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发现距今多年的墓葬人骨化石和稻属植硅体,出土上万件遗物

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遗址东北面近1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大龙潭遗址。东南面1公里是右江,附近有天然水塘,前面是平坦开阔地,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该遗址发现于2014年,是一处史前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由前洞厅和内洞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10平方米。洞厅为一高大的岩厦,洞口朝西,高出山脚约23米;内洞长约8米、宽约3米。

为了为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那文化(稻作文化)研究课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隆安县文物管理所于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对遗址进行连续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被后人扰乱部分的堆积进行了清理,取得重要收获,发现旧石器时代墓葬和人骨化石,出土文化遗物上万件。

发掘概况

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为了了解洞厅不同部位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内涵,探明是否存在功能分区,发掘区分为A、B、C、D四个区,总揭露面积约50平方米。发掘采用1米×1米规格的探方布控,在自然堆积层内以5厘米为一水平层由上往下逐层揭露。采用全站仪对出土的遗物进行三维坐标定位。对挖出来的土用筛选法和浮选法全部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种遗物。此外,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也应用到此次发掘中。

A区发掘面积近12平方米,深达7.5米,均为旧石器时代堆积,共分为55层。其中第1层至第8层为文化层,出土遗物有打制石制品和水陆生动物遗存及植物遗存;第8层以下只出土动植物遗存。

B区发掘面积16平方米,深4.2米(未挖到基岩),堆积共分为24层,各层都出土有文化遗物,其中第3层至第4层属于新石器时代,第4层以下属于旧石器时代。本区发现墓葬和用火遗迹,出土大量打制石制品、少量磨制石器、骨器、陶片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C区发掘面积6平方米,深1.2米(未挖到基岩),属于旧石器时代堆积,分为11层,其中第1层至第7层为文化层,第7层以下只出土动植物遗存。本区发现用火遗迹,出土打制石制品和动植物遗存。

D区发掘面积16平方米,深1米(未挖到基岩),堆积分为5层,其中第1、第2层为近现代文化层,第3层至第5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本区出土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少量陶片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1、发现一座旧石器时代的墓葬,出土一具包括完整头骨在内的人类遗骸。墓葬位于B区北部(T1106和T1206),大部分伸入发掘区(B区)北壁。而北壁剖面是B区最完整的地层剖面,紧靠洞厅岩壁,如果把整个墓葬清完,北壁大部分就被挖掉,剖面就无法保留。因此,我们只好部分扩方,清理墓葬的大部分,一部分仍保留在北壁里面。从揭露的部分看,墓葬开口于第6层下,打破第7、第8层。墓坑大致呈长方形。墓葬保留较多的的人骨,包括头骨和下颌骨以及部分体骨。头骨出土时已破裂为多块,经复原后几乎完整。经14C测年,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6,000多年前。

▲ 墓葬(M1)

2、在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两处用火遗迹。在洞厅中后部扰土层下发现一处大范围的用火遗迹,平面略呈椭圆形,范围约为3米×4米,厚达10多厘米,部分延伸到C区第2层下。灰土中发现有包括玻璃陨石原料在内的各种石制品、烧骨等遗物。另外,在B区第21层也发现一处用火遗迹,范围为40×90 厘米,最厚近10厘米,里面发现有炭碎、烧骨和石制品。

▲  用火遗迹

3、在B区发现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属(Oryza)植物特有的植硅体;此外,在B区和C区还发现距今28,000-35,000年前的疑似稻属植物植硅体。

▲  稻属植硅体

4、出土数以万计的遗物。包括大量的石制品以及少量的蚌器、骨器和陶片;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及植物等种类丰富的自然遗存。这些遗物包括扰土层出土和原生地层出土两部分。

石制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数量在10,000件以上,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中打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原料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还有广西地区史前遗址中很少见到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工具等;其中石片数量最多,部分石片有使用痕迹。打制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以单面加工为主,器型细小,有的标本长或宽甚至不到2厘米,多数标本在2-5厘米之间。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其中刮削器的数量最多。部分工具有使用痕迹。磨制石器数量很少,种类包括石锛、石斧、石铲、方形磨石和穿孔石器。穿孔石器数量较多,器身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四边形或三角形,大小差别大,大者直径约15厘米,小者四五厘米。

