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八项史实说出羲娲故国何乡

胜俊说“智人根脉纪 ”59

伏羲女娲文明惠世界(2)

第二节古籍、史料记载:

女娲、伏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一、《宋书》等十几部古籍记载:伏羲、女娲是“燧人之世”,就确定其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补史记三皇本纪》:“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牺)。”司马贞在这里讲的是伏羲的母亲华胥,在“燧人之世”生活,有“大迹”出现在雷泽,华胥踩在雷泽上,不久,生下了“宓羲(伏羲)”。

《诗含神雾》中记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 “以谓伏牺氏、燧人子,因风而生,故名。”是说伏羲是燧人子。

《通志》卷 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 娲。”

《开辟衍绎》记载:“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诸英。”

《宋书》卷二十七《符瑞上》载:“燧人之世,有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太昊帝宓牺氏,母曰华胥。”

《尚书大传》曰:伏羲女娲为燧人之子女。

《孔子集语.遗谶十三》记载:《易纬通卦验》:孔子曰:燧人之皇没。虑戏生。是说,燧人皇没,伏羲皇出,燧人氏之后是伏羲氏。

徐中舒《巴蜀文化论》 :“伏羲龙身,这属于水滨低地之濮族,伏羲是艮孳的对音。”众所周知濮族在巴蜀资阳。东夷体系的亲水族自然就在东南,不会生于无水泽而离东夷很远之甘肃成纪。故伏羲生地在长江上游的沱江,“是巴蜀资阳濮人”。正如《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属有濮、苴、共(龚)、奴(卢)穰、夷、蜑之蛮”。“濮族当在巴地,而不在甘肃成纪。”

上述十几本古史书记载的事情基本吻合。

多种史书还记载,“'燧人之世’的华胥在雷泽生下了伏羲。”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后结为夫妻。他俩的史实大多连在一起,不易分割。女娲是资阳人,故土在资阳沱江流域一带。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实际上是女娲治洪“补天”。

为什么女娲伏羲总连在一起,这是世人知晓的原因,伏羲、女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女娲是资阳人前面已述,伏羲也应是资阳人。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牺)”。古书《诗含神雾》记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特别应指出的是,“燧人之世”,就是指燧人的后代。前面已论述清楚“资阳人就是燧人氏”,“燧人氏就是资阳人”,那么,“燧人之世”就是“资阳人之世”。所以,伏羲是“资阳人”之子孙,这是铁的定律,毫无疑问。

《古三坟》这部古史书记载:“以谓伏牺氏、燧人子,因风而生,故名,”意思是,伏羲氏之所以是燧人子,是因为他是由“风”而生的。可见,燧人与伏羲的世袭关系有必然的共同点,就是“火” 与“光”。对此,《礼记·月令》这部古史书注疏道:“伏羲,曰,黄熊氏。原注云:皇雄黄熊亦同者,皆光著炽盛之壮。即'火势焜耀’,也就是《山海经》所记昆仑之丘的'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的景象。” 《山海经》所记昆仑之丘,指的就是资阳的昆仑山。也就是说,伏羲因风而生的关系,与资阳昆仑山的关系是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

《礼记》

上述古史书都告诉我们:伏羲是“资阳人”、燧人氏的后代。

伏羲在四川资阳出生长大,与同母所生的资阳人女娲结婚。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伏羲、女娲都在资阳人“鲤鱼桥文化”区域内,都应是“资阳人”、燧人氏后代。

二、特别地名、称呼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 “资阳人文化”地域

(一)“雷泽”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 “资阳人文化”地域

上述一系列古籍所载中多数都重点讲伏羲出生“雷泽”。“雷泽”在何处,

在“资阳人文化”地域。《山海经·海内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曰:舜耕历山,鱼雷泽。”还曰,帝尧都成阳。《水经注·瓠子河》云:“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蔽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既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从前述三方面分析:一是“雷泽在成阳”,阳,指东南向太阳,成即城南,成都南。二是帝尧都成阳,即三星堆南。三是“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吴西古时指江水西,即沱江流域。前述三方面的共同点。都指向了沱江中游、资阳一带。雷泽向世人招告,它在蜀地,在盆地成都南边,沱江中游。伏羲就出生这里。

