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

“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 | 崇尚和合 老家河南文化的精神气韵

崇尚和合 老家河南文化的精神气韵

——专访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继刚

人物简介

刘继刚,1973年生,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仲景骨干学者,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秘书长,河南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灾害史、疫病社会史、河洛文化史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专家观点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尚和合”精神特质是指对和谐与合作的高度重视和追求。这一特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平、和睦和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文化观、道德观和生命观,是河南文化的具体发展形态,也是世界读懂河南并进而读懂中国的关键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在联系,在思想道德基础上存在高度的契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落实和实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兴文化工程”启动伊始,历史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继刚就参与其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抽丝剥茧,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进行了详尽阐释。尤其是他结合河南的历史文化,提出“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质的核心,对老家河南的精神气韵进行了深入解读,探寻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秘密所在。

解读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这六方面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5月9日,刘继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华文化千年赓续、一脉相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对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进行归纳论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传世典籍,如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代表的四书和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代表的五经,以及以《老子》《荀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墨子》等为代表的百家论著,均对上述思想进行了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文明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刘继刚分析说,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重民本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正义是中国古代君子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思想是中国古圣先贤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这些精神特质具有独特性,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形态,在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社会关系、法治建设、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和演变,并不断发展、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探寻河南文化精神特质核心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来崇尚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整合、融合。“可以说‘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文化观、道德观和生命观,是河南文化的具体发展形态,也是世界读懂河南进而读懂中国的关键所在。”刘继刚说。

安阳汤阴羑里城、周口淮阳太昊陵、周口鹿邑老子故里、商丘民权庄子故里、郑州圃田列子故里……古代易学和道家哲学的重要发祥地都在河南。刘继刚介绍,在易学和道家哲学看来,宇宙内蕴阴阳两种力量,只有二者在交互中达成平衡、协调的整体关系时,才能生成化育万物。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却一气相通,因此能够突破彼此的有形边界,在相互感通中呈现出整体圆融、动态和谐的“和合”特征,这是“尚和合”的宇宙观。

位于登封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儒家嵩阳书院、道教中岳庙和禅宗少林寺,完美诠释了河南三教互融互通、崇尚和合的文化包容性,体现了“尚和合”的文化观。刘继刚解释道:“‘和合’是一种向内聚拢化合的共处模式,中华民族形成了向内收敛而非向外扩张、推崇文德而非追求武力、主张多元并存而非盲目排他的和合文化观。”

“中”是河南人平时最爱说的一个字,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活化石,而且与古代哲学强调中道、崇尚和合的道德观密不可分。“保持中庸、中和的‘道心’,谨防偏离中道、情绪失节的‘人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追求。”刘继刚总结道。

河南是中医学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从正是河南医家的杰出代表,对“尚和合”生命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继刚介绍,中医学以“中和”为方法论和价值原则,认为人体生命是四时五方之气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脏腑平衡、情绪平和、形神相守、天人合一、人我融洽,才能达成阴平阳秘、阴阳自和。中医学把气脉均匀的健康之人称作“平人”,只有“平人”能够和合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使生命保持在平衡、中和的最佳状态。

汇聚东西南北,融通古今中外,和合天地人物,静赏春夏秋冬。河南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向世人呈现出悠久而富有生机的和合文化精神。在这片普遍说“中”的地方,刘继刚的研究发现了老家河南的精神气韵,也解开了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终极秘密,正如《周易·乾·彖传》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贞。”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在联系,在思想道德基础上存在高度的契合,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更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刘继刚说:“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发挥道德引领作用、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落实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实践者说

加速实现文化研究新突破

——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作为一所省属财经政法类高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把握导向、紧扣主题,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思考中原文化,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高度,开创性地总结并发展中原法治文化、豫商文化,积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推动兴文化工程走深走实、落地生根。”5月10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自我省兴文化工程研究计划启动以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迅速作出部署、扎实高质高效推进,一大批学者立足中原大地,聚焦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河南的具体实践,商文化等在阐释、传承、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方面的作用,在财大形成了文化研究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

司林胜介绍,2022年以来,学校共发表相关论文40篇、出版专著9部、获批纵向科研项目86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52项、举办学术讲座11场次、承办学术会议2场、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17次。

成绩斐然,亮点纷呈。姜保忠教授成功获批包括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当代传承研究》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发表理论文章、期刊论文5篇,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赵传海教授的专著《中原黄河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为中原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提升路径;叶建华教授的论文《古豫商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康百万和怀庆商帮的实践证据》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了豫商企业治理的机制,丰富了商文化研究内涵。

两年多来,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已成功获批兴文化工程研究项目19项,取得阶段性成果15项。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高质量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计划落地提供了强力支撑。

“以兴文化工程推进为引领,学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整合校内相关科研机构及博物馆(档案馆)等研究力量,坚持以改革思维推进开放式研究,培育学术研究协同创新团队和专业特色智库平台,建立更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司林胜说。

