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鼎与中国农史

万国鼎是我国农史学科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在他亲手建立的“祖国农业遗产资料馆”里,一排排书柜整整齐齐摆放着613册、共计44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专辑,这是万国鼎历经40多年艰辛与同仁们在全国各地收集起来再通过分门别类汇集成册的,供后世学者查阅与研究。

万国鼎(1897-1963年),江苏常州武进人,家境普通,19岁报考了当时录取要求极为苛刻的金陵大学农林科。在校期间,万国鼎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学生自治会主席,同时还兼任学校《金陵光》的编辑,尽显写作才能。

23岁大学毕业后,万国鼎旋即留校任助教,从事蚕桑教学与研究推广工作。令人惊讶的是,早在入校前,18岁的万国鼎就已经参与了《制丝》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万国鼎“著书目录”一栏里赫然写着:《制丝》教科书(郑群疆编,万国鼎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编写教科书确实是万国鼎的强项,仅27岁那一年,他就单独编写并出版了系列教科书,如:《中国蚕业概况》《新学制农业教科书》1至4册等。

万国鼎年轻时立有宏愿:奋斗10年,完成一部能够真正反映中国几千年农业发展、农业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技术进步的《中国农业史》。他的初步打算是,通过讲授中国农史课程,“积累讲稿,并先拟就各小问题,分别撰考数十篇至数百篇,积以十年,然后贯而通之,以成一整个之《中国农业史》”。关于全书结构体例,万国鼎决定采用欧美国家通行的研究范式,以求中西方至少在结构体例上是统一的。为此,1927年,30岁的万国鼎翻译了《欧美农业史》,目的在于通过翻译,进一步了解并熟悉西方国家在同类作品中所采用的结构体例。最后,不是10年,而是历时23年,他终于在1960年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农业史》。后人对这部书的评价是:这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生产史与农业技术史专著,是中国农史系列研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与日本著名学者天野元之助教授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专著中都大段地引用《中国农业史》的相关内容,足见两位著名的外国学者对万国鼎的学术尊重与学术采信。

万国鼎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生使命则是建立“祖国农业遗产资料馆”。万国鼎为什么要穷尽一生编写书稿《中国农业史》与建立“祖国农业遗产资料馆”这两项伟大的事业呢?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中国在1850年及之前的2000年这一漫长的时间段里,经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明清时期是最高峰。数据显示,1820年中国的GDP约占世界总量的32%,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当时中国的主体经济就是农业经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万国鼎意识到收集和整理祖国丰富的农学遗产这个重大使命已历史性地落在了自己肩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自觉扛起责任。1949年前,万国鼎与他的助手一共辑录了3600多万字的各类农史资料,分类整理成456册;1949年后,一共辑录了1540多万字的各类农史资料,分类整理成157册。总计613册,4200余万字。1958年6月中旬,李约瑟与万国鼎在今天的南京农业大学亲切交谈,赞赏万国鼎的这一伟业,指出这613册中国农史资料为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已决定向新华书店全套订购并托运回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还强调,中国国内其他学科都没能做到像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这样把所有有关文献资料梳理一遍。《人民日报》也做了专门报道,盛赞中国农史界完成了一项规模浩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农业遗产整理工程。

1932年,万国鼎受邀给蒋介石及一众高官讲课,主要内容一是中国土地问题,二是中外土地制度问题。原来,万国鼎前不久完成了一部专著《中国田制史》,浩浩数十万字,在中美两国间教授传阅,口碑甚好,有教授向蒋介石力荐,故应邀讲学。

《中国田制史》,这是一部为落实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专著,更是一部为普天之下无地或少地农民紧急呼吁尽快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倡议书。书中从上古写到元代,历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田亩制度与田赋制度,着重介绍了北魏孝文帝开创的“均田制”,突显了“均田制”的好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了份额相同的土地,从此埋头生产,粮食多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自然有了保障,国库充盈,社会不再动荡。言外之意,呼之欲出。从后来的结果看,蒋介石听进去了,一是万国鼎不久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兼专员;二是蒋介石败退至台湾后,落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期权的方式,即30年后连本带息偿还的方式买下所有地主的多余土地,分给缺地与无地的农民,由此稳定了地方政权。

万国鼎原本可以就此步入仕途,但他志不在此。以后的日子里,他在做学问的同时,时时刻刻关注着中国农民及其命运。当他看到共产党人真心实意要实现“耕者有其田”时,万国鼎的立场逐渐发生变化。从1944年至1948年,万国鼎就土地问题在海内外发表了10多篇文章,,并最终站到了共产党的一边。这里列出其最有影响的作品:《土地改革运动之必然发生及其成败利钝》《土地公有与耕者有其田》《国共之间的土地改革问题》《从学术立场谈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与官僚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万国鼎担任河南农学院教授,后调回南京农学院担任教授,负责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

