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日,康熙帝巡视京师通州河堤启行,后至河西务,亲操仪盘,以尺度量。于二月十一日还京。
四月
福建发生灾荒,许多农民缺粮。当地富裕大户,乘机屯积米粮,不顾百姓死活,企图获取暴利。泉州府永春、德化两县联界地方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反对富户屯粮。他们首先张贴揭帖,指出如果各处富户,不将屯积米石粜卖,就必定要遭到抢夺。随后,愤怒的人民组织起来,开始只有几百人,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起义的人民抢夺富户屯积的粮米,并竖旗放炮,拒敌官兵。康熙帝得知消息后,曾谕示大学士等说:起事百姓原非盗贼,只因年岁欠收乏食,富户又将米粮屯积,乃不得已而行之。既便如此,清政府还是派军队前往镇压。闽浙总督范时崇檄行汀州镇、漳州镇两总兵官,调延平协游击杨英,从仙游县进兵,同安营游击晋赋,从安溪县进兵;调漳州城守营游击林发,西路入剿;又调汀州镇标游击杨润,把守永定县。起义的农民见清朝官兵四面合围,便躲入太湖岩地方,后又聚众和清军拼杀。经过后洋及叶板两地激战后,起义农民损失较大,一百四十五人被官兵俘获,张振、王富、苏标等领导人先后被擒。起义农民并未因此停止斗争,起义的主要领导者陈五显机智地躲过了清军的搜捕,隐藏到大山深处。
五月
十一日,王士禛死。王士禛,后因避雍正帝名讳,改称士正、士祯,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能诗善词,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池北偶谈》等。
十八日,张玉书在热河病故。玉书,字素存,江苏丹徒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多次出差视察河工,奉敕撰《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有《张文贞集》等。
廿一日,陈五显起事。福建歉收饥馑,赈济未及贫民,陈五显等聚二千余人,于永春、德化二县交界地方起事,散发揭帖,击杀官兵,报闻。寻被提督蓝理率兵镇压。后将提督蓝理革职,总督范时崇、巡抚黄秉中各降五级。
《助学辨略》一书由海城卢承琰刊刻成。《助学辨略》,五卷,刘淇编撰,是一部关于虚字的字典书。刘淇字武仲,又署龙田,号清泉,确山人,寓居济宁。他工诗古文,除《助字辨略》外,还有《周易通说》《禹贡说》《堂邑县志》等著述。《助字辨略》卷首,作者在自序中,阐明了著述的目的和体例。作者把助字分为重言、省文、助语、断词、疑词、咏叹词、急词、缓词、发语词、语已词、设词、别异之词、继事之词、或然之词、原起之词、终竟之词、顿挫之词、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共三十类。解释的体例共分六项: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该书搜集材料的范围相当广泛,按时间说,从先秦到元代;以内容论,从经传、诸子、史书到诗词、小说,无所不包。只有元曲中的助字,因为纯用方言,没有收入。《助字辨略》共收四百七十六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编次,不仅引证排比的材料相当丰富,而且对某些字辨析推论也很详细精当,有不少是后出的王夫子的《经传释词》所未谈到的。该书除采录经传子史中的虚字外,还收集了各个时期的一些俗语。以方言俗语解释诗词内的文字,这是以前字书中所少有的。《助字辨略》奠定了虚字研究的基础,给后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理学家邵廷采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邵廷采,初名行中,更名廷采,字允斯,浙江余姚人。他出身读书门第,青少年时期在姚江书院学习理学,受教于沈国模。沈国模是书院主讲人,他教导邵廷采说:“孺子应当雇,在知人,在安民。”这是邵廷采首次受到当时理学前辈的教诲。除受教于姚江书院外,邵廷采还广泛问学,以使自己对理学逐步有较深的理解。他初读王守仁《传习录》,没有什么心得;后又读刘宗周《人谱》,在认识上才有明显进步。邵廷采四十余岁时,曾主持姚江书院讲席,颁示《姚江书院训约》十条,阐述理学要端,提出了立意宜诚、勘理家精、伦纪宜敦、威仪宜摄、识量宜弘、取与宜严、学术宜端、读书宜进、举业宜醇、功课宜勤、强调务期实践。邵廷采的主要著作,有《思复堂集》十卷、《东南纪事》十二卷、《西南纪事》十二卷、《姚江书院志迫》四卷等。在这些著述中,他强调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者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极亦不妨作。这些著作的旨趣义理,在于发明姚江之学,宣扬种种足以表现故明臣庶忠节正直品质的事迹,论述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措施和制度等各方面问题。邵廷采的学术有一定影响。他把班、马、韩、欧的史学与程、朱、陆、王的理学两方面的成就,洪炉鼓铸,自成一家,没有金品州界之分。有人慨叹说,自邵廷采死后,不仅东南道学一传景响顿绝,就是想求三百年遗案与胜国轶事讹舛隐讳,也无从征信。
六月
