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或简称为日据时期),是台湾历史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日据时期台湾历史研究开展得尚不够深入。

祖国内陆学者研究日据时期台湾历史的最大弱项是资料的缺乏,往往遭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改革开放以来,台湾本地区对台湾史研究的蓬勃兴起,挟其本地人研究本地及丰富的资料优势,成为台湾史研究的主力军。

日本由于曾为台湾的殖民宗主国,又藏有大量原始资料,因此对殖民地时期台湾历史的研究也较为重视。

他们的研究有几个特点:

(1)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微观研究,如经济史中的对某一企业集团的研究,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探讨;

(2)从日本人的视角审视日据时期台湾与日本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同时还分析了殖民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及其对台湾的影响,如中央与台湾地方当局的关系,台湾殖民当局内部总督府与台湾军之间的矛盾等。

(3)是将台湾放在大日本帝国的框架中考察,从而探讨殖民地台湾在政治上的特殊性及在日本帝国内部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南进政策与台湾的关联等。

近年来,国内外日据时期台湾史研究呈现出三个趋势:

(1)相当的细化:学者们对日据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宗教、人物等等,都有了详尽的研究。

(2)比较研究:将台湾与同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做比较分析,解释所谓“韩国人反日、台湾人亲日”的真相和历史渊源,对朝鲜与台湾皇民化运动的比较研究,两地日语普及运动的比较研究等等。

(3)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譬如民族学学者对台湾原住民的研究,人类学者对台湾传统汉人社会及殖民地下台湾农业部门、米糖相克关系的研究,对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经济学家对台湾殖民地经济的定量研究等等。

2,台湾历史的特点

台湾历史有着与大陆其他地方历史不同的特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历史发展道路的中断性。

台湾的早期发展被荷兰、西班牙殖民主义的入侵而中断,直至郑成功收复台湾才宣告终结。郑氏盘踞多年之后,康熙再将台湾收入中央帝国之中。1895年,台湾被战败的清朝政府割让,被日本占领和殖民长达半个世纪。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重回祖国的怀抱。

3,本书的目标

本书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历史这一断代横面作为切入点,试图寻找在这50年中台湾社会是如何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成为殖民地社会。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变化给台湾历史发展进程带的影响。

二,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1,殖民统治的重要目标

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建立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攫取殖民地的富源,变殖民地为殖民母国的投资场所、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但是,当时台湾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社会经济条件并不适于日本资本的迅速侵入和占领。为此,日本殖民统治初期在台湾进行了土地林野的调查,改革度量衡和币制以及驱逐外国资本。

2,殖民统治的基本特征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在台湾建立了总督专制独裁统治;

第二,形成了严密的警察统治网络,使台湾成为一个“警察王国”;

第三,复活了封建的保甲制度,体现出日本殖民地政治统治的残暴特性;

第四,实施民族压迫,台湾人民遭受着明显的不平等的差别待遇;

第五,社会经济上,实施“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台湾主要发展以制糖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当作大日本帝国的糖库和粮仓来设计,呈现出畸形的发展形态;

第六,殖民当局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完善卫生设施等等。

台湾总督府一面指导、促进经济成长,加强对台湾社会经济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借此以更为充分的利用台湾的资源,便利日本资本的进入,最终达成从殖民地搜刮财富之目标。

所以,台湾在殖民统治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日本的主观动机不是为了替台湾人民谋福利,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掠夺台湾的资源。

3,经济掠夺

在日据之初,为了平定活跃的台湾抗日运动,而本地的经济水平低下,日本政府不得不给予台湾殖民地财政以巨额的资金补助。因为经营台湾得不偿失,甚至有人提议以1亿元的代价将台湾卖给法国。不过,很快,日本就开始对台湾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1)掠夺资源

台湾的山地占据了面积的大部分,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矿藏、森林、林业副产品、动物等等。砂金、煤炭、樟脑、林木及早期的鹿和鹿产品等的特产引起了殖民当局和日本资本的极大关注,并疯狂予以掠夺。其中的台湾森林面积在日据时期就减少了九成。

台湾传统的农业产品蔗糖也绝大部分运到日本,极大地弥补了日本国内制糖业产量的不足,为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

日据时期台湾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出口商品构成变化不大,以米、糖、茶、香蕉、凤梨罐头和酒精为大宗,进口商品相对于日据前有相当大的改变,即从最多的鸦片贸易转为工业制成品。

这种由殖民地提供初级产品而由宗主国提供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关系,反映出典型的殖民地贸易性质。

