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重生: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

★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在难民救济、住房、居家和礼仪等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战后,文明的危机促使欧洲人在各个层面迅速展开了重建工作。战后初期,国际组织着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家电和汽车等逐渐普及,住房建设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览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被视为国家恢复、社会进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征。欧洲大陆各处涌现出帮助人们适应新生活的各种礼仪手册,引导社会重拾和平与尊严。

★大量使用摄影和电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观察欧洲人在半个世纪里的破败、重建、和平与分裂

为展现战后欧洲更为立体的面貌,本书涵盖艺术、科学、建筑与考古等领域,尤以摄影和电影素材为特色,生动刻画了欧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发展与扩大分歧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心理。本书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纽伦堡审判等案例说明,摄影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引导公众意识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关键历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梳理文明从代表欧洲中心论到倡导多元文化,再到维护保守势力的转变,展示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文明危机”的讨论。“文明”一词曾长期被用来掩饰欧洲扩张和帝国主义统治,二战后,文明以和平、正义、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面貌出现,为欧洲的繁荣发展服务。然而,“9·11”事件、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和难民危机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沦为恐惧不安和激进行动的借口,被用来支持边境防卫甚至侵略,文明成为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团体和国际组织争夺的核心概念。

★解码战后欧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国主义复兴与殖民地独立相交织的特殊历史画卷

一种流行的误解是,二战后帝国主义强国为了和平与繁荣,放弃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时至今日,地图上依然存在“欧盟特别领域”。以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的独立为例,本书深入分析了1945年后老牌欧洲国家最终失败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国家如何颠覆欧洲文明的话语,以自身的历史和传统重塑民族文化、构建以非洲为中心的文明。

★在旧信念崩溃的战后世界,宗教主导欧洲人的思想领域,构建人道主义和人权话语

本书以影响深远的匈牙利枢机主教审判案为切入点,探究东西欧民众宗教信仰骤增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并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战中的重要角色。战争摧毁了旧有的信念体系,催生了一种新的宗教情怀。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欧、美国乃至南非的力量,并对人权和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对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引言

为旧世界带来新生

【内容简介】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

“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推荐语】

保罗·贝茨的书直指游荡在欧洲大陆上的新幽灵:关于文明的话语。“文明”比任何一种我们熟知的“主义”持续的时间更长、面相更为复杂。它既是进步和自由的代名词,也是暴力和帝国的借口。哀悼文明衰亡的声音和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当。而正是这种多样的文明观念成为欧洲重新想象自己、寻找身份、处理与广阔世界关系的思想锚地。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后欧洲政治历史范畴,将文明作为我们在民族国家话语之上进行抗争、对话和建造的新方法。——吕晓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对于二战后欧洲在物质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毁灭与重生》进行了极其微妙而广泛的探索。保罗·贝茨大胆地使用备受争议的“文明”概念来展示冷战双方的欧洲人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和他人。对于任何想要了解当今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牛津大学

《毁灭与重生》关注不同的主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帝国、国际组织和多元文化主义。它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偏爱文化史——尤其是摄影、电影和建筑——而不是通常那种知识性和政治性的历史。它描绘了欧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仅跨越欧洲的东西,也跨越南北之间的边界,其范围包括非洲的几个前欧洲殖民地……(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没有文明冲突的未来,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明在过去所扮演的角色。为此,没有比《毁灭与重生》更好的起点了。——阿登·克纳普,哈佛大学

【作者简介】

保罗·贝茨(Paul Betts),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现代欧洲史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欧洲文化史,特别是20世纪德国史研究,曾任英国德国历史学会主席、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墙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私人生活》(Within Walls: Private Life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获维纳图书馆当代史奖)、《毁灭与重生: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Ruin and Renewal:Civilising Europ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引 言 为旧世界带来新生第一章 呼吁救济第二章 惩罚与悲悯第三章 信仰与边界第四章 科学、住所与礼仪第五章 再造帝国第六章 去殖民化与非洲文明: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第七章 世界文明第八章 社会主义在非洲的文明教化使命第九章 宗教、种族与多元文化主义结 论 新铁幕后记与鸣谢注释及参考文献索 引