▲ 各种原料石制品(第一期)

▲ 玻璃陨石制品(第二期)

▲燧石制品(第二期)

▲刮削器(第二期)

▲ 尖状器(第二期)

除石制品外,还出土少量的陶片、蚌器和骨器。陶片很破碎,难辨器形,分夹砂绳纹陶和素面陶两种。蚌器打制而成,器形只有蚌刀一种。骨器只有骨锥。

▲穿孔石器(第三期)

▲蚌器(第三期)

▲  骨器(左:第四期;右:第三期)

动植物遗存丰富。动物包括数以万计的水陆生动物骨骼和牙齿,其中通过筛选和浮选后获得的小动物遗存占了很大一部分。

遗址的年代初步推断为距今44,000-4,000年。依据地层的叠压关系、出土遗物的特征以及现有的测年结果,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均为打制的,未发现穿孔石器和蚌器。年代距今44,000-30,000年。

第二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均为打制的,出现打制的穿孔石器、琢打而成的方形器和蚌器。年代距今25,000-20,000年。

第三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和第二期基本一样,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蚌器数量增多。年代距今约16,000年。

第四期,新石器时代。除打制石器外,新出现磨制石器、方形研磨器和陶片。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

娅怀洞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众多,延续时间长,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且以1万年之前的文化遗存为主。出土的文化遗物绝大多数属于旧石器时代细小的打制石制品,石器总体上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系统,这与岭南地区以往发现的打制石器属于砾石石器工业形成鲜明对照,应属于岭南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中一种新的类型。这对于研究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及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源于云南的右江,其流域内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但旧石器时代除了早期文化特征明显、年代比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存在缺环。而娅怀洞遗址出土大量具有确切层位、年代距今44,000至10,000多年的文化遗存填补了这一缺环,进一步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

(三)中国新发现的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和墓葬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及人类化石在我国发现很少,而且多缺乏确切年代。娅怀洞遗址发现的墓葬是继山顶洞人墓葬后在我国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代的墓葬。而墓葬中的人骨经专家鉴定同属于一个个体,这是岭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及体骨化石,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埋葬习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四)发现世界最早的人类利用野生稻资源的证据

大量的考古证据揭示,栽培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起始于距今10,000年前后,这应该是人类对野生稻资源长期利用的结果。此次在娅怀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属植物植硅体为研究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的标尺

广西是连接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两地史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走廊。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砾石石器工业为传统的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以小石器组合为特征的石片石器工业。细小石器组合在东南亚大陆旧石器遗址中也有一些发现。娅怀洞遗址出土的这套细小石器不仅在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的资料,而且该遗址几万年连续的地层堆积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将成为研究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此类遗存的重要标尺。

(执笔:谢光茂  余明辉  卢杰英)

专家点评

娅怀洞,史前遗址中一颗初露华彩的明珠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是近年来我国史前考古领域,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和亮丽成果。该遗址包含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多个原生文化层位,出土十分罕见的隶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和珍贵的人类化石,发现目前我国最早的稻属微体化石,出土大量富有区域特色的旧石器时代小型打制石制品和处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交的磨制石器、穿孔石器、蚌器和少量骨器、陶片,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娅怀洞遗址像一部无字的史书,完整保存和记录该地区史前人类不同时期生产与生活的遗物和遗迹,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体质特点、营养健康状况及遗传谱系,了解当时的丧葬习俗和思维认知能力,管窥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技术和文化特点,分析磨制技术、穿孔技术和骨器、蚌器的起源、演变,对于建立地区性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序列并据此破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先民生计模式转型过程与机制等前沿热点学术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力。

一项填补华南旧石器考古空白的重要发现

王幼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广西隆安娅怀洞的新发现非常重要。首先是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一直延续到全新世,有多个文化层均以石片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文化发现。这一发现不但是探讨以砾石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广西及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在晚更新世晚期发展趋势的重要材料,同时也为认识现代人在这一地区出现及演化历程等史前考古热点课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新证据。距今16000年前后的人类头骨化石及墓葬的发现,更为了解华南晚更新世人类体质特征与演化特点、该阶段人类埋葬习俗与象征行为的出现与发展等课题提供了重要实证。广西位于联结华南与中南半岛的十字路口,因此这项新发现不仅填补了岭南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同时更是认识早期人类适应亚洲东南部亚热带-热带季风环境的演化历程的重要发现。

