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真的只有中国有“历史”吗修辞俄语汉字汉语字母西班牙语

日前,在所熟悉的微信文学平台上看到一个很吸引的标题,大致意思是说联合国的文本中国的最薄英语的最厚。一下子来了兴趣——不管怎么说,联合报的文本,真还没见过!赶紧打开拜读,指望能长知识。结果,俩字儿——傻眼!

敢情,文中涉及联合国“文本”薄厚,只是要说中国的文字如何“原本”、“凝炼”而只是由“表音字母”组成的英语只能叫“语言”连“文字”都不能算,勉强写出来,必然会比汉字(中国字)冗长得多,好一派巍峨的自信!

可作为在“历史”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还算有些基本常识的“老愤青”,就没平台那么宽厚了——没看到罢了,既看到、读过,不抬抬杠、辩驳辩驳,真过意不去!所以,不惧喷骂地,寥以此一篇冗长空言,呼唤一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基本态度和“贬低他人绝不等于抬高自己”的简单逻辑。

(一)那些连“商榷”二字都不好意思用的错漏

那篇“神文”所及,除了联合国“文本”真的是没见过之外,其他阐述中的概念性、常识性错漏,用“百出”来形容都已不够。限于篇幅,挑挑拣拣罗列一些较凸显的——

一,神文述及,中国古代之所以用绢帛简牍(“绢帛”和“简牍”是笔者依据神文文意提炼的词汇,原文中并没有)作为文字的“载体”(书写工具而已,“载体”说得太大了)而不用羊皮,是因为羊皮“有油”,欧洲人只有羊皮,由于“有油”,写不下什么,所以……我的天,有油!羊皮也好,什么皮也好,要是不“熟加工”,不光有油,还有血哪!这神述说,瞬间能让人想起“宇宙飞船去太阳为了不被太阳烧化只能晚上去”的牛X“理论”!

二,神文提到,中国文字(以“甲骨文”为源)是用小刀刻在竹简木简和再早的甲骨上的,所以“横平竖直”,打弯儿画圈儿,不好刻;紧接着又拿象形的“日”字举例,说先画个圈,里面点个点。打弯儿画圈儿不是不好刻吗,咋又先画个圈儿了呢?左脸扇右脸啊!

三,神文述及汉字的组字法,是这样描述的:“汉字是文字,他有六个基本要素。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是六种修辞手法?”实在不懂“汉字是文字”这话何意。谁有说过汉字不是文字吗?汉字的“字”字,难道不是“文字”的“字”?就这五个字,就直接把人看懵!神文作者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语文课想来还是学得不错,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罗列得齐全,那叫“组字法”,什么“基本要素”、修辞手法!说“字”呢不是,怎么跑“辞”、“修辞”去了?咱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语文老师都是这么教的?!

四,神文指出,联合国文本要是用“表音达意”的英语写,得多少张羊皮、多少只羊啊,反正ta是一张没见过。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所有文件都是写、印在纸上的好吗,跟羊皮有啥关系?别说您没见过,联合国秘书长也没见过一张用羊皮写的联合国文件!

五,神文说“英语每遇到社会上发生新的事情时,他就会创造出大量的词汇。从而就导致了,各行给业都有专家。”大量词汇跟“专家”怎么对接?真没搞懂。自认才疏学浅、不明就里,这一节就算了。说说“每遇到社会上发生新的事情就创造出大量词汇”这一光辉论断——真的是光辉论断,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光英语,任何语言文字,都是这样的!就说汉字:不说“词”、“词组”,就说“字”,今天可搜集到的汉字有数万个,是甲骨文那时候的百倍不止!神文作者津津乐道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汉字六大组字法中,早期文字中只有象形、会意、指示,其中象形为数最多!而今天汉字中占比最高的“形声字”,差不多都是后来历朝历代逐步演变、派生而来的!这还只是“字”的发展历程,到“词”和“词组”的层面,就更是“应时而生”、“因势而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汽车、铁路、石油这些名词就不说了,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就连“学习”这样的词汇,都是近古以来才有的,之前,“学”和“习”是分开用的。再说回字,举俩例子:独体字的“兒”在汉代以前不是“儿”而是“倪”,古代没有“儿”这个概念,“儿子”是说“子”、“男”哒!另一个是组合字“蚤”,就是今天的“早”,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字,“蚤”就是“早”的意思。不信查查《史记》去!语文老师是不会教这个的。因为他们自己都未必看过或看得懂《史记》!

