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化中国

摘 要:作为文明古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文明开始得很早;至今未曾间断;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影响了周围国家和民族,形成自己的文化圈。以这些条件衡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朗。因人们对伊朗了解不多,本文简述了伊朗文明发展史,着重论述了伊朗为什么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季羡林教授认为:世界可分为四大文化圈。本文最后说明:伊朗文明在四大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9月第5期

一、伊朗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包括上古和中古,世界上有四个主要的文明区域;东亚、南亚、欧洲和西亚北非。在这四个文明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文明中心: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欧洲的希腊和西亚的伊朗。这四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就是对于印度和希腊,也较熟悉。相对来说,对于伊朗的了解,则稍少一些,很多人未必说得清楚:为什么伊朗应当是与中国、印度和希腊相提并论的文明古国呢?我们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确定:什么叫做文明古国?也就是说,作为文明古国,应当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文明古国,应当包含三个要素:

其一,文明开始得比较早。文明的重要特征是文字。文明史往往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就是说,该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比较长。

其二,发展过程不曾有中断。为什么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呢?因为中断之后的文明,已与原有的文明不相关联,所开始的是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新的文明,与旧有的文明已无接替关系。

其三,这种文明特点十分突出,色彩极其鲜明,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并且影响与促进了周围其他民族文明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文化圈。

与上述三个要素进行对照,便会发现:伊朗古代文化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

二、伊朗文明开始得很早,而且连续未断

伊朗人是雅利安人,伊朗文明是雅利安人创造的文明。其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文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尔后始终延续未断,直至今天。伊朗文明曾出现过三次繁荣。

1.第一次繁荣——阿契美尼德时期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1年)使用的是古波斯语。保留有刻在山石上的楔形文字,记载着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2年—前486年)开疆拓土、统治国家的事迹,共420行,1100多个词。设拉子附近尚存的这个王朝的宫殿遗址,即“波斯波利斯遗迹”。这里不仅尚存有宫殿的石基、石墩,而且还能看到雕有浮雕的石壁,充分显示了伊朗古代文明的灿烂。

2.第二次繁荣——安息、萨珊时期

阿契美尼德王朝于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古波斯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希腊人统治伊朗80余年,之后建立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在此基础上又建立起萨珊王朝(224年— 652年)。这两代王朝在复兴阿契美尼德文化基础上,吸收希腊文化,把伊朗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其经济、农业、手工业已有高度发展,这从在我国出土的大量萨珊王朝时期的金、银、玻璃制品亦可看出。安息、萨珊两王朝并同印度、罗马等大国,开展了贸易往来,与中国之间开辟了丝绸之路。语言文字使用的是中古巴列维语。主要作品有:《阿维斯塔》、《缅怀扎里尔》、《帝王记》、《一千个故事》等。

3.第三次繁荣——伊斯兰时期

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入侵伊朗,对萨珊文化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伊朗人经过长期努力,重又复兴伊朗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将伊斯兰信仰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以达里波斯语为主要手段创建了更加辉煌的文明,把伊朗文明推向黄金时代。

在阿拉伯入侵后,伊朗又遭到数次外族入侵,使伊朗文明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219年蒙古人的入侵。但是,伊朗文明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吸收了许多中国文化,除学习了中国的工笔画技法外,还学习了造纸术、印刷术等,促进了伊朗文明的发展。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伊朗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它在阿契美尼德文化的基础上,在多次反复的被毁—复兴—发展中,汲取了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中的精华,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形成独具一格的伊朗文明。

4.西亚北非地区的古代文明,连续至今的只有伊朗

纵观世界历史,战争比较频繁的有两个地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西亚北非。中国古代的战争是国内不同民族和对立阶级之间的战争。西亚北非的战争,则充满了国家、民族、宗教、教派相互之间的战争。

中国古代通过战争,始终维系着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并在战争后,不断发展着东方特有的文明。而西亚北非的战争,由于都不了解敌对一方的国家、民族、宗教所创造的文化的珍贵,因而对其进行恣意地践踏、摧毁。结果毁灭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旧有的文明,造成人类无比的遗憾。除伊朗外,这个地区曾出现过许多古代强国,主要有:古埃及、巴比伦、亚述、伽太基和以色列等。但是所有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在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中都遭到了毁灭。

比如,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至前1296年,曾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此后便衰败下来,先后遭到利比亚、努比亚、亚述人的入侵,虽经反抗获得短暂的独立,但公元前525年又为波斯帝国所灭。此后,虽又有过短暂独立,但公元前332年为亚历山大占领后,便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下了,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版图。外族的长期入侵及占领,致使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没有得到延续,成为一种死亡的文明。现在的埃及文明属始于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

