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古文,总是言简意赅,当时的人们也这样说话吗风格文字

春秋时期的文献,诸子百家的经典,都是文字精简,直指本意的,文史典籍大量的作品简直和海明威的小说一样,想减去一个字都不能,现在普遍认为,大量典籍言简意赅,是与当时记录文献的高成本联系的。

能用五百字说明的问题,便绝对不用八百字,这样的客观原因造成了文字精炼出了一种独有的美感。现在的主流研究学者认为,先秦民间人们说话的风格,是与当时的典籍高度一致,也就是说,不管诸侯王,卿大夫还是贩夫走卒,在春秋时期,说话风格都是刀斧劈凿一般的精炼。

诗经的风,雅,颂虽雅俗有别,即便是最接地气的风在现在看来,也是晦涩难懂的,这告诉我们,虽然碍于词汇量等条件不同,很多百姓写不出他们说的话,但春秋那批唠嗑的大爷,用现在的眼光看去,绝对是一水的文化人。

一.从十三经看先秦口语的风格

1.十三经作为教材必是所有人所能接受的

先秦的口音,是和现在大大不同的,孔子的齐东野语,中原诸国对楚国的南方鸟语的讽刺,说明当时普通话普及的失败,但是说话的风格和口音是没有关系的。

十三经作为先秦的文化教育教材,面向大众是必然的,基本可以肯定当时的民众,用的都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说话方式,语言是需要环境的,在所有的人使用一个说话风格的时候,不可能指望局部的风格的不同。

赞同就是然,答应就是诺,笔者真是感受得,我们的祖先在语言文化上的那种内敛到极致的美感,和希腊人热衷于演讲,热衷于堆砌华丽的词语不同,先秦的中国文献简单的让考古学家发狂,打仗就是会猎之,胜败就是某某退,简单的没有了过程。

儒家的十三经在现在看来都是小学生最不喜爱的读书环节,然而在先秦,他可能是做为启蒙教材存在的,当时的古人说话的风格,是和教材高度类似的。

2.从史书看先秦说话的风格

史书中是援引了大量当事人的口语的,这些口语从现在看来,都是言简意赅,廉颇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孙武的“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道。”

这些都确实是当事人说的话,这就是当时人们的语言风格,简单,直白,却好像轻松的抓住了问题的重点,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字从内敛到慢慢奔放,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古人说汉书可以下酒,既是对内容的褒扬,也是因为这种文字确实本身就是醉人的。

左传就是春秋故事的散文记载,他的文字风格以凝练而闻名,这是春秋所有阶层说话的特点,是的,百姓的词汇量可能不够丰富,他们可能写不出自己说的话,但是春秋的百姓,也说得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的话的。

3.从周礼到雅言

先秦时代的文化,是周礼奠定的基调,周礼在各方面规则的制定,更反过来影响了语言文化的发展,那些周礼记载的祭祀文字,正是当时语言的主流风格,中原地区作为当时华夏文化圈的中心,语言习惯一定是呈现辐射状影响周边区域的。

春秋的人文文化百花齐放的现象,首先就是大部分地区统一的说话习惯,统一的语言风格,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前,交流并不是各国最大的问题,雅音确立了统一的语言体系。

二.文史资料:典籍与口语的互相影响

1.先秦文史资料言简意赅的原因

由于语言文字记载的困难,造成文字记录的成本巨大,这些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史言简意赅的特点,我们没有在羊皮上记载文史的习惯,古代写字的竹简和木牍,使象形文字的汉语记录模式,语法习惯和字母语系的其他文明完全不同。

同样的文字,汉语叙述风格的千变万化应该是大大的超越了其他的文明的,先秦减少文字记录成本造成的言简意赅,反过来大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说话习惯,先秦没有形成书面记录和口头表达风格不同的双轨制。

成本很可能是影响汉语言风格的重要原因,口语和记录典籍的文言文文风和用词习惯相似,是先秦普遍的特点,当然,对史料的了解深浅,词汇量的差距,让人们的表达能力是有巨大的区别的,后来战国的纵横家们就是将先秦语言玩到了极致的一群人,在简约的风格下,汉字都还能做出千变万化的表达。

2.口语对典籍的影响

口语和文言文的统一,大量的记录文字使用的实际上就是笔者平时说的话,先秦的史官做为文字的掌握者,是知识传承的关键,然而,这些人并没有用故意的,晦涩的,与众不同的用词习惯来昭显和普通民众的不同。

现在看先秦以前的典籍,甚至有这样的感觉,越是口语化的叙述,反而越晦涩,因为更官方一点的用词习惯,反而被后来者所熟悉,笔者认为,口语和典籍是互相影响的,先秦事实上虽有稍微官方,和不官方的不同语言习惯,但是从现在来看,不官方的那种可能更加的难以被人理解。

3.文字理解存在着断层

对于先秦文献大量的不同解释,成为了后世很多儒家学派争论的根本,言简意赅虽然应该是意义独一无二的,但是经学的兴起说明秦末的乱象,事实上造成了文化的断层。

这种乱象甚至可能改变了先秦的语言习惯,因为汉代的人发现,他们居然在理解先秦典故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争执,而本该和口语一致的典籍,也没有人能做出权威的判断了。

