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遍非洲大陆百处世界文化遗产!

哈玛德王朝(Hammadid emirs)第一个首都的遗址,位于风景秀美的山区,始建于公元1007年,毁于公元1152年,是要塞型穆斯林城市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清真寺祈祷室有13条走廊和8个隔间,是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杰米拉又叫奎库尔城 (Cuicul),海拔900多米,城内有广场、神庙、长方形会堂、凯旋门和民居,形成了在山区进行罗马式城市建筑设计的典型范例。

这是一个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由伊巴底人(the Ibadites)于十世纪围绕五座城邦修建而成,完整保存在姆扎卜山谷中。姆扎卜建筑简朴、实用,完美地与环境融为了一体。姆扎卡的建筑结构视为群体居住而设计的,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的结构,当今城市建筑的设计者可以此为借鉴。

该遗址所在地环境独特,如同月球表面,极具地质学研究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岩洞艺术群之一。15,000多幅绘画和雕刻作品记录了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初几个世纪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的气候变化、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进化。当地的地质构成形态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被侵蚀的砂岩形成了“石林”。

蒂姆加德位于奥雷斯山(the Aurès mountains)北麓,是公元100年古罗马皇帝图拉真(the Emperor Trajan)建立的军事殖民地。城市是方形垂直布局,以纵横两轴为基础,两条相互垂直的大街穿越整个城市,是古罗马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

蒂帕萨位于地中海海滨,原是古罗马统治下古迦太基人的贸易港,后成为征服毛利塔尼亚王国的战略基地。该遗址不仅有一系列腓尼基人、罗马人、古基督教和拜占庭时期的独特建筑群遗迹,还有当地的古迹,如宏伟的毛里塔尼亚皇家陵墓——克博·埃尔·罗米亚(Kbor er Roumia)。

卡斯巴哈是典型的麦地那式(medina)或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古城,位于阿尔及尔,是地中海最美的海滨城市之一,对面的岛屿曾是迦太基人公元前四世纪建立的贸易港。城内不仅有要塞、古清真寺和土耳其风格宫殿遗址,还有传统城市的踪迹,体现了深厚的社区生活特色。

1625至1900年间,阿波美王朝12位皇帝相继执政,王朝处于鼎盛时期。除了阿卡巴皇帝(King Akaba)另选地点修建了宫殿之外,其余的各位皇帝都把皇宫建在了同一个地方,这样既可以保持与原有宫殿的联系,也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各种资源。虽然阿波美王朝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阿波美皇宫一直在向世人展示着这一强大帝国当年的辉煌。

被誉为“沙漠卢浮宫”的措迪洛山是世界上岩石艺术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仅10平方公里的地方就保存了4500多幅绘画作品。这个地区的考古发现按年代顺序记载了至少10万年间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当地居民十分敬畏措迪洛山,将其作为对祖先神灵的膜拜之地。

洛罗派尼遗址占地11130平方米,是该国首次入选的世界遗产。遗址中壮观的石墙是在洛比(Lobi)地区十座城堡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分,是城堡100堵石砌围墙中的一部分。洛罗派尼遗址见证了撒哈拉沙漠黄金贸易的鼎盛期。该遗址位于科特迪瓦、加纳和多哥三国交界地区,距今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洛罗派尼曾经是罗朗(Lohron)或库兰戈(Koulango)族人的领地,控制着该地区的黄金提炼和贸易,并在14至17世纪达到鼎盛。遗址四周还埋葬着许多神秘的文物,有待挖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里似乎曾经被遗弃过。到19世纪早期,这块土地被彻底遗弃,人们期待着能获取更多信息。

里贝拉格兰德城曾在18世纪晚期被重新命名为旧城,是热带地区第一个欧洲殖民地。里贝拉城位于圣地亚哥岛南部。城镇保留了最初的街道布局和令人流连的遗址,包括两个教堂、一处皇家要塞和时示众广场及其装饰华丽的16世纪大理石柱。

砂岩结构的恩内迪高地位于乍得的东北部,长年的风力和水力侵蚀将这里塑造成以峡谷和河谷为特征的高原,呈现出壮观的峭壁、石拱和岩钉景观。在这些巨大的峡谷中,水的长久存在对于支撑高地的生态系统,繁育植物群和苔藓群,以及保障人类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洞穴、峡谷、居所的岩石上绘制着或雕刻着数以千计的图画,展示着撒哈拉地区最大规模的岩画艺术。

历史城镇大巴萨姆是科特迪瓦的第一个首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城镇规划的一个样板,分成专门的商业区、行政区以及欧洲人居住区与非洲人居住区。遗产地包括恩济马(N'zima)非洲渔村,沿着被划分为连廊、阳台和花园等不同职能的殖民时期建筑排开。大巴萨姆是科特迪瓦最重要的港口及经济和司法中心。它见证了欧洲人和非洲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独立运动。在现代科特迪瓦出现之前,这里是法国在几内亚湾繁荣的贸易中心,它吸引了来自非洲、欧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人群。

这座早期基督教圣城中的教堂、洗礼池、长方形会堂、公共建筑、街道、修道院、民居和工场,都是以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殉教者、死于公元296年的米纳斯(Menas)的坟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底比斯(Thebes)是古埃及中新王国时代的首都,是阿蒙神(god Amon)之城,与卡纳克(Karnak)和卢克索(Luxor)的神庙和宫殿、国王陵墓谷和王后陵墓谷一起,共同构成了埃及文明繁荣鼎盛的见证。