六,关于联合国“文本”和欧洲历史的“记载”,神文一直拿“英语”说事儿,实在可笑!联合国官方语言包括“安全理事会”即“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官方语言法语、汉语、英语(英国美国都是英语)、俄语,以及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共六种。其中应用范围最小的是俄语,除去涉及相关国家之外的“通用”文本一律采用由古拉丁语派生、属拉丁语系、歧义最小的法语。西班牙语之所以能“在列”,也大概是因为其与“古拉丁语”的深刻渊源并涉及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随着中国近年国际地位提升,一些“其他文本”也有“对照”的“参照中文版”,都是“纸”的,跟羊皮、绢帛、简牍,全部一毛钱关系没有!

七,神文为确立“欧洲没有历史”的观点,言道“你告诉我欧洲的历史:有实物的确切的证明吗?有也是孤例,是孤例——就算是真的,那都会有造假的嫌疑吧?”孤例?那么多古迹,神庙、斗兽场、巨石阵,还有从火山岩下发现的庞贝古城,都是孤例?事实是,考古学明确发现并以现代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早期“城市”遗迹,都没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我们这儿“普遍”(相对“孤例”而言)的发掘成果,大多是墓葬和“孤立”的“器物坑”,完整的“村庄”都屈指可数!至于“造假”的问题,倒是有人提出古埃及的“遗迹”有可能是欧洲人几百年前“造假”而成,欧洲人自己先说出来的。

八,说“欧洲人用不了毛笔,就拿鸡毛蘸着墨汁在纸上画。这才有了硬笔体。”毛笔这个东西,最早也是战国中期才有、中后期才开始比较普遍使用的。之前,我们的先祖,用“聿”也就是所谓“小刀”在简牍甲骨等硬“载体”上刻画或用碳棒一类可留痕的硬物在绢帛羊皮这类软质“载体”上“书写”。所以说,“软笔书法”是“后来”的事,之前,大家都是“硬书”哒。而且,相对于“软笔”亦即毛笔,墨汁和纸都出现得更晚,“文房四宝”的“文化”,满打满算也就一千大几百年,相比于我们开始用文字“记载”的历史,都算“午后”了。

九,神文中“华文能把社会的各行各业,融会贯通。而英语只会把各行各业,分隔开来。这就是西方为什么是科学,中国为什么是宗教”这话,怎么都没读懂其中的逻辑。哪种文字不能把“各行各业融会贯通”呢?英语把“各行各业分隔开来”是该怎么理解?各行各业难道本来不是“分隔”而显“不同”的么?各行各业分隔开来就是“科学”,融会贯通就是“宗教”?科学也好,宗教也罢,跟各行各业的融和关系与状态,是得怎么对应理解?梦话都说不成这样吧!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是“科学”,我们是“宗教”。“科学”的概念,确实是从古希腊兴起的;但其与“宗教”的“斗争”,长达千年不止!“中世纪”及紧接着的“黄祸”之前,真正占据欧洲文化的恰恰是“宗教”而非科学;相对应地,我们,中华民族,则至晚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王朝(西周)建立之初起,就以“人主”替代了“神主”,整个民族进入了“无宗教”时代!后世虽也有“儒释道”,甚至有“拜火教”(波斯教)、“景教”(基督教)、“回教“(伊斯兰教)的介入,但都远不能达到“与政”的“高度”。也举两例:佛教的“观音菩萨”本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却为避讳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被迫改名!另一例是明朝早期的姚广孝,本是僧人,因为辅弼了皇家、参与了政事,虽仍为佛教僧侣身份,却被“复俗姓”姚,赐名“广孝”,姚广孝这个名字,是在其人七十岁时才有的,御赐!所以,在咱这儿,皇帝比神佛“大”,根本别谈“宗教”。这个,语文老师,哪怕是大学的,都未见得会教。

