当时,青州北海郡就下令征民工五万人,在千乘县境内挖河排水。不知怎么的,民工们白天挖出的沟,夜晚又自行填平了,民工们大惊。报河工,河工就亲自做了标记,结果天亮一看,标记全没了,又恢复了原样,河工大惑,但下令继续干。可日复一日,工程毫无进展。 传说当时民工中有张姓兄弟俩,家境非常贫困,是带着老娘讨饭要来的干粮前来挖沟的,眼看着带来的干粮快要吃完了,可是工程却遥遥无期。他俩想起家中的老娘,不禁暗自伤心落泪。这时候,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了这里,向兄弟俩讨饭。白胡子老头有气无力地说:“小兄弟,我到女儿家走亲戚,到了这里饿的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给口吃的吧!”弟弟对哥哥说:“哥哥,我们就这点吃的,若给他吃了,我们还吃啥?”哥哥却说:“救人要紧,况且这位大爷还要走远路。”说着,哥哥就把干粮递给了老头。老头也不客气,接过来就吃了起来。也不知道他几天没吃饭了,饭量惊人,一会儿功夫,就把兄弟俩余下的干粮吃了个净光。吃完后,老头看着兄弟俩伤心的样子,关切地问:“吃你们的干粮心疼了?” “不,不是。” “那是为啥?”哥哥就把这儿的情况告诉了他。老头一听哈哈笑了起来,说:“不用愁,明天你俩回家侍候老娘就是了。”说完这话,白胡子老头就又继续向西走去。 到了晚上,人们睡得正香,忽听得自西向东刮来了一阵狂风,工地上就如翻江倒海一般,万马奔腾,声如响雷。吓得人们蒙着头缩在被窝里,不敢出门。有几个胆大的出去一看,只见一条巨大的青龙,张牙舞爪地,正用头拱着土,由西向东而去。第二天早上大家起来一看,眼前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河岸陡直的大河。这条河由西大芦湖(今高青境内)向东直达东海,地上的积水也顺河而下了。因这条河两岸陡直,人们便为其取名陡河,河两岸从此以后便成了富庶之地。 为了纪念这条青龙,人们用河两岸的土,在河南崖修筑了一个数丈高的高台,台上建寺庙一座。寺庙香火极盛。兄弟俩带着老娘,来到庙东南附近安家立户,世代繁衍。后来这里形成了村庄,因村里通往庙台正门的路成阶梯状,便取村名为“梯门”。 11、靠武术扬名的“古河道” 广饶县花官乡有个武术村名叫古河道,古河道分古道东和古道西两个行政村,现有张、门、李、温、代、齐、方、王、姚九姓,村民共计1600余人。 据该村《张氏家谱》、《门氏家谱》和口碑资料:明洪武二年,张环自枣强县迁来,在一枯河北岸定居。后来门、王、姚三姓相继迁来,这三姓属元代当地的“坐地户”,即乐安县(今广饶县,后面文章同)“土著居民”。现古河道村周围尚存“王家庙子”、“姚家宅”、“霍家宅”等遗址。张环、门阜丰、姚士密等首迁之人,被其后世子孙奉为始祖,各家谱中均记载详明。 古河道村前有一条枯河,相传系宋代皇室赵家的运粮河。它从博兴县流入乐安县,流至此地又折向东北,形成了一个河圈。河圈处有大、小两个沙土台,南台大、北台小。沙台土质为细沙,干沙土能从指缝中流淌。因周围村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给自己的幼儿穿土裤的习俗,人为的取土已将两台挖平,现仅存遗址。