特色平台建设愈加完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现有中原文化与法治建设研究基地、大运河研究院、南水北调研究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特色平台8个,成为推动兴文化工程研究落地的重要阵地。

文化研究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立项支持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研究、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科研创新等校级科研团队2个。团队成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发表论文《〈中州启礼〉版本流变考》等,相关标志性产出数量不断增加,为学校推动兴文化工程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提升了学校作为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领域特色高校的主体地位,以及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如今,兴文化工程研究正在财大如火如荼地持续推进。陈晓景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围绕黄河流域法治进行开创性研究;学校还依托校内20余个省部级研究机构,着力建设“财大”智库品牌。

司林胜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瞄准若干重大前沿学术问题,立项建设校级跨学科研究团队,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原始创新突破,为持续深化河南兴文化工程、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全面建设文化育人高地

——访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月8日,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接受采访时表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卢志文说,洛阳理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实践“两个结合”,着力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厚植师生的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文化育人融入全过程。洛阳理工学院把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开设“河洛文化”“洛阳古都文化”“陶艺”“剪纸”等课程,带领学生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课程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中国历史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

打造文化传播新空间。为弘扬河洛文化,洛阳理工学院以原有李凖先生纪念馆、四库全书陈列展示馆、精品碑刻陈列馆等为基础组建了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作为全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省级国有行业博物馆,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共收藏各类藏品2532件(套)。博物馆的建成促进了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使青年学子在高雅的育人环境中深刻感受中华文明之永恒魅力。

科研激发传承新活力。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洛阳理工学院肩负着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河洛文化的使命。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库优势,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研究和阐释工作,开展了以“河南地区名人家谱收集、整理与研究”等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参与编纂《中国工业史·建材工业卷》等典籍,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HC耦合腐蚀下龙门石窟灰岩细观结构损伤机理及抗腐蚀试验研究”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充分挖掘汉服的文化象征,参与汉服标准的制定,服务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落实好我省对口援疆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润疆”工作,服务助推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洛阳理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在学校建设中原哈密文化共融研究中心,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哈密史证研究。在哈密建立“洛理村”等,宣传我省辉煌历史文化,推广我省援疆成果,展示哈密地方特色物产和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搭建国际传播桥梁。洛阳理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多国开展文化交流和创新合作,成功开展中华学术外译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举办外语融合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学校连续多年选派教师远赴非洲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并组织师生在杭州亚运会、广交会、共建“一带一路”系列活动等大型涉外活动中提供翻译服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卢志文表示,下一步,洛阳理工学院将持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扛牢使命担当,立足本土文化,结合建材特色,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全面建设文化育人高地,以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紧扣地域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访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宝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通讯员 张君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也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一翼。南阳师范学院始终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坚持把实施兴文化工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凝聚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力量,掀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5月8日,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宝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在兴文化工程中,立足南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研究结出累累硕果。

张宝锋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两汉、先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阳师范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将两者优势相结合,充分挖掘南阳厚重的文化资源,努力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南阳师范学院研究成果丰硕,200余万字的《南阳通史》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张宝锋向记者展示并介绍了这套书籍:“全书共四卷,将南阳历史划分为远古、上古、中古和近代四个时期,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南阳在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城市、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历史进程。这套书突出展示了南阳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对南阳历史名人的介绍,打破了章节限制。在这套书中,南阳经历过的文明初期的萌动、两汉时期的辉煌以及魏晋后的缓慢衰落过程都跃然纸上。”

南阳师范学院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多点开花。两年来,该校共获立16项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立项数量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去年我省设立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课题,全省共立项40项,南阳师范学院获批3项,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该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积累和学术影响力。两年来,各课题组共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6篇,完成专著5部。

作为汉文化研究的重镇,南阳师范学院还打造了汉文化学科群,整合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学术资源,每年投入100万元,围绕汉代历史、汉代文学、汉代艺术等方面积极开展持续性研究,依托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学术人才。2022年12月,该校“汉画像石数字修复与呈现实验室”成为全省首批拟支持建设的5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之一。

用学术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作为豫西南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南阳师范学院在服务社会中勇于担当。该校师生走出象牙塔,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南阳的发展实践,他们与南阳文广旅局深入合作,将学术成果提供给武侯祠、医圣祠等,帮助其还原历史面貌,并协助其发展文旅产业,将高校智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宝锋表示:“接下来,南阳师范学院将继续扛稳政治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河南特别是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持续推出在研究河南、宣传河南方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擦亮具有中国气派、河南特色的兴文化工程学术品牌,为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积极的贡献。”