(2) 夺取土地

日本殖民者通过国家暴力机器,从台湾人民手中收夺了大批土地,建立了国有林野,日本资本家和退休官吏等通过收买、官有地拂下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土地,成为台湾社会新的大地主。

(3)控制交通

通过政府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殖民政府帮助日本企业控制了台湾海峡的航运。

(4) 行业垄断

凭借殖民宗主国资本的特权地位,日本资本控制了台湾的土著资本,把它们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并在多个行业实现了寡头垄断。

此外,殖民地政府还通过土地调查和林野整理,增加了耕地数量和土地税率,对台湾财政贡献颇多。专卖制度、募集公债也为其搜刮了大量财富。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华战争日渐升级,日本殖民者在台湾逐渐加强了工业建设。台湾经济也从单纯的资源榨取转变为进一步发展工业,以更有效的利用台湾的廉价能源和劳动力,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以符合日本帝国主义战争体制的要求。

(5)征用人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节节败退,兵力消耗大增,国内青壮年不敷所需,迫切需要人员的补充。在这一背景下,原本只在台湾利用当地劳动力进行开发,征用军夫、军属已不能满足需要。在陆海军的不断要求下,许多台湾民众被拉入了日本帝国军队充当炮灰。

4,殖民同化

台湾与大陆尤其是福建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脉等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台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福建的一个府,建省后仍然接受福建的协助。经济上,两岸是互补相依的关系,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远超日本与台湾。

日据时期,总督府加强了对台湾的殖民同化,妄图割裂台湾与祖国的联系。

(1)强制推行日语

台湾的语言环境较为杂乱,既有北京官话,又有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言,日本人到台湾的初期严重依赖“通译”居中沟通,十分不利于殖民统治的展开。因此,在政权机关的强力干预下,殖民地实施了日语普及运动,并获得相当的成效。

虽然日本人统计日语普及率高达60%~70%,但按照日本人的口径,只要一个人在国语讲习所里学了一天的日语,不管他后来是不是坚持下去了,都算是“解国语者”了。而且,对绝大多数台湾人来说,学习或掌握日语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这导致了他们学习日语的效果要差很多。

(2)强制推行日常生活的日本化

台湾人的祖先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台湾的社会语言、风俗习惯与大陆闽粤沿海地区基本相似,台湾文化实际上是大陆闽南、粤东文化的延伸。然而,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后,竭力压制当地中华文化,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七七事变”后,更变本加厉,试图以日本文化来取而代之。

宗教是日本殖民者促进皇民化的重要内容,他们推行神社崇拜,在各地修建神社,老百姓在家要奉祀日本的各种神。

祖先崇拜蕴藏着台湾人民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国故地的怀念之情,但在皇民化运动中,却斥之为不利于以“天皇为中心之大家”的迷信活动,“妨碍了皇民炼成”而遭取缔。此外,台湾人原有的汉民族风俗如传统节日的春节、中元节,及婚冠丧祭习俗,被斥为“弊风”,要予“打破”。家庭中则要使用日本式的风吕(澡盆)、便所、榻榻米,妇女穿日本和服,等等。

(3)强制推行皇民化思想教育

学校教育历来是日本殖民者实施皇民思想灌输及同化宣传的骨干。日本殖民者在台教育的最大远景目标,就是让台湾人理解日本人、学习日本人,最后将自己改造成为日本人。

日本殖民者重视的是对台湾人的日本帝国臣民及天皇子民的教育,以“尽忠天皇、崇敬皇室、信仰神道、讲国语”为其具体内容。相关的课文有天皇陛下、国旗、台湾神社、明治神宫、教育敕语、日本皇室、忠君爱国等等。列入教科书的历史人物,也是以日本人占绝大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乡土课中只是截取了台湾乡土的静态的横断面,却故意不讲其历史的由来与脉络,以避免论及台湾人的汉族历史传承,影响日本殖民者推行的同化政策。

日本在台湾建立的殖民地教育体制,从主观上讲,是为了同化台湾人民并培养中下级技术人才,以利于殖民榨取机关的运作;从客观效果上看,也引进了新的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打开了台湾人的眼界,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日本人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台湾人接受高等教育,担心被统治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提高后所带来的政治风险。

(4)经济殖民

随着台湾的割让,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据台后,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台经贸政策,将对台湾贸易从国内贸易变成“国际贸易”,把台湾商品作为洋货同等对待。台湾的贸易也一改以往以对中国大陆为主,变为对日贸易为主。

