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家族最早的代表是发现于约6000万年前非洲摩洛哥地区的曙象,那时候的它仅有3至8公斤,跟一只兔子差不多大小,丝毫看不出陆地之王的样子。
过了大约500万年,在这一地区又发现了磷灰象,它的体长有60厘米,体重也增加到10至15公斤,大小和形态都像小猪一般。它的上下第二门齿开始增大,在未来,这增大的门齿将演化成真正的獠牙,作为现代象类的典型特征之一。而长鼻这一最重要的特征,在磷灰象身上还没有出现。
颠覆认知的奇葩外貌
大约距今3000万年前,非洲大地上出现了体型接近于现生大象的种类——古乳齿象。它的肩高超过2.2米,体重也超过3吨,和现在的亚洲象差不多,就连外貌特征也很相似。它的脸上长着一条长鼻子,嘴里也有一对较短的獠牙,唯一区别于现生大象的地方就是它突出的下颌,从侧面看有点“兜齿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包天”。乳齿象的这一下颌结构,是由于它们的喜欢吃树上的嫩叶,突出的下颌有助于将树叶从树上大片扯下,加快进食效率。
古乳齿象这一特征被它的后代——嵌齿象类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在1500万年前出现了铲齿象这一大象家族的奇葩物种。铲齿象的下颌极致前伸,几乎和鼻子一样长,从上往下看,它的下颌骨就像一个大铲子,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可以想象铲齿象在进食的时候,巨大的下颌骨就像一个篮子一样,等待鼻子扯下的树叶将其填满。
当然,若是论外貌的奇葩程度,大象家族还有一个成员可以说是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它就是恐象。别的大象都是上门齿加长,而恐象没有上门齿,却长有一对向下弯成钩状的下门齿。关于恐象这个下门齿的作用,专家们有很多推测,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它单纯是用来炫耀吸引异性,有的认为是为了剥下树皮,有的认为是睡觉时候用来支撑头部……
当然,大象的门牙不仅看起来威风凛凛,而且有对抗捕食者和帮助进食的实际作用。所以剑棱齿象就将门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它们的下门齿更长,和上门齿组成了两对“大宝剑”,让捕食者望而却步。
现存大象的史前亲戚
在距今700万年左右,现存大象所属的真象科成员出现在了非洲的大地上。它们不仅演化出了非洲象、亚洲象和古菱齿象,而且后两者还一路向西来到亚洲。
古菱齿象在头骨特征上和现生的亚洲象有相似之处,所以人们曾长期认为它就是亚洲象已经灭绝的亚属。但逐渐积累的形态学证据,尤其是最近的古DNA证据显示,古菱齿象应为独立的属,而且和非洲象(而非亚洲象)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贵州省发现一种距今约2亿4千万年的史前飞鱼类化石:精美乌沙鱼(Wushaichthys exquisitus)。该发现代表了飞鱼类最原始最古老的化石记录,为研究史前飞鱼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这项发现也增进了我们对中三叠世时期古特提斯...
300多年前的18世纪,生物学的系统分类还很不完善。当时的著名分类学家林耐把那些身体大致呈长形、缺少外骨骼、运动方式为靠皮肤肌肉收缩和体液压力进行蠕动的“虫子”统称为蠕虫动物。实际上,所谓蠕虫动物是许多原始的刚刚有三胚层身体结构的动物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庞杂的类群。所谓三胚层,就是在类似于珊瑚或是...
差不多与有袋类起源的同时,从古兽类中还分化出了另外一种更具进步性的哺乳动物。它们从古老的爬行动物祖先的卵那里继承下来的尿囊膜与母亲的子宫内膜发生了接触,形成了它们特有的胎盘。从此,营养物质和氧气可以通过胎盘从母亲体内输入正在发育的胚胎和胎儿,保证了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正常发育。因此,当这种哺乳动物的...
第一批鸟有锋利的牙齿、长长的骨尾巴和手上的爪子。我们所看到的现存鸟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明显区别在早期鸟类中并不存在。事实上,最早的鸟类比今天的任何鸟类都更像小恐龙。已知最早的(从化石来看)鸟类是 1.5 亿年前的始祖鸟,但鸟类在此之前就已进化。在始祖鸟之后不久,一系列具有更高级特征的鸟类出现了。其中一组在白...
近日,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独立完成的有关早期鸟类头骨和身体独立演化的研究。李志恒和王敏为共同第一作者,王敏为通讯作者。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为中科院生物学大类一区,IF: 15.46。中生代记录了鸟类如何...
我们已经知道,根据头骨颞部的发育情况,即颞孔的发育与变化关系,科学家把将爬行类(纲)分成四个亚纲,即缺弓亚纲、单弓亚纲、阔弓亚纲和双弓亚纲。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其它特征,科学家把爬行动物分为更细的一级级分类阶元,这一级级的分类就像家谱一样,把各种爬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反映出来。其中,亚纲与目两级的...
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汪筱林研究员领导的新疆哈密科考队,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其中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这是全世界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