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余姚一场台风过后,放羊村民意外捡到,破碎陶片和古老贝壳——竟由此揭开一座深埋地下的“海鲜第一村”!
这里出土的蚶、螺、牡蛎堆积成山,将中国人吃海鲜的历史,推至8000多年前。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漆器、最古老的船桨…
井头山,凭什么改写中国海洋文明史?
从河姆渡到井头山:一场台风“刮”出的考古大发现
自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以来,浙江地区已发掘了田螺山、慈湖、塔山等十余处河姆渡文化遗址,共同勾勒出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史前生活图景。
但考古学家始终有一个疑问,这片土地上,是否存在海洋文化?
转机出现在2013年,台风过后,余姚三七市镇井头村,一位村民在冲刷后的土样中发现了贝壳和陶片,并及时上报考古队。
随后勘探显示,这是一处埋藏于地下5-10米深的史前遗址,碳十四测年结果震惊学界——距今8000多年,比河姆渡还早1000多年!
井头山是一处典型的“贝丘遗址”,即由古人食余贝壳堆积而成的考古遗存。
在此之前,中国沿海发现的贝丘遗址多属于6000年以后,浙江地区更是从未发现。
井头山一举填补了两个空白:它既是中国大陆沿海年代最早的贝丘遗址,也是浙江首个被科学发掘的贝丘遗址。
8000年前的“海鲜自由”与远古黑科技
井头山出土数量最惊人的遗物,是各种海生贝类,堆积层最厚处超过2米!
食用排行榜前五名分别是:泥蚶、牡蛎、螺、蛏和蛤。
这些贝壳体型,大多比现代市场所见更大,显示当时海洋资源的丰饶。
领队孙国平研究员笑称:“井头山证实,中国人吃海鲜已有八九千年历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可能是宁波人!”
遗址中,确实出土了大量螃蟹壳和蟹钳。
但井头山人不只是“吃货”,更是卓越的工匠。
在有机质遗存极难保存的条件下,井头山却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
最早漆器:木器上的黑色涂层经鉴定为天然大漆,将中国漆器史推至8000多年前;
最早船桨:出土的麻栎木桨造型科学,带有凸起装置,是中国最早近海航行实证;
精巧贝器:利用贝壳制作的耜、铲、刀、哨等工具,在浙江史前考古中首次发现;
复合工具:带木柄的石斧、石锛,显示当时已掌握精密工具制造技术。
此外,遗址还发现了编织物、骨针等遗物,展现出一个技术先进、适应海洋的史前社会。
海洋文明的起源:井头山与河姆渡的血脉联系
孙国平形容:“井头山人是河姆渡人的祖辈——不是父亲辈,至少是爷爷辈。”
尽管二者,存在文化血脉联系,但中间仍有约800年的缺环。
井头山最晚年代为距今7800年,而河姆渡最早为7000年,那么这中间的“失落环节”去了哪里?
很可能仍埋藏在,宁波湾沿岸某处,等待未来的发现。
井头山展现了一种以海洋捕捞为主,兼有狩猎、采集和早期稻作的混合经济模式。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证明虽以海鲜为主食,但稻作农业也已出现。
结论:重新定义中国海洋文明起源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延伸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轴线,证实浙江沿海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起源地。
2021年,井头山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第二期发掘仍在进行中。
随着研究深入,这座8000年前的“海鲜第一村”还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中国人海洋适应的故事。
海风吹拂八千年,贝壳堆中藏史诗;井头山不仅改写了浙江史前史,更重新定义了中国海洋文明的起源。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