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人类的热闹各有不同,但孤独的底色大致相通马尔克斯拉美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

——黑塞

每逢周六,红馆会分享一本书,愿我们每位读者都能遇到未知的自己,并从中获得内在的觉醒,通往某种自觉而光明的人生。

今天分享的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之经典不衰的小说——《百年孤独》。

1982年,《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这本书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世界上有两种小说家,一种致力于反映世界与描摹人生,比如托尔斯泰;而另一种,却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世界,他就是马尔克斯。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孤独是人生的底色。

《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这部主题宏大的文学巨著,描写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马尔克斯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就连后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都说:

“在马尔克斯这里,我只是一个小学生。”

这部文学作品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让读者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不停穿梭,体会到了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也因此成为了现当代最重要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许多人都说《百年孤独》非常难读,其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冗长难读的各种人名,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朋友那里看到了这样一张人物线索图。

在读的过程中一边理解,一边通过这张图去印证自己对于人物关系的把握,读到最后人物关系都是清晰的。

《百年孤独》的诞生,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反映了几个世纪以来人性的历史。

从这本文学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历史,也可以理解人性,还能够关照当下和现实。

百年孤独史

也是拉美国家的风云变幻史

读懂文学巨著的前提,是先要理解这本书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

马尔克斯曾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曾说: “布恩迪亚家族是拉美历史的翻版。”

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这本书描写的是哥伦比亚 19 世纪到 20 世纪的社会图景。

当时的拉美大陆先后经历了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各种纷争,纷争不断,内战频发——据史料记载,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拉美国家发生了27次内战;

同时,拉美各国相继独立,独裁、纷争、暴政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资本与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也纷纷入驻拉美,

资本家成立各种公司,抢夺拉美的生产资料,在拉美进行产品倾销严重地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经济形态;

随着经济形态的破坏,外来的文化也渐渐入侵了“马孔多”这个小镇。

而马孔多镇的居民,缺乏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理解,因此,在这样水深火热的背景之下,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又被深刻地动摇了。

这也是马尔克斯的隐忧。因为这个时候,拉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眼中觊觎的区域。

面对着压迫、掠夺和歧视,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致辞的时候说到:

“拉美不愿意,也没有理由成为任他人摆布的棋子。

她除了希望自己保持在西半球的独立自主地位,没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如此,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饿、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

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

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

这是马尔克斯对拉美这一百年命运的反思和深沉的愤懑,也是所有拉美人对于独立自由与幸福的渴望与关切。

后来,在《番石榴飘香》这本书中,马尔克斯也对《百年孤独》说出了他的看法:

“孤独的反义是团结”。

因此,马尔克斯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启迪拉美的民众,团结起来,为了民族文化与独立自由而战。

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本书的宏大主题。

时代与地域的不同

并没有改变人性的底色是孤独这一现实

这本书除了向我们展现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还在宏大的时代与家国主题之下,细致地描写了人性的欲望、纠缠与孤独。

书中有一段话非常有名,马尔克斯写到: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唯有孤独永恒。 ”

马尔克斯将人类底层的孤独命运,波澜不惊地表达了出来。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真实的马尔克斯。

他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

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

他的父亲有二十多个孩子,其中有15个是私生子。

他的母亲非常博爱,对于私生子非但没有排斥,还接到自己的家中来养。

马尔克斯的祖父,也就是小说中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原型,本身就有一个嗜好,就是不停地把金子融化,然后再把金子铸造成小金鱼,再融化,在铸造,如此往复。

我们再来看《百年孤独》中每一个角色,他们也都是孤独的:

奥雷里亚诺上校,戎马一生,最后靠在金屋里锻造小金鱼度过余生;

阿玛兰妲,因爱误杀,被良心谴责了后半生,最后孤独抱憾而死;

丽贝卡,离开未婚夫,谋杀了丈夫 ,最后在一间小屋里终老;

梅梅,因为专制的母亲,与深爱的男人分开,生下私生子,却只能在修道院里孤独老去;

就连最得人心、最通透明事理的大家长,母亲乌尔苏拉,也是早早地失去了丈夫,一个人慢慢老去......