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城市之一,隐没在现代城区中,有着著名的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土耳其浴室以及喷泉。开罗建于公元10世纪,后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新中心,于1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古埃及王国首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墓地古迹,包括石冢、装饰华丽的墓室、庙宇和金字塔。这处遗址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一重要区域有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宏伟古迹,包括阿布辛拜勒(Abu Simbel)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Temples of Ramses II)和菲莱(Philae)的伊希斯女神圣殿(Sanctuary of Isis)。这些古迹在1960至1980年间曾险遭尼罗河涨水毁坏,多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运动,最终才幸免于难。

圣卡特琳娜正统修道院坐落在何烈山(Mount Horeb)脚下,就是基督教《旧约全书》记载摩西接受“律法石板”的地方。这座山以“杰别尔-穆萨”之名在穆斯林中非常著名、广受尊敬。这个地区是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内的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修道院始建于公元6世纪,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修道院。修道院的墙体和房屋对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修道院内有大量杰出的收藏,包括早期基督教手稿和圣像。修道院所在的地区,山峦高峻,蕴藏着无数的考古遗迹和宗教古迹,给修道院提供了完美的环境。

埃塞俄比亚

这是 13世纪“新耶路撒冷”的11座中世纪的原始窑洞教堂,坐落于埃塞俄比亚中心地带的山区,附近是环形住宅构成的传统村落。拉利贝拉是埃塞俄比亚基督徒眼中的圣地,至今仍有虔诚的信徒前去朝圣。

法西尔盖比要塞在16世纪和17世纪曾是埃塞俄比亚皇帝法西利达斯(Fasilides)及其继任者们的住所。该城由900米长的城墙环绕,城内有宫殿、教堂、修道院和独特的公共和私人建筑,明显地反映了印度和阿拉伯风格的影响。后来,耶稣会传教士又把巴洛克风格带到了贡德尔,改变了它原有的风貌。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附近。这里曾是古代埃塞俄比亚的心脏地带,当时的阿克苏姆王国(the Kingdom of Aksum)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大量的遗迹都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至13世纪之间,包括完整的方尖碑、大型石柱、皇家墓地和古代城堡遗迹。公元10世纪政治衰退很久以后,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加冕仪式仍然在阿克苏姆举行。

阿瓦什河谷包括非洲大陆最重要的古生物遗址群之一。在该遗址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至少可以追溯到400万年以前,为人类进化史提供了证据,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传统认识。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1974年,当时出土的52块人类骨骼化石还原出了著名的露西(Lucy)。

奥莫低谷位于图阿卡那湖(Lake Turkana)附近,是世界上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的许多化石,特别是人类股薄肌(Homo gracilis),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要塞城市哈勒尔位于埃塞俄比亚东部高原,高原上深峡密布,四周环绕着沙漠和大草原。这座穆斯林圣城的城墙建于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之间。哈勒尔城传说是名列第四位的伊斯兰圣城,共有82座清真寺和102处圣地,其中有3座清真寺可追溯公元10世纪。哈勒尔城最普遍的房屋是传统的连栋房屋,一层有三个房间,庭院有礼拜区域;另一种形式的房屋称作印度式房屋,由1887年以后来哈勒尔城发展的印度商人所建,房屋是简朴的长方形两层楼,并有可以俯瞰街道或庭院的阳台;第三种房屋就是上述两种的综合体。哈勒尔人以其高质量的手工制品著称,包括织物、编篮、书籍装订等,但有着非凡内部设计的房屋是哈勒尔文化遗产中最壮观的部分。这类的建筑形式具有代表性,特別而新颖,不同于伊斯兰国家常见的家居风格,即便在埃塞俄比亚,也是别具一格。哈勒尔当前的城市格局形成于16世纪,与其他伊斯兰城镇一样,有着迷宫般的窄巷以及令人望而却步的房屋外观。从1520年至1568年期间,这里一直是哈拉里王国的首都。16世纪末到19世纪,哈勒尔城曾是著名的贸易和伊斯兰文化中心。17世纪时,这里曾是一个独立的酋长国,然后被埃及统治了10年,直到1887年才成为埃塞俄比亚领土的一部分。非洲及伊斯兰传统对这个城镇特定建筑风格和城市格局发展的影响,造就了哈勒尔城独特的风格,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位于干旱的埃塞俄比亚孔索高地,在这片高地上,除了石墙梯田构成的景观外,还分布着人类的定居点。作为人类克服干燥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生存下来的杰出范例,孔索文化景观代表着一个已传承了21代(即400多年)并依然具有活力的文化传统,并展现出各社区的共同价值观、社会凝聚力及其所拥有的工程知识。这里还保存有具有人格化特征的木雕,这些木雕相互组合在一起,代表着受到尊敬的各社区成员,特别是英雄事件,对正处消失边缘的丧葬传统而言,它们是特殊的活生生的见证。矗立在城镇中的石碑则共同构成了一种纪念一代代逝去的领导人的复杂体系。

在亚的斯亚贝巴南部的索多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大约160处考古遗址中,蒂亚石柱是最重要的一处。这里有36处古迹,其中有32个雕刻石柱,刻着很多符号,但大部分都无法解读。这是埃塞俄比亚古代文化的遗存,其年代至今尚无法准确估算。