THE END
0.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1955 年 4 月,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小组在北京召开“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与会代表提出要成立研究机构、开展农史研究。同年 7 月,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业办公室、农业部等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万国鼎任主任。同一时期,西北农学院 、华南jvzq<84yyy4xpjxv0eun1j4ukzobpp4424702<8316>:47mvon
1.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其杰出代表是万国鼎。万国鼎从192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农业图书部(1932年改组为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起,开始着手系统收集整理农业历史资料,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3700多万字。为了提供研究中国农业史参照,万氏还翻译的格拉斯的《欧美农业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从二十年代末开始,jvzq<84fci4hujz0gf{/ew4kphu039;41383:7mvo
2.韩昇:韩国磐: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开拓奠基者20世纪30年代,陶希圣等一批学者从社会史角度进行研究,颇具影响,却因时局剧变而中断;经济学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生了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傅筑夫等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历史学家则从历史角度提供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如全汉昇、万国鼎等学者的研究。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学界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据以分析古代jvzquC41yy}/crxkzkgoi7hqo1jbvj4359<687mvon
3.2023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jvzq<84o0;>6m|3eqo5tjx|136:4293jvor
4.陈明6.《从<齐民要术>中的农谚看北魏农业文明》,《农业考古》2015年第6期,第一作者; 7.《万国鼎先生:中国农史事业的开创者》,《自然科学史研究》2017年第2期,第二作者。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美洲经济作物在中国的流动及其历史刻度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2021年,主持; jvzquC41kcyiu7syw0kew7hp1ktgq86226528::0jvs
5.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jvzquC41|wpvcw3zmy4dqv4vjgsbvrhnkuz03@uv5:=7e}6358?o5:73874ivvq
6.发展学院2024年招收科学技术史博士后(在职)研究人员通知1955年7月,经农业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以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和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专业研究学术机构,由万国鼎先生担任首任主任,2001年更名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以发扬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扎实推进农业史基础研究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实践应用的创造性转化,拓宽jvzquC41yy}/;:gqujo/pny1rqyufxhvqt5hcx}kcq532;9127881:=6:76/j}rn
7.大题04特点特征类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 陈旉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jvzquC41yy}/|}m0eun1|thv1;269524;4ivvq
8.中华文明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jvzquC41|wpvcw3|zny/exr1Urkdkjq1UrkdkjqOkpmDk_ngy0gtrDMg{C&G=*D:'GE'N:':F+9G.J8';<&:@*G8'?9'AJ
9.中国历史纪年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历史大事纪年》编写组 出版社:[出版社不详] 出版年:1978 作者:方诗铭 ISBN:9787545807264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2013 作者:万国鼎 ISBN:7101042767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78 中国历史纪年表 作者:方诗铭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80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55:;5hc;28nhge4=1fm8:7d995:kg:76
10.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70周年——万国鼎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70周年——万国鼎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一”之“精耕细作与传统地权市场”讲座 2025年5月24日下午14点30分,南京农业大学逸夫楼6041教室座无虚席,迎来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70周年——万国鼎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重磅讲座“精耕细作与传统地权市场”。本次讲座由教育部“jvzquC41zt}/psfw0gjv0ls1kplp1:5;31945<3jvo
11.2024年11月15日历史上的今天大事件早读历史上的今天11月15日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归西 1918年11月15日 “两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出生 1939年11月15日 中日桂南大战展开 1952年11月15日 中央政府决定改变大行政区政府设置 1963年11月15日 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创始人之一万国鼎逝世 1970年11月15日 “铁人”王进喜逝世 jvzquC41dnuh0lxfp0tfv87523e8;=997:<0c{ykenk0fnyckny03=89:5?99
12.“全球视野下的农业起源、历史进路与传播影响”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本暑期学校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点,学科点前身为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其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金陵大学农史研究室。1955年7月,经农业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个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级研究机构,2001年更名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点于jvzq<84yyy4jejh0gf{/ew4kphu039=314?2;7mvo
13.冻国栋:二十世纪唐代商业史研究述评1990,题为《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1)、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1991)、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陕西人民1978)、宋肃《唐代长安之研究》(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张永禄《唐都长安》(西北大学1987)等人的研究或论著具有一定的代表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24?8:36:0
14.杜新豪[9]杜新豪、王申奥.中国古代葱的栽培与利用史考.古今农业.2022(4):37-44。 [10]杜新豪.课晴问雨: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研究.史林.2021(4):43-52。(《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 jvzquC41yy}/kqsu0ci/ew4uqwxdgmg1ep5jjwxgzrusv872376:1}72376:4Ad66577:?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