汉代的经学出现代表着一个关键的节点,三国志的记录中的用词习惯已经和春秋,左传不太相同了,可以想见民间已经出现了另一套语言风格的体系,白话文开始萌芽了.魏晋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垄断,大量的骈体文的出现,让他的语言习惯和先秦开始截然不同,史学家认为,魏晋的汉字发展和发音都进入了中古期,和上古期的先秦完全不同。

三.变化的语言风格

1.上古期的语言

先秦的叙述和口语的风格高度相似,他是上古期语言的重要特点,从发音到形态,上古期都和以后的汉语截然不同,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交流是很成问题的,笔者为了此文专门到网站去听了上古汉语发音的模拟,你敢说穿越回去能够理解别人的话?

对于动词的运用,及物动词的频繁出现,都是上古期汉语的特点,笔者大胆推测下,从商周到魏晋,基本口语和典籍的文字使用习惯是一致的。

2.中古期的语言

华夏文明语言的中古期,一般被认为是从南北朝到宋,口语开始和记录的文言文出现了细微的差别,从读音来说,中古期的文字音调更接近现代。

无论唐诗和宋词,文字的运用都和先秦典籍有明显的差别,从表达的难度来看,笔者身边的孩子宁愿背三首唐诗,也不愿意背一篇先秦十三经的文章,白居易那样的诗人的出现,文字表达开始接近现在的审美了。

3.近古语言:双规制度的定型

三国演义是明代的作品,读者可以发现,里面人物在笔者叙述和引用史料的时候,语言风格的大大不同,白话文当时已经成为了和文言文并轨的语言表达形式,朱元璋的很多圣旨,口语化都非常严重,和史料的严谨用词完全不同。

到了清代,雍正的圣旨中甚至出现了和我做朋友吧这样的萌萌的话,单纯从用词的习惯来说,已经和现代没有差别了,白话文在影响力上超越了文言文,大量白话文作品的出现,甚至动摇了文言文在记录方面的垄断地位,先秦的那种行文风格,再也难以看到了。

四、结语:

春秋时期的文字,不论是儒家的十三经还是左传与春秋,都充满了精简的美,他在用最简单的词句表达最明确的意思上,具有超凡能力。汉语言从来不被认为是歧义最少的语言,这是象形文字的特点决定的,春秋的典籍却称得上言简意赅这四个字。

先秦的汉语表达形式倾向于精炼,很可能是文字记载的成本高低决定的,当时有大量誊写员,用于保证文化的传承,精简文字在文明的范畴看,避免了过高的文化传播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笔者认为,春秋的口语习惯是和当时典籍的用字词习惯高度一致的,春秋还没有产生两条并行的文字表达道路。

从大量史书记载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发言看,先秦做为中国语言的上古期,民间和庙堂,笔录和口述,用字和行文风格基本一致。每一个春秋的华夏子民用现在的眼光看,说话都是精炼到充满了智慧的。

THE END
0.浅析先秦文学散文的开端及先秦时的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包括《论语》《墨子》《孟子》等。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jvzquC41yy}/lrfpuj{/exr1r174:;>77ei9c?
1.先秦揭秘:老子的思想为何显得如此另类?首先光从称呼来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聃字与詹。儋等字都属于先秦史官的统称,老子本人就是周王室的史官。而老这个字,往往也和史官有关,是与史官有关系的称呼。所以,道家的根源其实在于历史记载。 根据西周的制度,周王室的史官一般是由异姓人和外邦人担任。由他们负责宣扬周王室的恩德,其用心是让周朝的功绩得到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825867169:;>843a718@9876;70|mvon
2.《先秦史》23秦文公:秦国历史的奠基者490 《先秦史2“家天下”制度,竟然是大禹的阴谋?》 14660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高清修复版141到150 386324 手无实权的史官,为什么都让皇帝们忌惮三分? 1800 《先秦史9》周厉王:从天子到流亡,揭秘那段历史风云 20020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视频讲座1-64卦完整版 11-20集天乾地坤中土 10770 【吃瓜蒙主】马皇后“jvzquC41o0gdh~s0ep5w1Hfe?6:68?::;
3.先秦文学制度研究(豆瓣)“会”辞源流考第四章 人文类职官与文学制度 第一节 乐官文学制度 一、乐官的职掌 二、乐官采乐制度 三、乐官采诗制度 第二节 史官文学制度 一、先秦史官的职责 二、口传与书写 三、记言与记事第五章 士人与文学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与士人的言志活动 一、学校里的志向教育 二、冠礼与言志活动 第二节 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7;=:9?:1
4.书单丨7本历史系学生必读好书作者以历史时期为经,将史学起源至清末史学的发展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编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详述此时段史学起源、古代史官、先秦史著,等等;第二编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汉魏六朝时期纪传体、编年体等史著获得极大发展,作者探讨此时期史学蓬勃发展的背景、条件,全面展现汉魏六朝时期史学发展;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4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