THE END
0.崛起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帝一应用2,有一款单机游戏是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石器时代至如今时代的叫什么来着 3,石器时代精灵的召唤 4,近代日本崛起的阶段 5,有没有重生石器时代的小说啊 6,历史上的上古 中古是怎么分的欧洲也是一样的吗 7,石器时代的去向 8,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信仰 9,新石器时代 jvzq<84yyy4ek‚ncrr4dqv4fqe5tjxz{qw59:;97:0nuou
1.谁能解释一下“上古”“中古”“下古”“太古”“远古”“近古相似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分别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亘古、太古、上古、远古的划分 请问历史上关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是怎样划分的?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月考试卷汇总 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ge=9g;j554ld:=6c7g749Bi9:2665o7h0jznn
2.中国森林变迁史根据历代的人口、时代长短、经济状况等情况,就可大致推算出各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减少的数量,推算结果见表。中国历史大致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几个阶段。 远古时代 在远古时代森林覆盖率按今天的国土面积计算大约为64%。这些葱龙郁茂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南半壁”,森林覆盖率约为80% 90%。“jvzq<84yyy4junsnkp4dp8xhaF76:M8F63K5D=GHFD>9H>=55FJ57
3.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4远古、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原始社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1、原始社会文明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人类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猎狩采集是发展系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累积的成果:石器、弓箭jvzquC41yy}/n9ud0eun1uudckqf1B82:46359;34;91:7mvon
4.《中外历史纲要》编写人员相关信息一、 上古中古史 1. 晏绍祥(本册主编) 1962年生,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典世界历史、古典传统在西方世界的演变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B;68;>758
5.汪晖:历史幽灵学与现代中国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故事新编本文以《故事新编》和《古史辨》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及其周边的古史叙述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在不同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第一代共和史观之浮沉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2?339>1
6.(古代汉语)音韵从上古到中古,语音系统是逐步繁化的(后论),中古到现代又转向简化,这是因为双音节词开始大量增加,使得汉语中区别词义的方式由原来单音节词的不同声韵调转向了双音节词的不同音节,这样就不需要保留过于复杂的声韵调系统了。所以中古以后,声韵调都开始了简化。 (原带-m尾的阳声韵,与带-n尾的阳声韵合流;与阳声韵对应的原入声韵,脱落韵尾而转 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l1:B:465>/j}rn
7.课程上古服装 王蕾 ● 2.3 中古服装 王蕾 ● 2.4 近代服装 王蕾 ● 2.5 现代服装 王蕾 第三章 服装衣料 ● 3.1 服装衣料的起源 王蕾 ● 3.2 服装衣料的分类 王蕾 ● 3.3 服装衣料的性能之一 王蕾 ● 3.4 服装衣料的性能之二 王蕾 ● 3.5 服装衣料的应用与再设计 王蕾 第四章 服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389g3cgl3;j>g82j1h;;4;9
8.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范文林汀水则在《也谈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中,提出闽方言源于江浙的吴方言、吴方言与古楚语是闽方言的底层、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人的南迁又重叠着上古中古汉语,这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上的全新观点。 五、多学科协作、多层面探讨与国际性视野的学术盛会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百越史研究的不同专题,从多学科、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385;/j}rn
9.世界上古中古史教研室专业:世界上古中古史 研究方向:罗马—拜占庭法律史、政治制度史、地中海世界比较研究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 ▪张柏春 职务: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业:世界史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技发展战略 ▪俞金尧 职务: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专业:世界史 研究方向:西欧近代经济社会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jvzquC41jkyuq{~0pctlcr3gfw4dp86827;0nrxv0jzn
10.影族/成员列表猫武士维基灰机wiki上古:《族群黎明》直到《影星的生命》,以及后续可追溯的继承线。 中古:《族群的守则》和《族群的战争》中提到的破碎时间线。 近代:天族离开森林到《呼唤野性》之前。 现代:《呼唤野性》之后。 至今:现代线的最新进度,目前是《长者使命》。 特殊时期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副族长会直接和族长交接,但也有可能发生领导jvzquC41ycxskxwu0j{jlr|kmk4dqv4kpfky0ymrAe{skmB495=4
11.【社科书评】一部研究汉语中古上声字演变轨迹的新著——兼论汉语上、去笔者有关汉语上声稳定性较差、去声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的观点,有上古、中古、近代音以及今普通话音的证据,而未涉现代汉语非官话方言的读音。《研究》一书通过310种方言点揭示了汉语中古上声字到今方言的演变轨迹,让读者看到了从中古到现代汉语各方言全浊上声字演变为去声字的普遍性,也为笔者的观点提供了现代汉语方言方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721}7245724:d78;>15?3ujvsm
12.开拓·创新·比较——朱寰教授访谈录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委托周一良、吴于廑两位史学泰斗任《世界通史》的主编,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断限分卷,组成分卷编写班子,分兵把口,通力协作。我任世界中古史分卷的主编,经过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历经两个寒暑,终于完成《世界通史·中古部分》。jvzquC41ul€hu7sgpw4ff~3ep1oohx4322<03;:;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