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研究的长河中,每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都如同一座灯塔,既照亮过往的文明轨迹,也为后世的思考指引方向。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它打破了传统国别史、区域史的叙事藩篱,以“全球视野”重构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脉络,将分散在各大洲的族群、文化与事件编织成一张相互关联的历史网络。当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重读这部作品,不仅能感受到其超越时代的史学智慧,更能从中探寻应对当代全球问题的思想灵感。这部著作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梳理历史”的表层功能,成为理解“人类如何走到今天”与“人类该走向何方”的重要思想载体。
一、叙事革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史学范式
在《全球通史》问世之前,西方史学界长期被“西方中心论”的叙事范式所主导。无论是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实证史学,还是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都或多或少将西方文明视为人类文明的“核心”与“终点”,其他文明则被置于“边缘”或“附庸”的位置,甚至被简化为“西方文明的史前阶段”。这种叙事逻辑,本质上是工业革命后西方霸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它忽视了非西方文明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也割裂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首先对这一范式发起了挑战。提出“月球视角”,并非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一种史学方法论的革新——它要求研究者跳出单一文明的“本位思维”,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地球上所有文明的发展。在书中,古埃及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佛教哲学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体系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它们不再是“西方文明的铺垫”,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人类文明瑰宝”。
这种叙事革新的价值,在解读“大航海时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西方史学往往将大航海时代描述为“西方探索世界”的英雄史诗,强调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的“开拓精神”,却忽视了这一过程对非西方文明的冲击与重构。斯塔夫・里阿诺斯则从“全球互动”的视角出发,指出大航海时代并非“单向的探索”,而是“全球文明开始真正联结”的起点:欧洲人的船队不仅带来了新的商品与技术,也带来了疾病与殖民统治;而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结构,中国的丝绸、印度的棉花则推动了欧洲的手工业发展。这种双向互动,才是大航海时代的本质——它既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也埋下了当代全球不平等的伏笔。
更值得注意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文明优劣论”的彻底否定。他在书中反复强调,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天生优越”的,某一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先,往往是地理环境、技术进步、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文明本质”的体现。例如,他在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停滞”时,并未将其归因于“中华文明的保守性”,而是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大陆)、经济结构(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技术应用(缺乏推动工业革命的动力)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同样,对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他也没有将其视为“西方文明的胜利”,而是强调了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资源红利、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后的社会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这种“去优劣化”的叙事,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奠定了史学基础。
二、核心脉络:“技术与环境”驱动的文明演进
如果说“全球视野”是《全球通史》的叙事框架,那么“技术与环境”的互动则是贯穿全书的核心脉络。斯塔夫・里阿诺斯并未像传统史学那样,将政治事件(如王朝更替、战争征服)作为历史演进的主线,而是将技术进步与环境适应视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技术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与“环境适应”的核心载体。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来看,斯塔夫里阿诺斯将“农业革命”视为第一个“决定性转折点”。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此时的人类文明分散而脆弱。农业革命的出现(无论是两河流域的小麦种植、中国的水稻栽培,还是美洲的玉米培育)本质上是人类通过技术创新(如农具的发明、灌溉系统的建设)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让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更推动了定居生活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城市的兴起。
工业革命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笔下的第二个“决定性转折点”。与农业革命不同,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从依赖人力、畜力、水力等“可再生能源”,转向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这种技术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转向机器大工业),也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乡村文明转向城市文明),更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重构”。斯塔夫里阿诺斯敏锐地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还有“全球不平等的加剧”: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与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将非西方国家纳入“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中,这种体系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在对技术进步的分析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并未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而是始终强调“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他在书中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例,指出同一技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主要用于传播儒家经典与官方文书,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而这一技术传入欧洲后,却推动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发展,成为打破教会垄断知识、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力量。同样,火药在中国主要用于烟花爆竹与防御工事,而在欧洲则被改造为火炮与火枪,成为推动军事革命、瓦解封建贵族统治的关键因素。这种分析表明,技术的价值并非由技术本身决定,而是由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共同塑造的——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的技术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斯塔夫里阿诺斯对“环境与文明关系”的思考,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史学著作。他在书中多次强调,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受制于环境的承载力,当人类的生产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范围时,文明就会面临衰退甚至崩溃的风险。例如,他在分析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时,指出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玛雅文明的消失时,也提到了人口增长与森林砍伐带来的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史观”的雏形,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21世纪,显得尤为前瞻性——它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三、当代价值:从历史中探寻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
《全球通史》的最后一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全球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众多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民族冲突、宗教矛盾等——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它们的解决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而不是孤立的行动。重读《全球通史》,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首先,《全球通史》为理解“全球化”的本质提供了历史坐标。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兴起,一些国家将自身的发展困境归咎于“全球化”,试图通过“脱钩”“筑墙”来解决问题。然而,从《全球通史》的视角来看,全球化并非“现代产物”,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网络,到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形成,再到二战后的全球化浪潮,人类文明的互动范围在不断扩大,联系也在不断加深。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强调,全球化的本质是“文明的相互依存”,而非“某一文明的扩张”。因此,应对当今的全球化挑战,不能靠“逆全球化”,而应通过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全球通史》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其次,《全球通史》为化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史学依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根源将是文明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这一观点在当今世界引发了不少误解,甚至成为一些国家推行“文明优越论”、挑起文明对立的借口。然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文明的本质是“交流与融合”,而非“冲突与对立”。无论是古希腊文明对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的借鉴,还是中国唐朝对印度佛教、西域文化的吸收,抑或是伊斯兰文明对希腊哲学、印度数学的传承,都表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应对当今世界的文明差异,不能靠“文明对抗”,而应靠“文明对话”——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最后,《全球通史》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历史警示。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对古代文明因生态破坏而衰落的分析,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过度索取环境资源最终会导致文明的衰退。这一观点,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不谋而合。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动绿色发展,是应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
四、结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人类的未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在问世后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畅销全球数十年,正是因为它不仅梳理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脉络,更回答了“人类如何走到今天”与“人类该走向何方”的根本问题。它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史学范式,以“全球视野”重构了人类文明的叙事;它以“技术与环境”的互动为核心,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以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为解决当代全球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重读《全球通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斯塔夫里阿诺斯作为史学家的卓越智慧,更能体会到他作为“人类观察者”的责任与担当。这部著作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是一个相互关联、休戚与共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任何一个全球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都是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上的乘客,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让这艘'飞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通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人类的过去,更在于它照亮了人类的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曾经历过无数的挑战与危机,但正是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与创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或许前所未有,但只要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秉持“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未来。
【附记】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高中生历史读书活动促进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编号SGH24Y1975)研究成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往期回顾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邓汉章、罗旭初、束宝荣、史 波、孙德科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 文、王宝群、孙传志、袁胜民、朱荣军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英子、王迎旭、慧 质、晓 锋
总编:鱼儿姐姐、徐萱波
主编:初阳、王宝群、陈祖金、吴飘飘
编委:刘旭平、唐桂英、吴远红、张晓强、刘马陵、梦而诗、喝 茶、南友锋、马永清、张兴军、吴风平、张巧莉 、秦岭人家、秋日私语、徵 蔚、党月琴、刘军英、米兰花 、何风堂、王世英、余长晖、李国徽、龚选芒、谭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