十,神文中最“不通”的一点:为确立中国文字“触类旁通”的优越,讲到:“量子纠缠,量子叠加。粒子自旋,泡利不相容,那怕是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词,你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可是当你看到这些文字时,而他就会在你的脑海里,依旧会出现一个既模糊而又十分清晰的概念。因为,你可能不理解什么是量子,但你肯定理解什么是纠缠,叠加。理解了自旋,不相容。就理解了这个词汇的本质。而英语不行。这就是华文的优越性。他能——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为中国人,绝对不反对夸耀我们的文字,文化自信吗!可“纠缠”、“叠加”跟冠以“量子”的词组,是能怎么得出“既模糊而又十分清晰的概念”呢?既模糊又清晰?还“十分“?语文老师还是没教好,光背组字法了!另外,其所举的“融会贯通”的量子、粒子什么的,全部都是由外国人发现其存在我们“接续”理解而新生的“外来词”,跟“共产/主义”和“剩余价值”一样的“诞生历程”!既要说明中国文字的优势,为什么不挑拣些纯粹属于中国的词汇来说呢?例如:杯弓蛇影、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固步自封,等等这些。拿外来词说明本国文字的优势,真的“香”么?

(二)中文与“西文”孰优孰劣

首先明确,英语,并不是联合国“标准用语”,这个前面已提到,不赘。

英语属于“盎格鲁·撒克逊”语系,本来就是一种派生语言,天然地具有“不完备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备,其语法相对简单,词汇的“表音”特点比较突出,相对易学,在大多数应用需求而言,也比较“好用”,加上十八~十九世纪在工业革命中领先的英国的广泛殖民,成为了被最普遍使用的“世界语言”。

之前,在关于中小学是不是要取消英语课、高考要不要再以主科姿态考英语的问题上,笔者写过文章,大致也是这样意思:因为英语“简单”,所以懂得的人多,所以比较“流行”。

有人说“汉语再难也得学”,因为我们“厉害了”。这个不排除。但的确,汉语太难了,尤其文字——跟“单维”的字母文字相比,双维的汉字,跟世界上绝大多数其他族群之于“文字”的理解和学习习惯,都大相径庭。别说外国人,就是咱中国人自己,有几个敢说“懂汉字”,反正笔者是不敢这样自诩。“读”和“写”,有多少本国人能“对”?许多“有声书”主播都是白字连篇,“紊乱”的“紊”读成“絮”、“耷拉”的“耷”读成“耸”、“脚踝”的“踝”读成“裸”、“牡丹花”读成“杜丹花”……还有奇葩家长投诉“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爱”毒害孩子!至于“写”,就更……上面就“神文”已经讲过不少了。反正,要想如“神文”所云“再过二百年,地球人若是不会汉字,不但在地球上没法混,他就是在宇宙中都找不到饭吃。不出二百年,华文将是唯一的世界通用语”真要想“达成”,至少,包括神文作者和笔者在内众多今天“玩文字”的中国人,还得加倍努力才行!

前及“神文”的作者,妄揣,大概也是不想学英语或者干脆就是“恨”英语、在英语的问题上“受伤”的众多国人之一。只不过,相比谓为“广泛”的反英语群体,ta很“卓越”地把英语之“罪”“跃升”上了“联合国文本”的高度,想来,是能取得很热烈拥护的。他们,神文作者及其庞大的拥护者群体,可能见过(主要从短视频上)被“同化”到只会说中国话把英语甚至母语都“搞忘球了”的“老外”,就觉得汉语汉字四海融通了。

的确,讲汉语(或说“华语”)的人数,在全人类数量上可能占比最高,那是因为中国人口最多。真正“感兴趣”汉语汉字的“老外”,并没多少,越是在发达先进的国家,就越少。感兴趣,能真正下工夫学到一定火候的,就更少。关于此,借用神文作者的说法,资料是可以查到的。笔者曾因工作原因,早年接触过一些外国人,有切身体会——他们中很有一部分对汉语“感兴趣”,但都半途而废,原因吗……别的不扯,没必要,说了也是除了挨喷以至于被打上承受不住的标签没有任何别的“功效”,所以,就还是说——太难,了吧!

