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金斯太与通天洞遗址发现的莫斯特石制品
向上滑动阅读注释
[2] a.张森水:《莫斯特工业在中国》第62~76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b.吉学平等:《大河洞穴之魅——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揭秘》,《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6期。
b.高星等:《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人类学学报》2013年第2期。
b.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2018年第7期。
[5]参见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第86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6]同[5]。
[7] a.同[5]。
[8] De Mortillet G., La Préhistoire: Origine et Antiquité De L’homme (Réimpression), Paris, Librairie Schleicher Frères, pp.239-240,1900.
[9] Valladas H., et al.,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of Le Moustier (Dordogne, France), Nature, 322(6078), pp.452-454,1986.
[10]同[7]b。
[12]同[11]a。
[13]同[11]b。
[14] Bordes F., Vingt-cinq ans Après: Le Complexe Moustérien Revisité,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Préhistorique Française, pp.77-87,1981.
[15]克里夫·甘博著,陈胜前、张萌译,谢礼晔等校:《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16] Levallois Index (IL),勒瓦娄哇石片+勒瓦娄哇石叶+勒瓦娄哇三角形石片(Levallois Point)数量/非两面石制品总数。计算方式参考注释[11]c。
[17] Scraper Index(IR),博尔德类型清单中类型9~29的数量/全部石器数量。计算方式参考注释[11]c。
[18] Quina Index(IQ),刮削器中具有基纳修理特点的石器数量/刮削器的数量(博尔德类型学中的类型6~29)。计算方式参考注释[11]c。
[19] Biface Index(IB),两面器的数量/所有类型+两面器的数量。计算方式参考注释[11]c。
[20] Group Ⅲ,博尔德类型清单中的类型30至37+40/所有类型数量。计算方式参考注释[11]c。
[21] Group Ⅳ,锯齿刃器(类型43)/所有类型数量。计算方式参考注释[11]c。
[22] Arrizabalaga A., Mousterian Industry Tradition,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 Smith, C.(Eds), Springer, 2014.
[23] a.同[15]。
[24] a.同[23]b。
[25] Biagi P., Starnini E., Neanderthals at the Southeasternmost Edge: The Spread of Levalloisian Mousterian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Papers in Honour of Viola T. Dobosi, pp.5-14,2011.
[27] Movius H. L., The Mousterian Cave Teshiktash, Southeastern Uzbekistan, Central Asia, Bull. Am. Sch Prehist, Res.,17, pp.29-38,1953.
[29] Derevianko A. P., et al., The Sibiryachikha Facies of the Middle Paleolithic of the Altai,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41(1), pp.89-103,2013.
[30]同[23]。
[32]同[1]d。
[33] a.同[23]b。
[34]同[33]。
[35] Shea J. J., Sink the Mousterian? Named Stone Tool Industries (NASTIES) as Obstacles to Investigating Homini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in the Later Middle Paleolithic Levan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350, pp.169-179,2014.
[37] a.同[1]a。
b. Bordes F., De Sonneville-Bordes D., The Significance of Variability in Palaeolithic Assemblages, World Archaeology,2(1), pp.61-73,1970.
[38] a.同[1]c。
[39] a.同[1]b。
b.同[23]c。
[40]同[23]b。
[41] a.同[1]e。
[42] Kuhn S. L., Blank Form and Reduction as Determinants of Mousterian Scraper Morphology, American Antiquity,57(1), pp.115-128,1992.
[43] a.同[23]b。
b.同[35]。
[44]同[35]。
[45]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等:《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6]同[45]。
[47]王春雪:《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内蒙古金斯太遗址为例》,《草原文物》2011年第2期。
[48]同[47]。
[49] a.李锋等:《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所反映的技术扩散与人群迁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第7期。
[50]同[4]a。
[51]同[4]b。
[52]同[2]a。
[53]同[2]a。
[55]侯亚梅等:《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1期试掘及其意义》,《第四纪研究》2012年第2期。
[56]阮齐军等:《云南鹤庆天华洞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研究》,《人类学学报》2019年第2期。
[57]谢飞等:《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第129~144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58] a.同[11]a。
b.同[11]b。
[59]布勒等著,李英华、邢路达译:《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第107、108页,科学出版社,2013年。
[60]裴文中:《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见《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见《裴文中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附中石器时代》,见《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65年。
[61] a.张森水:《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初探》,《史前研究》1985年第1期。
b.高星:《关于“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探讨》,《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1期。
[62]邱中郎:《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见《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63] Ikawa-Smith, F., The Early Paleolithic Tradition of East Asia, Early Paleolithic in South and East Asia, Ikawa-Smith F.(ed.), The Hague: Mouton, pp.1-10,1978.
[64] a.同[61]b。
[65] Keates S. G., Perspectives on “Middle Paleolithic”Settlement Patterns in China, In Settlement Dynamics of the Middle Paleolithic and Middle Stone Age, Conard N. J.(ed.), Tübingen, Ger.: Kerns Verlag, pp.153-175,2001.
[67] Kei Y. M., The Middle Palaeolithic in China a Review of Current Interpretations, Antiquity, 86(333), pp.619-626,2012.
[68] a.同[65]。
b.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科学出版社,2005年。
[69] Li H., et al., Techn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Early Late Pleistocene Archaic Humans at Lingjing (Xuchang, China),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11, pp.3477-3490,2019.
[70]李浩:《中国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器技术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4期。
[71]高星:《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见《拼合的石器——高星考古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2022年。
[72]裴文中:《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见《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75]同[63]。
[76] a.同[61]b。
b.同[65]。
[77] a.同[61]b。
b.同[63]。
c.同[64]b。
d.同[65]。
e.同[66]a。
[78] Li F., Fact or Fiction: The Middle Palaeolithic in China, Antiquity, 88(342), pp.1303-1309,2014.
[79] a.同[69]。
b.同[70]。
[80]同[61]b。
[81]同[70]。
[82]刘武等:《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与多样性的化石证据》,《人类学学报》2019年第4期。
[83] 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花石浪(Ⅰ)——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84]李锋:《克拉克的“技术模式”与中国旧石器技术演化研究》,《考古》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