加蓬

洛佩──奥坎德生态系统与文化遗迹景观展示了保护完好的茂密热带雨林与残余热带草原环境之间的奇妙接合,这里的物种丰富,包括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该遗址展现了生物及其栖息地适应冰川后期气候变化的生态和生物进程。这里有不同民族相继生活的证据,他们在山岭、岩洞和庇护所周围留下了大量保存比较完好的居住遗迹,同时还有炼铁的遗迹,遗迹约1800幅杰出的岩石雕刻。该遗产包括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遗址,还有岩刻艺术,共同反映了班图人(Bantu)和西非其他民族沿奥果韦河谷(the River Ogooué valley)向茂密的常绿刚果森林北部,再到中东部和南部非洲的主要移徙路线,这一移徙书写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这是加蓬列入世界遗产的第一处遗址。

冈比亚

詹姆斯岛及附近区域位于冈比亚河(the River Gambia)沿岸,为非洲与欧洲关系发展史提供了证据,其历史从前殖民地时代开始延续到前奴隶贸易时代,一直到冈比亚独立。这里与奴隶贸易的兴起及废除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记录了早期伸向非洲大陆内陆的重要通道。

在沿冈比亚河350公里长、100公里宽的地带集中了1000多座纪念碑,分成四个巨型石圈组。这四个石圈组包括Sine Ngayène、Wanar、Wassu和Kerbatch,涵盖93个石圈和无数古坟和墓冢,其中一些已经挖掘。出土实物证明,这些遗迹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6世纪。红土立柱构成的石圈与周围的墓冢展现了1500多年前盛大而神圣的景象,反映了一个繁荣、组织完备、持久的社会。这些石头是用铁制工具采得,被巧妙地雕琢成了大约七吨重、平均两米高、几乎完全一样的圆柱或多边形立柱。每一个石圈直径4到6米,有8到14根立柱。所有立柱均矗立在墓冢附近。这一杰出遗址代表了该地区更大范围的巨石带,不论是规模、一致性,还是复杂度在全世界都无与伦比。雕琢细致的独立石柱体现了精细、巧妙的雕刻技术,增强了整个石圈群的宏伟气势。

加纳

这些贸易要塞建于1482年至1786年间,位于凯塔(Keta)和贝因(Beyin)之间的加纳海岸,其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葡萄牙人在其大航海探险时期,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了贸易路线,这些要塞正是这些贸易路线的连接点。

这些建筑位于库马西(Kumasi)东北部,是18世纪鼎盛时期伟大的阿散蒂(Asante)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后物证。由于这些建筑由泥土、木材和稻草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容易受天气影响而损坏。

拉穆古镇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斯瓦希里人聚居地,并仍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这个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建造而成,以简朴的结构为特色,同时,庭院、阳台走廊、精心雕刻的木门为其增添了很多特有风貌。从19世纪开始,主要的穆斯林宗教节日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也已经成为伊斯兰和斯瓦希里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

米吉肯达卡亚圣林由11处独立的林地组成,这些林地沿海岸分布,绵延200多公里,其中有米吉肯达人修建的许多防御性村镇(被称为Kayas)遗迹。这些村镇(Kayas)始建成于16世纪,但在20世纪40年代被废弃,目前被当地人视为是祖先的住所并尊崇为圣地,因此由当地长老委员会维护。由于该处遗址独特地展现了居住文化传统,并始终维系下来,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

在1593-1596年间由葡萄牙人修建而成。用于保护蒙巴萨港口城堡由乔瓦尼·巴蒂斯塔·凯拉迪(Giovanni Battista Cairati)设计,是16世纪葡萄牙军事要塞建筑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代表着此类建筑物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城堡的设计布局与形式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理想,即采用同样可以在人体比例中找到的那种完美和谐的比例与几何构图。这一遗产占地2.36公顷,包括护城河以及周围的附属部分。

该遗产地位于维多利亚湖地区的Migori镇西北部,这个干砌石墙定居点可能建于公元16世纪。欧辛加的词义即为定居点,这一带的定居点曾被用于人类居住和牲畜圈养,遗址同时也反映了与血统有关的社会实体和关系。西穆里奇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定居点。它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湖盆地第一代牧民社区的大型传统干砌石墙的具代表性的例子,该社区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中叶。

莱索托

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是一处跨境遗产,由南非的夸特兰巴德拉肯斯堡国家公园(uKhahlamba Drakensberg)和莱索托的塞赫拉巴泰贝国家公园(Sehlabathebe)组成。遗产点景致非凡,有不断上升的玄武岩拱,削减成尖尖的金色砂岩城墙、造型独特的雕刻拱门、洞穴、悬崖、石柱和岩石铺底的池塘。作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遗址点成为众多当地常见植物、甚至在世界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物种保护地。公园还为很多濒危动物提供庇护,如南非秃鹫(Gyps coprotheres)和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莱索托的塞赫拉巴泰贝国家公园也是马罗提鲦鱼(当地叫做Pseudobarbus quathlambae)——一个极度濒危鱼类唯一的栖息地。这处壮观的自然遗产还包括许多洞穴和石窟,保存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岩画。这些岩画表现了4000年此地原住民的精神生活。

昔兰尼是锡拉岛希腊人的殖民地,是希腊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当时已经罗马化。公元365年发生地震之前,它一直都是一个强大繁荣的都市。现在,这片废墟自18世纪以来一直都很有名,它向人们展示着昔兰尼几千年的历史。