至于文本的薄厚,联合国的也好,哪儿的也罢,倒是可以说中文(汉字)的版本,确实会比较薄一些。这个跟“融会贯通”并不存在“硬链接”。前已提及,字母文字是“单维”的,就是一连气儿从左写到右,没有“立体”双维的,故而,一个汉字只占两个字母的宽度,俩才占四个字母的宽度,而且中间不用空格,确实在书写长度上会“短于”字母文字。但也有特例。比如:英语free or die,占的宽度是五个半汉字,但翻译成汉语却是“不自由,毋宁死”,六个字加一个逗号,相当于七个汉字的宽度。再比如:dissidenter,占中文的宽度是五个半字,译意是“持不同政见者”,六个字。当然,这样在“宽度”上短于中文的例子并不多,大抵都是中文里原本没有或中国文化不“兼容”的词汇、说法。所以,承认,英语写起来,总体来说,确实比中文要“长”。

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无可争辩地,也是一种比较完备、成熟的语言。神文中说英语只是“表音字母”,想必是英语老师(如果有)只教到“基本词”并且用了谐音联想编故事之类的“速记法”,所以没能有机会知道英语的“词派生”道道。不甚恰当地举例说明:比如英语单词in,就俩字母,“进入”、“里面”、“内层”、“在其间”的意思,既是独立的有含义的“词”,也是“词根”,涉及“内部”、“里层”、“向内”的词汇,基本都可以从中看到in的存在,就好像汉字的“形声”中“形”的偏旁部首们……

想告诉千千万万逆反英语并因而觉得它连“语言”都“不配”籍以将“不学”、“摒弃”做“心理合理化”的国人,英语不只是How are you、I am……、This is以及苹果香蕉小蜜蜂,“量子”、“粒子”这些,甚至“弧旋球”,都是英语“原本”来的;再把英语扩展到“西语”,这样的“案例”就更多,多到“国家”、“政党”、“社会”这些重大词汇,都在其列!

说到西语、西文,英语,如前述,只是“派生”的。欧洲古老的历史,如果有并且不管用羽毛笔(一般是鹅毛,不会用“鸡毛”)还是什么写在了羊皮还是什么上,都大抵不是用的英语。古老的经典西语,至少有“古拉丁语”和“希伯来语”两大“门派”。几乎所有“本初”的宗教、神学经典,都基本跳不出这两大门派,其中又以古拉丁语存遗更多。而且,还真让神文作者说对了,大多数都是记载于以羊皮为最主流的各种皮制品上,皮革如果处理得当,比绢帛更耐存放,至少比绢帛结实、不易破损,遇水也更容易修葺。

今天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中,最主要的法语以及“列席”的西班牙语,都属“拉丁语系”,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语言文字,也都源自古拉丁语;俄语属斯拉夫语系,在欧洲算是使用人口较多却不在“最主流”的类型;与古拉丁语曾经并驾齐驱的希伯来语,主要是犹太人在用,以色列将其当作语言必修课。但并不是所有犹太人都懂希伯来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那个语言“太难”。语言是艺术,更是工具;作为工具,最被关注、推崇的“优势”,永远是“容易使用”而不是“功能强大”。

或者说,用“难度”获取的“功能强大”,会被自然地、人为地,以“容易使用”及相应的顺向发展取代!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曾经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有人鼓吹(说“主张”也行)废除汉字、改用字母文字。其实,就是在近七十多年里,这种调调也“起范儿”过不止一次。退一步,简化汉字,在这个历史其间,也有过两次,动因都是因为“字”实在“太难”——“台湾忧郁的小乌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繁体字“臺灣憂鬱的小烏龜”直接把学童“写死”!

