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尚

【核心提示】 中国海洋历史的深入研究,使原先边疆与帝国核心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多少纠正了过去多以“大陆”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思路,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海洋是联系各国、各地区间的孔道,由此产生海上交通、贸易、海港、移民与区域开发、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一百多年来,上述对象一直都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但仍“远未解决海洋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也缺乏社会思想的震撼力,甚至没有改变史学工作者以陆地农业文明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海洋历史的主体是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谭其骧在《禹贡·发刊词》中说:“历史好比是演剧,地理就是舞台;离开了舞台,哪来得戏剧!”如果不了解海洋环境自身的变化以及人类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则建立海洋历史的体系,将缺少一个基本的维度。近年来,西方环境史学者已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海洋,南非环境史学家Lance Van Sittert呼吁重视“另外十分之七”的地球,W. J Bolster也提出海洋环境史将是环境史研究的下一个前沿。许多国家有研究海洋的传统,这为海洋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支持。然而中国的海洋环境史研究却不容乐观,既有研究离建立系统的海洋环境史体系还相当遥远。

◎海平面与海岸线的变化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研究的成果集中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辽河海岸、渤海湾海岸、苏北海岸、长江河口和长江三角洲、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珠江三角洲,以及基岩海岸的历史变迁,都得到系统梳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研究者是谭其骧和张修桂。谭其骧在1960—1982年连续发表五篇文章,对上海成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修桂则在其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的几条关键岸线的确切位置和形成年代进行新的探讨。张修桂还关注岸线变迁研究的应用。例如金山岸线变迁和深槽形成的研究,可为海边滩涂之上建立工厂以及深水码头提供历史依据。

在海平面变动方面,谭其骧在20世纪60年代考证过西汉中叶发生在渤海湾西海岸的一次大海侵。这次海侵已得到考古、地质和后续历史地理研究的证实。如地震专家蔡克明认为,西汉后期的这次海侵活动,可能和本区地壳的缓慢沉降有关,沉降伴随着地震活动,从而加剧了这次海侵灾害的社会影响。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满志敏对宋元时期海平面变化对江浙地区影响的研究。满志敏提出北宋初期由于温度上升,海平面持续上升,导致太湖排水不畅,湖泊正常水位抬升,湖区面积相应增长,濒湖地区的低田相继沦为水泽,同时江浙沿海出现兴修海堤的人类响应。14世纪初期由于气温下降,海平面亦开始下降,太湖流域水系格局再次变化,东太湖地区湖泊水面大幅度减小,吴淞江迅速淤浅,苏北沿海滩地则开始出现淤涨。

◎风、洋流与航海

中国学者关于大气、洋流和航海的研究,细致的工作仍集中在郑和下西洋上。如邓辉注意到了郑和下西洋和低纬度地区季风变化的联系,认为郑和船队在起航点、候风点、分船点、合船点的选择上,都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变化的特点。葛云健、张忍顺的研究则从郑和船队出发返航的时间、航线和航速等方面,讨论了郑和下西洋对季风和洋流的利用。

16世纪以来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记录了他们在全球航海的历史,西方学者依靠这些资料,在海洋环境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挖掘东印度公司档案中亚洲海域的史料,特别是海洋环境资料,是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洋生物种群历史

中国古代对于海洋渔业的丰歉变化,是非常注意的。如《汉书·食货志》载宣帝时御史萧望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明代万历《绍兴府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说者曰:海民生理,半年生计在田,半年生计在海,故稻不收者,谓之田荒,鱼不收者,谓之海荒。”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海洋生物史的研究,主要由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完成。丘书院梳理了古书中记载的海洋动物生态;齐钟彦分类整理了古籍中各种贝类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及利用的记载;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组整理了南海诸岛动物的史料,最早的记录可上溯至2000年前。