随着廉价日本商品的大量涌入及高关税下大陆商品的阻隔,日本商品成为了台湾人的生活资料,其生活方式也在日本化。

台海航运的转向连带贸易方向的变更,使得台湾社会愈来愈紧密的与宗主国日本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促进了台湾社会的殖民地化进程

(5)分化台湾社会

日本人采取了拉拢高山族、招降抗日武装、笼络台湾士绅和知识分子、利用部分台湾籍民制造事端,离间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等手段,极力分化台湾社会和彻底打击反抗力量。

THE END
0.荷兰殖民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面对武力威逼,荷兰人被迫退出澎湖,回到巴达维亚。为纪念沈有容不畏强暴、斥退侵略的壮举,民众立下一块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被称为“台湾第一座石碑”(1919年出土后改立在台南天后宫清风阁右壁处,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略台湾、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见证)。jvzquC41yy}/onnrkct/ew45g|b5;t
1.台湾是什么时候被割让出去的台湾和祖国分离的历史始末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末年,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入侵台湾,在台湾进行了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直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满清八旗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横扫大明江山,明朝最后的希望是郑成功,他也曾打到南京城下,但可惜功亏一篑。为建立反清复明根据地,郑成功1662年率领军队赶跑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至此台湾地区有了大量福建和jvzquC41yy}/onnrkct/ew46e|:nduz
2.台湾历史:外敌入侵和武装割据根据历史记载和搜索结果,台湾历史上主要经历以下武装割据与外殖民占领时期,其时长统计如下: 一、外殖民占领时期 1. **荷兰殖民统治(1624–1662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4年占据台湾南部,随后西班牙于1626年占据北部(1642年荷兰驱逐西班牙势力)。荷兰通过武力镇压原住民和汉族移民,建立殖民统治。直至1662年郑成功收复jvzquC41ygh/vxzvkcu/exr1ctzjeuj196>76952:8<9:;6;8:90
3.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公元1642年,荷兰人把盘踞在台湾的西班牙人全部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被其殖民统治了20年。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2月,jvzquC41yy}/onnrkct/ew46elqu{q>
4.台湾地区历史台湾地区历史简史 在市场价格波动造成台湾汉人大量失业,这股农民怨气,在1652年的「郭怀一事件」爆发出来 荷据南部不久,1626年西班牙借台为跳板与日本行贸易交流,随即占领鸡笼,1628年占沪尾,筑圣多明各城,不过当时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行锁国政策,不如预期的贸易,让西班牙渐渐放弃经营台湾北部,尔后于1642年被北上的荷兰人赶 jvzquC41yy}/onnrkct/ew4729ji9vn
5.台湾历史沿革1642年,荷兰人占领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第二年,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从1760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除山地族原住民以外,人口已超过了200万。1885年,建台湾为行省。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3;8651368:?62389`39<:83628<3ujvsm
6.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攫取财富占领台湾,郑成功发兵围城逼降揆一|荷兰|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很多名人曾写下了赞扬郑成功的诗文,很值得注意。 比如,蔡元培先生就写了一首《七绝》诗,赞扬郑成功:“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57963;>a38h45o<;;2622:5tu74ivvq
7.西班牙人在台湾:162617世纪初,除了荷兰人之外,西班牙人也曾经在台湾岛进行殖民活动并建立了军事堡垒,这种占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的安全而非为了拓殖台湾,因此,西班牙人在台湾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军事上而非民政开发上的,这也就注定了其无法实现自力更生的有效经营,高度依赖于外部大环境的稳定和西班牙帝国本身的势力走势。到1640 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7>459>1
8.赖清德所谓“国家”邪说中的十处谬误赖清德对清政府统一与治理台湾200多年的历史一笔带过,不仅无视台湾在历史、文化上从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的事实,还完全忽视清代对台湾的开发及清末台湾近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这种对历史进行碎片化处理、任意切割取用的卑劣行为,根本站不住脚。 第七,台湾人“反侵略”的意志究竟为何?从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开始,台湾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jyh0rl4eqpzfp}4424;198661euovnsva561:@7420nuou
9.台湾:从历史脉络看中国不可分割之省然而,到了 17 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向东方扩张。1624 年,荷兰殖民者趁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建造热兰遮城,作为其殖民统治中心 。1626 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不甘示弱,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在基隆港的社寮岛(今和平岛)建筑圣萨尔jvzquC41ygh/vxzvkcu/exr1ctzjeuj196>1399252899=98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