据古河道村百姓传说:张、门、姚、王四姓百姓聚居一村后,在枯河南岸一个庙台上取土脱坯时,曾挖出过一口大铁钟,上铸铭文“枯河道”,他们遂起村名“枯河道”。因“古”字好于“枯”字,遂又改为“古河道”。 居山东各地的百姓,自明代中叶起习武之风也开始盛行。当时,古河道村人习练的拳种有梅花拳、地趟拳(也叫地功拳)和少林寺五形长拳。古河道村始练拳术之人有张汝舜、门孔念、姚士密和门景如。当时村民练武的目的主要是护庄防盗,看苗护披,强身健体。村民白天下地劳作,夜间在拳房里习武。 明末清初,古河道村的武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传,该村父老乡亲和睦相处,仗义疏财,誉满四乡八疃。村民们辛勤劳作,家道日渐殷实。这时候,大伙便捐款捐物合伙建庙。有一天晚上,全村的男丁们挑灯夜战夯实庙基,至次日凌晨时大伙已困乏至极,准备歇息。恰巧,这时有一过路壮汉见状便问:“我帮你们打夯,大伙能否管我顿饱饭吃?”大伙满口应承下来。只见此壮汉顺手提起了两杆石夯“叭哒、叭哒”,不长时间就将五间庙的庙基夯实了一遍。大伙连忙设宴招待他,此人腰圆膀阔,臂力超群,饭量惊人,能吃“一柱饼(把饼摞成一竖起的筷子高)”。当天傍晚时分,官兵骑马追到了此地,大伙从官兵口中得知:这位壮汉是一钦犯,是越狱逃跑的。民间又有另一传说:此人系一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清初时,此人隐姓埋名后,曾再次到过古河道村,为答谢救助之恩,曾到该村拳房传授过地趟拳及棍术、刀术。 据说明崇祯年间,曾有一位化缘的和尚病倒在了古河道村庙内,村民们送汤饭给他,并为他寻医抓药。这位和尚病愈后,也曾多次回到该村拳房授艺。 清乾、嘉年间,古河道村的武术臻于成熟,拳房内少林棍、大刀(青铜偃月刀)、双刀、长矛、马叉、拐子等兵器样样齐全。 该村习武的消息,曾引来众多武林剑侠,前来切磋技艺。那时,南至临沂、郯城,北到沧州、天津,东达山东半岛,若提及乐安县古河道,定有人知。村中的好汉张三英、张四美、张正君、门九成、李安喜,侠肝义胆,誉满鲁北诸县。因此可以说,古河道村的武术比村名更有名。
12、历史上的广饶"东北灶" 现广饶县丁庄镇东部、东营区辛店以东至海、北至永安黄河故道(1935年时河道),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是灶地,灶地上住着灶户。因这块灶地位于广饶县的东北隅,所以称"东北灶"。 我国的灶地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过去我国沿海普遍存在。《辞海》灶户条下"煎盐之人也"。《宋史·食货志》:"凡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亦称灶丁。"《清会典》称:"长芦、山东、两淮、浙江、福建、广东灶丁之地曰灶地。"乐安县《灶地图解》说这里是"海滨广斥之地,古之弃田也,故民(户)不屑居此……四方贫民来此落户以谋生活,是为灶户"。 虽然周朝设有盐官管盐,但煎盐之人叫什么已无考。到唐代才称之为灶户,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明代,在现广饶这块灶地上设有王岗场、新镇场、高港场,后完全归王岗场所辖。王岗场场址在现王岗村东。民国五年(1916年)时,国民党山东省省长孙发绪将王岗场和寿光县官台场合并为王官场,场署迁至现寿光羊口镇。 自古以来灶户的日子就很苦,烟薰火燎呛瞎了眼的不少。《山东省盐业志》选辑了部分反映灶户苦的诗歌,现抄录两首(部分)如下: 悯灶丁(元 郭五常) 煎盐苦、煎盐苦,濒海风霾恒弗雨。赤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从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亡五。…… 叹盐丁(清 任宏远) 天雨盐丁愁。天晴盐丁苦。烈日来往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晒盐朝出暮始归,归来老屋空还堵。破釜鱼泔炊砺房。更采枯莲带根煮。糠秕野菜来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那时候的户籍管理,分灶户籍(辈辈熬盐)、军户籍(辈辈当兵)和民户籍(辈辈种地)。乐安《灶地图解》标有灶界,乐安县灶界是以三岔到辛店间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大道为界。这条大道名目伙道,伙道以西属民户,民户种田缴田赋;伙道以东属灶户,灶户煎盐完成盐课(税),贩卖盐的交引课(税)。灶户们有草场可供煎盐之用,草场中也有一小部分可耕之田,其收入不缴田赋。