莱波蒂斯是由塞普蒂斯乌斯·塞韦罗扩建并设计装饰的。他出生在那里并成为那里的国王。莱波蒂斯以其壮丽的公共纪念碑、人工港、市场、仓库、商店、居住区成为罗马帝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也是一个世界遗产遗址,位于阿尔及利亚阿杰尔的塔西里边境上。这座石山有数千种不同风格的壁画,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 000年至公元100年。这些壁画表现了动植物的明显变化以及撒哈拉地区每代人生活的不同方式。

加达梅斯古镇建在沙漠绿洲上,历来以“沙漠之珠”著称,是撒哈拉北部边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传统聚集地的典范。那里,家庭建筑的突出特点是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作用:底层储备给养,在漆黑封闭的过道上面另外突出的一层供家人生活居住,而顶层露天的平台是专为妇女准备的。

安布希曼加的皇家蓝山行宫由皇城、皇家墓地和一组祭祀建筑群组成。在过去的500年里,蓝山行宫一直是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的地方,同强烈的民族情感联系在一起。蓝山也一直是马达加斯加和世界各地朝圣者前往朝拜的地方。

琼戈尼岩石艺术区位于马拉维中央高原树林丛生的花岗岩山岗上,占地126.4平方公里。该地区127处遗址最集中、丰富地展现了中部非洲的岩画艺术。它们反映了相对贫乏的农民岩画艺术传统,以及自后石器时代就居住于此的群居猎人巴特瓦的绘画艺术。切瓦农民的祖先生活在后铁器时代,习练岩画至20世纪。岩画艺术里与妇女关系紧密的符号,在切瓦中仍有文化关联,这些遗址与庆典和仪式紧密相连。

这里是声名显赫的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的所在地。廷巴克图在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成为了宗教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津加里贝尔、桑科尔和西迪·牙希亚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尽管这些建筑不断地被修复,但是今天它们仍然受到风沙侵蚀的威胁。

邦贾加拉的突出地形是悬崖和沙土高原,悬崖上建有大型建筑(房屋、粮仓、圣坛、神殿和集会厅)。这里现在仍然保留着许多悠久的传统(面纱、集会、祭祀仪式等)。正是这些建筑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价值,以及优美的风景,使邦贾加拉高地成为最具西非地质地貌特征的地方之一。

阿斯基亚王陵给人印象深刻的17米高的金字塔形建筑,由桑海帝国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于1495年建于首都加奥。由这个王陵可以看出15世纪至16世纪这个帝国的强大、富裕和繁荣。当时,桑海帝国控制了横跨撒哈拉的贸易,特别是盐和黄金。它也是西非萨赫勒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泥土建筑传统的范例。阿斯基亚王陵包括了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聚会场地。这些都是在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从麦加回来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并将加奥作为首都后建造的。

杰内自公元前250年开始有人居住,后来发展成一个市场中心和撒哈拉黄金贸易的重要中心。15世纪到16世纪间杰内成为伊斯兰教义传播的中心。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 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建筑为防止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这些城镇建造于公元11世纪和12世纪,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为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提供服务,并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人们设法保存了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所建的城镇。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1640平方米的路易斯港地区是现代有契据的劳动力移民的起源地。1834年,英国政府选择毛里求斯岛为第一处试验地进行所谓的“伟大试验”,用自由劳动力代替奴隶。在1834年到1920年间,近50万名有契约的劳动力从印度来到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在毛里求斯的制糖厂工作,或被运送到了澳大利亚留尼汪岛、南部和东部非洲,或加勒比地区。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的建筑是最早清晰展示未来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筑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移民见证。

莫纳山文化景观位于毛里求斯西南部,它山势险峻,突入印度洋,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一直是逃亡奴隶的避难所。由于莫纳山地处偏僻,树木繁茂而且岩壁险峻,逃奴在山洞和山顶上逐渐定居下来。在逃奴的传说中,莫纳山已成为广大奴隶争取自由、曾经遭受痛苦和作出牺牲的象征,所有这些口头传说都与逃亡奴隶的祖国息息相关――他们来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印度和东南亚。事实上,毛里求斯作为重要的东部奴隶贸易中转站,也被称为“逃奴共和国”,因为大量的逃奴在莫纳山生活。

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纪,曾是北非古国毛里塔尼亚的首都,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前哨,有着许多优雅精致的建筑物。该考古遗址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区,在这里挖掘出土过许多重要遗迹和文物。瓦卢比利斯后来曾有一段时期成了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王朝的创立者伊德里斯一世就葬在附近的穆莱伊德里斯。

梅克内斯是穆拉比兑人于公元11世纪建造的一个军事城市,在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苏丹穆莱·伊斯玛统治时成为国家首都(1672-1727年)。苏丹将梅克内斯建设成为一个雄伟的西班牙-摩尔风格城市,四周有高墙和巨大的门。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得出这是一个17世纪马格里布时期伊斯兰风格与欧洲风格的和谐统一体。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指的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这是一处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在防御墙内建造有许多房屋,同时四周还有箭塔进行辅助防御。位于瓦尔扎扎特省的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

索维拉城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北非防御港口城市,城市以同时期欧洲防御城堡为蓝本,加上北非地方特点建造而成。自从城市建成开始,索维拉城就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海港,连接着摩洛哥以及撒哈拉内陆地区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非斯城建于公元9世纪,那里有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学。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时,非斯代替马拉柯什成为马里尼德王国的首都,从而到达了它的鼎盛时期。聚居区中的城市建筑和主要遗迹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其中包括伊斯兰学校、集市、宫殿、民居、清真寺、喷泉等等。尽管国家的政治首都于1912年迁到了拉巴特,但非斯仍然是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

