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

1、《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

章法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可以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如“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和采芣苢的妇女们的欢乐情绪;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踟蹰、参差”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的感情和自然景物,同时也造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

比如“周南”《螽斯》全诗六句竟用了六个叠字描声状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蝗虫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夺尽人民的粮谷,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与憎恨。

2、《左传》艺术特色:

①精彩细密的叙事。

a、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曾强了故事性。

b、具有讽刺意味。

c、突出体现在战争方面。

一是很多著名的战事都写的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二是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②个性鲜明的人物。

a、主要采用随事写人的方法。

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构成相对完整的形象。

b、对一些次要人物,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收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如写先轸发怒只用了四个字“不顾而唾”,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③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3、《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辞令方面有哪些特点?

1)《战国策》,叙事写人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笔墨叙写一个人的事迹,不但用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异策,转危为安,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2)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

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

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

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4、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①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③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④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5、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①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人生哲学]。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

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

c、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

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①首先,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

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游”。

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

例如《逍遥游》中大鹏和鴳鸟的对比、《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

其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去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

例如《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不知周之梦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奇想。

最后,庄子虽然主张齐物,但并完全泯灭是非、忘怀一切。

他的作品中跃荡着强烈的激情。

例如《大宗师》通过一则语言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不平。

整部《庄子》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②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为什么用寓言创作?]。

a、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绪去把握,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

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b、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在荒唐谲怪的形式下,批判了诸侯间的不义战争。

c、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

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更为丰富的意蕴,如‘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

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

d、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③意出尘外的想象。

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

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

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

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

6、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①犀利峻峭,敢于直言。

②论证严密。

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

韩非往往在文中先列举事实,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一个观点说完,再转入下一层分析,如此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

洋洋五千字的《五蠹》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归纳的论证方法。

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具有幽默冷隽的特点,作者在意以此作为论证的手段,因此总是在故事之外点明寓意。

善于鞭挞世态人情。

如《内储说下》中一对夫妻的对话,只是短短的几话句,就能生动地揭示夫妻间的利害关系。

7、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①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

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

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②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

《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a、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

③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

④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

a、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

b、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蹇、凭、些等楚地方言等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c、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屈原在抒情中叙事,大大扩展节抒情诗的篇幅和容量。

《离骚》《九章》《九歌》的句式多为六言或七言,间或出现四言或五言、八言。

屈原作品的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的取得同屈原创造性地运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是分不开的。

8、汉赋的形式特点:

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①结构宏伟,富丽堂皇。

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②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

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

③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9、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

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

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

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

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10、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①《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强的又是悲剧英雄人物。

1)《史记》的悲剧人物大致可分为:一是站在时代前列,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为了变革社会而在与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被杀害的,如商鞅;二是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气节,为忠于自己的国家而英勇献身的,如屈原;三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他们曾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如项羽;四是一些曾为统治阶级建立过丰功伟绩,最后由于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而被杀害的文臣武将,如蒙恬、李广;五是为了某种“道义”,或是为了维护某种“原则”而英勇拼死的,如“荆轲”。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

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

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

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

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

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

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其艺术特色: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炼。

如《迢迢牵牛星》中语言的特殊运用,大量使用叠字来表现情感。

13、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

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开始写的一首《咏史》五言诗,其后张衡也作五言诗《同声歌》,这些创作表现出文人五言诗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14、简述曹操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特点:其重要的市场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

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哥情味。

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艺术成就:曹操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15、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创作成就: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

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

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

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

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

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

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6、阮籍咏怀诗的内容:

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忧惧的心态。

②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③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借游仙之作表达自己追求理想,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

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2】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如同一条大河,几千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这条大河中,古代文学作品如同积淀在河床上的串串珍珠,格外引人注目。

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有利于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那么,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呢?

