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于1949年提出的历史分期理论,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文明发生的突破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核心区域分别涌现出以孔子、老子、佛陀、苏格拉底等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家,诞生了《论语》《奥义书》《理想国》等经典著作。
中国的东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周王室势力逐渐衰弱,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逐渐瓦解。
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次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改革内政后,楚国国力日益强盛。楚庄王曾派使者向周王子询问九鼎重量,意在取而代之。
春秋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人们逐渐不再遵守西周那些繁琐的礼乐制度,普通百姓也有机会建功立业。这在一些人看来是“礼崩乐坏”,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各个学派的学说纷纷涌现,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豪华盛宴。
儒家:君子的学派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春秋末期,人们称老师或有道德和学问的人为“子”,“孔子”可以理解为“孔老师”。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他年少时发奋读书,立志做官(山东人考公是有历史渊源的),为治理国家出力。但他的职位一直不高,对社会管理方面的影响也有限。
后来,孔子开始做老师。他的弟子众多,大都成为各个诸侯国的官员,后世称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孔子广收弟子之前,读书是少数贵族的特权。孔子改变了当时的教育状况,让平民也能学习知识。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论学生富裕还是贫困,聪明还是愚钝,老师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因材施教的意思是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孔子的思想对后人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很多校园里依然矗立着孔子的塑像,人们通常尊敬地称他为“至圣先师”或“万世师表”。
孔子55岁时做了一个决定,他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治国思想能够得到其他国君的重视,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在外奔波13年后回到鲁国,还是致力于整理史籍,著书立说。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君子最重要的追求是道,要以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作为终极思想;君子追求道的基础是德,应该不断地提升品德修养;君子必须做到仁,对人和物都怀有仁爱之心;君子应该沉浸在艺之中,不断训练自己的六艺。
六艺就是这六项技能:
礼:礼仪制度、道德规范;
乐:音乐、诗歌、舞蹈;
射:射箭;
御:驾车;
书:文字读写;
数:算法。
比起君子的艺能培养,孔子更看重君子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君子应该做到仁、礼、孝。这里的仁指的是谦让、恭敬、勤勉和忠诚;礼指的是守规矩、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孝指的是尊敬和善待父母及其他长辈,敬重祖先,纪念祖先。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他要求弟子们想问题要全面,做事不要走极端。孔子有一句名言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快乐时不能没有节制,悲哀时也不要过于伤感。
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了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经典。
在往后的2000多年里,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经典成为帝王、官员和知识阶层的必读书,而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也成为君子对自己的要求。
《论语》
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直到现在,《论语》中的许多佳句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比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法家
道家:道生万物,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观察自己内心的想法,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去认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自然规则,不做那些自己无法理解和做不到的事情,那么社会就能恢复和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聃(dān),人们尊称他为“老子”。春秋末期人,年纪比孔子稍大。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意思并不相同。道家所说的道跟古印度人所说的梵有相似之处。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万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万事万物的源头,而事物有着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生活上,老子主张遵循自然,不去跟他人争夺利益。他希望人们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境界。意思是让内心保持虚空、安静,不去想占有什么,也不受外界的影响。只有这样做,一个人才能观察到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政治上,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意思是国家要小,人口要少,统治者不要过分干涉百姓的生活。
老子对事物的运行规律做出了总结,他认为凡事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善于恶、美与丑,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相对判断。而且事物还会向对立面转化,人们拥有一件东西,最终会失去;人们遇到灾祸,最终可能转化为幸福。另外,老子强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舌头柔软,而牙齿坚硬,人老了以后牙齿会脱落,但舌头却不会,这正是因为“弱之胜强”。
老子的学说属于“朴素辩证法”中的一种。“朴素”的意思是自发、原始,“辩证法”指的是有关事物运行规律的学说。古希腊也有一些提出“朴素辩证法”的哲学家,不过,他们的学说和老子的道家思想没有关联。
老子的思想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这本书远销海外,是世界上被翻译语言种类最多的作品之一。
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改变人类的冶铁技术
冶铁的发明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在铁器产生之前,人们的主要工具是青铜器与石器。可是青铜器容易折断,石器不便打磨。当坚固耐用的铁器出现之后,人们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粮食产量的提高和新型兵器的出现,也让各个诸侯国有了更大的野心。可以说,冶铁业的发展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人类。