《佩文韵府》一书修成。该书是康熙帝命张玉书等七十六人撰,于康熙四十三年始修。它是一部汇编词藻典故的词典。《佩文韵府》根据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的“事系于字,字统于韵”的体例,又大加增补而成。因为康熙帝感到《韵府群玉》和《五车韵瑞》两书韵漏不完、舛伪相踵,才命张玉书等博采典籍,并把这两部书的原有材料都包罗在内,《佩文韵府》原本不标卷次,只依照一百零六个韵部,为一百零六卷,而中分二十四子卷,后因篇幅太多,乃编为四百四十四卷。该书编次字词,先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又分上平声、下平声,每声都依韵目分作数十部,每部收入同韵的单字,每个单字下面排列尾字和这个单字相同的词语,按二字、三字、四字的顺序排列。所收单字、都注明音义,词语下面,则列载名项出典。所收词语典故,凡是《韵府群玉》《五车韵瑞》所已采的,叫作韵藻,列在前边,两书所未收的,别标“增”字,排在后面。罗列的材料,各以经史子集为次。共一语而诸书互见的,则先引最初之书,其余依次注在下面,又别以对语、摘句附于其末。
八月
十三日,雍亲王第四子弘历生,母钮祜禄氏,后为清高宗乾隆帝。
十月
初一日,山东百姓班汉杰叩阍控告山西陈四等聚众抢劫。陈四等供称因康熙四十四、四十五两年本省欠收,故于四十六年自山西带领妇人、子女、亲戚一百三十余口逃荒于陕西庆阳府居住两年半,康熙四十八年至河南,又由河南流移至湖广、贵州。刑部议将该案发往湖广,由总督会同河南巡抚查明严审,陈四等妇人子女发回原籍取保安插。康熙帝认为刑部所议非常荒谬,他说:山陕等省每年都获丰收,陈四等何曾遭遇饥馑?如果是流移饥民,自应徒步荷担,沿途乞食,到有良田地方就应停下耕种,养瞻妻子,为何又乘骡马,手执刀枪等器械绕行各省。似这样十百成群,越界远行,该总督并不上奏,不知是何居心?况且如此多人飘流几年,每日需要许多口粮和喂马草料,都从何处取来?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是流民!以前有伪朱三太子事件,许多人都知道,一些富豪大户还把他迎至家中,供其酒食,请人教他读书,此等事情朕都知道。康熙帝责备刑部尚书齐世武、卞永誉办事草率。经再议,陈四以鸠党抢夺处斩立决,陈六等三十六人及妇女三十六人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康熙帝就流民陈四一案召陕西、湖广、贵州三省原任督抚、礼部尚书贝和诺、刑部尚书齐世武、郭世隆、工部尚书陈诜、左都御史赵申乔等,诘问纵容滋蔓陈四等情由,下部察议。经部议,郭世隆革职,陈诜、齐世武等各降五级留任,赵申乔降四级留任,贝和诺降一级调用。陈四等所经过府州县官,行文该督抚查参。
初三日,免山西等明年钱粮。命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各抚属,除漕项之外,康熙五十一年应征地亩银共八百四十万四千余两,人丁银共一百二十万八千一百余两,著察明全免,并历年旧欠共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余两,亦俱著免征。以上共一千零一十五万三千四百余两。
十二日,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当时是翰林院编修,他为诸生时,曾著《南山集》一书,书中关于南明永历朝事多采自《滇黔纪闻》。《滇黔纪闻》为载名世同乡方孝标作。方孝村曾任学士,顺治十五年因科场案牵连遣戍,一年后赦归。康熙十二年赴滇黔,吴三桂反清,他拒官不受,被黔抚曹申吉拘留。方孝标倦装癫狂,乘间逃出,返回江南,追记在滇黔所见所闻,因著《滇黔纪闻》。康熙二十二年,载名世在“与余生书”一书中论写史时,认为南宋灭亡前仅居一小岛,而史书中对此记载非常详细,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隆武政权在闽越,永历政权在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更应当详细记述。康熙四十一年,《南山集偶钞》辑成时,方苞、朱书作序,龙云锷以及戴名世的学生龙玉王捐资刊行。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参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康熙帝命有司严察审明。
闽浙总督范时崇采用剿抚并用策略,派人带领牌照,到深山进行招抚,答应免除死罪,陈五显等二十一人归降清政府。
十一月
初七日,以一等侍卫行走隆科多为步军统领。
初九日,江南乡试,正主考官左必蕃,副主考官赵晋。发榜,因主考官徇私受贿作弊,士论大哗。
廿四日,数百名诸生聚集玄妙观,抬拥五路财神直入学宫。有的人作打油诗讽刺考官,诗中写道: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还有的人用纸糊住贡院匾额,改“贡院”二字为“卖完”。江宁织造曹寅向康熙帝折奏说:今年文场秀才等甚是不平,中者是甚是不公,显然有舞弊行为,因此扬州秀才扰攘成群,将左必蕃祠堂全部拆去。江南乡试主考官、副都御史左必蕃也疏奏:撤闱后闻舆论喧传,有句容知县王曰俞所荐吴泌、山阳知县方名所荐程光奎,都是不通文理者,臣也感不胜惊愕。康熙帝颁旨命有司严察。
十二月
十三日,永禁直省创建增修寺庙。
是岁
会计直省丁口数田地数等。人丁户口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田地六百九十三万余顷,征银二千九百九十万余两,米豆麦六百九十一万余石,草四百八十五万余束,茶二十三万余引,行盐五百零九万余引、征课银三百七十二万余两,铸钱三亿七千四百九十三万余。 《纲鉴易知录》成书。吴乘权(字楚材)等辑,为简略编年体通史,一百零七卷。乘权等另有《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