THE END
0.欧洲史——丹麦史30欧洲史——丹麦史 30 丹麦史 30 克里斯蒂安十世(丹:Christian 10.;冰:Kristján 10) 丹麦国王(长子),格吕克斯堡王朝。 在位:1912年5月14日~1947年4月20日(34年261天)。 加冕:1912年5月14日。 前任:父亲弗雷德里克八世。 继任:儿子弗雷德里克九世。jvzquC41yy}/lrfpuj{/exr1r1i::99dfg684B
1.《战后欧洲史(全四卷)[美]托尼·朱特正版》简介当当恒动慧源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战后欧洲史 (全四卷) [美]托尼·朱特 【正版】》。最新《战后欧洲史 (全四卷) [美]托尼·朱特 【正版】》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战后欧洲史 (全四卷) [美]托尼·朱特 【正版】》,就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9:988:@50jvsm
2.21世纪最伟大的100本书前阵子,《卫报》评出了“21世纪最佳图书100《战后欧洲史》 托尼·朱特 著 首次出版时间:2005年 21世纪最佳图书排名:58 点击封面购买纸书 托尼·朱特代表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从二战结束一直写到苏联解体。(一般来说,这样的作品不是渣渣就是经典,这本书属于后者)。 《消失的爱人》 吉莉安·弗琳 著 jvzquC41zwkrk~3eqo525A>375;8986582<9:@5
3.书单|像看电影大片一样,让人过瘾的历史书|斯通|中信出版|历史书《战后欧洲史》 托尼·朱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以前学的历史,都是被告诉一桩桩事件,而从不仔细梳理不同事件之间的逻辑。事件好像都是偶然发生的,但关于历史观的正确答案必须是有因果的,所以历史学起来总是觉得矛盾重重,到处圆谎,《战后欧洲史》可不是这样的。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5967:2;;a39?cf><3428129x|p4ivvq
4.一生必读的历史经典书籍《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 5.《伊索寓言》伊索 据信成书于公元前620至560年期间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6599=50qyon
5.德国投降欧洲就太平了?冰冷的数据告诉你,欧洲的“善后”多残酷他们不得不在驱赶和逼迫下离开自己的家园,到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那是一段十分艰难、令人心碎、又充满了痛苦的岁月,也是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一段岁月。战后这几十年的和平可谓弥足珍贵,希望所有人都能加倍珍惜,不要再使这样的悲剧一次次上演。资料来源:《战后欧洲史》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712;4421?8;>54:a71797854860|mvon
6.战后欧洲史(豆瓣)汉娜•阿伦特在1945年曾说过:“邪恶的问题将成为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生活的根本问题——就像死亡成为上一次战争之后的根本问题一样。” 而占主导地位的战后欧洲史书的内在主题,却是用一种自怡自乐的甚至抒情的方式来尝试叙述1945年之后欧洲复苏、像凤凰一般再生的故事。 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63>:7B=1
7.欧洲的涅盘(战后欧洲史)书评对《战后欧洲史》这样一本厚重大气的历史著作作出细微完整的评价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采用摘取“关键词”的书写形式反而容易梳理出简易的思路,提炼出明晰的观点,把握住战后欧洲发展的整体脉络。 欧洲:之所以把这个词汇作为第一个关键词,很显然是因为欧洲本身复杂难描的地理、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使然。正如托尼•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xfxrjy15698:<81
8.战后欧洲史澎湃新闻#战后欧洲史 关注 卡片 列表 埃尔斯肯:小说式的摄影与战后欧洲青年文化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2021-01-18 撒切尔夫人:与所有成功的革命家一样,她遇到了无能的对手 翻书党2016-04-08 34 已经到底了 封面|我名为“夸父” 警方通报怀化3名被拐婴儿被解救 不明原因贫血,警惕MDS 查看更多 墨西哥米却肯州发生枪击事件,当地一市 jvzquC41yy}/vqjrcrks0ls1vcm04B8576
9.25位大牛,25部畅销经典,做出版我们是认真的!《战后欧洲史》 [美] 托尼·朱特 著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20年构思10年撰写、6种语言文献资料 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这是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A7932:858
10.区域国别视域下的欧洲史研究9月17—1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了“纪念齐思和先生诞辰115周年暨第三届北京大学欧洲史博士生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的8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欧洲的过去、现在与发展前景进行了交流。 第一, 跨国网络与全球互联。欧洲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罗马大学文哲学院的谢斯杰通过分析2020年罗马教廷jvzquC41yy}/e|xp0et0n|}1nu~`usx14283394v42833983a7;68A>3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