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认证主体:亓**(实名认证)

IP属地:山东

下载本文档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古城遗址中央有宫殿区,周边有城墙与外郭城,形成“宫城-内城-外城-郊野”的聚落格局,并配套有大型水利系统;还发现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其中高等级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其规格与普通墓葬差异显著。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A.即将迈入氏族社会的门槛 B.具有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C.印证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D.形成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材料中“宫殿区”(权力中心)、“城墙与外郭城”(防御体系)、“大型水利系统”(公共事务管理)、“象征权力与等级的礼器”及“高等级墓葬与普通墓葬的差异”(社会分层),均符合国家初始形态的核心要素,即出现权力集中、社会分工、等级分化与公共管理机制,可推断该遗址已具备国家起源的早期特征,B项正确;氏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无明显等级分化与专职权力机构,而材料中已出现宫殿、礼器、等级墓葬等超越氏族社会的特征,实际是从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而非“迈入氏族社会”,排除A项;“多元一体”指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形成统一整体,材料仅描述单一古城遗址的内部格局,未涉及不同文明的互动与整合,无法体现该格局,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材料中仅能看出初步的等级差异(高等级墓葬与普通墓葬),尚未达到“等级森严”的成熟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2.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其主体部分为西汉末年的郡县政区系统,但也用大量篇幅叙述从《尚书·禹贡》到秦代的历代区划和地理格局。这一做法旨在()A.体现纪传体通史的史学观念 B.凸显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C.服务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 D.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既记述西汉郡县系统,又追溯历代地理沿革,为东汉统治者提供治理依据,其核心目的是服务大一统国家的治理,C项正确;《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非通史,排除A项;《汉书·地理志》的主体部分为西汉末年的郡县政区系统,未突出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排除B项;《汉书·地理志》涵盖全国地理格局,而非仅涉及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3.唐令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唐代一县之地,少则方圆数十里,大者占地百里以上。散居于如此广阔地域的各类人口,只能以县治为市。两税法实行初期,赋税规定要以货币缴纳,农民必须把粮食绢帛换成货币才能完税。这可以用来研究唐代中后期()A.两税法的实施加重了农民负担 B.坊市制瓦解的必然性C.州县制向道州县制转变的动因 D.基层市场活跃的背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规定非州县不得置市,但唐代县域广阔、人口分散,县治成为唯一合法市场中心;两税法实行初期强制以货币纳税,这一制度调整增加了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和交易需求,大量农产品被卷入商品流通领域,进而推动基层市场的活跃,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两税法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项;坊市制度的瓦解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材料强调的是以县治为中心的基层市场的发展,排除B项;州县制向道州县制转变属于行政区划调整,开始于唐太宗时期,与材料中市场设置及赋税问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共发生大小农民起义430余次,但不论北宋还是南宋,农民起义的烈度与汉唐相比相距甚远,甚至在王朝末年少数民族政权进攻时,农民起义数量较宋朝其他时期也都要更少。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宋朝()A.汉族凝聚力压制了阶级矛盾 B.最高统治集团重视社会民生C.维系稳定的手段具有特殊性 D.理学对民众的教化效果显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有荒年募兵和设立厢军的做法,这一做法旨在通过吸纳流民进入军队,以防其聚众起义。低烈度的农民起义可以迫使政府更积极地推行该政策,大多数起义农民也可以借此获得朝廷的招安或招募,而非意在改朝换代,因此荒年募兵是一种特殊的维系稳定的手段,C项正确;当少数民族政权入侵时,接受政府募兵极有可能直接卷入战争,因此王朝末年农民起义数量减少并非民族凝聚力,而是民众趋利避害的选择,排除A项;宋朝以特殊手段维稳体现的是其重视巩固封建统治,而非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幸福,排除B项;宋朝农民起义数量多,难以说明儒家忠君温良的教化效果显著,排除D项。故选C项。5.明代自设内阁以来,首辅独揽票拟权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其余阁臣不过签字确认而已,在张居正时期尤为明显。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内阁实行分票制,全体阁臣均可自行票拟上奏,只对自己的票拟负责。这一变化体现了()A.内阁的行政效率的提升 B.皇帝对首辅的信任下降C.分票制成为明中枢体制 D.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内阁的核心职能是“票拟”(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的建议权),首辅独揽票拟权可能导致其权力膨胀,形成对皇权的潜在制约(如张居正时期的强势)。明末实行“分票制”,允许全体阁臣自行票拟并各自负责,本质是通过分散内阁内部的票拟权力,避免首辅专权,使阁臣相互牵制,最终将决策主导权更牢固地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典型表现,D项正确;分票制下阁臣各自票拟,可能导致意见分散、流程增加(如皇帝需审阅多份票拟),反而可能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项;分票制的推行是皇帝为分散内阁权力、强化自身控制的制度设计,而非单纯因“对首辅信任下降”这一个人情感因素,排除B项;明代中枢体制的核心是“君主集权下的内阁辅政”,分票制仅是内阁内部票拟方式的调整,并非取代原有中枢架构的新“中枢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6.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A.长途贩运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C.高产作物推广种植 D.商业市镇空前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这表明劳动力从传统的粮食种植(禾田)转向了烟草种植;“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说明妇女不再从事纺织活动。