15、 北夏口与南夏口的由来
广饶县花官乡南部有两个自然村分别叫南夏口、北夏口。南夏口村地处古济水(即小清河故道)南岸,北夏口村在古济水北岸偏东,两村隔河相望。 相传秦汉时期,古济水北岸曾有一城邑--甲下邑。甲下邑地处交通要道,南距柏寝台6华里,西距古乐安城8华里,济水岸边设有甲下邑渡口。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任姓人家在甲下邑渡口附近立一村,取村名"北甲下邑口",后简称为"北下口"。因"夏口"雅于"下口",故用"夏"取代了"下"。明洪武二年,"许姓人家又在古济水南岸立村,与"北夏口"相对应,取名为"南夏口"。 济水历史悠久,曾被擢入"江河淮济"古四渎之列。据当地百姓传说:济水是由一条东游入海的蛟龙拱成后又经人工疏通的河。传说这蛟龙当时三里一调头五里一摆尾,为济水甩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弯。据说这近万个河圈蕴藏着近万个"文相武将"。古济水两岸有众多"虎踞龙盘"的宝地,古代许多城邑就在济水两旁,出现过不少出将入相的历史人物。 济水两岸人杰地灵,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 16、"龙头地"的传说 南夏口村西北角有一块地叫"龙头地"。相传,漫地洪荒的时候,蛟龙入海路过此地,龙尾一摆留下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个河圈,并成了一块"风水宝地",老人们说这里能出"一斗米"的官。济水北流至此又折东而去。 明洪武二年,许姓人家迁来定居后,相继又有孙、鞠、徐三姓人家迁来。杂姓相聚和睦相处,男耕女织,辛勤劳作。他们日子虽苦,但也苦中有乐。据说明代中叶时,村里来了两位"风水"先生,南方人氏,说话叽叽喳喳像鸟叫,大伙暗地里称他们为"南方蛮子"。这俩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说他们能择阴阳宅,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载。当他俩来到村西北角河圈处,看到济水河边那楞粗的柳树、杨树时,就对正在河边干活的庄户人说:"这个地方风水好,可是河中有一怪兽,若不毁了它,你们村里人灾疫不断,读书人也做不了官……。"当时,村里没几个识字的人,也弄不清这是咋回事。这俩阴阳先生又说:快把大伙招呼来,挖河泥挑出怪兽。"据说那年干旱严重,河已干涸,河底龟裂,惟有此处河泥湿漉漉的。大伙不知道这是风水先生的阴谋,就照他们的话去做了。众人挖了一天河泥,累了个半死,日落时想回家,这俩先生又对大伙说:"把锨插进河里,别让怪兽跑掉。怪兽一跑,你们可就大难临头啦!"村里人相信他们也就听他们的话,随手将锨插进了河里。第二天一大早,俩先生又来招呼大伙去挖河泥。可大伙来到河边一瞅,河筒子里渗出的水全成了血红色。俩风水先生见状得意地说:"这回怪兽已死,你们可以安稳过日子了,永享太平!" 事后,大伙觉得这事蹊跷,就暗中叮嘱附近村里的店家:要多留神"南方蛮子"的动向,探听一下他们都说些啥话。后来,有人得知这俩风水术士是专门到北方来"赶风水"的。赶不走的风水,他们就破坏"风脉"。由此,济水两岸的百姓却遭了殃,"宝地"全被破坏了。南夏口的这块"龙头地"风脉被破,"龙头"被切下了,从此变成了一块死地。 每当啦起这个传说故事,村中百姓都懊悔不已。
