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俗语图说》,汪仲贤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
《寻找“世界岛”:近代中国中亚认知的生成与流变》,袁剑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
西亚:文字、律法、语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最后一场报告的主题为“西亚”,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蔡伟杰助理教授主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曲天夫副教授的报告关注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律法文献”。曲老师以汉穆拉比法典作为引入,进而说明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如何将法典文献单独区分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最初对此类文献用“法典”进行定义不是很合适,曲老师认为“律法”一词更贴合。以出土地点和语言为主要判断依据,曲老师对古代两河流域的这九种律法文献的出土时间、统治者、介质(书写材料)等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律法可以分为学习律法、官方档案律法和皇室铭文三类。其次,曲老师对九种律法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律法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清律法的性质。最后曲老师总结了律法文本的实际用途和性质。律法文献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要区分不同种类文献,分别从文本内容和文本介质不同的角度理解。另一方面,相对于法律史而言,律法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习俗、王权理念,以及社会精英阶层(书吏)的知识体系有着更重要的史料价值。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昌玉的报告主题为《乌尔第三王朝:百年王朝的百年研究》。首先,刘老师对乌尔(ur)的命名来由和乌尔第三王朝的历史进行梳理。从文献角度出发,楔形文字和苏美尔的破译是乌尔学研究开展的基础。乌尔第三王朝的时间虽仅近百年,但是流传下来的文献多、种类丰富,包括经济行政文献、王室铭文和文学(书信)等。另一方面,刘老师从泥板文献的释读出版、专门的数据库建设、专题研究、成果目录汇编等方面对学界关于乌尔第三王朝的文献整理进行了梳理。最后刘昌玉老师对乌尔第三王朝新的趋向进行总结。这其中包括以Tsouparopoulou为代表的滚印研究,以海德堡大学发起的“材料、物质文本文化”(Materiale Textkulturen)项目为代表的针对书写材料的研究、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以Irisagrig文献和Garsana文献等新的文献的研究和数字人文。刘老师认为,目前关于乌尔第三王朝甚至整个亚述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温爽老师报告的主题为《美国阿拉伯问题研究源起与现状》。目前我国区域国别研究方兴未艾,了解美国阿拉伯问题研究的过往发展历史对于我国区域国别研究未来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分析美国阿拉伯问题研究的现状与挑战有利于中国学生去美国深造申请学校的选择,这也是温老师报告选题的缘由与现实意义。温老师以1842年美国东方学研究协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成立为起点,梳理了美国阿拉伯问题研究从源起到冷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发展脉络,其中洛克菲勒和卡耐基等私人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温老师归纳了美国阿拉伯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她认为区域研究与学科研究之间的矛盾、学术研究自由与国家安全利益的冲突、亲巴勒斯坦学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政府削减研究经费和限制向阿拉伯/伊斯兰学者发放签证等政策问题是限制美国阿拉伯问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即越来越多阿拉伯裔的美国学者不断发出自己的学术和政治声音。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张湛以《语文学的未来与未来的语文学》为报告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数据人文”的盛宴。目前语文学(Philology)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学科,西方人文学科的三大源头为“古典学”“圣经”和“印欧比较语言学”。在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演变进程与帝国主义有紧密联系,语文学的衰弱与消失反映的是其发展到了更深层次。张湛老师认为语文学的未来主要依靠数据库,并进一步说明数据库从仅具有文本和图片的1.0时代渐渐发展到可搜索、线上字典、解决语言问题的2.0时代。接着,张老师通过线上浏览的形式展示了德国吐鲁番考察队(Turfanforschung)、印欧语文本(Titus)、Avestan等一些数据库的情况。最后张老师以自身研究领域伊斯兰东方问题为例,对其概念和研究时代所用到的语言与文献进行具体分析,简述了自己未来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的愿景。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