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隐忍的、可怜的、孤独的。

孤独,是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底色。

史铁生说: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

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在这里,孤独,是第一困境。

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认为: 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

但即使如此恐惧,孤独也不会自动消亡,因为孤独就是人性的底色,我们只能直面孤独。

用历史关照现实

提醒我们不能忘掉那些“被遗忘的孤独”

当我们从这部文学巨著中跳出,来关照一下历史与现实,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每个人人,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

每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又有谁不是从创伤和孤独中成长起来呢?

但比国家和个人的孤独更可怕的,则是“被遗忘的孤独”。

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香蕉公司的员工罢工以后,小镇发生了3000人以上的大屠杀,这场屠杀对许多人的伤害是致命的。

小说中,这个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不过小说的表达非常魔幻,因为在那场大屠杀发生之后,突然下了连续几年的大雨,

似乎马儿克斯想用这个隐喻告诉大家,几年的阴雨会冲刷掉一切的历史伤痛和过往的屈辱印记。

于是出现了一个可悲的结果,在连续几年的大雨之后,人们真的迅速地遗忘了这次屠杀,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时的政府还发布公告告诉所有人,说根本没有屠杀,那只是自由党人恶意散播的谣言。

正如黑格尔那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小说中的人们遗忘了这段历史,遗忘了那段历史之下的绝望的孤独,还有刻在人心上的那种屈辱。

因此,在马尔克斯那里,被遗忘的孤独,是更悲哀、更深层次的孤独。

这似乎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即使现在岁月静好,

但永远也不能忘却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被欺侮的历史,永远要用历史的反光镜来提醒自己。

《百年孤独》是宏大的,也是微妙的。

宏大是因为它将马孔多小镇“国家化”了,并将这个小镇置身于一段独特的历史时期当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份独特的世纪与家国的情怀;

然而《百年孤独》又是微妙的,因为它从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挖掘出了微小而又共通的人性——比如情欲、贪婪、隐忍、光明、卑劣等等。

魔幻与现实的交融,宏大与微妙的结合,让《百年孤独》不仅成为了一部影响了各国几代作家的著作,

更成为了一部可以直达每个人的内心,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警醒的经典之作。

人类的热闹各有不同,但孤独的感觉却总是相通的。

当“工具高效”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即时快捷致用”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你会发现:

《百年孤独》值得去品味,不仅是因为它获得过诺贝尔奖,更是因为作者马尔克斯本人,是一位有着宏大家国情怀与强烈悲悯之心的作家。

他的思想、见地、情怀,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近,不去敬仰。

就像马尔克斯在自传中写到的一句话那样,让我们感动而又不断陷入沉思:“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希望每一位读到《百年孤独》的读者,都能够获得内在的觉醒,通往某种自觉而光明的人生。

✎作者 | 牧心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 上下滑动 延伸阅读 -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人只有保护住内心的自我,才能感到安全。

纠正别人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我们都讨厌被强迫。

即使我们知道TA是对的,对方是为我们好。

牙膏为什么非得从中间挤?

胡萝卜对身体好,可我就是不喜欢吃;

我觉得中医特别管用,你凭什么说它是伪科学?

但是,我们也同样害怕被拒绝。

当别人不能领情的时候,我们感到受伤和委屈:

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能洗了澡再玩手机呢?

听我的,一定要把钱放在余额宝……

你可不可以为了我和你自己,把烟戒掉?

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让我们苦恼不已却又习以为常。

大多数人,都有喜欢纠正彼此的倾向,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但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多“纠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

没有人愿意被说服。

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

当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时,逻辑和事实变得不再重要,情绪最终占了上风。

这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最终从观点层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击上。

“我怎么会认识了你?”

“从来没见过你这种人!”

