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蕴与根源

江宁静内容摘要:《百年孤独》不仅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孤独,同时还暗含了拉丁美洲到整个人类的孤独处境,作品以“个体”与“群体”的二维深刻阐释了“孤独”主题。这种孤独的产生有其内、外部原因。就内部而言,主要是布恩迪亚家族乃至马孔多小镇上人的不会爱、不懂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其外部原因,一是马孔多小镇封闭孤立的地理环境与殖民、内战的时代背景,二是教育缺乏所导致的愚昧落后。关键词:《百年孤独》 个体孤独 群体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的生存现状。本文围绕《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诠释其具体内涵及表现,探讨造成马孔多小镇百年孤独的原因。一.《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蕴小说当中的“孤独”既体现在个体的“小”层面,又体现在群体“大”层面。1.個体“小”孤独《百年孤独》中的“小”孤独体现在个体的孤独。小说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这个家族的七代人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孤独”。孤独贯穿于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身上。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对文明的渴望和周围的愚昧的形成了极大对立,这种对立和反差使他陷入孤独。布恩迪亚有着独特而高远眼光,但自己的思想又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当他经过努力钻研向大家宣布自己的重大发明时,全村的人却认为他已经精神失常。布恩迪亚炽热的理想不能冲破现实的牢笼,于是他从此陷入了孤独,沉迷于一己世界,最终被绑在栗子树下孤寂地死去。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同样是一个孤独的典型人物。他幼年孤僻沉默,不爱与人交流,着迷于父亲的种种实验。成年后的他发动了战争,变成了一个孤僻而冷酷的军事领袖。当他拥有了无上的荣誉和权威的时候,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虚无,甚至到最后竟不知为何而战。他躲过多次凶险和暗杀,却永久地被孤独所折磨。最终他退出了战争,整日把自己关在工作间里,埋头炼金制作小金鱼,以此度过自己的余生。家族当中的个体都有陷入孤独时的一种表现方式。奥雷里亚诺周而复始地卖小金鱼和熔铸小金鱼,而阿玛兰妲总是不停地织寿衣和拆寿衣。小金鱼、寿衣这些物品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各自的一种孤独。2.群体“大”孤独“大”孤独体现在群体的孤独,孤独存在于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小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孤独”首先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一个图腾和印记。布恩迪亚家族世代重复的姓名预示着书中人物的个性,如叫奥雷里亚诺、何塞·阿尔卡蒂奥、乌尔苏拉、蕾梅黛丝等名字的人都有着各自相似的性格。然而这种性格的循环都摆脱不了孤独的宿命。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为创新举动不被理解而后陷入孤独,开始每天反复炼制小金鱼;阿尔卡蒂奥第二也不被他人理解,最后开始沉迷于手稿的破译。整个家族都的人们没有抵抗住孤独的命运,他们在孤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马孔多小镇和拉丁美洲也是“孤独”的。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与世隔绝的原始孤立状态。拉丁美洲同样也是孤独的,其内部政权变动频繁,外部则受殖民统治和压迫。欧美的殖民与掠夺不但没有改善拉丁美洲贫穷落后的现状,反而让拉丁美洲在现代文明中逐渐迷失自我,“孤独”渗入到了民族精神之中。二.《百年孤独》的“孤独”根源造成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小镇人们的孤独有许多原因,这可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一)内部原因1.不会爱,不懂爱马尔克斯说:“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1]不会爱,不懂爱是布恩迪亚家族甚至是马孔多小镇上的人的一个特性,而这一特性让他们陷入孤独,不断受挫,逃脱不了重复的命运。首先是“不会爱”。奥雷里亚诺上校是一个“不会爱”的典型形象。奥雷里亚诺上校并没有真正爱过她的妻子和转战南北时认识的女人们,只是把她们当成自己孤独的一种填补。同样,他也并没有真正爱过他的儿子们。当他的儿子被一个一个刺杀,他的心里也没有悲痛,只有无处发泄的盲目愤怒以及徒耗精力的无奈。其他的人同样“不会爱”。小镇里充斥着各种情欲,这种泛滥的欲望更多体现为原始的本能,并不能满足他们内心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因而也无法产生心灵的充足感,这些人物最终只能在情欲构筑的孤独中越陷越深。其次是“不懂爱”。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的阿妈兰妲,她所表达的爱是一种扭曲和极端的爱。她为了得到钢琴师克雷斯皮的爱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置丽贝卡于死地。但最终却误毒死了蕾梅黛丝,她也因此背负了内心巨大的痛苦与自责。她的爱也是一种自虐的爱。她尽管深爱着克雷斯皮和马尔克斯上校,却接连拒绝了他们的结婚请求,对彼此都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这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是胆怯的,她“进入了自我惩罚和不断伤害之间的怪圈”。[2]她想爱,却无奈不知道爱的方式,她的爱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费尔南达对子女的关爱,也是一种畸形的爱。她把她的人生观和理想强加于子女身上,最终导致了梅梅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2.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缺失,也是引发孤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布恩迪亚家族的夫妻、兄弟姐妹等都缺乏沟通,缺少信任和理解。