出土稻属植物遗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稻属植物遗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这些稻属植物遗存包括: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B区第7层发现的稻属植物(Oryza)特有的扇形植硅体,碳十四测定年代在距今16000年前;在B区和C区发现的距今约28000-35000年前的疑似稻属植物植硅体。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稻属植物遗存有两个特点,一是年代久远,超出了学界对稻作农业起源时间的认定,即距今一万年前后;二是不具备栽培稻形态特征,应该属于野生稻遗存。据此,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稻属植物遗存所反映的是古代人类对野生稻的利用。

娅怀洞遗址的发现与在西亚Ohalo遗址第II地点发现同等重要。位于以色列加利利海岸的Ohalo遗址第II地点是一处采集狩猎营地,碳十四测定年代在距今23000年前。以色列考古学者采用植物考古田野方法在遗址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野生大麦、野生小麦和野生燕麦遗存,研究者认为这些出土的植物遗存反映的是人类对麦类作物野生祖本的利用,甚或是最早的人类耕作行为的考古证据。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显示,栽培稻的驯化是在人类耕作行为影响下的植物进化过程。另外,在稻作行为出现之前应该存在着一个人类利用野生稻资源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栽培稻驯化和稻作农业形成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的植物考古新发现为我们探寻人类对野生稻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同时也对探讨栽培稻的驯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

陈全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教授)

娅怀洞遗址是一处地层序列保存完整、遗物众多内涵丰富十分难得的重要史前遗址;旧石器晚期地层出土的小石器、穿孔石器、蚌器和磨制骨器等工具组合,应属于一种新的工业类型,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墓葬内人骨化石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旧石器时代的埋葬习俗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此次在娅怀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属植物植硅体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期待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取得更加全面而深入的重大研究成果。

华南史前洞穴遗址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王社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是中国华南地区近年来史前考古学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新发现,该洞穴遗址既保留了距今4.4-1.6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遗存,同时还有距今5000-4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年代跨度大,延续时间久远,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相变清晰,且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它的发现对华南地区、特别是广西史前文化序列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标示性的作用。

娅怀洞出土的完整的史前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化石古DNA的成功提取对研究中国境内早期人群的多样性、体质进化、迁徙与扩散过程、丧葬习俗等课题意义重大;遗址出土的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人类早期利用水稻的证据对古人对植物性资源的利用和生计方式探索有重要的价值;娅怀洞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晚期小型石器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华南砾石石器工业区也出现了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石器工具从原料选择到加工方式都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毫无疑问,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研究潜力和价值巨大的娅怀洞遗址是华南地区史前遗址中一颗极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范雪春(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娅怀洞遗址地层堆积连续保存好,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出土遗物种类齐全数量多,文化特征非常鲜明,包含了新、旧石器两个时代的文化遗存,尤以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重要。旧石器时代三期文化均以打制小石片石器为典型特征,打破了华南地区以往石器以砾石石器工业为传统的特点,应属于华南地区旧石器晚期新的文化类型,为探讨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小石片石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第三期文化还揭露出一座墓葬,出土一具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这是我国继北京山顶洞发现墓葬之后,再次发现具有确切层位关系和完整人类头骨及体骨化石的地点,这个发现为研究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南北方人类体质特征及演化、埋葬习俗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证据。因此,这项新发现不仅填补了岭南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同时也是华南地区近年最重要的一项史前考古新发现。