……

我们花光了力气,不仅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还带来了痛苦和敌对。

双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导致了关系的疏离。

为什么人们总是想纠正别人?

人性上有一个弱点:

因为注意力的有限,每个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个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

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动驾驶一样省时省力,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认知上的局限: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进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

却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将对方的可取之处选择性屏蔽掉,认为别人错了。

因此,我们认为的不容置辩的事实,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实。

当我们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他一直坚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没有错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辩论技巧,谁的气势足、嗓门大、体力好。

有效沟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更喜欢说服和控制别人

我们在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常常碰见控制欲很强的一方。

一个严要求的妈妈,一个高标准的男友/女友。

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看起来咄咄逼人,主导了关系的支配。

但事实上,这些关系中看起来强势、施压的一方,其实依赖于弱势、承压的一方。

正是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他们会施加给对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

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得控制你。

我不允许你拒绝,因为我会生气。

只有你变好了,我才会感觉良好。

他们需要从对方的回应里,获得情绪的稳定和人格上的认可。

他/她一边要求你,一边关怀备至地对你好,正是如此。

不仅是亲密关系中。

在很多关系和场景里,人们都会通过去说服他人,来收获安全感和信任,维持住自己的情绪。

这是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表现。

这里要提及,一个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概念——稳固的自我。

它指一个人具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

就像同样是失恋被甩,有的人会久久地处于情绪的低谷,不断地否定自己“不够好”、“配不上”;

而有稳固的自我的人,知道只是因为不合适,更容易走出失恋的阴霾。

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我们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

别人将不再是维持情绪稳定的工具,我们也获得了情绪独立。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人都是讨厌被外力改变和强迫的。

因为他的内部,有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去捍卫。

价值观,是一个人赖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让我们可以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

假设一下——

有个人突然冲过来,对你说: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险,我帮你把撞倒,不用谢我。

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会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你感受到了威胁和恐惧,于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屋子。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人际关系都不相同,影响了这个屋子的外观和内饰。

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就像是一只青蛙,想要邀请一条鱼到陆地上做客一样。

即使陆地上的世界,比河里精彩百倍,这也是这条鱼承受不起的。

他只想逃离。求救。封闭自己。守住自己的领地。

他要保护住内心的那个自我,只有这里,才能感觉到安全。

让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

即使它有对也有错。

你不需要认同,但你得接受这个现实。

一味想控制结果和关系的人,就像抓着一把沙子,抓得越紧,只会流走的越多。

就像叔本华说的:

“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

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没有阻挠,那也是很困难的。”

改变,并非是不可发生的。

只是这个过程,只能从内部开始,无法从外部强行打破。

他人不想改变,你越用力,只会让别人越反感。

只会让人感受到抵触和难堪,修建起更高的心墙,抵御你可能的侵犯。

如果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有较强的控制欲,总是因为无法改变环境和他人,而带来坏情绪,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

可以利用斯蒂芬·科维的“担心圈和影响圈”理论,来为我们所用。

这种理论提到,我们会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担心,但是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只会带来无谓的担心。

这时,我们画出一个“担心圈”,把我们无法实际控制的事情(别人的情绪、早高峰堵车)丢进里面,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

践行后你会发现,你对他人和环境期待的越少,你的自由和快乐就越多。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真的会明朗很多很多。

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设定的世界观里活得很好,但人与人相处总会有分歧

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终将明白:

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

尊重永远比控制容易。

而改变自己,是改变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

改变他人的途中,遍布荒漠和苦海;

改变自己的路上,收获的是幸福和丰盛。

那些自律的人,究竟有多厉害?