顺着简化字的话茬说——第二轮简化字“运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后来无疾而终了。现在联合国的“中文文本”,用的是第一轮简化汉字,是已经为了解决“太难”的问题而“牺牲”了无以计数的“意头”而成的。

前述“神文”说英语有“表音”的特点,中文没有,这个也不敢苟同。中文若没有“表音”的特点,那么多形声字怎么解释啊?所以,窃以为,在“表音”的问题上,中文和西语,并无本质差异。发展、衍生的“路径”稍有不同而已。至于孰优孰劣,以笔者浅见,能总结出来的,大约也就是两点:

一,单维的西文,写起来确实比较长、费纸,但在表达“思路”上,不容易发生歧义。

二,中文(主要指繁体)更形象地表达了思维过程,写出来也因为是双维而比较省纸,但实在太难了。上面引述的“神文”的“原文”中就有错别字和一些用字的“不当”之处;敢于并善于挑战西方文史的中文作者尚且如此,更多的其他人,就更……看看微视频的字幕就知道了,简直可谓“不堪”!不能全怪创作者“无知”,实在是他们的老师也难“融通”。

(三)欧洲到底有没有“历史”以及“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谢天谢地,终于说到“历史”了!

先看上所及“神文”中的“金句”——“严格确切的说,欧洲至到现在也没有文字!他有的是表音字母,那不是文字,就算是文字,才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当蒙古人西征时,欧洲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所以蒙古人才如入无人之境,蒙古人不但把中国的先进科技,带到了欧洲,还把笔墨纸砚带到了欧洲”、“谁要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复兴的古希腊文明,除了别有用心之外,那就纯属是胡说八道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发展了成吉思汗法典文明”、欧洲人“正是在成吉思汗法典的框架内,把蒙古人从中国带去的基本科学理论基础,加以发挥、发展,从而使他们在短短的几百年的时间内称霸地球,踏足月球”、 “正是因为欧洲人,不愿意承认他们是发展了成吉思汗法典,所以他们就开始美化欧洲历史了,把一些口头上的传说,就拿着鸡毛写在了所谓的羊皮纸上,然后就开始吹,把一个当时发展不足俩百年的欧洲史,就吹成了俩千多年了”、“清朝是怎样对待旗人的,这是可以查证的。旗人一出生,清庭就提供吃、穿和月钱。一直到死。还给丧葬费。这算不算是公有制呢?他比现在西方的福利政策都高。也比他们出现的更早”……

必须承认,这位按刊载出“神文”的平台介绍只比笔者小屈指可数的几岁、已直奔“知天命”年岁的作者,真是挺敢写的!

实在不知道ta是怎样得悉并且“拜读”了“成吉思汗法典”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压根儿就没有“法典”这个概念。当然,成吉思汗,严格意义上讲,跟“中国”不搭。关于此,笔者较近期过往曾撰文述及。成吉思汗的国家是“蒙古帝国”,跟我们中华民族并无“历史源头”的密切关系。很多国人近乎虔诚膜拜地把成吉思汗及其烧杀抢掠半个世界的蒙古帝国“纳入”中华文明并津津乐道、扬眉吐气,真的很是荒诞。蒙古作为“民族”跟“华夏”的“相融”,是成吉思汗之后的事,这是完全能从史籍和有关资料上查到的。把成吉思汗及其“法典”归为“我们”文化的“先进”,多少有那么点儿“不对”。

另外,如果所谓成吉思汗法典真的存在,且蕴涵先进的“科技”(“科学”与“技术”的联合简称,属“外来词”,来源是西方)甚至“公有制”,那今天科技最发达、制度最“完美”的应该是蒙古国啊!难道他们那么“爱”“蛮荒”的欧洲人,以至于倾囊相授而自己主动放弃了发展机遇?难道我们看到的蒙古帝国“以力取胜”、盛极而衰、满打满算不到二百年“退回原型”的所有“历史”,都是误会?假的?!

无比先进、伟大并被“无私”赠予欧洲的“成吉思汗法典”中唯一“存留”于华夏的“公有制”,就是满清旗人的“铁杆庄稼”?那汉人怎么没有?旗人生而不愁吃喝而汉人啥都没有连土地都被剥夺,难道不是“奴隶制”式的阶层化历史倒退?反倒是“公有制”了?要这样说,原始社会才是真正纯粹的“均分”式“公有制”!

对于欧洲的“历史”,高中时候就学了。不过,据说,现在的高中“世界史”课程还真没到我们那时候的程度。我们那时候,应该包括“奔五”的“神文”作者上学的年代。难道ta的历史老师也没给他们上过世界史的课?还是……不能说没上高中啊,只能问,还是他们没有历史老师,就像笔者高中时候地理老师缺位那样?