THE END
0.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四件细石器中,中间上面的一件为楔形石核,右侧的一件为尖状器,其余两件为刮削器。这些石器器身上的片疤重叠,有一些片疤是平行排列的,石器的刃口平齐。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细石器工艺要求制作jvzquC41yy}/onnrkct/ew45d|nryo=
1.《中国通史》学习笔记(1)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男女分工越来越明显。血缘家族成员增加,属同一母系血缘的集团便逐渐分离出来,组成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享有崇高的威信,每个氏族都由一位年长女人担任首领,主持日常事务。母系氏族公社约10万年前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4500年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jvzquC41yy}/lrfpuj{/exr1r1i4;k5e3;87c;
2.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研讨纪要围绕旧石器时代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的主题,参会代表就青藏高原近年来的发现和研究进行了集中介绍和研讨,讨论涉及了东亚地区早期人类在不同时期的迁徙与扩散路线,早期人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活动时间与文化特征及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重要遗址--水洞沟遗址的地层与年代。 高星阐述了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怎样来研究人类文化交 jvzq<84ucpbo~xgwo4dqv4c14532;6133781<:;0jznn
3.古代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指大约20万年前—1万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智人。在中国境内已发现金牛山人、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柳江人、许昌人、山顶洞人、左镇人等智人化石。这一阶段,石器技术不断进步,石球更多地被用于狩猎。旧石器时代晚期,标枪、鱼镖、弓箭等工具的发明和使用jvzquC41yy}/eqsowukvo7hp1rusvjqu125xgk4|v1mvfjn1fgzbku60jvsm
4.考古:高原石斧证新识,地书遗存丰序列旧石器时代晚期石核相邻的西峡地区,也调查新发现十余处具有小石器文化传统的旧石器地点,推测年代晚更新世早期。与此同时,汉水下游也并非旧石器空白区,系统调查确认并新发现了一批旧石器地点,既有不同类型的砾石工业,也有石片石器工业,年代涵盖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百色盆地因发现丰富的阿舍利技术风格遗存长期受到学界关注,近年来调查又有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V=EKPW273:S;Y90jvsm
5.道中华那些分布在天山南北的近万处历史文化遗存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百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历史相比,新疆已知的遗存较少,时代也较晚。目前考古发现新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是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存——通天洞遗址,年代距今4.5万年之前。大量勒瓦娄哇技术生产的石制品,证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区域即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节点。 ▲通天洞遗址外景。 最新的研究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61428419<271i22:8/6263:?:40jznn
6.聚焦2023河南考古成果丨夏商时期宫殿看上去或更像“四合院”——20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清坡介绍,本年度发掘了博高利亚湖遗址第2、3地点,面积87平方米,出土石器、动物化石750件,调查旧石器地点22处,石制品超2000件,类型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砍砸器、手斧、手镐,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勒瓦娄哇技术制作的石核、尖状器、石叶,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叶、细石核、刮削器。进一步jvzquC41pg}t0mfjg0io1;545173/;8135;25A;0jvsm
7.以骨论古,将骨论今:2022年人类骨骼考古盘点新浪财经对鹿洞人股骨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和评估其横截面结构,通过回归分析与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人类相比较,发现其时代位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晚期之间。田园洞、招果洞、奇和洞三个地点的古人类样本的肱骨形态学研究显示,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相比,东亚地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人类的肱骨形态的不对称性更为显著,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5/475eql2ko|yisz977<4:93ujvsm
8.会议|第四届古代玉器青年学术论坛纪要【南京博物院】6、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在玉器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发言人:张亮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张亮用红外光谱法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收藏的珠海市平沙棠下环遗址、惠州市博罗横岭山遗址出土的10件玉器的成份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珠海市平沙棠下环遗址遗存文物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惠州市博罗横岭山jvzquC41yy}/psrwug{n0lto1|n0pn|uFgzbkuxAkfC47@:5;
9.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一)(三)新石器时代的绘图计量、记录法 绘图计量、记录法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所应用的直观绘图记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方法的历史性进步在于,为了计量、记录的简便易行与易懂便认,将复杂具体事物的形象抽象为简明扼要的图画符号,并最终以图画符号表现经济事项的数量关系,显示计量、记录的结果。 jvzquC41yy}/eqnpccid0lto1i{bpplcq1ilz4hknkt1to340nuo
10.中国的古代木构建筑榫卯初探.pdf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其中干 阕式住屋首先使角了棒箩尹结合技术 稷掂考古发掘幻资料,表畴粹卵技术最早是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 区出现l其孛以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建筑襻卯最为丰富,年代最远·从 穿象,技术出现予旧石器时代】晚期≤参照石器工具的发展避程·推测樨 卵最早可能出现幻年代.溉于串石器对他 影响樟卵技术发展幻主要毯录,是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81623;4553987>8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