再如:巴比伦文明也与此相似,公元前约1894年至前1594年和公元前626年至前538年,先后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创造了辉煌的“两河流域”文明,但在被波斯帝国战败后,因长期被外族占领,致使这种文明也没有得以延续。现在的伊拉克文明也是属阿拉伯文明。

这个地区古代的文明,只有一个例外——伊朗。伊朗是西亚北非地区,惟一的一个从上古延续到中古,直至今天的国家。为什么世界上有一种学问,叫做“伊朗学”,原因就在于此。

三、伊朗文明的特点和形成

伊朗文明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继承了伊朗古代文明——阿契美尼德文明和安息、萨珊文明——的传统;其二,在所有外来文化中,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最大。而这两个特点又不能截然分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伊朗文明的这种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1.伊朗古代文明遭到摧毁

波斯民族若从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算起,到伊朗在阿拉伯入侵之前,已有了1000多年的文明史。

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还是许多氏族部落各据一方的游牧民族,当时连文字也没有。公元621年之后,他和他的继承人便以伊斯兰教为旗帜,向外进行军事扩张,651年占领伊朗。

阿拉伯人入侵伊朗初期,对伊朗古代文明带来的损害,难以估计。

2.波斯文化的复兴势在必然

阿拉伯人占领伊朗后,对伊朗的统治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但伊朗人的反抗也表现在上述各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思想上的反抗。这便是“舒毕”思潮。“舒毕”为阿拉伯语,意为“部族”、“派别”。“舒毕”为波斯文明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列王记》

此外,波斯人在语言文字上也进行了反抗。在伊朗东部霍拉桑省出现一种以阿拉伯字母记录波斯语言的文字,即达里波斯语。9世纪下半叶,已出现以这种语言吟诵的诗歌。达里波斯语的出现为波斯文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波斯文化复兴已势在必然。可以预料,被阿拉伯人摧残的波斯文明之树,在阳光和煦、雨露充沛的气候条件下,定会重新发芽、生长,长成更加繁茂的参天大树。

3.波斯文化复兴的第一阶段

波斯文化复兴(9世纪下半叶—11世纪下半叶),大约持续了两个世纪。这又可分作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萨曼王朝(874年—999年)时期,其文化代表是诗人鲁达基。第二阶段,伽色尼王朝(962年—1186年)的前期,其文化代表是菲尔杜西(940年—1020年)。他的《列王记》是一部长达6万别特(联句)的史诗。这个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大量采用萨珊王朝的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极少伊斯兰教内容,也极少阿拉伯语入诗。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波斯文化的影响

由于阿拉伯人长期占领着伊朗,并推行伊斯兰教,伊朗文化自然要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阿拉伯语言文字对波斯语言文字的影响;

其二,伊斯兰教对波斯文化的影响;

在阿拉伯人占领伊朗后,由于伊朗人一方面竭力恢复与保留自己古代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极大影响。伊朗人当把这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与交融后,便培育出了无比瑰丽的鲜花,在世界文化花坛中,以其独具的魅力,为人们所赞叹。

四、波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及文化体系的形成

1.波斯文学的黄金时代

自11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末,波斯文学进入黄金时代。这又可分作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塞尔柱王朝时期(1037年—1194年)。代表诗人内扎米·甘加维。

第二个阶段,自12世纪末叶,花刺子模王国占领并逐渐统治伊朗,到15世纪末。这一阶段,波斯文学达到成熟,发展至顶峰。代表诗人毛拉维、萨迪、哈菲兹。

2.波斯文化取得全面发展

波斯文化的复兴是以诗歌为先导,之后也带动了文化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文学(除诗歌外)、历史、绘画、哲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建筑学、音乐、手工艺品、地毯等等。

上述所列伊朗中世纪的文化发展,说明它延续了伊朗古代文明,其文化并未因阿拉伯等外族的入侵而断裂。

3.伊朗文明形成自己文化圈

季羡林教授等人关于“文化圈”问题,这样写道: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五花八门、纷然杂呈的众多的文化或文明中,显然有文化圈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某一个比较广阔的地区内,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或者文明,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影响了周围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积之既久,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圈〔1〕(P2)。

当今伊朗语支分布

波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影响了周围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波斯文化圈的范围大体包括:中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等国家或民族,西亚的阿富汗,南亚的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等。

