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原先主要在陆上扩张,第一次布匿战争过后,罗马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交战双方在战争中所出现的陆战和海战的杰出战术,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布匿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布匿战争爆发前,罗马共和国通过不断地对外扩张,已经从一个小城邦演变成了一个控制了意大利半岛绝大部分领土的地中海霸主。
第二,罗马对迦太基开战不仅是扩张的需要,也是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罗马国内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本土的奴隶资源也接近枯竭,罗马需要更多的奴隶来维持奴隶制经济的运转。罗马的统治者们打算用战争来解决奴隶来源的问题。
因为罗马农民经常被征召服兵役,参与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导致收入减少。农民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将土地出售给贵族。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罗马的统治者们认为发动对外战争能够获得新的领土缓解土地压力。此外,当时希腊城邦已经没落,地中海地区没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威胁,罗马发动对迦太基的战争没有后顾之忧。
罗马与迦太基三次布匿战争的大致过程如下。
第一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在这次战争中,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最强国,但两国都元气大伤。
公元前264年,叙拉古对墨西拿展开了进攻。墨西拿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救。正在附近巡逻的迦太基海军得到消息后,立即登陆与叙拉古作战。罗马人担心迦太基人从此控制整个西西里岛,决定出兵干涉。
在海战中,原先并不占优势的罗马舰队发明了一种搭有尖钩的接舷吊桥,用来武装自己的战船。罗马的海军士兵在交战时钩住敌船,使罗马军队短兵相接的陆战长处可以在海战中得到发挥。
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战中,罗马舰队利用这种新吊桥赢得了胜利。公元前256年,罗马海军又在埃克诺穆斯海角大胜。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以新建的两百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大败迦太基舰队于埃加迪群岛附近。迦太基被迫求和,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
第二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2年。在这次战争中,迦太基的杰出统帅汉尼拔兵行险招,几乎要灭亡罗马,但最终功败垂成。战后迦太基彻底没落,罗马成为地中海唯一强权。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令军队从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出发,沿着海岸向东北方向行军,穿越了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到达意大利半岛的波河谷地。
汉尼拔在入侵罗马本土的过程中,与罗马军队的几次会战接连告捷。迦太基军队越来越逼近罗马城。公元前216年,在罗马城的粮食储备基地——坎尼,汉尼拔以少胜多大败罗马军队。罗马的执政官和军队统帅都在这次会战中战死。
坎尼会战后,汉尼拔并没有立刻进攻罗马城,而是转向意大利半岛南部,打击罗马的盟友,破坏罗马在那里的统治根基。罗马趁此机会重整军备,同时采取不正面交锋的拖延迂回战术以消耗迦太基远征军的力量。
从公元前212年起,罗马人开始掌握主动权,陆续收回了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军队攻占了汉尼拔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远征基地。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反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两年后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告终。
第三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149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在这次战争中以绝对优势灭亡了迦太基。
罗马人在见到迦太基城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迅速恢复时,感到非常震惊。罗马的统治者们意识到如果不制裁迦太基,那么迦太基很可能会再次成为罗马的威胁。
公元前149年,罗马对迦太基宣战。虽然迦太基商业繁荣,但是经过两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的军事力量已经非常弱小。罗马的舰队掌握着地中海的制海权,所以迦太基起初表示会答应罗马的一切要求。
罗马虽然派出使者前往迦太基商讨和谈事宜,但军队还是按照原计划前往迦太基。罗马先是要求迦太基人交出他们的船只和武器,交付给罗马数额巨大的大米;然后还要迦太基的贵族家庭的三百名小孩交给罗马做人质。
迦太基人一一照办之后,罗马还要求焚毁迦太基城。迦太基人逼不得已奋起抵抗,利用城市公共建筑的金属和木材打造武器,重新组建军队作战。在罗马军队的包围下,迦太基人坚守孤城达三年之久。他们击退了罗马的一次又一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