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俊说“智人根脉纪 ”59
伏羲女娲文明惠世界(2)
第二节古籍、史料记载:
女娲、伏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一、《宋书》等十几部古籍记载:伏羲、女娲是“燧人之世”,就确定其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补史记三皇本纪》:“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牺)。”司马贞在这里讲的是伏羲的母亲华胥,在“燧人之世”生活,有“大迹”出现在雷泽,华胥踩在雷泽上,不久,生下了“宓羲(伏羲)”。
《诗含神雾》中记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 “以谓伏牺氏、燧人子,因风而生,故名。”是说伏羲是燧人子。
《通志》卷 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 娲。”
《开辟衍绎》记载:“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诸英。”
《宋书》卷二十七《符瑞上》载:“燧人之世,有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太昊帝宓牺氏,母曰华胥。”
《尚书大传》曰:伏羲女娲为燧人之子女。
《孔子集语.遗谶十三》记载:《易纬通卦验》:孔子曰:燧人之皇没。虑戏生。是说,燧人皇没,伏羲皇出,燧人氏之后是伏羲氏。
徐中舒《巴蜀文化论》 :“伏羲龙身,这属于水滨低地之濮族,伏羲是艮孳的对音。”众所周知濮族在巴蜀资阳。东夷体系的亲水族自然就在东南,不会生于无水泽而离东夷很远之甘肃成纪。故伏羲生地在长江上游的沱江,“是巴蜀资阳濮人”。正如《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属有濮、苴、共(龚)、奴(卢)穰、夷、蜑之蛮”。“濮族当在巴地,而不在甘肃成纪。”
上述十几本古史书记载的事情基本吻合。
多种史书还记载,“'燧人之世’的华胥在雷泽生下了伏羲。”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后结为夫妻。他俩的史实大多连在一起,不易分割。女娲是资阳人,故土在资阳沱江流域一带。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实际上是女娲治洪“补天”。
为什么女娲伏羲总连在一起,这是世人知晓的原因,伏羲、女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女娲是资阳人前面已述,伏羲也应是资阳人。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牺)”。古书《诗含神雾》记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特别应指出的是,“燧人之世”,就是指燧人的后代。前面已论述清楚“资阳人就是燧人氏”,“燧人氏就是资阳人”,那么,“燧人之世”就是“资阳人之世”。所以,伏羲是“资阳人”之子孙,这是铁的定律,毫无疑问。
《古三坟》这部古史书记载:“以谓伏牺氏、燧人子,因风而生,故名,”意思是,伏羲氏之所以是燧人子,是因为他是由“风”而生的。可见,燧人与伏羲的世袭关系有必然的共同点,就是“火” 与“光”。对此,《礼记·月令》这部古史书注疏道:“伏羲,曰,黄熊氏。原注云:皇雄黄熊亦同者,皆光著炽盛之壮。即'火势焜耀’,也就是《山海经》所记昆仑之丘的'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的景象。” 《山海经》所记昆仑之丘,指的就是资阳的昆仑山。也就是说,伏羲因风而生的关系,与资阳昆仑山的关系是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
《礼记》
上述古史书都告诉我们:伏羲是“资阳人”、燧人氏的后代。
伏羲在四川资阳出生长大,与同母所生的资阳人女娲结婚。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伏羲、女娲都在资阳人“鲤鱼桥文化”区域内,都应是“资阳人”、燧人氏后代。
二、特别地名、称呼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 “资阳人文化”地域
(一)“雷泽”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 “资阳人文化”地域
上述一系列古籍所载中多数都重点讲伏羲出生“雷泽”。“雷泽”在何处,
