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你知道古代森林覆盖率最高是多少吗

截至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3%。

根据数据统计,全世界2000年至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有25%来自我国。虽然我国在生态恢复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和成就,但是相比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最高值还是有一些差距。

距今几千年的远古时代,我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随着历史车轮的变化和更替,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也在日渐地减少。战国末期,森林覆盖率降至46%。到了唐代,这个数值仅为33%。

那么,除了远古时代以外,你知道上古、中古、近代等几个阶段,我国森林覆盖率都是多少吗?

森林

按照今天的国土面积计算,远古时代我国森林覆盖率能达到64%。当时的森林不仅分布广、面积大,而且植物和动植物资源繁多,为人类提供着充足的食物来源。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使用火种。

伴随着火的使用,人类也学会了采用火猎之法捕获野兽。

“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历代帝王毁林面积大小不一。其中较为严重的几个地区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安徽等地,到了夏代建立之时,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降至60%左右。

森林

到了上古时代,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必然会拓地毁林。再加上战事频繁,进一步加剧了森林的破坏。

当人们学会使用火烧林的方式驱赶、捕获野兽,森林的破坏也更加严重。

夏代初期,人口大约为100万左右。到了战国末期,人口总数已经增至2000万。随着人口数大幅度提升,森林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沿线和华北平原一带。

破坏森林

公元前221年至907年,人口总数从2000万上升至8300万。在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增长、战争、灾荒和皇宫建设等原因,森林进一步受到破坏。

人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只能开拓耕地,这势必要占用林地。此外,如修建房屋、烧柴、舟车等相应修增加,也需要耗费相当数量的木材。

随着中原地区森林资源日趋贫乏,人们逐渐向边远地区迁移。后来,秦始皇为了修建浩大的皇宫,更进一步加剧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到了汉代,皇帝为了救灾,不得不下诏让农民进山狩猎和开垦,这一系列行为更加剧了森林资源的破坏。

到了西晋时期,大量北方汉族向南迁移,北方游牧迁徙至中原地区。这使得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不过,这一情况在南方确实相反的。

破坏森林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长江流域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秦汉到隋唐的1128年间,森林覆盖率从46%下降至33%。

因为森林资源大量减少,使得晋朝时期自然灾害相当严重。

五代宋辽之后至清明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至长江流域。其中,以淮河、秦岭为界,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到了宋代,南方大量开垦农田、兴建水利。宋徽宗时期和南宋初年,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到了元朝初期,人口总数从6000万增至10400万人。明万历年间人口总数达到顶峰。到了清朝前期,人口继续增长。

农田

公元1741年至1840年,人口增长率高达1.07%。这一时期森林覆盖率从33%下降至17%。这一时期导致森林破坏的原因与上一阶段相似。比如战争、农垦、建筑等。

尤其是清朝,人口高速增长加速了森林的破坏。华中地区甚至出现了“棚民”,这些人群进驻山林,开垦山坡。

明清两代,由于大肆修建宫殿和园林,消耗掉许多木材。

尤其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的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中原地区几乎没有树林可供开采,南方和北方的森林更是大面积消失。

“棚民”

公元1840年至1949年,人口总数大约在37200到54167万。这一时期森林资源从17%降至12.5%。也就是说,在郭109年时间里,森林覆盖率下降了4.5个百分点。

除了农垦、建筑等因素外,帝国主义掠夺和战争也导致森林资源加速破坏。

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台湾和海南岛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公元1858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两份不平等条约,使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入沙皇俄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14年之久。

现代战争使用的飞机、大炮等武器,更加剧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采取的“三光”政策,造成了许多森林被大火烧毁。据相关资料统计,抗日战争期间超过18.8亿立方米森林被破坏。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百年里,超过100亿立方米木材蓄积被损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森林覆盖率也经历了一番起伏变化。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5%。到了1973年至1976年,森林覆盖率增长至12.7%。

1994至1998年,森林覆盖率增长至16.55%。截至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增至23%。即便如此,如今的森林覆盖率也与从前有很大差距。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明衰退和消亡,都是建立在对于大自然的滥用和破坏。

森林

一旦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洪涝、干旱、水资源匮乏、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只有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1].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J].中国环境监察,2020(12):7.

[2]刘毅,寇江泽.我国森林覆盖率升至22.96%生态环境持续向好[J].中国林业产业,2019(07):12-13.

[3]王兮之.中国森林覆盖率22.96%[J].绿色中国,2019(12):54-57.

[4]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04):60-65.

