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89版《辞海》,后面的2345-2406页共62页,附有《中国历史纪年表》,从公元前84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前后共2790年,读一下,有助于对中国历史的进一步了解。作为工具,查阅古代年号与公元年号的对照也比较方便。
本篇为资料篇。不是电子版,采用数码相机翻拍方式,故表格有微量变形。
共有十五个纪年表和三个附表
注意说明(红线)中各种符号的含义:干支即六十一甲子,每六十年干支轮转一周。
表格的排版分三种形式:按年份单页双排、单页单排、双页单排。
这是单页双排、单页单排。
双排一页最多可列百年左右,单排一页最多可列50年多,
在国家分裂状态,由于要并列许多小国,内容比较复杂,需要采用双页并列排的形式,上页年代列左边,下页年代列右边(干支只在左边)。查阅起来比较复杂(书中在同一版面)。
这是《辞海》双页单排的情况,都是从同一年起的顺序,本文采取双页分别翻拍,左页、右页上下形式,每次两页最多50年左右,查阅相对比较麻烦些。
每表前插入中国历史地图(现代人画的,不是古人画的)。
周、春秋时期
(一)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公元前841-476年前后共366年,周王,诸侯:主要的十二个,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郑:从公元前906年起)。
注:《史记》从公元前477年起,
一般从公元前770年起(周平王)为春秋时期开始。
从公元前585年起,吴国出现,为第十三诸侯。
战国时期
(二)战国纪年表,公元前475-221年共255年,先是周王和六国:秦、赵、楚、燕、齐、晋。实际鲁、宋、卫、郑在战国初还在,不列入,从略。表中越也不列入。
魏从公元前445年起,韩从公元前424年起(晋灭于公元前369年),田齐从公元前410年起(齐灭于公元前379年)
接着是周王和七国:秦、魏、韩、赵、楚、燕、(田)齐。周王结束于公元前256年。
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秦灭了六国。
秦时期
(三)秦纪年表,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代亡于公元前206年,前后共16年
汉时期
(四)汉纪年表,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注意:不是数学,历史上没有公元0年,公元前1年后面,就是公元后1年。
公元8年(西)汉结束,王莽建“新”
东汉从公元25年始,
三国时期
(五)三国纪年表,三国公元220-280年共61年,魏(220-265年)、蜀(221-263)、吴(222-280)。
晋朝公元265年始。
晋十六国时期
(六)晋及十六国纪年表
此表公元281-420年,共140年。
晋,割据政权:成(汉303-)、汉(前赵304-),至公元316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退至江南为东晋(317-)。北方有前凉(317-)等
十六国时期,采用双页,此双页为从319-369年共51年,有东晋、成(汉)、汉(前赵-329)、前凉、冉魏(350-352)、前秦(350-)、后赵(319-351)、代(338-)、前燕(337-)等。
此双页:从370-411年共42年,有东晋、前秦、前凉(-376),代(-376),后燕(384-407)北燕(409-)、前燕(-370)、后凉(386-403)、北魏(386-)、北凉(395-)、西燕(384-394)、后秦(384-)、南凉(397-)、南燕(398-),夏(407-)
此双页:从412-420年共9年,有东晋、北魏、北凉、西凉、北燕、西秦、夏、南凉、(-416)、后秦(-417)
南北朝时期
(七)南北朝纪年表
此表420-589年共170年。
此双页:从420-460年共41年,有宋、北魏、北凉、西凉(-437)、北燕(-436)、西秦(-431)、夏(-431)
此双页:从461-509年共49年,有宋(-479)、南齐(479-502)、梁(502-)、北魏、柔然(464-)
此双页:从510-554年共45年,有梁、北魏(-534)、西魏(535-)、东魏(534-550)、北齐(550-)、柔然(-520)、高昌(531-),
此双页:从555-589年共35年,有梁(-557)、陈(557-589)、西魏(-556)、北周(557-581)、隋(581-)、北齐(-577)、后梁(555-587)、高昌,
隋时期
(八)隋纪年表
此表589-618年共30年(注意:第三、四页是双页),有隋、高昌,隋末的起义割据政权。
唐时期
(九)唐纪年表
此表618-907年共290年
此双页:从618-648年共31年,有唐、隋(-619)、高昌(-640)及隋末的几个起义割据政权。
唐太宗贞观时期。
盛唐时期,从649-784年共136年,唐(649-684)、周(武则天685-704),唐(704-);渤海(698-)、南诏(748-)、燕(安禄山756-763),
晚唐时期,从785-907年共123年,唐、渤海、南诏、土蕃(815-838)
五代十国时期
北方为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先后分为十个小国。
(十)五代十国纪年表
此表907-960年共54年
此双页:从907-935年共29年,有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吴(907-)、吴越(907-)、前蜀(907-925),后蜀(934-)、闽(909-)、南汉(917-)、荆南(南平924-)、燕(911-913)、楚(927-)、契丹(即辽907-)、南诏、渤海、于阗(912-)、东丹(926-936),
此双页,从936-960年共25年,有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吴(-937)、南唐(937-)、吴越、后蜀、闽、南汉、荆南(南平)、楚(-951)、契丹、南诏(-937)、大理(937-)、于阗
宋、辽、金时期
(十一)宋、辽、金纪年表
此表960-1279年共320年。
此双页:从960-968年共9年,有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960-)、南唐、吴越、北汉、南汉、后蜀(-965)、荆南(南平-963)、辽(契丹)、大理,
此双页:从969-1025年共57年,有北宋、辽、大理、南唐(-975)、吴越(-978)、北汉(-979)、南汉(-971)
此双页:从1026-1080年共55年,有北宋、辽、大理、西夏(1032-)
此双页:从1081-1132年共52年,有北宋(-1126)、南宋(1127-)、辽(-1125)、北辽(1122-1123)、西辽(1124-)、西夏、大理、齐(1130-),金(1115-),
此双页:从1133-1189年共57年,南宋、齐(-1137)、西夏、金、西辽、大理,
此双页:从1190-1244年共55年,有南宋、西夏(-1227)、金(-1234)、西辽(-1211)、蒙古(1206-)、大理,
最后此页:从1245-1279年共35年,有南宋(-1279)、蒙古、大理(-1254)
元时期
(十二)元纪年表
此表1279-1368年共90年,有元,元末起义割据政权。
明时期
(十三)明纪年表
此表1368-1644年共277年
前期从1368-1508年共141年,有明、元(-1388)等
后期从1509-1644年共136年
清时期
(十四)清纪年表
此表1644-1911年共268年
清前期,从1644-1822年共179年,康、雍、乾时期
清后期,1823-1911年共89年,帝国主义入侵。
民国时期
(十五)民国纪年表
此表1912-1949年共38年
附一:三代世系表(指夏、商、周)公元前841年以前,
附二: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
附三,韵目代日表
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甚至有些人日记都是以韵目代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也是以此命名的,如:马日事变、灰日暴动、文夕大火、艳电、皓电等。
以金代编修的《平水韵》的韵目代替日期。韵目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中概念,要学写诗词,首先要学韵书,知道怎么押韵。从《韵目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十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五个;三十日,按规定该用'陷',但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字代替;根据表中的红框,'东日'是初一;'马'代表二十一日,马日事变是发生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后来采用公历,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则像31阿拉伯数字。
这种富有诗意的纪日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方便的,因为读书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代表哪一天。但后来,白话文兴起,诗词失去实用功能,声韵也就不被重视了。以至于过去一般人都会的事情,却变成了专业知识,一般人很难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