商业兴起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活跃,出现了像范蠡这样的著名商人。金属货币开始广泛使用。
春秋时期天文学、历法也有显著进步。《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大量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哈雷彗星掠过地球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掠过地球:“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载。
勾践剑
勾践剑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字样。勾践剑体现了春秋时期短兵器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围棋
春秋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它打破了旧有的秩序,为战国时期更激烈的兼并战争和更深远的变法图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孕育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瑰宝。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古文明也正处于一个辉煌与动荡并存的时期。
欧洲
公元前750年前后,文字版《荷马史诗》首次出现,其使用的文字为腓尼基式的字母。
《荷马史诗》
传奇人物荷马是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这两部史诗是传统口头文学的组成部分,虽然后人认为它们的作者是荷马,但实际上它们有可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由多名作者共同创作。
斯巴达崇尚力量和纪律,组建了一支由英勇无畏的战士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士兵身着独特的服装,头戴饰有鬃毛冠的头盔,在战场上十分显眼。凭借着这些士兵,斯巴达在公元前7世纪的时候成为全希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对于其他城邦来说,它既是靠得住的盟友,也有可能变成危险的敌人。
公元前621年,许多希腊城邦进入了所谓的“僭主时代”。“僭主'一词不是印欧语,大概源自东方,意为“王”,含有“暴政”的贬义。僭主与君主都是一个人统治城邦,但君主顾及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利益,而僭主则只关注他个人的利益,忽视全邦人民的权益。僭主政体是一种变态政体,与之相对,君主政体是一种正宗政体。
德拉古式严刑峻法
公元前620年,德拉古制定了雅典的第一部法典,这便是“德拉古严刑峻法”的由来。
阿尔忒弥斯神庙
公元前550年前后,在以弗所,阿尔忒弥斯神庙完成重建,替代了之前被洪水摧毁的神庙。
开启民主制度
公元前507年,雅典人推翻希庇亚斯的统治后,执掌大权的克里斯提尼建立了某种形式的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制度规定雅典人应当在一座名叫普尼克斯的小山上召开代表大会,从而为雅典的“僭主时代”画上句号。这意味着古希腊开启了以雅典为中心的“黄金时代”。
希波战争
希腊哲学
希腊思想家的哲学研究始于公元前6世纪,在雅典古典时代达到了巅峰,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0年前后,米利都的泰勒斯是第一批思考万物起源的思想家之一。
公元前53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的克罗内创立了一个数学和哲学的学派。
公元前399年,雅典的第一位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犯有蛊惑青年、不敬神明的罪行,他宁可饮下毒芹汁自尽,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387年前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向来自希腊各地的学生传授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335年前后,柏拉图学园的毕业生亚理斯多德开办吕克昂学园,像学生传授不同的哲学理论。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立。罗马城的建立狼孩神话有关,讲述了战神马尔斯的双生子罗慕路斯与雷慕斯的故事。兄弟二人出生后被遗弃在了台伯河的岸边,命悬一线却大难不死,被母狼哺育。二人在成年后返回台伯河边自己曾经遭受遗弃的地方,想要在那里建立一座城市。新城的选址问题引发争执,雷慕斯在争执中死亡。罗慕路斯于公元前753年在帕拉蒂诺山上建立罗马城,成为罗马的开国之君。
“罗马最开始时是一座卑微的小城,但现在却被自己的伟大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维所著《罗马》,成书于公元前10年
君主制向共和时代过渡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启了由元老院和执政官共同治理的时代。
凯尔特人
公元前550年前后,凯尔特人离开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的故乡,开始在欧洲各地定居。
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0年,吕底亚(位于今天的土耳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真正的硬币当作流通货币的国家。
两河流域
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27年,亚述帝国的版图由美索不达米亚向外扩张,抵达地中海沿岸,由北方的斯基提亚向南扩张,进入阿拉伯半岛。
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是一位善于鼓舞人心的军事领袖,因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地区大兴土木而闻名于世。他下令修复巴比伦城,令这座古城恢复往日的光辉,不仅重建了城内的阶梯金字塔,据传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
公元前587年,犹太人发动叛乱后,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
波斯第一帝国
居鲁士是米堤亚王国的附庸国安善的国王,他发动叛乱,击败米堤亚人,之后又征服吕底亚王国,最终于公元前550年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国,即波斯第一帝国。
埃及
印度
公元前490年前后,阿闍世王在印度的东北部为摩揭陀王国建立都城华氏城(今巴特那)。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480年前后,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传播佛教。他去世后,他的门徒将他的言传身教整理为经文,开始更为广泛地传播佛教信仰,为佛教确立了主要宗教地位。、
美洲
奥尔梅克文明在中美洲逐渐衰落,为后来的玛雅文明等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前后,在萨波特克文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萨波特克人把墨西哥南部的高地选作文明的中心。他们在瓦哈卡谷的一座陡峭的山丘上修建了阿尔班山城,成为中部美洲的第一座大城市。
亚洲
根据传统说法,神武天皇是日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他在征服日本的全部土地后成为第一位天皇。但几乎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他的存在,与他相关的传说似乎是把神话和真实事件融合到一起的产物。
中国文明 vs. 其他文明
春秋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古文明,同步都经历着旧秩序的瓦解和新思想的喷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正是指这一时期。在中国、希腊、印度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智慧共同塑造了此后世界文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