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甘阳侯旭东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ISBN:978-7-108-06811-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11月

* * *

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

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杨念群

八位一线中国史学者,在多年坚实研究的基础上,用大历史的脉络和核心问题群,联袂为普通读者勾连起一部视角多元、观点新颖、清通可读的简明中国通史。

主编介绍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中国史”通识课程讲稿。

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和杨念群等八位学者,依次对中国大的历史时期与核心王朝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点进行综括性的脉络梳理和问题分析。

每一时段的解析视角和关注点各不相同,或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或侧重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每位作者对各自领域都有多年的研究积累,本书既呈现了不同作者的研究特色和讲课风格,又贯穿了中国大历史的总体进程和当下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实为普通读者了解或研读中国史不可多得的高端通识读本。

内文展示

丨甘阳

《新雅中国史八讲》脱胎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一门3学分的本科生通识课。这门名为“阅读中国文明”的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的阅读、写作、讨论,另一部分则是八次中国史的专家讲座(即本书的八讲)。说来有趣,正式选修此课亦即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阅读、写作、讨论的同学只有一个小班,但每次讲座的受惠者则是多达数百人的听众。至今仍记得2018年4月至6月,每周四晚上清华大学可容600人的最大讲堂人满为患的情景,堪称清华园的一道风景。

我一直希望,中国史,或中国文明史,应该成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最基本核心课程。这个想法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但操作起来却甚难。目前即使中国最好的大学例如清华、北大、复旦等,通识教育课的学分只有12个左右,亦即本科期间一共四五门通识课,一般情况下非历史系的本科生整个本科期间至多会选一门中国史的课。因此,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我们必须问,如果一个中国大学生整个本科期间只有一门中国史的课,这个课应该上什么,怎么上?理想状态下,所有中国大学生在本科期间至少应该修过一门中国文明史,但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国大学中,大多数非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很可能四年本科期间从未修过任何一门中国史或中国文明史的课。至少现在,不仅理工科院系,而且社会科学的院系例如法学院和经济学院等,从不认为中国史应该成为他们院系学生的必修课。这实际上表明,中国文明史在中国大学并没有地位,不亦悲乎?

2017年我全职任新雅书院院长后,常和历史系侯旭东教授等商量如何为新雅学生开设“阅读中国文明”课的问题。我希望这门课能达到两个要求,一是涵盖整个中国史而非断代史,二是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只是中国史学界的著述,而且包括域外例如日本和西方学界对中国文明史的研究,我觉得这在全球化时代尤为必要。但如此,这门课必然阅读量要求甚大,课程压力会很大。2018年春季学期,我为新雅书院内设本科交叉专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开研讨课,终于下决心来尝试这样一门“阅读中国文明”的课程,因为这个交叉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社会科学作为他们的专业方向,而我认为中国的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史为基础,否则大家叫了很多年的所谓“社会科学中国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反复考虑后,我决定把日本史学界在21世纪初出版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十种列为必读材料,以与中国史学界的论述对照阅读,同时邀请国内史学名家做系列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史学前沿。幸运的是,我这个有点疯狂的想法得到了史学界侯旭东教授和刘志伟教授的大力支持,侯旭东教授与我一起策划了八次系列讲座,刘志伟教授则应我邀请和我共同主持了每周一次的学生研讨课。我认为,单听讲座固然也可获益,但对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仍在引导他们自己去读书思考,因此有大量阅读、写作、讨论的课程安排与讲座相结合才是最可取的方式。现将当时的课程进度安排原样保存如下:

“阅读中国文明”

主持:甘阳教授、刘志伟教授

本研讨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阅读中国文明”的问题,从而自觉地培养“文明史”的问题意识与历史视野。在全球化时代,“阅读中国文明”的方式必然是多元的,这些对中国文明的不同阅读和解释之间既有互补长短的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深刻的分歧,从而有解释学意义上所谓“解释的冲突”的问题。“解释的冲突”往往是刺激思想学术生长发展的因缘。本研讨课在短短八周时间内,将比较集中地阅读日本史学界对“中国文明”的阅读和解释,具体将以日本讲谈社在21世纪初出版的“中国的历史”丛书十种及其他论文专著作为必读材料,以与中国的史学研究相对照,同时邀请八位中国史学界的代表性中国学者与同学们分享他们各自在中国史研究领域的研究心得与研究方法,希望使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学界与日本学界在“阅读中国文明”方面的异同,以开阔学生“阅读中国文明”的视野。学生应在讲座前自己检索八位中国历史学家的主要论著作为基本阅读。