THE END
0.崛起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帝一应用2,有一款单机游戏是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石器时代至如今时代的叫什么来着 3,石器时代精灵的召唤 4,近代日本崛起的阶段 5,有没有重生石器时代的小说啊 6,历史上的上古 中古是怎么分的欧洲也是一样的吗 7,石器时代的去向 8,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信仰 9,新石器时代 jvzq<84yyy4ek‚ncrr4dqv4fqe5tjxz{qw59:;97:0nuou
1.谁能解释一下“上古”“中古”“下古”“太古”“远古”“近古相似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分别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亘古、太古、上古、远古的划分 请问历史上关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是怎样划分的?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月考试卷汇总 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ge=9g;j554ld:=6c7g749Bi9:2665o7h0jznn
2.中国森林变迁史根据历代的人口、时代长短、经济状况等情况,就可大致推算出各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减少的数量,推算结果见表。中国历史大致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几个阶段。 远古时代 在远古时代森林覆盖率按今天的国土面积计算大约为64%。这些葱龙郁茂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南半壁”,森林覆盖率约为80% 90%。“jvzq<84yyy4junsnkp4dp8xhaF76:M8F63K5D=GHFD>9H>=55FJ57
3.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4远古、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原始社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1、原始社会文明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人类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猎狩采集是发展系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累积的成果:石器、弓箭jvzquC41yy}/n9ud0eun1uudckqf1B82:46359;34;91:7mvon
4.《中外历史纲要》编写人员相关信息一、 上古中古史 1. 晏绍祥(本册主编) 1962年生,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典世界历史、古典传统在西方世界的演变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B;68;>758
5.汪晖:历史幽灵学与现代中国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故事新编本文以《故事新编》和《古史辨》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及其周边的古史叙述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在不同的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第一代共和史观之浮沉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2?339>1
6.(古代汉语)音韵从上古到中古,语音系统是逐步繁化的(后论),中古到现代又转向简化,这是因为双音节词开始大量增加,使得汉语中区别词义的方式由原来单音节词的不同声韵调转向了双音节词的不同音节,这样就不需要保留过于复杂的声韵调系统了。所以中古以后,声韵调都开始了简化。 (原带-m尾的阳声韵,与带-n尾的阳声韵合流;与阳声韵对应的原入声韵,脱落韵尾而转 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l1:B:465>/j}rn
7.课程上古服装 王蕾 ● 2.3 中古服装 王蕾 ● 2.4 近代服装 王蕾 ● 2.5 现代服装 王蕾 第三章 服装衣料 ● 3.1 服装衣料的起源 王蕾 ● 3.2 服装衣料的分类 王蕾 ● 3.3 服装衣料的性能之一 王蕾 ● 3.4 服装衣料的性能之二 王蕾 ● 3.5 服装衣料的应用与再设计 王蕾 第四章 服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389g3cgl3;j>g82j1h;;4;9
8.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范文林汀水则在《也谈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中,提出闽方言源于江浙的吴方言、吴方言与古楚语是闽方言的底层、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人的南迁又重叠着上古中古汉语,这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上的全新观点。 五、多学科协作、多层面探讨与国际性视野的学术盛会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百越史研究的不同专题,从多学科、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385;/j}rn
9.世界上古中古史教研室专业:世界上古中古史 研究方向:罗马—拜占庭法律史、政治制度史、地中海世界比较研究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 ▪张柏春 职务: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业:世界史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技发展战略 ▪俞金尧 职务: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专业:世界史 研究方向:西欧近代经济社会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jvzquC41jkyuq{~0pctlcr3gfw4dp86827;0nrxv0jzn
10.影族/成员列表猫武士维基灰机wiki上古:《族群黎明》直到《影星的生命》,以及后续可追溯的继承线。 中古:《族群的守则》和《族群的战争》中提到的破碎时间线。 近代:天族离开森林到《呼唤野性》之前。 现代:《呼唤野性》之后。 至今:现代线的最新进度,目前是《长者使命》。 特殊时期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副族长会直接和族长交接,但也有可能发生领导jvzquC41ycxskxwu0j{jlr|kmk4dqv4kpfky0ymrAe{skmB495=4
11.【社科书评】一部研究汉语中古上声字演变轨迹的新著——兼论汉语上、去笔者有关汉语上声稳定性较差、去声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的观点,有上古、中古、近代音以及今普通话音的证据,而未涉现代汉语非官话方言的读音。《研究》一书通过310种方言点揭示了汉语中古上声字到今方言的演变轨迹,让读者看到了从中古到现代汉语各方言全浊上声字演变为去声字的普遍性,也为笔者的观点提供了现代汉语方言方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721}7245724:d78;>15?3ujvsm
12.开拓·创新·比较——朱寰教授访谈录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委托周一良、吴于廑两位史学泰斗任《世界通史》的主编,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断限分卷,组成分卷编写班子,分兵把口,通力协作。我任世界中古史分卷的主编,经过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历经两个寒暑,终于完成《世界通史·中古部分》。jvzquC41ul€hu7sgpw4ff~3ep1oohx4322<03;:;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