马拉柯什城是穆拉比兑人于公元1071年至1072年建立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马拉柯什一直是摩洛哥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该城的影响力遍及整个西部穆斯林世界,从非洲北部一直到安大路西亚。马拉柯什城中还保留着几个从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包括库图比亚清真寺、居民居住区、城墙、巨大城门、花园等等。此外,城中还有一些后期建造的伟大建筑,如邦迪阿宫、本·尤素福穆斯林大学、萨阿迪墓、数处宏伟的宫殿和民居以及真正的室外剧场——雅马埃尔法那广场。

在公元8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时期,缔头万城是一座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因为它是连接摩洛哥和安大路西亚的主要通道。在经过西班牙的再次征服之后,这个城市由遭到西班牙人流放的安大路西亚难民重建,该城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非常有特点,深受安大路西亚的影响。缔头万城虽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之一,但无疑也是最完整而且没有受到后期外部影响的城市。

卡萨布兰卡西南90公里处的马扎甘军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纪早期在大西洋海岸修筑的殖民地,现在为贾迪达市的一个部分。1769年,被摩洛哥人夺取。防御工事及其城墙和堡垒具有文艺复兴军事设计的早期风格。保留下来的葡萄牙式建筑包括水塔和圣母升天教堂,带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曼奴埃尔风格。葡萄牙城是葡萄牙探险者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地之一,这里是欧洲与摩洛哥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和融会的例证,这一点在建筑、技术和城镇规划方面均得到完美的体现。

拉巴特城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入选的遗产有1912年到1930年间法国作为保护国时期设计和建造的新城,包含了皇宫和行政区、住宅和商业开发区以及试验植物园兼游乐园;还有历史可追溯至12世纪的老城。新城是20世纪非洲大陆上最大、最有潜力的现代城市建筑项目之一,而且也很有可能也是最完整的一个。老城包括哈桑清真寺(Hassan)(始建于1184年)和阿尔莫哈德土城墙与城门(Almohad),是阿尔莫哈德哈里发(Almohad caliphate)王国首都唯一留存的部分,同时也是从17世纪摩尔人(Moorish)或是安达卢西亚公国(Andalusian)唯一留存下来的部分。

坚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这个岛上,它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中的一个贸易口岸。自16世纪以来,由于城镇建设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建筑技术、采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装饰原则,使得整个城镇的建筑风格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推菲尔泉是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如非洲岩刻。迄今为止已记载有2000多幅图画。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岩刻是犀牛、大象、驼鸟和长颈鹿,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该遗产还包括六个绘有图画的岩石庇护处,在红赭石上刻有以人为主题的图画。这些岩刻是从两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包括来自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材工艺品、鸵鸟蛋壳珠和片岩吊坠。人或飞鸟很少见,据认为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最有名的例子是“狮人”,一个狮子每个脚爪上有五个脚趾头。该雕刻说明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相关,这些狩猎采集者在牧民们约公元1000年到来时占据着该地区。该遗址连贯、广泛、高质量地记录了至少2000多年间南美这块土地与狩猎采集者社区相关的礼仪习俗,而且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狩猎采集者的礼仪和经济习俗之间的联系。这是纳米比亚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

阿加德兹是撒哈拉沙漠南端门户,兴起于公元15、16世纪,目前依然保留着阿伊尔苏丹国以及图阿雷格部落定居于此时的宿营地边界和街道模式。城镇中心曾由一个商旅贸易的十字路口发展而来,后来被分为11个不规则的部分。这里有大量泥制房屋和一组保存完好的宫殿式宗教建筑群,其中最知名的是高达27米、完全由泥砖建造的阿加德兹清真寺尖塔,是类似建筑中是全世界最高的。这里最突出的特色是传承至今的先民文化、商业和手工艺传统,并在当地夯土建筑中可以找到杰出的例证。

苏库尔文化景观包括建在小山上俯瞰下方村庄的酋长宫殿、平坦的场地和神圣的图腾,以及曾经繁荣的铁器工业的大量遗迹。这一景观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原貌,反映了它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奥孙神树林密集的林地位于奥索博市郊外,是尼日利亚南部主要乔木树种的最后残留地之一。这里被视为约鲁巴神的万神殿之一,即生育女神奥孙的住所,大量的神祠、雕塑品和艺术作品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树林中蜿蜒的小河边,以纪念奥孙和其他约鲁巴神灵。目前看到的作为所有约鲁巴人身份象征的神树林,可能是约鲁巴文化中最后一片神圣的树林。奥孙-奥索博神树林是曾经在所有定居点之外广泛种植神圣树林做法的见证。

塞内加尔

戈雷岛位于塞内加尔海岸不远处,与达喀尔隔海相望。从15世纪到19世纪,戈雷岛一直都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占领过。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屋子,也能找到奴隶贸易商居住的优雅庭院,两类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戈雷岛,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这里同时也是人们消除历史积怨、求得和解的神圣殿堂。

17世纪时,法国殖民者在此建立定居点。到了19世纪中叶,圣路易斯岛发展成为一座城市。1872年到1957年期间,这里曾一度是塞内加尔的首府所在地,在整个西非地区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作用。圣路易斯岛位于塞内加尔河的河口处,岛上正规的城市规划、众多的船埠码头和风格迥异的殖民地建筑,都使得圣路易斯城别具特色,独具一格。