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激动颤抖着向人们透露自己的新发现的时候,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却怒斥他别教坏了孩子,全村人也都认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最终,布恩迪亚沉迷于一己世界,陷入了深深的孤独。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在小时候就没有与别人有过好的交流和沟通。奥雷里亚诺上校即使是在教他读写,也总是想着别的事,如同一个陌生人。因为缺乏情感的沟通和家人的关心,他愈发的孤独和压抑。当他掌权之后,这种积压的情感变成了愤恨,他开始独裁专制,肆意屠杀。阿玛兰妲和费尔南达也存在沟通上的障碍,她们之间矛盾丛生,到最后两人甚至决定互不理睬。奥雷里亚诺上校和费而南达也从未分享孤独。在德拉·彼达离开后,他们“仍然各行其是,各自打扫房间,任凭蛛网落雪般笼在玫瑰枝头。”[3]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使得每个人的心理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独。(二)外部原因1.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从地理环境来看,马孔多小镇所处的拉丁美洲外部四面临海,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得拉丁美洲在殖民之前与外界没有太多的联系和交流。内部地形地势复杂,这导致了居住民的相对封闭和孤立的状态。在拉丁美洲内部,山脉、平原和高原相间,复杂的地形地势让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原住民生活习性、语言口音大不相同,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孤独封闭的地理环境会导致人们的不了解世事、落后的状态。地理环境上的封闭与孤独进而影响到了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从时代背景来看,殖民入侵和战乱频发都使拉美地区陷入了深刻的孤独。殖民者的进入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而且冲击了其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使当地形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愚昧又文明的混合文化形式。”[4]拉美人民在这种现代文明的潮流下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文化上的孤独。与此同时,19世纪的拉美大陆内战频发,统治者独断专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后,又对当地的抗议运动进行了血腥镇压。人们在这种处境下饱受动乱之苦,因而又陷入了生存上的恐惧和孤独。2.缺乏教育,愚昧落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不易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5]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马孔多小镇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缺失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书中对学校的教育着墨不多,书中所提及的一所学校先是毁于战火,重建后没多久又改为军营,这可以看出在马孔多小镇中系统和正规的学校教育是缺失的。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如第一代的布恩迪亞沉醉在自己的实验之中,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则做家务忙生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以至于缺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对他们成长的关注。教育缺乏,环境封闭导致了人们的愚昧落后。这种愚昧落后使人们对世界和自身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他们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样貌和这个世界每天在发生的事情,也不能深刻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循环往复地陷入了孤独的怪圈。三.总结《百年孤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孤独”这一主题,书中展现了小的孤独,书中的人物都有着孤独;也有大的孤独,整个家族到拉丁美洲都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挖掘孤独背后的根源能够探索到突破宿命和怪圈的有效对策。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孤独的反面是团结”[6],只有团结起来,远离孤独,拉丁美洲人民才会有力量摆脱封闭落后的状态,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人类整体而言,也需要相互理解、团结和博爱,重拾精神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孤独的困境,共筑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1]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09.[2]安浩薇.《百年孤独》的宿命意识及主题探析[J].汉字文化,2019(2).[3]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4,311.[4]赵星.《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J].文化学刊,2017(10).[5]魏青主编.教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0.[6]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M].朱景冬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51.(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江宁静