前些日子,和一个同事去逛街,售货员夸同事,天生丽质,身材好,为人有亲和力,谁娶了她,一定很幸福。

虽然这有恭维的嫌疑,但不得不说,一个生了二胎,还拥有马甲线,小蛮腰,天鹅颈的已婚女性,能“骗过”众人的眼睛,也实属不易。

这个同事除了怀孕时,适当的增肥。产后也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发胖,甚至每顿都是两碗白米饭,完全不像一个减肥的人。

很多人都很羡慕她,总觉得她是天生吃不胖。每次她都笑呵呵的默认,不解释。

直到有一次,我在无意间发现,她居然坚持每天练瑜伽半小时,已有整整五年。她也从来不吃夜宵,即便实在不得已,她也能坐在烧烤摊前两小时,看着所有人吃的垂涎三尺,也绝不吃哪怕一串烤素菜。每周末她都会坚持到健身房三次,几乎风雨无阻,从不缺席。

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偷偷问了她,为什么要“欺骗”大家?她淡然的回到,我并不觉得做这些事,有什么好炫耀的,这本来就是我的日常习惯啊。

不得不说,这种把自律刻到骨子里的人,不是一般的厉害。

但有时遇到上班高峰期,如果没挤上去,稍微晚了一趟车,就必定会迟到。

为此他每天早上都是慌慌张张的出门,但人一着急,就容易忘事,不是没带手机,就是忘了带工号牌,又或者钥匙锁在了家里。

后来他逐渐有了上班焦虑症,为了调整自己的状态。他硬逼自己早起。刚开始他是非常难受的,因为如今5点起,比曾经早了整整两个半小时。

为了早起,他就必须要早睡和午休,因为睡眠不够,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不够好。

因为走的较早,不那么拥挤,也不那么嘈杂,他瞬间感到整个人的心情也舒缓了很多。

从那时起,他就坚持早起,已经整整有3年之久,如今叫醒他的不是闹钟,而是自己的生物钟。

许多时候,你做不到自律,是因为没体会到自律带给你的好处。

一旦你发现,自律的人生才自由时,你一定会主动脱离舒适区,摆脱懒惰和拖延,过上更有趣的生活。

我有个同学,在新的公司,上班不到三年,就顺利提升了职位,也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

其实他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能力最拔尖,而是拥有无须提醒的自律。

比如他们以前的老领导,要求每个季度都需要写工作报告。

后来他们换了一个新领导,故意没提这个要求,大家都以为,这件事已经被自动的忽略掉。

但同学却觉得,该自己做的事情,不能因为换了人,就想蒙混过关。

于是他一直把该做的统计,分析,汇算等工作,全部准备好。

直到年底,这位新领导突然检查工作报告,当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甚至都纳闷儿,怎么他想起了这件事?

唯有同学,不慌不忙的从办公抽屉里,把装订好的工作报告恭恭敬敬的呈交给了新领导。

后来同学也因为确实很出色, 在事业上小有成就。

其实当你接触越来越多优秀的人以后,你会发现,自律的人,不一定都优秀,但优秀的人,必须自律。

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话说,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说起床就起床,说做事就做事,说玩就玩,就收心就收心。

是否觉得这很容易,但最终能做到的,简直少之又少。

因为更多时刻,想到和做到之间,中间隔着一条自律的河,许多人跨不过去,不是因为外在的阻碍太多,而是你根本管不住自己。

许多时候,自律和不自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的自控力。

比如你是否能管住自己,在大家胡吃海喝时,你依旧能保持七分饱的状态。在大家懈怠拖延时,你依旧能保持上进积极的心态。在大家都得过且过时,你还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一个管不了自己的嘴,迈不开自己的腿,控制不住自己行动力的人,你还能指望她在事业上,有更好的突破,在学习上,有更好的成长,在生活中有更好的形象?

当你学会了自律,你才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自律是通向自由的朝圣之路。

姜文新作《邪不胜正》上映,我掐指一算,朋友圈里会出现一票想给彭于晏生孩子的姑娘。

彭于晏那惹火的身材,连姜文都忍不住摸两下,直呼:哎哟我去!

作为一个在减肥路上已经荒废了两个月的废材,就冲彭于晏这一身的肌肉,到时候我也要去电影院捧个场。

能控制体型的人太可怕,自律的人太可怕!