在沿冈比亚河350公里长、100公里宽的地带集中了1000多座纪念碑,分成四个巨型石圈组。这四个石圈组包括Sine Ngayène、Wanar、Wassu和Kerbatch,涵盖93个石圈和无数古坟和墓冢,其中一些已经挖掘。出土实物证明,这些遗迹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6世纪。红土立柱构成的石圈与周围的墓冢展现了1500多年前盛大而神圣的景象,反映了一个繁荣、组织完备、持久的社会。这些石头是用铁制工具采得,被巧妙地雕琢成了大约七吨重、平均两米高、几乎完全一样的圆柱或多边形立柱。每一个石圈直径4到6米,有8到14根立柱。所有立柱均矗立在墓冢附近。这一杰出遗址代表了该地区更大范围的巨石带,不论是规模、一致性,还是复杂度在全世界都无与伦比。雕琢细致的独立石柱体现了精细、巧妙的雕刻技术,增强了整个石圈群的宏伟气势。

萨卢姆河三角洲(Saloum Delta,塞内加尔)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的,占地5000平方公里,区内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为生活在此的2000多人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捕鱼业和贝类采集。三角洲位于三条河流的河汊之间,由半咸水水道环绕着200多座大小岛屿、红树林、大西洋海洋环境及干树林所组成。在三角洲内发现了由当地居民在数千年中建造的218座人工贝冢,有些贝冢长达几百米。在28座采取了古坟的形制的埋葬场所中,出土了不同寻常的人工制品,为我们了解三角洲不同时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它们也是西非海岸人居历史的重要见证。

巴萨里与贝迪克文化景观位于塞内加尔东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巴萨里-萨勒麻塔(Bassari – Salémata)区,贝迪克-班达法斯(Bedik – Bandafassi)区和福拉-邓德法洛(Fula – Dindéfello)区,每个区都有其特殊的形态特征。 11世纪到19世纪期间定居在巴萨里、福拉及贝迪克地区的人民,在此发展出了与周围自然环境共生的独特文化与居所。巴萨里景观主要特征表现为村庄、小村落、考古遗址和梯田、水稻田相夹杂。贝迪克村由一组组密集毗邻、倾斜的茅草屋顶的小屋所组成。这里居民的文化表现形式带有农牧、社会、礼仪和精神生活的原始特征,表达了当地人对环境制约和人类压力的原初反映。这一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多元文化景观,是原生的、并且依旧充满活力的地方文化的家园。

汤恩头骨化石遗址是该遗址的扩展项目,1924年在这里发现了非洲南方古猿的一种——举世闻名的汤恩人猿的头骨。麦卡潘山谷也是遗迹的一部分,山谷中有许多考古洞穴,人类在此居住和进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30万年前。这里有能够确定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线索。在此发现的化石确定了早期原始人类的一些标本,尤其是距今450万至25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的标本,以及180万至100万年前人类使用火的证据。这是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该遗址的扩展项目。

从17世纪到20世纪罗布恩岛曾有过不同的用途,它曾经是监狱、不受社会欢迎的人的医院和军事基地。这里的建筑,特别是那些在20世纪后期的建筑,如用来关押政治犯的监狱,见证了民主和自由战胜压迫和种族主义的过程。

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是一处跨境遗产,由南非的夸特兰巴德拉肯斯堡国家公园(uKhahlamba Drakensberg)和莱索托的塞赫拉巴泰贝国家公园(Sehlabathebe)组成。遗产点景致非凡,有不断上升的玄武岩拱,削减成尖尖的金色砂岩城墙、造型独特的雕刻拱门、洞穴、悬崖、石柱和岩石铺底的池塘。作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遗址点成为众多当地常见植物、甚至在世界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物种保护地。公园还为很多濒危动物提供庇护,如南非秃鹫(Gyps coprotheres)和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莱索托的塞赫拉巴泰贝国家公园也是马罗提鲦鱼(当地叫做Pseudobarbus quathlambae)——一个极度濒危鱼类唯一的栖息地。这处壮观的自然遗产还包括许多洞穴和石窟,保存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岩画。这些岩画表现了4000年此地原住民的精神生活。

马蓬古布韦坐落于南非的北部边境,连结着津巴布韦与博茨瓦纳。它是位于林波波河和沙舍河汇流处的一处开放广阔的热带大草原风光。14世纪后它被人遗忘,在此之前它是非洲次大陆最大的王国。现在幸存的是几乎完整无损的宫殿遗址和依此而建的居留地以及两处早期的首都遗址。而这一切都为我们提供了约400年中那里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发展的一幅无与伦比的图画。

占地16万公顷的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位于南非西北部引人注目的山区沙漠中,它构成了由社区拥有和管理的文化景观。该遗产保留了那马人半游牧性的牧民生活,说明可能在南非已存在两千年的季节变化模式。这是那马人仍然在建造便携式小屋的唯一一个地区。该遗产包括:季节性迁徙、牧场、储藏站(放牧人季节性放牛羊所用的基地),以及那马人有芦苇草垫席的房屋,即小小的半球型便携式建筑,由交叉木箍制成的木框架组成,铺上由当地灯心草辫成麻花状的细垫。住在这里的田园诗作者收集药用植物和其他植物,其口头叙述的老传统与不同地方和景观特点有关。