一、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思考。

由于作者人生经理的不同,使得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性。

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探究,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如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但却不被楚怀王理解,甚至“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因而他的作品充满着忧愤。

又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经历过“乌台诗案”,受到过生与死的考验,因而把生死置之度外,其作品也显得豪放从容。

再如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热心科举却屡试不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地撞击着他的心灵,花狐鬼妖的合奏也就自然地交织成他人生的乐章。

二、从作品内容、形式去分析。

拿到一部作品,我们首先要对它进行整体阅读,熟悉它的内容,进而思考作家选取了什么题材,表现了什么主题,塑造了什么形象。

其次,通过阅读去把握作品的结构、语言和体裁等。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的优秀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部作品到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通过思考并解答上述问题,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鉴赏。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

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一定要用心去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捕捉作品的意象,去品味作品中蕴涵的情感。

这样就会感受到“蒹葭苍苍”的淡雅,“鸷鸟之不群兮”的高洁,“脉脉不得语”的哀怨,“大漠孤烟直”的雄浑,“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南望王师又一”的期盼,“满纸荒唐言”的辛酸,进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与作者同悲同喜。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3】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THE END
0.佛教东渐的传说和史实——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301期(2024本篇先将历史上流行的传说逐一辨明,然后透过若干较为可行的传说和记载以大致叙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史实。 第一种,三代之前已知佛教。刘宋时期的宗炳在《明佛论》中引用《山海经》中的说法,宣称在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佛教传入。此说之荒谬首先在于将佛教传入中土的时间说成远远早于佛陀诞生的时日。其次,《山海经》的成jvzquC41yy}/nxsi{wgo0wjv1h~x|8kzy|9138||52702B3jvo
1.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3:目录学史部第16节7.明代《二十一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加上《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共二十一部,除掉《旧唐书》和《旧五代史》。 8.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刻 jvzquC41yy}/lrfpuj{/exr1r172hl5c;d=16<
2.经典常谈各章节划重点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在汉代,成为《六经》之首。 《尚书》: 介绍了《尚书》的作者和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的篇章和史实,还比较了《尚书》和《史记》的异同。 jvzquC41yy}/onnrkct/ew472n7oju9
3.杨英:《“封禅”溯源及战国汉初封禅说考》二《天亡簋》所反映的周初祭祀 上文对“封”“禅”的语源字作了考察,要了解“封禅”的真正源流,我们还应该考察这一阶段(西周、春秋时期)与之有关的祭祀的真实面貌。这方面传世文献内容十分有限,但出土文献中的《天亡簋》铭文提供了重要信息,它记载了武王于“天室”祀天的史实。林沄、邬可晶等学者指出《天亡jvzq<84nkunju~t0euyo0ls1zuk1€opdey04972345u49723492a>7633930|mvon
4.史记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6]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4>6a:5685?4;=60jvsm
5.朱志远|岳飞《满江红》词再辨伪——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文学经典地位1.从外证看,无论从史实,还是时间背景上,词作内容皆无法与岳飞其人生平吻合,当为托名岳飞之制作。 2.从内证看,依《满江红》词作内容、风格分析,此词绝非出自下层文士之手,观其流露出的胸襟抱负与政治识见,应是身当明代“土木堡之变”的动荡时局下某一未受重用的上层官员所作。词人借古讽今,影射时事,并对大jvzq<84nkvksc}ztg0ibu|3ep1€u|u4zu{p{v8}u|o532;9281z32;92836`7@:9:67/uqyon
6.陈其泰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因此,中国史学由先秦时期产生的《左传》到西汉时期《史记》的撰成,并不是简单地做到史书体裁由编年体到纪传体的变化,而是史书规模、著史格局、记载内容丰富的程度和史家揭示历史进程深刻程度的质的飞跃。概言之,如此贯通古今、内容饱满生动、有血有肉的史学杰构,有力地回应了表现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时代要求!jvzq<84nnu4du|s0ep5{v‚o1|vkaƒ|yodp04974295u4974298:a>95:4>20qyon
7.《中国文学史》南柠^第6章^最新更新:2022081.鲁迅曾说过:“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 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请简述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主要表现。 答:“魏晋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鲁迅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提到了这一观点。但文学的自觉jvzquC41o0pkyh0pgz0dxtm41=349<361<
8.《史记》读书笔记(精选66篇)《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史记》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其中本纪主要记载帝王jvzq<84yyy4vpsx0eqs0f|gl14829@560jznn
9.诗经详解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787415<13=>93a716A5884;5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