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单老师,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哲学动态》吧。
答:各位“编问编答”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动态》主编单继刚,大家好。
我们《哲学动态》创刊时间还是比较早的,是1963年创刊,“文革”期间停刊一段时间,然后1979年复刊,1987年改为《哲学动态》,以前叫《国内哲学动态》。从刊物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特别强调动态地反映学术界一些研究的进展、活动的情况,包括一些出版、组织的变动。还有一些人物,我们关注人物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做一些访谈类的节目。以前有一段时间,《哲学动态》定位比较模糊,和我们所的《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区别不大。但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动态,强调它的前沿性、创新性,所以我们要求文章不一定特别长,像别的刊物可能要求1.5万或者2万这样的篇幅,对于我们来说,有个8000或者1万字左右也就差不多,关键是要动态地反映学术界最新的研究状况。我们现在一期大概也就十四五篇文章的样子,当然主要是学术论文,以前我们也发一些比如说像会议的报道,但是现在由于学术期刊评价的原因,所以这一块儿基本上就挪到《中国哲学年鉴》去了,因为我们这个编辑部是《哲学动态》和《中国哲学年鉴》这两个合在一起的编辑部。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
问:您能介绍一下《哲学动态》的审稿流程和审稿周期吗?
答: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也是网上投稿系统,和《哲学研究》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稿件进来系统之后,我们一般三个月会有反馈,如果三个月没有反馈的话,作者就可以自行去处理。
如果是进入下一步的话,就是进入一个修改的过程。审稿环节现在来说比较规范了,投稿进来以后,首先是编辑进行初审的环节。初审往往是同学科的几个编辑大家商量一下,看看稿件符合不符合我们刊物的定位、稿件的质量怎么样。如果初审通过以后,我们一般会送外审,外审也需要一段时间。外审回来,稿件上编辑部的审稿会。一般这些准备工作都差不多要三个月左右。如果是前面的环节通过了,那么后面我们就和作者进行沟通、修改。
从投稿到稿件发表出来,有可能是半年,也有可能是一年,因为这要看刊物具体的专题安排的情况。比如说有的稿子通过了,可能暂时没有合适的文章和它匹配,我们暂时组不成一个专题,所以可能要稍微放一下,等如果我们有了合适的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专门为它们设计一个栏目,这样的话我们就会陆续地把我们这些过了外审的稿子进行发表,这个大概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问:《哲学动态》会有一些指导性的选题吗?
答:我们会有一些指导性的选题,年底的时候我们都会发表在我们刊物封底的位置,大家可以去看。
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两方面的,一个方面,我们刊物会有一些引导性的话题,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学术界的一些发展趋势往往也不能被这些选题所覆盖,所以这个是两个方面的,我们都要兼顾。
一个方面,我们会有一些引导性的选题,比如说明年(2022年)中共二十大召开,有一些新的思想的阐释,这个肯定要纳入我们的选题范围。
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强调反映我们学界最新的研究趋势,只要是符合我们刊物的定位,并且达到我们的质量,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审稿流程。对于不太了解我们刊物的读者,我还想多说两句。《哲学动态》其实是特别地强调“时代精神”和“中国关切”这八个字。
因为作为动态类的刊物来讲,它一定要把我们这个时代,哲学怎么去把握思想中的现实、怎么去反映时代中的现实、怎么去反思时代中的现实,并且给出一套哲学的解读以及解决方案,这个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没有太多概念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2018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分组会议的选题,我觉得反映出了我们整个哲学研究的大趋势。比如说以前我们谈到哲学,我们可能更多地去关注欧洲、美国的哲学,但是如果作为《哲学动态》来讲,可能欧美的哲学就发表的比较多,但是你如果做点拉美哲学、非洲哲学,那可能就更符合《哲学动态》的要求。所以说,那个里面还有很多新鲜的选题,比如说儿童哲学、哲学与电影、环境哲学,还有很多比较新鲜的话题,像行动哲学、实验哲学,等等,大家可以关注一下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分组会议的选题,我觉得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哲学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时代精神。
另外一个是中国关切。
而且我们中国现在也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所以我们现在“三大体系”的建设,我们既要有外国哲学的中国化,也要有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他们在中国时空、当代社会这样一个语境下,各种学术资源的整合,怎么去创新我们的哲学,这个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
问:有什么新书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吗?