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的5个考古遗址,分布在尼罗河河谷方圆60多公里的区域内,是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270年)和麦罗埃文化(公元前270年到公元350年)的历史见证。在这5个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带有或不带有金字塔的陵墓、庙宇、居住区和宫殿等建筑物。博尔戈尔山自古就与宗教传统和当地民俗紧密相连。在当地人看来,博尔戈尔山最大的庙宇群至今仍然是极为神圣的地方。

这是一处位于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之间的半荒漠景观,这里曾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间兴盛一时的库施(Kush)王国的中心地带。遗产由位于尼罗河边麦罗埃的库施王城、其附近的宗教遗址纳加神庙(Naqa)以及狮子神庙(Musawwarat es Sufra)所组成。这里曾是占领埃及近一世纪的统治者发号施令的地方,至今还拥有金字塔、神庙、民居建筑以及大型的用水设施等大量遗迹。庞大的库施帝国一度把疆土扩展到地中海以及非洲心脏地带,它所留下这一遗址也因此见证了上述两个地区在艺术、建筑、宗教与语言上的交流。

巨大完整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是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附近是注满了深水的恩帕卡艾火山口和盖伦活火山。在距此不远的奥杜瓦伊山谷的挖掘工作中,发现了人类的远祖之一哈比利斯人的遗址,Laitoli遗址也在该区域内,它也是360多万年前原始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在海岸边的两个小岛上,保存着两个被早期欧洲探险家所称颂为伟大的东非港口的遗址。从13世纪到16世纪,基尔瓦商人从事黄金、白银、珍珠、香水、阿拉伯陶器、波斯土陶以及中国瓷器的贸易,许多印度洋上的贸易是由他们经手的。

在东非斯瓦希里沿岸的贸易城镇中,桑给巴尔石头镇是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城市结构和景观至今未变,包括许多反映它独特文化的精美建筑。这些建筑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它们被建造在一起,从而使非洲、阿拉伯、印度、欧洲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孔多阿岩画遗址位于东非大裂谷相连的马赛峭壁的东坡上,这是一处天然的岩荫,悬挂在被裂谷断层分开的沉积岩上。两千多年来,这些垂悬的岩壁被人们用作岩画的画板。这些壮观的岩画分布在150多个岩荫上,面积超过2336平方公里,很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岩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以一种独特方式展示了从狩猎采摘的原始社会到农牧时代该地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迁,以及人们的信仰和观念。其中一些岩荫至今仍被认为与附近居民的宗教仪式有关,反映了他们的信仰、仪式和传统的世界观。

多哥

古帕玛库景观位于多哥东北部,延伸入邻国贝宁,是巴塔马利巴人的居住区。当地富有特色的塔奇恩塔泥制塔屋,被认为是多哥著名的象征。在这个景观里,自然和宗教仪式以及社会信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占地5万公顷的文化景观因是塔奇恩塔泥制塔屋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这种风格反映了社会结构、当地的农田和森林,以及人与景观的联系。许多建筑物高为二层并且都带有谷仓,谷仓下面是圆柱形的基座,上面覆有圆形顶部。有些建筑物的屋顶是平的,其他建筑则带有锥形的干草屋顶。这些建筑分布在村落中,还包括宗教场所、泉水、岩石和举行成人仪式的场所。

突尼斯

该遗址是北非最大的竞技场遗址,其规模令人叹为观止。该竞技场坐落在一个叫杰姆的小村子里,能够容纳35 000名观众。这座始建于3世纪的建筑展示了罗马帝国的庄严和庞大。

迦太基毗邻突尼斯湾,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自公元6世纪起,迦太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贸易帝国,也创造了一段辉煌的文明。其领土曾扩展到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在漫长的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占领了罗马的领土,但最终于公元前146年被罗马打败。第二个罗马迦太基城建立在古迦太基的废墟之上。

沙格镇坐落在一处高地上,俯瞰肥沃的平原。在罗马合并努米底亚之前,沙格镇是强盛的利西亚-迦太基人国家的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统治时期沙格繁盛起来,随后在伊斯兰统治时期逐步衰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该处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在帝国边缘上的罗马小镇的风貌。

凯鲁万始建于公元670年,公元9世纪曾在阿夫拉比德王朝统治下繁盛一时。尽管到了12世纪时其政治首都的地位被突尼斯市 (Tunis) 所取代, 凯鲁万仍是马格里布地区首屈一指的圣城。此城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例如由大理石和斑岩制成柱子的大清真寺,以及修建于公元9世纪的三门清真寺。

在阿克拉普王朝时代(公元800-909年),苏塞就是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军事港口。在伊斯兰世界最初形成的几百年中,苏塞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城镇。城内有旧城区、防御工事、阿拉伯人聚居区(并建有大清真寺)、伊斯兰教修道院和典型的里巴特(既有军事功能又有宗教意义的男修道院)。苏塞是伊斯兰国家沿海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至16世纪,突尼斯处在阿尔摩哈维斯和哈斯底斯王朝的统治下,是当时伊斯兰世界中最强大、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宫殿、清真寺、陵墓、伊斯兰学校和喷泉等700多处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这座腓尼基城市大约在第一次布尼战争(约公元前250年)期间被废弃,此后罗马人也没有重建这座城市。因此它作为唯一的腓尼基迦太基城市遗址得以保存。其房屋设计构造与复杂缜密的城镇规划标准相符合。

