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中国一次考古发现,让专家怀疑,欧洲历史可能被篡改匈奴文物

50年前,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地区发掘出了两千年前的文物。而这堆文物,不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花雕图案来看,居然和远在欧洲的西方文化极其相似。

这一项发现,震惊了半个欧洲。因为这些文物足以证明,欧洲的历史,可能遭到篡改。

那么,这一堆从内蒙古出土的文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这些文物,能够影响到欧洲人的历史呢?

50年前内蒙古的考古,让欧洲的历史被怀疑

这个故事还要从1972年说起。在内蒙古地区的阿鲁柴登毛乌索草原,当地的政府接到居民的求助。这个居民声称,自己在一处沙丘下面,发现了一些古老的金银铜器。

到达现场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沙丘下面,却如居民所言,埋藏着许多金银和铜器,形状各异,还有不少的陶片和兽骨,看起来年代久远。

随着挖掘的深入,出土的文物让所有人大开眼界。这处沙丘遗址,是匈奴人的墓葬,里面埋藏的多是金银器具,而且朝代跨度大,不仅有战国时期的,还有汉代的。

这里面的文物,也都是匈奴族的遗物。不仅有匈奴武将会佩戴的金牌匾,还有用来驯服野兽的项圈。这一带,想必是古代匈奴族的盘踞之地。

随着对出土文物的发掘工作,考古专家们却有了另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匈奴族的器具,竟然与欧洲的工艺技术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例如,考古学家从一口敞开的棺材里面,发现了一件做工精美的头饰。这个头饰的顶部是一只雕镂的雄鹰,下半部是半球体的底座。

重点是这件饰品的花纹图案,不仅精密对称,而且错落有致,很符合古代欧洲的雕塑风格,以及雕刻的手法,不论是深浅度还是长短度,都近似欧洲的工艺习惯。

尤其是这个头饰上镶嵌的宝石,是古欧洲贵族们才会用到的一种装饰方法。

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表明,这些匈奴的文物和欧洲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考古结果也传到了欧洲那边,他们也开始疑惑,这只是一个历史的巧合,还是说现在的欧洲人,就是古代匈奴人的后代呢。

入侵欧洲的匈奴人,会是欧洲人的祖先吗

匈奴,是古代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极具侵略性。自春秋以来,匈奴族便频频冒犯中原地区,为了争夺资源时常爆发战争。

后来,随着秦始皇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抵御匈奴,匈奴们开始不敌中原。

之后匈奴又分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的单于与中原地区多次和亲,在西汉时就归附了朝廷;而北匈奴在于西汉的战争中,屡屡战败,放弃了征服南方的野心。

北部是一片荒漠,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资源,他们只好离开蒙古高原,向西边迁徙。

咸海的另一边,正是欧洲大陆。匈奴不愧是极为好战的民族,在一路的迁徙征战中,越发剽悍,几乎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

根据欧洲史书记载,公元374年,一只来自东边的强悍的骑兵部队,以所向披靡之姿蹂躏了半个欧洲大陆。

彼时,日渐衰微的东罗马帝国,为了守卫帝国的疆土,派出精锐部队顽强抵抗,然而却不敌这一支骑在马背上的强悍军队。

东罗马帝国在这一仗仓皇挫败后,国家实力开始一蹶不振。而这支被欧洲史书称为“匈人”的外族部队,在欧洲大陆上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定居于此。

我们通过对比两大洲的史书可以发现,匈奴在亚洲的西征的记载没有之后,匈人就踏上了欧洲大陆。

虽然,匈奴与匈人,仅有一字之差,那么这两个称呼是否就是历史上的同一拨人呢。

如果是的话,那么是否就证明,欧洲某些国家的祖辈,就是曾经西征的匈奴一族呢。

匈奴与匈人,欧洲的历史是否被篡改

关于史书上记载的匈奴与匈人是否为同一拨人,在早期有许多学者持赞同看法。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首先将德氏观点写入个人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在书中肯定了匈奴匈人“同名同源”的说法,并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后来章太炎、梁启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提到匈奴西迁的历史,认为欧洲历史上的匈人即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随着对历史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有人发现,匈奴西迁一事从亚洲史书中消失是公元二世纪,而匈人出现在欧洲是公元三世纪。