内容摘要:《百年孤独》不仅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孤独,同时还暗含了拉丁美洲到整个人类的孤独处境,作品以“个体”与“群体”的二维深刻阐释了“孤独”主题。这种孤独的产生有其内、外部原因。就内部而言,主要是布恩迪亚家族乃至马孔多小镇上人的不会爱、不懂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其外部原因,一是马孔多小镇封闭孤立的地理环境与殖民、内战的时代背景,二是教育缺乏所导致的愚昧落后。

关键词:《百年孤独》 个体孤独 群体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的生存现状。本文围绕《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诠释其具体内涵及表现,探讨造成马孔多小镇百年孤独的原因。

一.《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蕴

小说当中的“孤独”既体现在个体的“小”层面,又体现在群体“大”层面。

1.個体“小”孤独

《百年孤独》中的“小”孤独体现在个体的孤独。小说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这个家族的七代人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孤独”。

孤独贯穿于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身上。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对文明的渴望和周围的愚昧的形成了极大对立,这种对立和反差使他陷入孤独。布恩迪亚有着独特而高远眼光,但自己的思想又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当他经过努力钻研向大家宣布自己的重大发明时,全村的人却认为他已经精神失常。布恩迪亚炽热的理想不能冲破现实的牢笼,于是他从此陷入了孤独,沉迷于一己世界,最终被绑在栗子树下孤寂地死去。

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同样是一个孤独的典型人物。他幼年孤僻沉默,不爱与人交流,着迷于父亲的种种实验。成年后的他发动了战争,变成了一个孤僻而冷酷的军事领袖。当他拥有了无上的荣誉和权威的时候,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虚无,甚至到最后竟不知为何而战。他躲过多次凶险和暗杀,却永久地被孤独所折磨。最终他退出了战争,整日把自己关在工作间里,埋头炼金制作小金鱼,以此度过自己的余生。

家族当中的个体都有陷入孤独时的一种表现方式。奥雷里亚诺周而复始地卖小金鱼和熔铸小金鱼,而阿玛兰妲总是不停地织寿衣和拆寿衣。小金鱼、寿衣这些物品实际上代表了他们各自的一种孤独。

2.群体“大”孤独

“大”孤独体现在群体的孤独,孤独存在于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小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

“孤独”首先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一个图腾和印记。布恩迪亚家族世代重复的姓名预示着书中人物的个性,如叫奥雷里亚诺、何塞·阿尔卡蒂奥、乌尔苏拉、蕾梅黛丝等名字的人都有着各自相似的性格。然而这种性格的循环都摆脱不了孤独的宿命。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为创新举动不被理解而后陷入孤独,开始每天反复炼制小金鱼;阿尔卡蒂奥第二也不被他人理解,最后开始沉迷于手稿的破译。整个家族都的人们没有抵抗住孤独的命运,他们在孤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马孔多小镇和拉丁美洲也是“孤独”的。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与世隔绝的原始孤立状态。拉丁美洲同样也是孤独的,其内部政权变动频繁,外部则受殖民统治和压迫。欧美的殖民与掠夺不但没有改善拉丁美洲贫穷落后的现状,反而让拉丁美洲在现代文明中逐渐迷失自我,“孤独”渗入到了民族精神之中。

二.《百年孤独》的“孤独”根源

造成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小镇人们的孤独有许多原因,这可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

(一)内部原因

1.不会爱,不懂爱

马尔克斯说:“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1]不会爱,不懂爱是布恩迪亚家族甚至是马孔多小镇上的人的一个特性,而这一特性让他们陷入孤独,不断受挫,逃脱不了重复的命运。