这几年,彭于晏很火,连续出了不少作品,圈粉无数,而这只是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是无数迷茫、绝望的夜晚。

在某次访谈里,彭于晏回忆起曾经那些灰暗的日子:

我当时好迷茫,为什么别人会有那么多的戏演,有那么多粉丝,赚那么多钱,拍那么多广告,而我没有?

后来,他总结出了原因:其实,就是自己还不够好。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答案是:自律、拼命。

彭于晏:自律和拼命,成就了我

彭于晏曾说,我没有才华,所以用命去拼,我不怕苦,就怕学不到东西。

在拍电影《翻滚吧,阿信》之前,彭于晏也拍了几部电影,但是都没有大火,反而是和他一起搭戏的人都火了,比如余文乐、阮经天、范玮琪...

郁闷的事情还没完,他又因和经纪公司产生合约纠纷,整整一年没工作,没收入,欠下巨额债务,人生跌落谷底,一度神经衰弱,极度焦虑。

电影《翻滚吧,阿信》中有一句台词: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

为这部电影,彭于晏是真得使出了全力,因为电影里有大量的高难度体操动作,很多演员望而却步,彭于晏接了,而且所有动作都自己上。

他苦练了八个月,几乎每天都进行10个小时以上的体操练习,单杠、吊环、鞍马无所不练,后来体操的所有项目他都学会了。

为了保持八块腹肌的身材,只吃水煮餐,不加任何调料。

电影上映后大获成功,彭于晏入围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事业开始有了起色。

此后,彭于晏每拍一部戏,就学会一项技能。

拍《激战》,和真正的拳击手练打三个月,练到体脂只有3%,还学会了综合格斗,巴西柔术和泰拳。

拍《我在垦丁天气晴》,他学会了冲浪;拍《海豚爱上猫》,他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资格证。

拍《听说》,他学会了手语,练了三个月,每天练到手抽筋。

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他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

拍《破风》,他每天骑行六七个小时,全香港的山被骑了遍,考到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拍《湄公河行动》,他学会了泰语、缅甸语、射击,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

彭于晏是易胖体质,以前是个小胖墩,为了保持身材,据说已经十多年不曾吃饱过,自己甚至坦言已经几乎忘记了糖是什么滋味。

拿命去拼的背后,是强大的自律和意志力在支撑。

自律和拼命努力,足可以成就一个人,让其灰暗的世界里变得五彩斑斓。

自律人生: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

优秀的人不一定都是自律的,但自律的人通常都会比较优秀。

很多时候,你不自律,往往就会做不好,成为一个loser,比如说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想要减肥,但总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结果就是体重一直没减,再也见不到曾经那个玉树临风,身轻如燕的自己,还一次次与人打赌,输了不少顿饭。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好的人生,就是有能力挣钱,还有命花钱。

这句话让人无法反驳,没毛病,想要拥有这样的人生就得靠自律,从两方面入手,总结起来就是: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

很多人可能在减肥的问题上还能有点自律性,但是在熬夜这方面却完全失去了控制力。

熬夜会死人,这样的话题已经有很多文章写过,这些年也经常会有熬夜猝死的新闻,但很多人仍然控制不住地去熬夜,包括我自己也是。

但是,我现在已经注意了很多,普吉岛的同胞遇难,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生无常,有时候你都没机会和世界说声再见就已经走了,现在愈发地认识到: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没事就早点睡觉,养足精神,面对明天,别糟蹋自己的身体,放纵都是要还回去的。

彭于晏为什么能从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为什么能会灰暗的天空会变得灿烂起来?