本研讨课的另一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大量阅读的能力。精读与泛读缺一不可,新雅书院多数课程以精读为主,本课程则更强调泛读即大量阅读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达到每周阅读500-800页以上的阅读速度。

考查方式:六次课堂讨论(周二上午),六篇读书报告(每篇2000-3000字),占60%;期末论文(5000字),占40%。

二 进度安排

导论:“如何阅读中国文明”

课前必读:

张光直:《美术、祭祀与神话》后记《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巴特菲尔德:《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第12章《中国,“中国”及“中国人”》,第13章《环境史》,第14章《地图,地理研究和地方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附录《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中华书局,1996年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主讲:孙庆伟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课前必读: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奠基时代:秦汉

5月8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课前必读:

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载《近观中古史:侯旭东自选集》,中西书局,2015年

参考阅读: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李峰:《西周的政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罗泰:《宗子维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ed. Michael Loewe, Edward Shaughnessy, 1999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

罗维:《宇宙·神谕与人伦:中国古典信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5月15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课前必读:

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可参考选读《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中村圭尔《六朝贵族制论》部分,明文书局,1996年

选读: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书局,2011年;《唐长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载《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田余庆:《释“王与马共天下”》,载《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长孺:《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川胜义雄:《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与军事基础的问题关联》,载《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新近学术发展可参考:

侯旭东:《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仇鹿鸣:《陈寅恪范式及其挑战——以魏晋之际政治史研究为中心》,载《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年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载《人群·聚落·地域: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孙正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文史哲》2016年第1期

魏斌:《山中的六朝史》,《文史哲》2017年第4期

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时代变奏:大唐鼎盛与衰颓

5月22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课前必读:

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论韩愈》,载《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选读: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转型时代:两宋政治文化

5月29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课前必读:

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邓小南:《祖宗之法》“序引”,第五、六章,结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文史哲》2005年第5期

选读: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中国近代史”部分,九州出版社,2018年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大中国”的形成:从蒙古帝国到元王朝

6月5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课前必读: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上册前三篇和最后一篇,下册2—6篇,中华书局,2007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第六章《元中期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参考阅读: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元代部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

6月12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课前必读:

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历史研究》

2000年第3期;《标准化还是正统化:从民间信仰与礼仪看中国文化》,《历史人类学学刊》第6卷第1-2期合刊

参考阅读: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梁方仲:《梁方仲文集》,着重读以下几篇:“导论”、《一条鞭法》、《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后记)、《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全汉昇:《明代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7年

“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6月19日上午,课堂讨论

主讲: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课前必读:

内藤湖南:《清朝史通论》第一至第五章,平凡社,1993年;《清朝衰亡论》第一、二章,弘递馆,1912年(参考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上编必读,下编选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罗友枝、何炳棣、柯娇燕、欧立德、盖博坚、岸本美绪所写六篇必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欧立德:《乾隆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殊方未远》中汪荣祖与姚大力论战,第270-375页,中华书局,2016年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十五卷第二期萧凤霞、定宜庄、何翠萍、

《殊方未远》中罗新、杉山正明、张帆所写三篇,以及全书最后昝涛的《奥斯曼帝国崩溃了,中国却没有》一文 ,中华书局,2016年

甘阳:《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载《文明·国家·大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三 学生必备书目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3年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2004年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十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九州出版社,2018年