首先是“不会爱”。奥雷里亚诺上校是一个“不会爱”的典型形象。奥雷里亚诺上校并没有真正爱过她的妻子和转战南北时认识的女人们,只是把她们当成自己孤独的一种填补。同样,他也并没有真正爱过他的儿子们。当他的儿子被一个一个刺杀,他的心里也没有悲痛,只有无处发泄的盲目愤怒以及徒耗精力的无奈。其他的人同样“不会爱”。小镇里充斥着各种情欲,这种泛滥的欲望更多体现为原始的本能,并不能满足他们内心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因而也无法产生心灵的充足感,这些人物最终只能在情欲构筑的孤独中越陷越深。

其次是“不懂爱”。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的阿妈兰妲,她所表达的爱是一种扭曲和极端的爱。她为了得到钢琴师克雷斯皮的爱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置丽贝卡于死地。但最终却误毒死了蕾梅黛丝,她也因此背负了内心巨大的痛苦与自责。她的爱也是一种自虐的爱。她尽管深爱着克雷斯皮和马尔克斯上校,却接连拒绝了他们的结婚请求,对彼此都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这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是胆怯的,她“进入了自我惩罚和不断伤害之间的怪圈”。[2]她想爱,却无奈不知道爱的方式,她的爱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费尔南达对子女的关爱,也是一种畸形的爱。她把她的人生观和理想强加于子女身上,最终导致了梅梅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2.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

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缺失,也是引发孤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布恩迪亚家族的夫妻、兄弟姐妹等都缺乏沟通,缺少信任和理解。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激动颤抖着向人们透露自己的新发现的时候,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却怒斥他别教坏了孩子,全村人也都认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最终,布恩迪亚沉迷于一己世界,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在小时候就没有与别人有过好的交流和沟通。奥雷里亚诺上校即使是在教他读写,也总是想着别的事,如同一个陌生人。因为缺乏情感的沟通和家人的关心,他愈发的孤独和压抑。当他掌权之后,这种积压的情感变成了愤恨,他开始独裁专制,肆意屠杀。

阿玛兰妲和费尔南达也存在沟通上的障碍,她们之间矛盾丛生,到最后两人甚至决定互不理睬。奥雷里亚诺上校和费而南达也从未分享孤独。在德拉·彼达离开后,他们“仍然各行其是,各自打扫房间,任凭蛛网落雪般笼在玫瑰枝头。”[3]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使得每个人的心理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独。

(二)外部原因

1.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

从地理环境来看,马孔多小镇所处的拉丁美洲外部四面临海,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得拉丁美洲在殖民之前与外界没有太多的联系和交流。内部地形地势复杂,这导致了居住民的相对封闭和孤立的状态。在拉丁美洲内部,山脉、平原和高原相间,复杂的地形地势让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原住民生活习性、语言口音大不相同,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孤独封闭的地理环境会导致人们的不了解世事、落后的状态。地理环境上的封闭与孤独进而影响到了人们的精神和心理。

从时代背景来看,殖民入侵和战乱频发都使拉美地区陷入了深刻的孤独。殖民者的进入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而且冲击了其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使当地形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愚昧又文明的混合文化形式。”[4]拉美人民在这种现代文明的潮流下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文化上的孤独。与此同时,19世纪的拉美大陆内战频发,统治者独断专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后,又对当地的抗议运动进行了血腥镇压。人们在这种处境下饱受动乱之苦,因而又陷入了生存上的恐惧和孤独。

2.缺乏教育,愚昧落后

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不易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5]

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马孔多小镇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缺失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书中对学校的教育着墨不多,书中所提及的一所学校先是毁于战火,重建后没多久又改为军营,这可以看出在马孔多小镇中系统和正规的学校教育是缺失的。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如第一代的布恩迪亞沉醉在自己的实验之中,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则做家务忙生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以至于缺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对他们成长的关注。

教育缺乏,环境封闭导致了人们的愚昧落后。这种愚昧落后使人们对世界和自身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他们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样貌和这个世界每天在发生的事情,也不能深刻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循环往复地陷入了孤独的怪圈。

三.总结

《百年孤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孤独”这一主题,书中展现了小的孤独,书中的人物都有着孤独;也有大的孤独,整个家族到拉丁美洲都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挖掘孤独背后的根源能够探索到突破宿命和怪圈的有效对策。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孤独的反面是团结”[6],只有团结起来,远离孤独,拉丁美洲人民才会有力量摆脱封闭落后的状态,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人类整体而言,也需要相互理解、团结和博爱,重拾精神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孤独的困境,共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09.