是因为自律,因为自律而带来强大的行动力,一次次地玩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你足够好了,足够优秀了,世界就是明亮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是抖音、是游戏、是微博,是手机上的这些软件在毁掉你,归根结底,其实是你的不自律毁了你。

自律的过程,都有一段难熬的时光,但自律的人生,最后都很美好。

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做一个自律的人,你的人生绝对不止于此。

批注:

(1)自律的人生,才是最高级的人生,才能拥有极致的自由。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就好比风筝和线,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根线,风筝才能飞翔,离了线的风筝只能坠落。而自律的底色其实也是一种自珍,珍爱自己,才能真正活的自由。自律并不难,谁都可以跨进去,从健康饮食、早起、运动、读书开始。

(2)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努力,没有真正坚持,就轻易输给了懒惰和极差的自控力。坚持自律并不可怕,要的是一点一滴的累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我们凭什么不学习不坚持呢?要想不辜负自己的一生,就要乘风破浪,全力以赴的去面对,去承受。坚持和自律的人,迟早是会发光的。

THE END
0.《百年孤独》:孤独而倔强的诡丽史诗拉丁美洲示意图 《百年孤独》的故事,应该就是以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半叶百年左右的哥伦比亚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中的内战、美国香蕉公司等设定,无论是时间还是事件,都与真实历史一一对应。 书中写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签署了一份停战协议,叫做《尼兰迪亚协议》。在真实历史中,1899年至1902年,哥伦比亚保守党与jvzquC41yy}/5?5fqe4dp8rkr1714?=9;:;80qyon
1.“百年孤独”的波托西:浓缩了拉丁美洲血泪史(波托西)书评今天说的这本《波托西: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通过讲述一座传奇矿业城市波托西的兴盛衰败,全书从16世纪闪耀兴起直至19世纪黯然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学者克里斯·莱恩阐述了白银对于全球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对发展中超限度与破坏性行为的生动描绘,揭露出人类在矿尘飞扬背后残酷无情的诸多过往。波托西是坐落于南美洲中部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9865A=1
2.百年孤独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只要时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所以,在《百年孤独》中,他着力描写了百余年来拉jvzquC41yy}/lrfpuj{/exr1r1717Ahhe4lg9B
3.遗失的历史—盎格鲁萨克逊美洲和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遭受新殖民主义入侵的历史被浓缩在丑国联合果品公司对马孔多的“开发”中,“……整个城区被一圈金属网环绕,仿佛电网保护下的巨大鸡笼。” 这部描述了丑帝国主义对拉美人民剥削和压迫的小说为什么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呢?诺贝尔奖当然也是阿努纳奇的亲儿子丑帝统治世界的工具之一。控制者不在乎你控诉和揭露他们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689?4:8
4.秭归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51.《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52.《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著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jvzq<84|iz4j0‚hg434dp8npfg~/rquAt?yqclj1rgxtqw4dnqm0xrjy(uoe?9g228kgc::::6h67Aie4:7:7>>69clge/nf?3<25>>793?
5.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孤独”见拉丁美洲文明困境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这样解答他对拉丁美洲的孤独的看法:“对我们(拉美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1]《百年孤独》一书不仅开辟了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更是以这一创新的手法深刻剖析了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桎梏和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5?27B;1
6.《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精选56篇)从主题内容上来说,由小及大,《百年孤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jvzq<84yyy4vpsx0eqs0fql148789980jvsm
7.拉美文学爆炸五十年学者詹明信谈《百年孤独》世界文坛拉美文学爆炸五十年 学者詹明信谈《百年孤独》 今年是1917年俄国革命一百周年,也是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周年,这些纪念日可能会使我们忽视一场仅仅发生在五十年前的文学革命,它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化出现在一个全新的、更宽广的舞台上。我们后来称这个舞台为“全球化”,它本身归根结底是一个已经完全超越了可以用文化和政治、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29859395d6992;433;=5;62?/j}rn
8.玻璃瓦尔: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百年孤独的政治隐喻史——百年孤独的政治隐喻史一、我来是为了王的葬礼:拉丁美洲殖民史整个拉美的历史发展,正如作品中小镇马孔多的社会变迁一样,孤独、封闭、停滞、同过去一样循环往复。《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世界和一系列恶性循环映射的是整个拉美社会的现实,过去和未来,是这篇特别之地的一篇政治隐喻史。孤独的不是一两个家族,而是找不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7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