在“资阳人文化”地域。《山海经·海内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曰:舜耕历山,鱼雷泽。”还曰,帝尧都成阳。《水经注·瓠子河》云:“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蔽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既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从前述三方面分析:一是“雷泽在成阳”,阳,指东南向太阳,成即城南,成都南。二是帝尧都成阳,即三星堆南。三是“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吴西古时指江水西,即沱江流域。前述三方面的共同点。都指向了沱江中游、资阳一带。雷泽向世人招告,它在蜀地,在盆地成都南边,沱江中游。伏羲就出生这里。
(二)“朝云之国”确定女娲、伏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昆仑纪》说:“'资阳人’的发现地,很可能是帝俊女娲时代的古国—资国!”“女娲氏的带领下,'资国’(即《山海经》中的'朝云之国’)出现在九丘之一的'昆吾之丘’上,其故地就在今日四川省资阳市一带。”
《昆仑纪》第五章标题和导言
《礼记》等古书认为,“朝云”是对女娲时代杰出女性的美称。还将女性称为“帝俊”。“妻”是为“尚女”之义,“羲”、“霓”、“次”、“资”为通音、同义,故女娲又称“娲羲”。
著名诗人、考古学家闻一多先生在考证“资”与“虹霓”、“朝云”之关系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他认为《周礼》中以“资”代“霓”,古文献中的“朝云”都是神话中的女子。
闻一多先生在考证“朝云”的由来时涉及两个关键地名,一是“涂山”,一是“高唐”。最终考证到这两个地点原来都在四川。
《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何谓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高唐赋》中这段文字清楚不过地说清楚了“巫山之阳”是指巫山之南,南者,一年四季见阳光多的方向。须知这里和“妾在巫山之阳”的巫山是都江堰依着的巫山,这就指向了沱江中游。又清楚不过地说明白了“朝云”与“神女”的关系,文中所指的“高唐”与“涂山”同在长江之侧。
闻一多先生在考证“涂山”、“高唐”和上古时代的神女、简狄等女性后,确定他们的先祖都是女娲,再次确认上古之世的“朝云之国”就在四川境内的资州,就是女娲的故国。
《昆仑纪》载:“闻一多先生将这位'古代各民族的’共同的先妣的居住地点最终锁定在《山海经》记录的'朝云之国’,这个出'美人红霃’的古代方国就在'都广之野’,这即是说,黄帝时期的故国-资国,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资中、资阳一带。请读者注意,此地也正式被李济先生称为'荷谟有辨’的'资阳人’化石出土之处,这恐怕就不应仍被归为一种巧合了。”
女娲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在全中国多地都有传说的影子,在资阳的女娲至少应为女娲氏族中的主体部分。
(三)“吴之西”河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淮南子》等古籍曰:“东方木也,其帝太暤”,伏羲生地在吴之西。吴之西主要是长江流域中部及四川的长江流域,都应该是东夷鸟族活动之泽地。也就是古时共指的“江水”。这些水泽之域多鱼,有鱼必有鸟,鱼鸟形成自然生态食物链。鸟多依鱼而存,鱼又与蛇(龙)相通。这些水乡中正统的河流应是长江上游的沱江,而不是其他江流,因为沱江是四川的母亲河。这是说明伏羲出生地应在沱江岸上(关于 “江水”在下面“青阳”一节中将详述)。
(四)“龙身而人头”的伏羲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 “资阳人文化”地域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吕氏春秋·立春纪》云:“其帝太嗥”。高琇注:“太嗥,伏羲氏。”《饼史记·三皇本纪》云:“太嗥庖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补史记·三皇本纪》称:“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宓牺,蛇身人首”,故世称伏羲为龙族。古代龙、蛇不分,巴字像蛇,巴人以蛇为图腾,故巴人皆为龙族。资阳是恐龙的故乡,老资阳县恐龙化石储藏量可震惊世界,所以说伏羲祖籍地在资阳。
(五)“昆仑山之遗风”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多本古书曰:伏羲之父华胥之夫(大人)乃东夷亲水族,华胥为亲西王母之女系部族,有住昆仑山之遗风。这个遗风就是《山海经·海内经》所云:“南海之内,黒水青水之间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于是,大人,这个东夷族寻求西泽而发展。最终于四川昆仑山与华胥相亲。世人应知,古时称岷山为昆仑山,昆仑山之南有九个小山,即:九丘,这就是昆仑山之遗风。第四个丘为昆吾之丘,就是资阳昆仑山。因而,伏羲祖籍地在资阳。
(六)“建木”(神树)、“都广”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地域