答:这本书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Donald·A. Crosby写的,《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批判》。我觉得这本书在现代虚无主义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之下,对于我们厘清虚无主义的定义、对它的思想史源流的演变情况、它的批判性、它的作为一种对现代性批判的工具、它的合理性,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拒斥虚无主义,我觉得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当中找到答案。虚无主义(Nihilism),大家一般会认为,从尼采那儿就获得了一种批判性的意义。因为尼采是把虚无主义作为现代性本质的一个概括,实际上尼采对现代性的批判,特别是将虚无主义作为一个理论工具的这种批判,实际上对现代思想史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像影响了后面的海德格尔、阿多诺、加缪等这样一些人。而且这本书非常全面,它不只介绍了虚无主义的定义、来源,而且它对为什么虚无主义具有它的合理性、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比如说它的哲学上的根源、宗教上的根源究竟有哪些,它也做了一些详细的梳理,而且对虚无主义也做出了一个客观的、非常中肯的评价。特别是我们现在大家提到虚无主义,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分类虚无主义,这本书当中也提到了。比如说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道德主义的虚无主义,当然还有一些比如说历史虚无主义,等等。所以虚无主义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厘清这个概念,重新发现它的批判性的价值,但是我们又要避免虚无主义给我们制造的种种陷阱。所以我觉得有这么一本书,我们大概对虚无主义就可以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所以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这本书是王晴佳、张旭鹏两位教授主著的《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人物、派别、焦点》,这本书其实和我们哲学专业也非常有关系,和历史学也非常的有关系。
大家知道,无论是哲学界还是史学界,近代以来的历史观都是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近代以来的历史观,基本上是理性启蒙所导致的一种所谓的社会进步理论,(这种理论)占据了现代历史观的一个主流。这种历史观有它合理的进步的一个方面,特别是随着启蒙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光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比如像狄德罗、伏尔泰、孔多塞。孔多塞有一本书叫作《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根据人类的理性的进化史,它去把人类的历史做了一番描述。黑格尔也是这个传统,黑格尔也是在人类精神的成长过程当中,让绝对理念、世界精神,不断通过人的理性的成长,而不断地发现自己、完成自己,他之前也是一个理性主义的进步观。马克思其实也是深受黑格尔的影响,比如说,从他的社会形态理论到共产主义这样一个社会进步过程的描述。当然这些(观念),到了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该说大家对这种历史的宏大叙事就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特别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文明遭受的挫折,人们就开始从哲学的意义上、从历史叙述范式的角度去反思,当然也产生了很多的成果。比如它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家,或者叫历史哲学家,我们比较熟悉的,像福柯、亨廷顿、福山,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比如像福柯,如果说马克思、黑格尔这种历史叙事可以称为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话,那么福柯其实开创了对历史的微观叙事,所以很多像“身体史”“情感史”“性别史”这些专门思想史的讨论,可以说都受到福柯的影响。当然宏大叙事这一块,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它依然是从宏大叙事的意义或层次上去思考历史演进的结构,但是和以前的理性主义的进步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也可以说是对它提出了一些反思。
所以说,这些文章,其实它的写法也特别有特点,它在介绍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的时候,它对人物、派别以及焦点都分别进行了介绍,这个写法也是非常新鲜的,让我们既可以了解它的人物,也可以了解其中的主要思想,还可以通过它的一些核心观念去了解我们这些年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走向。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就向大家推荐这两本书。
(向上滑动阅览文字版)
01
基本信息
Inform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总 发 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 刊:1963 年
刊 期:月刊
出刊日期:每月26日
邮发代号:82-462
定 价:50元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02
期刊介绍
Journal introduction
1963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动态性、研究性、前沿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刊登哲学论文和学术评论;开展对哲学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促进哲学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03
体例规范
Style Specification
《哲学动态》杂志拟从2022年第1期起采用以下新体例。
1. 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
2. 参考文献,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
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1)注作者姓名时,中国作者的姓名全部注出,外国作者的姓名只注出姓,名省略。(2)若引文前已明确标出中国作者姓名或外国作者姓氏,括号中可不再重复,只注发表年份或页码。(3)引文前若标明的是外国作者姓名的全称,则括号中须标出姓氏,因为文后参考文献是按姓氏排列的。(4)若引文前用的是外国作者的中译姓氏,而参考文献用的是原文,则括号中要注明原文姓氏。(5)有些文献,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者姓名已出现在文献名称中,则通常不再注作者姓名,而是直接注文献名称;当引文出处为报纸时,如引自《参考消息》,亦注报纸名称。(6)若同一作者只引一种文献时,发表年份可省略;若引两种以上不同年份的文献时,则要注明不同年份以示区别。
4.“文后全称”,指完整的引文出处,放在文章末尾,冠以“参考文献”标题。(1)中文与外文文献分开标注,中文在上,外文在下。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合标注。若引文来源为外文,参考文献最好也采用外文形式。(2)每条参考文献内部各成分之间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献名称、出版单位排序。首先是作者姓名。外国作者的姓名通常是姓在名后,须作调整,将姓提到名前,姓与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其次是发表年份。如果同一作者有几种不同年份发表的文献,将这些文献都集中于同一作者姓名下,按时间先后标出不同年份;如果同一年份中又有几种文献,则在年份后按时间先后加a、b、c等字母以示区别。再次是文献名称。中文文献的文章、著作和刊物均加书名号即《》, 外文文献的文章一般加双引号即“”,著作和刊物用斜体字。最后是出版单位。(3)若文献的作者姓名已出现在文献名称中,为减少重复,一般不再标出作者姓名,而是直接将文献名称提前,此时发表年份就移到文献名称之后。(4)每条文献之间的上下顺序:中文文献按作者姓氏、文献名称或机构名称(当作者署名为机构时)等的第一个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以词典式顺序即A—Z顺序编排;外文文献按作者姓氏或文献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以A—Z顺序编排。
5.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与文中被引用的文献混合编排,规则相同。
04
2022年度选题
Key Topics in 2022
2022年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征程上,本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哲学贡献。哲学研究杂志社出版《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年鉴》等期刊,现将2022年度重要选题胪列如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与学习、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丰富、十分深刻的哲学内涵。如何理解“两个大局”“两个结合”“两个创造”?如何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如何理解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如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这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判断、理论命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
