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主讲人宋念申。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等几所学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教授东亚史和全球史课程。
我的研究兴趣比较广泛,包括区域及全球史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边疆与民族、东亚史、城市、历史地理等等。
从区域和全球史的角度研究东亚,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我除了出版了一本近现代东亚边疆研究的著作(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发表若干相关论文外,还在美国长期从事东亚史入门课的教学。
在2018年的时候,我把一些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写成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小书——《发现东亚》,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东亚巨变500年》的音频课程,就脱胎于这本小书,当然,也加入了这几年一些新的思考。因此,我想在这个节目里,和大家一起系统地聊一聊东亚走向现代的问题。
关于“东亚”,我想讨论的话题是:东亚的含义是什么?它应该怎样被描述?近代以来的东亚格局,又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了解东亚的历史,来重新反思我们在世界中的身份和位置?
其实大多数生活在亚洲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亚洲这个概念是陌生的。我自己就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觉得亚洲跟我有什么关系。生长在北京,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经历过不少重大的庆祝活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1990年的北京亚洲运动会。这是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作为开幕式参演者之一,我当时多次参加彩排,一遍遍看着举着参赛国家和地区牌子的礼仪人员,鱼贯而入。主题歌《黑头发飘起来》,也一遍遍地烧脑:“黑头发飘起来飘起来,闪着光追着风流动着爱”。 那时我还是中学生,刚学了世界地理,我脑子里会闪出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以色列和土耳其,在地理课本上被算作亚洲国家,却从不参加亚运会呢?后来我才知道,有些国家地理上被归于亚洲,但在政治身份上并不认为自己是亚洲。
我们都知道“亚洲”指的是自己生活的这块大陆,但即便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属于亚洲,也恐怕很少有人有一种“我是亚洲人”的身份认同。
这一段时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冲突,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其中引起人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些媒体和政治人物,以突出“欧洲”身份的方式,来表达对战乱的哀叹:欧洲是文明的,和平的,很难想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70多年后,欧洲再度出现自相残杀的野蛮状况。且不论这个说法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否准确,这套话语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如果这种场面发生在亚洲或者非洲,才更符合想象,更好理解。
“亚洲”的身份,好像必须在对面镜子的照射下,才能够成立,这面镜子,有时是欧洲,有时是美国。
比如,亚洲人成为社会身份,好像也只有在美国的“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这个特定情境下才成立。在最近几年,在右翼政客和媒体的煽动下,美国社会再度出现了对华人的仇视和歧视,但在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背景下,似乎任何表达对“中国”的同情都是政治不正确的,这个时候,反对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只有包装在“反对歧视亚裔”的逻辑下,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在主流舆论之中。这个状况,凸显了族裔政治的荒谬性。
而美国身份政治中的亚洲裔,又是一个问题丛生的概念。一方面,亚裔的人口比例虽少,概念非常庞大,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都包括在内,有时还要加上太平洋岛屿居民,究竟谁能够代表这个亚裔呢?另一方面,在亚裔人口集中、竞争激烈的地方,又搞起了亚裔细分,为的是不让某一族群在分配“亚裔”这块身份蛋糕的时候,占去太大的比例……
也就是说,亚洲、亚洲人,只有在别人眼中,才成为一个共同体。这种类别的成立,其实没有太多学理支撑,更多时候是一种政治利益的驱使。亚洲内部,其实找不出欧洲那样的共性,也不像今天的非洲那样,在努力地塑造一个共同体的意识。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有什么必要,在今天讨论亚洲,反思东亚呢?这也是你可能会问我的问题,那就是既然我们知道不少中国的历史,也知道一些日本、朝鲜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还要了解东亚作为整体的历史?当某些概念、逻辑、理论与日常经验出现缝隙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的思考开始的地方。
“亚洲”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对这个概念如此习以为常,但在实践中却对它熟视无睹。比如我想请各位听众想一下,当您听到“亚洲”这个词,想到的是什么?
是一块大陆?这块大陆的形状是什么?它真的是一块相对完整独立的、由海洋包裹的大地吗?显然不是。
是一群人?这群人长的什么样子?所谓黄皮肤黑头发?就像1990年北京亚洲运动会的那首《黑头发飘起来》?可是从人种意义上说,亚洲人是极为多元、多样的,绝不是只有黄皮肤黑头发。哪怕就在中国,我们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也不是黄皮肤黑头发的。
是一些国家?我们想想亚洲大陆最大的国家是哪些?有人会说是中国,是印度……有没有人想到,其实在这片所谓大陆上,占地最大的那个国家,其实是俄罗斯?俄罗斯的亚洲部分,面积是1280万平方公里,远大于中国。可是我们谁把俄罗斯当做亚洲国家呢?俄罗斯自己也不自认为是亚洲国家。就算欧美国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俄罗斯是正经的欧洲,但欧美学界讨论亚洲的时候,也很少带上俄罗斯。
是文化传统?这就更复杂了,亚洲哪里有一种统一的、具备某种共性的文化呢?如果有,那也是欧洲人在最近四五百年中提到的所谓“东方”。但这个东方究竟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是文化性的,还是政治性的?它和西方的差异,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如果这个东方只是在和西方的比较中才成立,那它自身有任何主体性的意义吗?
当我们进行这样的追问的时候,我们当然不仅仅是在强调一些既定概念的无效性,而是在反思,这些概念,是如何植入到我们的思维框架中的。我也不是主张,大家要简单地否定一些既定概念和框架,而是要想,这些概念框架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权力关系。
从20世纪初开始,对亚洲的反思就在亚洲知识分子中开始了。从印度到日本,中国到新加坡,许许多多的思想者围绕亚洲与现代世界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国际关系等各个角度,尝试给出答案。
这门音频课,就是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东亚”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转发与分享|探寻东亚往事与世界格局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13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09-01 14:58
我也不是主张,大家要简单地否定一些既定概念和框架,而是要想,这些概念框架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权力关系。
09-01 14:58
是文化传统?这就更复杂了,亚洲哪里有一种统一的、具备某种共性的文化呢?如果有,那也是欧洲人在最近四五百年中提到的所谓“东方”
09-01 14:55
当某些概念、逻辑、理论与日常经验出现缝隙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的思考开始的地方。
09-01 14:54
“亚洲”的身份,好像必须在对面镜子的照射下,才能够成立,这面镜子,有时是欧洲,有时是美国。
09-01 14:49
其实大多数生活在亚洲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亚洲这个概念是陌生的
09-01 14:48
关于“东亚”,我想讨论的话题是:东亚的含义是什么?它应该怎样被描述?近代以来的东亚格局,又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了解东亚的历史,来重新反思我们在世界中的身份和位置?
03-10 12:52
我们自己对亚洲确实习以为常,不知道跟周围的关系,接下来好好听听老师的课程~
03-04 11:18
“亚洲”的身份,好像必须在对面镜子的照射下,才能够成立,这面镜子,有时是欧洲,有时是美国。亚洲的发展,其实还是慢于西方国家
02-17 07:59
篇头音乐很好听
02-10 19:01
当某些概念、逻辑、理论与日常经验出现缝隙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的思考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