(二)“朝云之国”确定女娲、伏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昆仑纪》说:“'资阳人’的发现地,很可能是帝俊女娲时代的古国—资国!”“女娲氏的带领下,'资国’(即《山海经》中的'朝云之国’)出现在九丘之一的'昆吾之丘’上,其故地就在今日四川省资阳市一带。”

《昆仑纪》第五章标题和导言

《礼记》等古书认为,“朝云”是对女娲时代杰出女性的美称。还将女性称为“帝俊”。“妻”是为“尚女”之义,“羲”、“霓”、“次”、“资”为通音、同义,故女娲又称“娲羲”。

著名诗人、考古学家闻一多先生在考证“资”与“虹霓”、“朝云”之关系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他认为《周礼》中以“资”代“霓”,古文献中的“朝云”都是神话中的女子。

闻一多先生在考证“朝云”的由来时涉及两个关键地名,一是“涂山”,一是“高唐”。最终考证到这两个地点原来都在四川。

《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何谓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高唐赋》中这段文字清楚不过地说清楚了“巫山之阳”是指巫山之南,南者,一年四季见阳光多的方向。须知这里和“妾在巫山之阳”的巫山是都江堰依着的巫山,这就指向了沱江中游。又清楚不过地说明白了“朝云”与“神女”的关系,文中所指的“高唐”与“涂山”同在长江之侧。

闻一多先生在考证“涂山”、“高唐”和上古时代的神女、简狄等女性后,确定他们的先祖都是女娲,再次确认上古之世的“朝云之国”就在四川境内的资州,就是女娲的故国。

《昆仑纪》载:“闻一多先生将这位'古代各民族的’共同的先妣的居住地点最终锁定在《山海经》记录的'朝云之国’,这个出'美人红霃’的古代方国就在'都广之野’,这即是说,黄帝时期的故国-资国,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资中、资阳一带。请读者注意,此地也正式被李济先生称为'荷谟有辨’的'资阳人’化石出土之处,这恐怕就不应仍被归为一种巧合了。”

女娲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在全中国多地都有传说的影子,在资阳的女娲至少应为女娲氏族中的主体部分。

(三)“吴之西”河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淮南子》等古籍曰:“东方木也,其帝太暤”,伏羲生地在吴之西。吴之西主要是长江流域中部及四川的长江流域,都应该是东夷鸟族活动之泽地。也就是古时共指的“江水”。这些水泽之域多鱼,有鱼必有鸟,鱼鸟形成自然生态食物链。鸟多依鱼而存,鱼又与蛇(龙)相通。这些水乡中正统的河流应是长江上游的沱江,而不是其他江流,因为沱江是四川的母亲河。这是说明伏羲出生地应在沱江岸上(关于 “江水”在下面“青阳”一节中将详述)。

(四)“龙身而人头”的伏羲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 “资阳人文化”地域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吕氏春秋·立春纪》云:“其帝太嗥”。高琇注:“太嗥,伏羲氏。”《饼史记·三皇本纪》云:“太嗥庖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补史记·三皇本纪》称:“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宓牺,蛇身人首”,故世称伏羲为龙族。古代龙、蛇不分,巴字像蛇,巴人以蛇为图腾,故巴人皆为龙族。资阳是恐龙的故乡,老资阳县恐龙化石储藏量可震惊世界,所以说伏羲祖籍地在资阳。

(五)“昆仑山之遗风”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多本古书曰:伏羲之父华胥之夫(大人)乃东夷亲水族,华胥为亲西王母之女系部族,有住昆仑山之遗风。这个遗风就是《山海经·海内经》所云:“南海之内,黒水青水之间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于是,大人,这个东夷族寻求西泽而发展。最终于四川昆仑山与华胥相亲。世人应知,古时称岷山为昆仑山,昆仑山之南有九个小山,即:九丘,这就是昆仑山之遗风。第四个丘为昆吾之丘,就是资阳昆仑山。因而,伏羲祖籍地在资阳。