◎海洋环境史:任重而道远

中国海洋历史的深入研究,使原先边疆与帝国核心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多少纠正了过去多以“大陆”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思路,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但在海洋环境史方面,从整体来看,研究者常陷入探究海洋环境自身的变化而不能自拔。如果研究者对历史时期温盐、洋流、大气环流、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等内容所知甚少,那么对于这些变化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冲击和影响,就更无暇顾及了。

在历史上,宽阔的海洋、无法逾越的洋流、风云变幻的海洋气象,构成了巨大的地理障碍,正如喜马拉雅山脉一样,阻碍着人们进入其他地理单元。海洋其实是比沙漠更加恶劣的区域。非但如此,它们还会经常发生剧烈变动。如洋流和季风的变动,有时会影响海上贸易,进而影响到港口和区域的兴衰起伏。虽然目前中国海洋环境史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极为薄弱,但基于中国悠久的典籍传统,未来它将和海洋历史共同重构新的历史体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评论 *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THE END
0.2022年济南市九年级一模历史复习:选择题部分39.唐太宗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的局面。史称这一局面为( )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故选:C。 40.下面呈现的一组唐代艺术品反映了唐朝( ) A.高超的手工技艺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社会经济D.广泛的中外交流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15862139199;;4a714=;4;;>70|mvon
1.精品解析: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历史试题郭沐若在发刊词中说:“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汉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亚洲各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史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和解释。……世界人民特别是追求解放的人民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便感到莫大的憧憬,他们想从这里求得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钥匙。然而在jvzquC41yy}/|}m0eun1|thv1:83@9;344ivvq
2.笃行其道——张海鹏先生与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胡乔木的发刊词是在张先生为其起草的抗战史学会成立贺信基础上“稍加调整”后形成,聂荣臻的题词为“研究抗日战争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他还专门请刘大年主持召开了一次《抗日战争研究》编委会会议,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办好刊物提出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张先生也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致读者》一文中指出,本刊致力于推动jvzquC41yy}/e|xp0et0otx|{1sluƒ~aom€z|pm142833;4v42833;79a7;85>670unuou
3.张海鹏|《抗日战争研究》创刊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建会三十周年,也是《抗日战争研究》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一会一刊为推进抗日战争研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鞭策。《抗日战争研究》第三期发表了王建朗会长的《回顾与前瞻:抗日战争研究三十年》,回眸三十年来的历程。在此特发张海鹏先生建会和创刊的jvzq<84lfu4dc|x0ep5og€zfv532;6331z32;6334;`7<<934=/uqyon
4.一个历史比较分析沈文钦科技人类学家沙伦•特拉维克(SharonTraweek)看来,“美国的人文学科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走出欧洲阴影的笼罩,这一过程迄今尚未完成”,美国在人文领域的非支配性地位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美国文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在美国大学的英语文学系被系统讲授,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历史系教师中还是以研究欧洲史的学者为主jvzquC41gri/u€z0gf{/ew4kphu03<<31863:7mvo
5.材料题汇编02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期末真题汇编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摘编自李喜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英两国互赠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13@960jznn
6.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1日至10月8日龙华网中国愿继续同东盟、同亚洲、同世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他最后表示,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印尼人民也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谋求民族崛起。中国和印尼两国有16亿人口,只要两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就将汇聚起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巨大力量,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共同谱写两国关系发展的崭新jvzq<84knqthj~f0u|tfy|3eqo5dqwygpv532;6/3251:8hqpvkovh7684>4::3jvo
7.西史辨|西史辨|董并生: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学基础(《欧洲文明史察疑【编者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近期推出《欧洲文明史察疑》(《西史辨》首卷)一书,针对西方中心论提出全面质疑;国庆前日,“西史辨”公众号刊布了发刊词,宣言以破除西方伪史为己任,传檄四海,昭告天下。此书发行及西史辨公号发刊词刊布之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2华诞之际,此书作为《西史辨》首卷,一问世就受到jvzq<84yyy4je}=:0eun1yfig1|jg€2rquz@kmB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