《山海经·海内经》云:海内九丘之地“有木,状如牛……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地形篇》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影),呼而无应,盖天地之中也”。郭璞注道:“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声也”。古籍载:建木参天,是中华文化的神圣标志。三星堆出的“神树”就是古籍上讲的“建木”。
都广即四川盆地。《山海经补注》云:“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山海经》、《大传》、《淮南》、《禹本纪》筹多部古籍载,“都广为中央之合……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成都平原侧也。”多本古籍指出昆仑(即岷山)都广为华夏的中央地域。因为远古时代这里最为发达、富有,高端名门大都出自或生息在这些地域。。
远古的成都平原还是西海,还在女娲治水补天的末期。有的史学专家认为建木是桑,因桑生于中央众帝之丘,美其名曰建木。《皇图要览》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与龙(蛇)有因的伏羲族认为桑上之蚕类为龙蛇,故崇拜亲近桑树,将这种社树视为神树。伏羲及众帝之精神崇拜与社树合一,故曰:“伏羲化蚕”。《大戴礼·帝系篇》等古籍也有类似记载。
(七)“濮族之地”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徐中舒《巴蜀文化论》:“伏羲龙身,这属于水滨低地之濮族,伏羲是艮孳的对音。”众所周知濮族在东南,巴蜀资阳。东夷体系的亲水族自然就在东南,不会生于无水泽而离东夷很远之甘肃成纪。故伏羲生地在长江上游的沱江。正如《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属有濮、賨、苴、共(龚)、奴(卢)穰、夷、蜑之蛮”。“濮族当在巴地,而不在甘肃成纪。”《帝王世纪》曰:“帝疱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为我国三皇之首。伏羲为我国濮族,以渔猎畜牧为主,农耕初期人物。
(八)“华胥之渚”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传说:西王母与东夷俊男相恋,生下了华胥。
《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即今浙江临海一带。华胥西向昆仑山寻找母系,由东夷迁至“华胥之渚”,与不知名的“大人”结合,生下伏羲兄妹。
“华胥之渚”在何地呢?“向昆仑山寻找”。如何寻找昵?唯一一条道就是顺“江水”而上。长江上游沱江既是长江上游的主干河流,又是四川的母亲河,顺沱江寻“华胥之渚”是顺理成章的事。
须知,远古昆仑山是当今的岷山。岷山南面的“九丘”基本都属沱江岸上的“华胥之渚”地。“渚”者水中的小块陆地也。距今九千年前后“九丘”中第四丘的“昆吾之丘”被沱江水四面包围,恰好符合“华胥之渚”地形条件。不过几千年中“昆吾之丘”北面山地多次滑坡填水为陆形成今日地形。“昆吾之丘”也许就是“华胥之渚”。果真如此,伏羲、女娲兄妹出生地就应该是“昆吾之丘”。至少离不开“九丘”范围,也高不开“资阳人文化”地域。在沱江资阳段,青阳河(阳化河)口对面的文龙村、忠义镇、迎仙镇、临江镇等多地,至今都有“渚”地。
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初期的时际,母系还是世袭之根,因而伏羲、女娲之祖根就应该在沱江岸上。
三、为什么多地在争伏羲出生地?
为什么四川阆中、甘肃成纪等地区都在分别争抢伏羲出生地或祖籍在其地呢,甘肃尤其努力。因为,“地随人名”之故。
《帝王世纪》不解“地随人名”之因,故曰:“疱牺生于成纪”。南宋郑樵在《路史》也随声合音。有的文人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正统思想观点,中国帝王都生于黄河流域,所以,就将伏羲记为黄河岸上的龙族。《补史记·三皇本纪》就有如此之说。
伏羲在资阳领导濮人广种农粮,大造工业,创立八卦等取得辉煌成就。正如《学斋咕哔》载:“资州掘地得汉碑,有'伏羲仓颉,初造工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等文字。
“理海内”,首先“理”的是蜀国。伏羲带领部分资阳濮人向沱江上下游、岷山东西、西海四周传授濮人先进文化。部分濮人与茂县、汶川、北川、雅安等地原住民众相融通婚,形成羌人、雅人等多个部族。伏羲带领另一部分资阳濮人沿昆仑山即岷山北上甘肃成纪一带后,将濮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将东夷阴阳历与西姜五行历融合,完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同时大力发展生产,使民众享受到福禄,得到万民爱戴,故都于成纪。后来,四川的一些伏羲建设有成就的“渚”地等名都按到了甘肃。这就是“地随人名”之故。
伏羲带资阳濮人在甘肃做出业绩后,又顺黄河而下,展开全方位的拓创,他的儿孙还向海外发展,建立“人类一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