这说明,匈奴在亚洲的消失,与匈人在欧洲的出现,并不是“无缝衔接”,这中间其实有一段“空白的一百年”。

另外,匈奴和匈人在外貌、语言和文化上都有着天囊之别。虽然血缘的融合能够淡化种族差距,但是史书并没记载匈人一开始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匈人与匈奴的关系,直接引发了欧洲部分国家的身世之谜。

有学者认为,公元三世纪,匈人征服了古罗马,并建立了匈帝国,即是匈牙利的前身。因此,他们猜测匈牙利人的祖先可能是东方游牧民族,即匈奴或者突厥。

但是匈牙利政府否认了这种说法,他们坚持自己的先辈是来自北欧的某个游牧民族,是“纯正”的欧洲血统。

尽管双方都各执一词,可这一次来自内蒙古的考古发现,或许可以证明匈奴确实西迁到了欧洲地带。

THE END
0.韩国汉文史料《韩国史书丛刊(全四册)》(包括《海东绎史》《汇纂丽史作者:不详 出版社:骊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00-00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1986-00-00 版次:1 ,购买韩国汉文史料《韩国史书丛刊(全四册)》(包括《海东绎史》《汇纂丽史》等)(在韩)等历史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jvzquC41dqul0ttpih€/exr157=878<::8>829>1
1.葛兆光:“蒙古时代”之后,东部亚洲海域成了一个历史世界第二,从贸易史看“东部亚洲海域”。14世纪下半叶起,由于明朝之初实行海禁政策,但允许有大明王朝颁给勘合的船只往来,这鼓励了东海南海各国借由所谓“朝贡”名义进行海上贸易。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六年(1383)开始,“始给暹罗国(勘合),以后兼及诸国,每国勘合二百道”,包括暹罗、日本、占城、爪哇、满剌加、真腊、苏禄jvzquC41iwuywn3khgth0lto1e59JtPIVh}Qn€
2.柳亚子校对史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柳亚子目睹时艰,忧愤交集,遂埋头于《南明史》的著述。他在黎里故乡时,长期征集、搜购书藉、文献,上海的钱杏村(阿英)先生又替他弄到南明史料数百种,更从郑振铎先生处,借到《南疆逸史》56卷足本,故手中有足够资料。1939年3月,柳亚子写就《南明纪年史纲》(即《南明史纲》)初稿四卷,并附《南明历日表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3:87216>49B<:4a723A;83;>:0|mvon
3.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乐学轨范》电子在亚洲的历史文献中,中国的史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 了甲骨文,春秋战国便有了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 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 马迁首创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jvzquC41dnuh0lxfp0tfv8|kpfoz1jwvkerf1mjvckrt1::788>:
4.亚洲学院教师参与的中老经典著作互译项目首批成果新书发布会成功2023年2月24日,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日,“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老经典著作互译项目首批成果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教育出版社引进、亚洲学院老挝语教研室陆蕴联教授、李小元副教授和陆慧玲老师翻译的三部作品《凯山·丰威汉主席的生平和革命事业》《两姐妹》《昆布jvzquC41cuobp7ghuw4ff~3ep1oohx4328<04;8:0jzn
5.金铭史诗:一场颠覆商王朝命运的战争|蘇富比亚洲艺术周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朝代,今所发现的商代文字主要为甲骨文以及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史记》或《竹书纪年》等一些后世编著的史书文献相比,这些上古文字可以为后人们提供最为直接的史学资料,可谓价值无量。而在这些商代文字当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记录有重要历史性大事件的一类,王朝的更迭、天命的jvzq<84pgyy/|qzqmggsv|3eqo5ivvq142822<5:14::6=70jvsm
6.会议综述|第十一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综述2022年6月23日至7月1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李嘉诚基金项目合作举办的第十一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成功举办。受疫情影响,本次研修班采用了全程线上的模式举行。 jvzquC41kcnt0ozfcp4ff~3ep1oohx4323603=760jzn
7.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西亚是亚洲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开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文明,对于亚非欧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西亚地区文明的发展也是这个地区人类互相交往不断加深的结果,仅仅从西亚地区来看,这里的人们在古代就有了密切的交往,形成了绵延不绝、错综复杂的关系史。jvzquC41pg}t0ypw0gjv0ls1ovhepn|1e:687c;fggen;2h9g83>75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