17、"营盘地"的传说 广饶县花官乡南夏口村东有一块地,名叫"营盘地"。这块地自西向东依次取名为"一营"、"二营"、"三营"。相传,齐桓公在柏寝台避暑并会盟诸侯时,曾在此屯兵驻扎过,因而得名。 营盘地北依古济水,隔河与甲下邑相望(甲下邑,当地人也称为"亡田庄"),南距柏寝台六华里。营盘地中央高、四周低,呈鏊子状,并且有堑壕环绕。最东边的"三营"内有一眼砖砌的水井,井水清澈甘冽。民间传说,宋元时期有一天夜深人静之时,该水井内曾有一对"金鹁鸪"飞出。"金鹁鸪"耀眼夺目,环绕着营盘不停地飞翔,鸡鸣时分又回飞了井内。明清时期,当地百姓曾从这个古井中挖出了刀、矛、剑、戟多件,惜已无存。1956年,搞打渔张工程时,营盘地周围的堑壕及营地内的古井被填平。营盘地土质肥沃,是南夏口村的一个"粮仓"。
"一营"西边还有一块地名为"大官地",相传是将领屯扎之处。南夏口村西南角有一地取名"西南营",相传为哨兵屯营之所,并附有"小官地"。"西南营"西依古济水。当地百姓又传说:"营盘地"是唐李世民东征时的驻扎地。 18、孙九龄与孙家口 清乾隆年间,乐安县南夏口村有位秀才名叫孙九龄。他自幼攻读律法,书底很深,人称"乐北讼家"。 有一年秋天,孙九龄与桓台村的秦俊为争地打开了官司。两人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最后打到了县衙。秦俊性子猛,好打架,不怕官,也好"恶人先告状",是横行乡里的人物。当时,桓台村有个忌讳:挖圈抬粪都得躲着秦俊。谁家抬粪时若是让他闻到或是碰上,他就会光了膀子,拿着刀子,堵在那家的门口叫骂。平常里还真无人敢惹他。 话说回来,这俩上了县衙大堂,孙九龄据实禀告:"太爷,俺南夏口村有片荒地叫八亩地,也叫孙家口。原本无人耕种,近几年村里的乡亲才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而他秦俊到泺河饮马,见那里庄稼长得好,就骑上马圈地,霸占了下来。望太爷明察!" "不对,这地原是我的,叫'秦家窝'!"秦俊一口咬定这地是他的。县令听罢,不知谁是谁非,一时无法决断,就决定亲自去查访个真伪。 孙九龄知道秦俊是出了名的"土光棍",为了打赢这场官司,他便在县城里找了一些要饭花子,给他们买了一些烧饼,然后对他们说:"县太爷去乐北办案那天,请诸位兄弟一定要齐声地喊'走啊,看县太爷去乐北验孙家口去!'官司若打赢了,我孙九龄必有重谢!"果然。过了不几日,知县出衙去查访。这时候,几百个要饭花子就前呼后拥地喊:"走啊,走啊,县太爷去乐北验孙家口了,咱们也看看去……"。知县听了这话就心中暗想:"孙家口"果真是南夏口的!不然,这些叫花子咋这么说呢?秦俊属恶霸,理应严惩! 查访完毕,知县得出结论:秦俊实属霸占土地。知县遂叫衙役当时就绑了秦俊。这一天正好下着细雨。秦俊眼珠子一转,对知县说:"老爷,我实在冤枉啊!你看,老天爷都在为我掉泪呢!" "秦俊,你横行乡里,民愤极大,老天爷哪是为你掉眼泪,是在为你紧绳扣呢!"得,知县给了他一个窝脖儿。 这时候,正蹲在泺河北岸豆子地里看热闹的于道乾站出来说:"真是青天大老爷啊!"这于道乾是北夏口村人,贡生,曾做过官,和这个知县是老朋友。知县听到有人夸赞他,很高兴,就得意地问于道乾:"于年兄,你看这官司断得咋样?" "知县老爷秉公执法,愚兄无啥可说,佩服!佩服!" 原来,这于道乾的出场也是孙九龄精心安排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孙九龄为老百姓打赢这场官司,遂将"八亩地"改为了"孙家口",并一直叫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