(六)“建木”(神树)、“都广”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地域

《山海经·海内经》云:海内九丘之地“有木,状如牛……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地形篇》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影),呼而无应,盖天地之中也”。郭璞注道:“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声也”。古籍载:建木参天,是中华文化的神圣标志。三星堆出的“神树”就是古籍上讲的“建木”。

都广即四川盆地。《山海经补注》云:“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山海经》、《大传》、《淮南》、《禹本纪》筹多部古籍载,“都广为中央之合……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成都平原侧也。”多本古籍指出昆仑(即岷山)都广为华夏的中央地域。因为远古时代这里最为发达、富有,高端名门大都出自或生息在这些地域。。

远古的成都平原还是西海,还在女娲治水补天的末期。有的史学专家认为建木是桑,因桑生于中央众帝之丘,美其名曰建木。《皇图要览》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与龙(蛇)有因的伏羲族认为桑上之蚕类为龙蛇,故崇拜亲近桑树,将这种社树视为神树。伏羲及众帝之精神崇拜与社树合一,故曰:“伏羲化蚕”。《大戴礼·帝系篇》等古籍也有类似记载。

(七)“濮族之地”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徐中舒《巴蜀文化论》:“伏羲龙身,这属于水滨低地之濮族,伏羲是艮孳的对音。”众所周知濮族在东南,巴蜀资阳。东夷体系的亲水族自然就在东南,不会生于无水泽而离东夷很远之甘肃成纪。故伏羲生地在长江上游的沱江。正如《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属有濮、賨、苴、共(龚)、奴(卢)穰、夷、蜑之蛮”。“濮族当在巴地,而不在甘肃成纪。”《帝王世纪》曰:“帝疱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为我国三皇之首。伏羲为我国濮族,以渔猎畜牧为主,农耕初期人物。

(八)“华胥之渚”决定伏羲、女娲祖籍在“资阳人文化”地域

传说:西王母与东夷俊男相恋,生下了华胥。

《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即今浙江临海一带。华胥西向昆仑山寻找母系,由东夷迁至“华胥之渚”,与不知名的“大人”结合,生下伏羲兄妹。

“华胥之渚”在何地呢?“向昆仑山寻找”。如何寻找昵?唯一一条道就是顺“江水”而上。长江上游沱江既是长江上游的主干河流,又是四川的母亲河,顺沱江寻“华胥之渚”是顺理成章的事。

须知,远古昆仑山是当今的岷山。岷山南面的“九丘”基本都属沱江岸上的“华胥之渚”地。“渚”者水中的小块陆地也。距今九千年前后“九丘”中第四丘的“昆吾之丘”被沱江水四面包围,恰好符合“华胥之渚”地形条件。不过几千年中“昆吾之丘”北面山地多次滑坡填水为陆形成今日地形。“昆吾之丘”也许就是“华胥之渚”。果真如此,伏羲、女娲兄妹出生地就应该是“昆吾之丘”。至少离不开“九丘”范围,也高不开“资阳人文化”地域。在沱江资阳段,青阳河(阳化河)口对面的文龙村、忠义镇、迎仙镇、临江镇等多地,至今都有“渚”地。

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初期的时际,母系还是世袭之根,因而伏羲、女娲之祖根就应该在沱江岸上。

三、为什么多地在争伏羲出生地?

为什么四川阆中、甘肃成纪等地区都在分别争抢伏羲出生地或祖籍在其地呢,甘肃尤其努力。因为,“地随人名”之故。

《帝王世纪》不解“地随人名”之因,故曰:“疱牺生于成纪”。南宋郑樵在《路史》也随声合音。有的文人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正统思想观点,中国帝王都生于黄河流域,所以,就将伏羲记为黄河岸上的龙族。《补史记·三皇本纪》就有如此之说。

伏羲在资阳领导濮人广种农粮,大造工业,创立八卦等取得辉煌成就。正如《学斋咕哔》载:“资州掘地得汉碑,有'伏羲仓颉,初造工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等文字。