五、关于伊朗文明在“波斯—阿拉伯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

1987年季羡林教授提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论点,即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 〔2〕(P5)。

其中欧洲文化,在国际上有些学者亦称作希腊、罗马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罗马也是一个古老国家,却并不把它列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

季老的这个重要论点,促进了人们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只是“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提法,后来出现分歧意见。一些人认为:既然伊朗人亦信仰伊斯兰教,该文化体系应称作“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另外一些人,包括笔者在内,则主张:改为“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较恰当。

几年前季羡林教授提出四个文化圈论点,其中一个便是波斯—阿拉伯文化圈。(另外三个文化圈是中国、印度、欧洲。)这个看法较以前的按国别分述的研究方法进了一大步。从文学角度看,波斯—阿拉伯文化圈的中心是伊朗。它的文学影响了整个西亚、北非各民族的文学发展,以阿拉伯文学为例,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源于波斯的《一千个故事》;《卡里来和笛木乃》也是从波斯巴列维文转译的〔3〕(P41)。

Kalila wa-Dimna(《卡里来和笛木乃》)

笔者认为:把波斯文化纳入“阿拉伯文化体系”,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在理论上和史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文化先进的民族与文化落后的民族关系的问题。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只有文化落后的民族被文化先进的民族同化的大量事实,却从来没有先进民族的文化,屈从于落后民族的文化,并纳入其文化体系的先例。马克思曾说: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4〕(P70)。

马克思在总结“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样“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时,恰恰提到了“阿拉伯人”。马克思的文章谈的是印度,如果把印度换成伊朗,也同样适用。

从史实上说,阿拉伯人有一个从毁灭波斯文化到学习波斯文化的过程。阿拉伯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军事扩张,到公元8世纪中叶,已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非洲北岸、伊朗、西班牙等地,深入中亚细亚,占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并进入印度河流域,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形成军事大帝国。面对如此辽阔的地域,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靠军事力量占领它,却不可能长期统治它。直到此时,阿拉伯人才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两种方式加以弥补:

其一,将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伊朗古代文化)经典翻译成阿拉伯文,以便于学习。

其二,启用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主要是波斯民族)中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

上述历史事实足可说明,尽管阿拉伯人侵占和统治了伊朗,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把波斯文化纳入了阿拉伯文化体系,恰恰相反,是阿拉伯人学习与吸收了大量波斯文化。这从在阿拉伯语言文字中,有大量波斯词汇,也可得到证明。

在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中,阿拉伯文化的主要贡献是伊斯兰教,波斯文化的主要贡献是除伊斯兰教以外的文化的其他方面。