关于“历史”,笔者推崇三句话:

第一句,不知谁说的——史书里,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文学里,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第二句,最近某位女性老学者说的——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

第三句,笔者在自己小说中的题语——所谓“历史”,大抵具有两项“功能”或说“使命”:一是,让后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再就是——不让后人知道,还曾经发生过什么。

从这三句话而论,“历史”这个东西,有,真还不如没有!

我们总以自己的历史为傲,以至于拿一把出土的合金铸造铜件(孤例)说我们的合金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不止,以至于能说蒸汽机的主要部件我们早一千大几百年就有了!但凡听了这些的,只要头脑正常,都应该会疑问:那么早就那么先进了,后来怎么那么落后?中间那么那么长的时间,后世子孙都干嘛去了?!

当一个人说自己祖上如何如何牛,所遇者大抵都会怀疑ta是不是个败家子。这应该是很简单很常规的逻辑。可放到民族、历史这类大话题上,就竟完全会是不同的走向。

的确,欧洲人,乃至其他洲为数众多的民族、国家,没有我们这么重视、珍视自身的历史,但要说“没有”,就等于如“神文”作者所意指的——因为一个游牧民族所施予的惨绝人寰的烧杀抢掠,蛮荒被拯救,才有了后来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古希腊,所有这些,都是“蛮荒”?罗马挖掘出了两千多年前的“下水道”,也是假的?

“神文”作者关于欧洲“没有历史”之论,主要源于其文中所言“形成历史”的“三大要素”:

一,“你要是想写历史,第一,必须得先有历法,没有历法?初一、十五你都不弄不清?你怎么写历史呢?”言及:欧洲近代以前并无完备历法。突出例证:本来是冬天过圣诞节,一百八十年后又成了夏天过圣诞节,可见他们的历法如何操蛋,连救世主的生日都搞不清楚。

先不说历法不历法的事儿,单说圣诞节是冬天过还是夏天过的问题——很像弱弱地问一下这位同辈人,有个概念叫“南半球”,了解么?其冬夏时令,跟我们和欧洲共处的北半球,刚好相反哒!阿根廷人过圣诞节的时候,当地就是夏天啊!从来都是!至今!!

二,“你要想写历史,必须得有文字,没有文字你写个屁历史呀”。说欧洲没有文字,有也是“表音字母”。举例是英语。相关“解读”,前已述及,此处不赘。只再多说一句,关于只有我们有文字而其他民族没有文字的这个概念,不能说ta无知,只能怪ta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如果有的话)更无知。

简单再追加解释一小下:所有人类,都是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发明的文字。所有文字的“最开始”,都是“象形”;中国的汉字,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脱离“象形”的“原始态”;而字母文字则是“象形”的“初态”之后的“符号表达”(例如“结绳记事”)生发而来;不去对比谁更先进,只能说“变生”的阶段不同。字母文字,最晚也是在“古拉丁语”基本完备的时代就已经趋于成熟。另外,我们今天说汉字“托生”的甲骨文,有说可能是那时候专门用于占卜和高级贵族“通讯”的“密文”,而在“其他方面”,或许有更类似字母文字的比较简单的早期文字。这不是笔者随便乱说的,是猜测(几乎到了“断言”程度的那种)英语以及一切西语都是从“夏朝”传到西方的有关学者说的。有资料可以查到。

三,“你要想写历史,必须得有书写工具和载体,就算是你有了历法、有了文字,那你得有载体吧?你不能把事迹写在雪地上、沙滩上吧?中国先人的事迹是写在甲骨、竹简、纸上的,还有一些是写在陶器、青铜器、石碑上的。”说欧洲没有“铭文器物”也没有“石碑”更未见甲骨、简牍,所以……你是怎么知道欧洲这个没有那个没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呢?什么资料表明?哪位老师教的?还是,只要你没看见,就是“没有”?那“成吉思汗法典”,是见了实物了还是拓本亦或“有关资料”?