二、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必要对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伟大理论成果进行哲学的提炼和概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界取得的新进展、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内容进行总结,有必要对学习、宣传、研究、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引导我国哲学研究新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共同性,激活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传播、弘扬作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中国自本自根的思想智慧,构筑起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示新时代中华文化新气象。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
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理,是哲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刊设置“两创”选题,旨在引导学界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资源,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作用,融汇中华文明的思想智慧,深刻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类之问,积极促进中华文明新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哲学力量。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实践创造,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如何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关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及其超越性是什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关系?这些重要问题亟待我们作出理论阐释。
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中华文明新形态,具有全人类的重要价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七、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界的神圣使命。拓展深化中国哲学知识体系问题研究,积极建设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立足当代实践,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土壤之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主体性,创发出凝聚中华文明价值和中华民族力量,回应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出中国的哲学方案。
八、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探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是什么?功能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如何在凸显“中国性”中重新书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如何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阐释?我们尝试通过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进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建设。
九、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引发人类深刻思考。哲学是在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对于时代具有能动的反映,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需要集中人类的智慧进行解决,呼唤哲学研究者进行深刻回答。本刊旨在引导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譬如文明比较视野中的新冠肺炎疫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的哲学讨论。
十、马、中、西哲学对话中的中国道路研究
“中国哲学”为中国道路提供思想根据,马、中、西哲学如何形塑中国思想的面貌?又在何种意义上相互融合而锻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追求?并且创造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需要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哲学中国化、中华文化的“两创”进行深刻思考。本刊旨在引导学界对马、中、西哲学对话的展开方式和融通内容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深入探讨马、中、西哲学的深度融合之于中国道路的影响。
十一、世界哲学版图重绘与西方哲学中国化
全球化时代要求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以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共筑人类文明共同体。在这一新视野下,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狭隘格局,探索重绘世界哲学版图的路径。西方哲学中国化成功体现了以文明对话促进思想创造的可能性,也构成了世界哲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刊将聚焦相关成果,立足中国传统和中国现实,展示当代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新诠释,以及在中西思想交汇融合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发展与创造。
十二、文化哲学与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关注从哲学层面探讨文化形成、发展基本原理的相关研究;强调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国外文化理论的精华,在明确的时代意识和现实意识中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哲学与文化基础理论。通过对于各种文化范式、文化形态、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为提升中国文化形象贡献力量。
十三、当代美学与美育研究
中华美学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的志趣品格。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博采国外美学理论众长,在美学基础理论和审美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我们聚焦以下选题:对美学历史的当代阐释,当代美学前沿理论研究,中西美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华美学的核心精神,中华美学的价值导向和教育作用,中华美学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引领作用等。通过对于当代美学与美育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凸显中华美学的审美理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十四、关于人工智能、生命(基因)伦理的研究
今天,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促使人类重新展开对人本身、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我们聚焦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底层逻辑的思考,也关注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在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变革,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相关伦理规范的探讨与制定,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对人类本质的影响,哲学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与其他前沿科技的融合等。通过相关研究,我们也希望能够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作出哲学性的审思与展望。
十五、科学思想史与当代科技观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自动驾驶、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当代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使我们获得了重新理解科学思想史、评估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视角。一方面,我们聚焦科学思想史,旨在探索当代科技发展的思想史渊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基于思想史纵深,及时思考科技发展前沿动向,探讨当代科技观的实质及其可能为人类带来的根本变革。
Recommended books
END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