伊朗古代文明以它独具的魅力,引起世人的瞩目,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周一良,庞朴.东方文化丛书·总序〔A〕.伊朗文学论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季羡林等.简明东方文学史: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晖.波斯诗歌及其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A〕.伊朗文学论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THE END
0.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南亚中亚西亚印度洋世界本文整理自2020年11月28-29日由厦门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青年学者工作坊(南亚、中亚、西亚)。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另一方面,相对于法律史而言,律法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习俗、王权理念,以及社会精英阶层(书吏)的知识体系有着更重要的史料价值。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664>25:5a34ib;Bkfg2812:lc834ivvq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105【历史文化学院】 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链接 联系方式:石老师,0431-85099418,shij713@nenu.edu.cn 预计招生38人,其中全日制普通类:35人(包含硕博连读1人),骨干计划:1人(仅限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对口支援:1人(仅限伊犁师范大学推荐人员;全日制:其中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史研究1人),南疆专项:1人(全日制:其中jvzq<84yyy4lcxgqkplp0lto1Cxuklqg1{~yz8ul|522>92594ivvq
2.张晖:伊朗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一、伊朗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包括上古和中古,世界上有四个主要的文明区域;东亚、南亚、欧洲和西亚北非。在这四个文明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文明中心: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欧洲的希腊和西亚的伊朗。这四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就是对于印度和希腊,也较熟悉。相对来说,对于伊朗的了解,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8;2;2;Ad335<35;52;0nuou
3.博士生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授予何种学位 博士学位研究生 世界史 历史学博士学位 中国史 东北民族民俗学 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史研究 培养方案与相关制度 培养方案 相关制度 常用表格 招生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418jvzquC41uqnbe7sgpw4ff~3ep1xdr‚4duu4ivv
4.东北师范大学2022年直博生招生专业目录060300世界史01世界近现代史唐科 02美国社会史梁茂信 03东亚思想史韩东育 04东亚思想史董灏智 05东亚思想史大田英昭 06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王邵励 07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周巩固 08世界教育法治史王云龙(中古所) 09世界宗教与文化史张晓华(中古所) 0603Z1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史研究01西方古典学 jvzq<84ddu4lcxgqtgt/exr1rqyu1;=369:53@;:95>7
5.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东北民族民俗学/世界史/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史研究/文物与博物馆/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教育/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jvzquC41ecxfg{3pgp{/gmz0ep5eg}fknlucAri?L4635:6463;65;:9;7828<
6.阜阳师范大学2025年度高层次人才招聘考核成绩公布(第五批)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史研究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 专技主体 91.00 9 黄鲁前 男 安徽铜陵 汉族 1995.11 (29岁) 2025.07(预期) 河北大学 (在读) 中国史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 专技主体 90.00 10 曹燕芝 女 安徽颍上 汉族 1997.04 (27岁) 2025.06(预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 环境科学与工程jvzq<84yyy4g{wz0gf{/ew4tue5jpot132651>8620nuo
7.历史文化学院2026年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通过人员名单按照学校《关于开展2026年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过导师个人申请、学院初审、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认定以下人员符合我校2026年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现予以公示。序号招生专业导师姓名职称1中国史谢乃和教授2中国史刘景岚教授3中国史谭玉秀教授4中国jvzquC41uqnbe7sgpw4ff~3ep1oohx4323705A760jzn
8.专题03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大题汇编)(北京专用)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2)依据材料,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答案】(1)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特点:jvzquC41yy}/|}m0eun1|thv1;26<<26:4ivvq
9.当当云阅读数字阅读和听书平台¥7.61 查看更多相关的书>> 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 蔡昉 ¥12.99 中国经济2018 王德培 ¥9.99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林毅夫 ¥22.58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英)彼得·弗兰科潘(PeterFrankopan)(著),邵旭东孙芳徐文堪(译) ¥19.99 世界是红的:看懂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本书 白云先生 ¥3.99jvzq<84g0fgoimfpi0ipo8rgfkg0j>4fftkbfnw721yei‚m0jvsm
10.何新:《欧洲文明史察疑》序言但因受到神秘势力之打压,涉及欧洲古典学造伪之历史遗留,这些西方学者们口头上不便否认,摇身一变将其当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显然,维持这种虚构的历史叙事有利于西方对东方世界的文化优越感。 近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官媒转载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先生在东方电视台质疑古希腊文明的讲座内容,可看作是主流学术方面对“古希腊伪史论”的某种正 jvzquC41j74xgrikcp4dqv4o1unpr6ikct0frft{Fkucrq0jvsmAri?3:927@8:
11.中心主任国外藏学研究中心长期从事世界现代史的教学、研究。给本科学生、研究生主讲过世界现代史、历史专业英语、欧洲文明史、世界当代史、全球化问题、西方经济思想史、欧洲史、世界现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通论等课程多门。研究领域集中在世界民族主义研究、西方妇女史研究、欧共体及欧盟内国家关系研究。主持并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项;出版专著jvzq<84iy|~/uwsw0gjv0ls1iy€y1ƒ}im35{zƒmwtgt/j}r
12.2026考研历史学内容汇总:古代西亚文明考研2026考研历史学内容汇总:古代西亚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乌鲁克文化期(前3500-前3100)是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的时代,铜器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文字已经出现。 捷母迭特·那色文化期(前3100-前2700),产生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最高祭司叫恩,两河流域南部产生了数以十计的城邦。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7236:1:<;63=80qyon
13.辨别真假文明,重返中国大道——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文化意义[1]实际上,西史辨的研究越来越指明:中华文明不仅是活着的文明,而且是唯一真正的原生古文明。而山西襄汾尧都陶寺遗址所发掘出土的文物及遗址本身所揭示的内容,显示这里正是唐尧的都城遗址,为中华文明正脉之源头,可以称之为“文明祖地”。 而西方中心论的成说则认为,世界古文明分为“古典文明”与“古老文明”,前者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ukenbq872475168:28:680qyon
14.陈志强教授:欧洲文明视阈中的拜占庭历史与文化——浅谈拜占庭帝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千年帝国应该处于什么地位?类似问题成为欧洲史研究的隐形问题,至少在我们中国,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与文化长期被边缘化,不仅大部分高等学校教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世界中古史课程也大多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导致一些同志以为拜占庭历史与文化不属于“欧洲中古文明”。jvzquC41kokt0w|w0gjv0ls1kplp1:57318539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