[2]安浩薇.《百年孤独》的宿命意识及主题探析[J].汉字文化,2019(2).

[3]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4,311.

[4]赵星.《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J].文化学刊,2017(10).

[5]魏青主编.教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0.

[6]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M].朱景冬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51.

THE END
0.《百年孤独》:孤独而倔强的诡丽史诗拉丁美洲示意图 《百年孤独》的故事,应该就是以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半叶百年左右的哥伦比亚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中的内战、美国香蕉公司等设定,无论是时间还是事件,都与真实历史一一对应。 书中写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签署了一份停战协议,叫做《尼兰迪亚协议》。在真实历史中,1899年至1902年,哥伦比亚保守党与jvzquC41yy}/5?5fqe4dp8rkr1714?=9;:;80qyon
1.“百年孤独”的波托西:浓缩了拉丁美洲血泪史(波托西)书评今天说的这本《波托西: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通过讲述一座传奇矿业城市波托西的兴盛衰败,全书从16世纪闪耀兴起直至19世纪黯然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学者克里斯·莱恩阐述了白银对于全球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对发展中超限度与破坏性行为的生动描绘,揭露出人类在矿尘飞扬背后残酷无情的诸多过往。波托西是坐落于南美洲中部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9865A=1
2.百年孤独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只要时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所以,在《百年孤独》中,他着力描写了百余年来拉jvzquC41yy}/lrfpuj{/exr1r1717Ahhe4lg9B
3.遗失的历史—盎格鲁萨克逊美洲和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遭受新殖民主义入侵的历史被浓缩在丑国联合果品公司对马孔多的“开发”中,“……整个城区被一圈金属网环绕,仿佛电网保护下的巨大鸡笼。” 这部描述了丑帝国主义对拉美人民剥削和压迫的小说为什么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呢?诺贝尔奖当然也是阿努纳奇的亲儿子丑帝统治世界的工具之一。控制者不在乎你控诉和揭露他们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689?4:8
4.秭归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51.《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52.《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著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jvzq<84|iz4j0‚hg434dp8npfg~/rquAt?yqclj1rgxtqw4dnqm0xrjy(uoe?9g228kgc::::6h67Aie4:7:7>>69clge/nf?3<25>>793?
5.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孤独”见拉丁美洲文明困境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这样解答他对拉丁美洲的孤独的看法:“对我们(拉美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1]《百年孤独》一书不仅开辟了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更是以这一创新的手法深刻剖析了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桎梏和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5?27B;1
6.《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精选56篇)从主题内容上来说,由小及大,《百年孤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jvzq<84yyy4vpsx0eqs0fql148789980jvsm
7.拉美文学爆炸五十年学者詹明信谈《百年孤独》世界文坛拉美文学爆炸五十年 学者詹明信谈《百年孤独》 今年是1917年俄国革命一百周年,也是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这些纪念日可能会使我们忽视一场仅仅发生在五十年前的文学革命,它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化出现在一个全新的、更宽广的舞台上。我们后来称这个舞台为“全球化”,它本身归根结底是一个已经完全超越了可以用文化和政治、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29859395d6992;433;=5;62?/j}rn
8.玻璃瓦尔: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百年孤独的政治隐喻史——百年孤独的政治隐喻史一、我来是为了王的葬礼:拉丁美洲殖民史整个拉美的历史发展,正如作品中小镇马孔多的社会变迁一样,孤独、封闭、停滞、同过去一样循环往复。《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世界和一系列恶性循环映射的是整个拉美社会的现实,过去和未来,是这篇特别之地的一篇政治隐喻史。孤独的不是一两个家族,而是找不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7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