所有文明,在“文字”的“最初”,都是“写”在沙滩、土地上的,有了比较坚硬的工具之后,会刻在树木和石头上。后来……羊皮也好,简牍也罢,总归是有地方可为“载体”,记多记少而已,保存得经意不经意而已。

从上面“三大要素”来看,“神文”作者显然是把“历史”等同于了“史籍”或说“史书”。这可以说是“天大的误会”。历史,是指代“过去”、“曾经”的大概念,其唯一可靠的证明,只有时间。至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说法本身确是有些“不对”,是想遮掩宗教蛮横存在的“黑暗的中世纪”。这个,他们自己也有承认。承认的同时,他们并没有怎么“抬高”自身“历史”,只是有一些质疑中国“古老历史”的言论。可以质疑啊。为什么不允许别人质疑呢?你质疑,我不理会,才真的是“自信”。别人一质疑,就不惜错乱逻辑地说对方“蛮荒”、没有历史、自说自话、编造,有点儿容易被联想到“心虚”的“反应过激”。

还有,很重要的——诚实。联合国文本,没见过就是没见过。很多事情,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了解就是不了解。历史到底是什么?难讲。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止是依据历法、采用文字、着落在什么固定物上的亲亲尊尊的“清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桥梁的国家名片炼成史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桥梁是“钜桥”。 《史记・殷本纪》中有一段关于商纣王如何暴戾的描述:“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相关文献记载,钜通巨,此句中的“钜桥”是指巨桥仓。巨桥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漕运仓储,用以供给宫廷需求、军事开支、官员俸禄等,对商政权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巨桥仓故址jvzquC41yy}/ezhd0eun1}trkey0|qzkzwthwjsecpm{jxsifgrjuqn14283/9=/4655;B>9364ivvq
1.何以南京6000年前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迎来第五次考古发掘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通过考古透物见人 记者:从1997年薛城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到此次的第五次发掘,您有什么不同感受? 王志高:1997年第一次来薛城遗址,无论是考古技术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无法与今日相比。当时,我们就住在考古发掘现场旁的农民家中,吃饭就在薛城乡卫生院的食堂。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心怀理想与jvzquC41pg}t0sxvx0ipo8f142842B5:13<:6:86;6>6:A3ujvsm
2.茶文化的历史范文茶香味浓,饮者甚多,但怪的是从早卖到晚,壶中茶始终不竭。她把茶钱全分给穷人,大家很感激,不料官府竟认为“有伤风化”,将她逮捕入狱。夜深人静时,老妇人携茶具飞出狱窗,杳无踪影。揭去这个故事的神话外衣,即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卖大碗茶”的文字记载。 唐代是饮茶、制茶大发展时期,商业空前繁荣。陆羽的《茶经》进一步推进了茶业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677/j}rn
3.《书城》2021年第7期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新作品至于文字,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有学者试图解读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文字”,但是还没有成果。所以,现在我们可以讲,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甚至不止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三千八百年。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的确有不少与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异的因素,有的明显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9275d6<<7:;344:9;26;/j}rn
4.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副标题: 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 原作名: 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 译者: 杭行 / 王亮 出版年: 2013-6 页数: 395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ISBN: 9787543222090 豆瓣评分 8.7 629人评价 5星 50.7% 4星 43.6% 3星 4.8% 2星 1.0% 1星 0.0% 评价: 写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46=63A;71
5.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拣择与考证⋯⋯非常的遗憾,没有找到中国一是文献史料。希罗多德生活的时代,人们的历史记忆刚从脑记口传上升到文字记载不久,社会积累的文字史料极为有限。纵观《历史》,希罗多德使用的文献史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文学作品,神谕等宗教“档案”,异族人的年代记等官方文献(多为口译转述) 二是口述史料。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几乎是“有闻必录jvzquC41zwkrk~3eqo534<9:3;;:487483>46<:
6.《简明中国历史读本》.doc《简明中国历史读本》.doc,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第一章 历史舞台/38…40 第二章 神话时代/100…102 第三章 传说时代/108…110 第四章 半信史时代/124…126 第五章 信史时代/151…153 第六章 纪元前第八世纪/154…156 第七章 纪元前第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81643>4599857B5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