巴干达国王们的卡苏比陵,位于坎帕拉的一座面积有30公顷的小山上,山上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当地人以传统方式耕种这里的土地。山腰的中心地带是过去巴干达王国的王宫,建成于1882年,1884年以后成为皇家墓地。穹隆屋顶的陵墓主建筑内有四位皇室成员的墓,都呈圆形。卡苏比陵是最原始材料建筑的典范,主要由树木、稻草、芦杆、篱笆条等材料建成。卡苏比陵的主要意义在于其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信仰价值、连续性和一种归属感。

津巴布韦

据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希巴皇后的首府,同时还是11世纪到15世纪期间绍纳城班图文明唯一的见证。这座城市面积将近80公顷,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自中世纪以来闻名于世。

卡米曾经是大津巴布韦的首都,并一度得到繁荣发展;在16世纪中叶被遗弃。而今卡米一跃成为重要的考古胜地。从来自欧洲以及中国的发掘物中可以推断,卡米拥有悠久的贸易史。

津巴布韦大部分地区为花岗岩所覆盖,马托博地区具有最丰富的岩石地貌。这些巨石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石洞,从石器时代早期直到较近的历史时期,断断续续一直与人类居所存在很大联系。这些巨石是岩画艺术的汇聚地。马托博山的神殿和宗教场所一直同当地的传统、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成为当地生活的焦点。

THE END
0.社科文献2021年12月书讯│新书单(内含福利)学术社会科学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7-18日在上海举办,从“海丝”器物与考古、“海丝”贸易与制度、“海丝”航路与文献、“海丝”文化与社会等诸多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SQ;4QAG274794SM0jvsm
1.大咖云集!“非洲历史文化与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在福外举​办我校执行校长黄建平致辞。他指出,学校坚持以“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非洲历史与文化”与“中非交流关系史”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支专业方向多元、科研能力突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成立了校级研究中心,同时争取成为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 jvzquC41yy}/hƒkw0eun1€l{z{5jpot133761<7:50nuo
2.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世界文坛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 摘要:非洲大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因西方殖民主义而遭遇“文明蒙尘”,一度被视作蛮荒之地,非洲文学也成了难以被人看见的“山中之花”而倍受冷遇,成为世界文学边缘的存在。但非洲文学于2021年实现爆发,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其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杂性的文化表征使然,是其百余年来跨域融通、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41361;8h6266:268476773=3jvor
3.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发展道路”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与中国合作,推动中非文明交流对话,也希望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不断分享我们的发展经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非人民都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断地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我们的文明交流具有深厚的基础。尽管中非相距遥远,我们在文化、历史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691}7245692=d789=3493ujvsm
4.交流之桥—“探营”筹建中的深圳非洲文化博物馆木雕深圳市据悉,该馆目前共有各类藏品近5000件,主要是非洲各国的木雕、面具、非洲鼓、石雕、铜雕、油画、草画、布画以及艺术家具等文化艺术品,同时致力于非洲文化艺术研究、普及和推广,兼具非洲风文创产品等设计、制作和运营,专业定位于展示与传播非洲历史、文化、艺术,全力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无论是藏品的丰富程度,还是定位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2?7;95a92l5g;9624613@:c80nuou
5.讲座回顾|李安山:非洲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随后,李安山从自己对文明和文化两个概念的理解出发,向观众介绍了学术界对非洲文明和文化的不同定义,批判了欧美以我族中心主义为特征的非洲文明外来论和空白论,并结合最新多学科证据和史料突出了非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讲座第二部分是对非洲文明各个方面的简要介绍。李安山教授分别从文字、岩画、大学、史学jvzquC41jkyuq{~0getv0niw0et0c<4f51i33@88c5652A81rcmf0qyo
6.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中国各界对郑和远航非洲的认识,与各历史时段的中非友谊紧密相连。“每当社会发展到关键时刻或转折时期,郑和研究都显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价值。”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相继建立外交关系,中非关系开启了新纪元。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jvzquC41euyo0ls1fm€hzy4|izv`|pxjmz532;7pf7w049742:5u49742:83a>9968:80|mvon
7.“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本课程以认知-情感-技能为核心,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自然、政治、文学、经济、教育、科学和技术,或者说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文明、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讲解、访谈、讨论、测试等方式向学习者介绍“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沿线国家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35>9e;8?:2?jceg65:lh963
8.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0-20)我院教师学术成果在2025年度国家级优秀海洋图书(期刊)推荐与推广活动中获奖 (10-17)我院教师获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更多>> 招生就业 (10-16)聊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2026年招生简章 (10-16)欢迎报考2026年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jvzquC41nu}i0uhw0gjv0ls1
9.非洲艺术:从黑暗之心到文明之根(非洲的艺术与文化)书评刚果族墓主雕像姆贝迪族遗骨匣顶饰雕像刚果族巫术偶像 本版展示作品均为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收藏■ 非洲大陆的人类学之旅从将非洲文化目为蒙昧不化的代表,到逐渐认识、理解其中所体现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从将其视为人类世界“黑暗之心”,到真正认识其作为人类文明之根,人类走过了数百年的时间。在发掘非洲文化之根时,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15@51
10.“文化”南非,探索南非多彩历史与艺术“文化”南非,探索南非多彩历史与艺术 漫长的开拓和殖民,决定了南非多元的民族结构和崎岖的斗争史,它们映射在今天,造就了现代南非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每一件历史遗迹,每一种文化艺术,都蕴含了南非的过去和现在。 跟随“南非之父”曼德拉的足迹了解南非 罗本岛jvzquC41o0sbhnsiyq4dp8lqpirwg8k{q{ykwl163;18;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