宫崎市定:《中国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此地暂不备列,学生应在八周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书目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环节。课程结束前将交流每位同学的阅读书目。学生须知:所有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值此《新雅中国史八讲》付梓之时,我要特别感谢参加研讨课的所有新雅同学,由于这个研讨课每周都要交作业并做课堂报告,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谓相当辛苦,但他们作业的认真也常常得到刘志伟教授的高度赞扬(其中一位已决定以史学为业,跟随沈卫荣教授研究藏学)。感谢侯旭东教授和刘志伟教授助我成此心愿,感谢孙庆伟教授、阎步克教授、张国刚教授、邓小南教授、姚大力教授和杨念群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给学生上课,而且还把讲课录音整理润色成书稿,孙庆伟教授更是为了全书体例统一起见,重新撰写了文章。此外,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陈韵青,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四维、卜司晨,以及我的科研助理杨起予等担任助教对本课程助益良多,一并致谢。最后,愿不久的将来,“中国文明史”能成为所有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THE END
0.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1955 年 4 月,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小组在北京召开“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与会代表提出要成立研究机构、开展农史研究。同年 7 月,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业办公室、农业部等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万国鼎任主任。同一时期,西北农学院 、华南jvzq<84yyy4xpjxv0eun1j4ukzobpp4424702<8316>:47mvon
1.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其杰出代表是万国鼎。万国鼎从192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农业图书部(1932年改组为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起,开始着手系统收集整理农业历史资料,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3700多万字。为了提供研究中国农业史参照,万氏还翻译的格拉斯的《欧美农业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从二十年代末开始,jvzq<84fci4hujz0gf{/ew4kphu039;41383:7mvo
2.韩昇:韩国磐: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开拓奠基者20世纪30年代,陶希圣等一批学者从社会史角度进行研究,颇具影响,却因时局剧变而中断;经济学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生了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傅筑夫等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历史学家则从历史角度提供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如全汉昇、万国鼎等学者的研究。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学界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据以分析古代jvzquC41yy}/crxkzkgoi7hqo1jbvj4359<687mvon
3.2023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jvzq<84o0;>6m|3eqo5tjx|136:4293jvor
4.陈明6.《从<齐民要术>中的农谚看北魏农业文明》,《农业考古》2015年第6期,第一作者; 7.《万国鼎先生:中国农史事业的开创者》,《自然科学史研究》2017年第2期,第二作者。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美洲经济作物在中国的流动及其历史刻度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2021年,主持; jvzquC41kcyiu7syw0kew7hp1ktgq86226528::0jvs
5.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jvzquC41|wpvcw3zmy4dqv4vjgsbvrhnkuz03@uv5:=7e}6358?o5:73874ivvq
6.发展学院2024年招收科学技术史博士后(在职)研究人员通知1955年7月,经农业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以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和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专业研究学术机构,由万国鼎先生担任首任主任,2001年更名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以发扬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扎实推进农业史基础研究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实践应用的创造性转化,拓宽jvzquC41yy}/;:gqujo/pny1rqyufxhvqt5hcx}kcq532;9127881:=6:76/j}rn
7.大题04特点特征类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 陈旉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jvzquC41yy}/|}m0eun1|thv1;269524;4ivvq
8.中华文明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jvzquC41|wpvcw3|zny/exr1Urkdkjq1UrkdkjqOkpmDk_ngy0gtrDMg{C&G=*D:'GE'N:':F+9G.J8';<&:@*G8'?9'AJ
9.中国历史纪年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历史大事纪年》编写组 出版社:[出版社不详] 出版年:1978 作者:方诗铭 ISBN:9787545807264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2013 作者:万国鼎 ISBN:7101042767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78 中国历史纪年表 作者:方诗铭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80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55:;5hc;28nhge4=1fm8:7d995:kg:76
10.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70周年——万国鼎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70周年——万国鼎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一”之“精耕细作与传统地权市场”讲座 2025年5月24日下午14点30分,南京农业大学逸夫楼6041教室座无虚席,迎来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70周年——万国鼎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重磅讲座“精耕细作与传统地权市场”。本次讲座由教育部“jvzquC41zt}/psfw0gjv0ls1kplp1:5;31945<3jvo
11.2024年11月15日历史上的今天大事件早读历史上的今天11月15日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归西 1918年11月15日 “两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出生 1939年11月15日 中日桂南大战展开 1952年11月15日 中央政府决定改变大行政区政府设置 1963年11月15日 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创始人之一万国鼎逝世 1970年11月15日 “铁人”王进喜逝世 jvzquC41dnuh0lxfp0tfv87523e8;=997:<0c{ykenk0fnyckny03=89:5?99
12.“全球视野下的农业起源、历史进路与传播影响”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本暑期学校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点,学科点前身为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其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金陵大学农史研究室。1955年7月,经农业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个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级研究机构,2001年更名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点于jvzq<84yyy4jejh0gf{/ew4kphu039=314?2;7mvo
13.冻国栋:二十世纪唐代商业史研究述评1990,题为《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1)、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1991)、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陕西人民1978)、宋肃《唐代长安之研究》(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张永禄《唐都长安》(西北大学1987)等人的研究或论著具有一定的代表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24?8:36:0
14.杜新豪[9]杜新豪、王申奥.中国古代葱的栽培与利用史考.古今农业.2022(4):37-44。 [10]杜新豪.课晴问雨: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农业占候研究.史林.2021(4):43-52。(《历史与社会文摘》2021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 jvzquC41yy}/kqsu0ci/ew4uqwxdgmg1ep5jjwxgzrusv872376:1}72376:4Ad66577:?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