“理海内”,首先“理”的是蜀国。伏羲带领部分资阳濮人向沱江上下游、岷山东西、西海四周传授濮人先进文化。部分濮人与茂县、汶川、北川、雅安等地原住民众相融通婚,形成羌人、雅人等多个部族。伏羲带领另一部分资阳濮人沿昆仑山即岷山北上甘肃成纪一带后,将濮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将东夷阴阳历与西姜五行历融合,完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同时大力发展生产,使民众享受到福禄,得到万民爱戴,故都于成纪。后来,四川的一些伏羲建设有成就的“渚”地等名都按到了甘肃。这就是“地随人名”之故。

伏羲带资阳濮人在甘肃做出业绩后,又顺黄河而下,展开全方位的拓创,他的儿孙还向海外发展,建立“人类一代文明”。

THE END
0.佛教东渐的传说和史实——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301期(2024本篇先将历史上流行的传说逐一辨明,然后透过若干较为可行的传说和记载以大致叙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史实。 第一种,三代之前已知佛教。刘宋时期的宗炳在《明佛论》中引用《山海经》中的说法,宣称在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佛教传入。此说之荒谬首先在于将佛教传入中土的时间说成远远早于佛陀诞生的时日。其次,《山海经》的成jvzquC41yy}/nxsi{wgo0wjv1h~x|8kzy|9138||52702B3jvo
1.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3:目录学史部第16节7.明代《二十一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加上《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共二十一部,除掉《旧唐书》和《旧五代史》。 8.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刻 jvzquC41yy}/lrfpuj{/exr1r172hl5c;d=16<
2.经典常谈各章节划重点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在汉代,成为《六经》之首。 《尚书》: 介绍了《尚书》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的篇章和史实,还比较了《尚书》和《史记》的异同。 jvzquC41yy}/onnrkct/ew472n7oju9
3.杨英:《“封禅”溯源及战国汉初封禅说考》二《天亡簋》所反映的周初祭祀 上文对“封”“禅”的语源字作了考察,要了解“封禅”的真正源流,我们还应该考察这一阶段(西周、春秋时期)与之有关的祭祀的真实面貌。这方面传世文献内容十分有限,但出土文献中的《天亡簋》铭文提供了重要信息,它记载了武王于“天室”祀天的史实。林沄、邬可晶等学者指出《天亡jvzq<84nkunju~t0euyo0ls1zuk1€opdey04972345u49723492a>7633930|mvon
4.史记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6]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4>6a:5685?4;=60jvsm
5.朱志远|岳飞《满江红》词再辨伪——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文学经典地位1.从外证看,无论从史实,还是时间背景上,词作内容皆无法与岳飞其人生平吻合,当为托名岳飞之制作。 2.从内证看,依《满江红》词作内容、风格分析,此词绝非出自下层文士之手,观其流露出的胸襟抱负与政治识见,应是身当明代“土木堡之变”的动荡时局下某一未受重用的上层官员所作。词人借古讽今,影射时事,并对大jvzq<84nkvksc}ztg0ibu|3ep1€u|u4zu{p{v8}u|o532;9281z32;92836`7@:9:67/uqyon
6.陈其泰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因此,中国史学由先秦时期产生的《左传》到西汉时期《史记》的撰成,并不是简单地做到史书体裁由编年体到纪传体的变化,而是史书规模、著史格局、记载内容丰富的程度和史家揭示历史进程深刻程度的质的飞跃。概言之,如此贯通古今、内容饱满生动、有血有肉的史学杰构,有力地回应了表现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时代要求!jvzq<84nnu4du|s0ep5{v‚o1|vkaƒ|yodp04974295u4974298:a>95:4>20qyon
7.《中国文学史》南柠^第6章^最新更新:2022081.鲁迅曾说过:“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 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请简述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主要表现。 答:“魏晋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鲁迅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提到了这一观点。但文学的自觉jvzquC41o0pkyh0pgz0dxtm41=349<361<
8.《史记》读书笔记(精选66篇)《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史记》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其中本纪主要记载帝王jvzq<84yyy4vpsx0eqs0f|gl14829@560jznn
9.诗经详解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787415<13=>93a716A5884;5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