而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受到破坏,即小农经济受到冲击,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围绕的是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以及相关劳动力投入和家庭生产变化情况,没有任何关于长途贩运的信息,所以无法得出长途贩运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烟草不属于高产作物,且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种植结构变化以及对传统家庭手工业的影响,并非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排除C项;材料仅仅围绕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以及相关的劳动力和家庭生产变化展开,没有关于商业市镇繁荣的相关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7.1848年,徐继畲出版了《瀛寰志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他将中国定位于世界的一隅,记录了当时世界以民主政体为主导的各国各类政体,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理念,对通过选民的选票取得合法性的各国民主制度推崇备至。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对西方进行系统评价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侧重对民主思想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徐继畬将中国定位于世界的一隅,并推崇西方民主制度,这明显是对传统华夷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冲击。徐继畬的著作打破了这一观念,C项正确;徐继畬虽然推崇西方民主制度,但并未明确表明整个中国社会从鄙视西方转向崇洋,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徐继畬记录了世界各国的民主政体并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理念,但这并不等同于对西方进行了系统评价,排除B项;传播民主思想只是徐继畬著作中的一部分内容,并非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太平天国战争后,浙西地区出现大规模外来客民垦荒。他们恢复牛耕、广泛种植苎麻等经济作物,也因租佃期限、土地资源等问题与土著产生激烈矛盾。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传统经济模式的韧性与内在张力B.近代人口流动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地方治理体系重构中的矛盾冲突D.农业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冲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战争后,浙西地区的客民垦荒、恢复传统耕作方式,体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的韧性;因租佃期限、土地资源等问题与土著产生激烈矛盾,则揭示了传统模式在战后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内在张力,A项正确。客民与土著的互动围绕着传统租佃关系,未出现雇佣关系等新的生产关系,仍属于传统经济范畴,并未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并未涉及“地方治理体系重构”的内容,排除C项;“牛耕”属中国传统耕作,“苎麻”属传统经济作物,并未发生“技术革命”,其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也被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作家将“底层劳动者”中的“工人”作为白话新诗的题材。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在“五四”新诗中呈现的不只有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还有对“底层劳动者”革命潜能的挖掘。这反映出()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 D.白话文被民众广泛接受【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作家们不仅关注工人的苦难,还看到了他们作为社会变革力量的潜力,明显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革命潜能的挖掘更多反映马克思主义影响,而非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所述关注底层劳动者,是为了发动工人参与革命,而非反对等级观念,排除B项;材料提及白话新诗,但更多强调新诗将工人作为题材,也即强调诗歌内容的变化而非语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1946年,国民党政府的总财政支出为75747.9亿元,其中军费开支占到59.9%,造成赤字达46978亿元;到1947年,国民党政府的总财政支出增加到433939亿元,其中军费开支占到54.8%,造成赤字293295亿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B.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C.军阀政治对国家的危害 D.国共两党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6—1947年,国民党政府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这主要是因为军费开支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国共两党矛盾激化,国民党发动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D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矛盾的激化,“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不是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属于次要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军阀政治的确会对国家造成危害,但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修昔底德在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拒绝使用希腊的神话传说,而把雅典的石碑、斯巴达的铭文甚至是波斯与斯巴达的信件作为形成结论的重要依据。修昔底德意在()A.彰显古希腊的理性精神 B.追求史料的多元化C.保持叙事的客观与真实 D.揭示历史发展全貌【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在撰写史书时,重视使用第一手材料,体现其史书编写中的真实和客观原则,C项正确;彰显理性精神是修昔底德史学特征的表现,并非其主观意图,排除A项;修昔底德意在保持叙事的客观与真实,“追求史料的多元化”属于表象而非目的,排除B项;碑文、铭文、书信都只能反映战争的一些方面,并不能揭示历史发展全貌,排除D项。故选C项。12.阿拔斯王朝马瓦尔迪(974—1058年)提出哈里发制思想,主要体现在“哈里发理想权威人格与罢黜原则并重”“独一王权与强权势力共存”“协商推举传统与世袭继承制度结合”三个层面。马氏哈里发制思想的提出旨在()A.推动阿拉伯帝国政治思想的发展B.构建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C.平衡传统制度与现实政治的矛盾D.维护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处于国力衰落、封建割据加剧、哈里发大权旁落等一系列动荡危机之中。马氏哈里发制思想一方面肯定哈里发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与宗教地位,另一方面又认为一定条件下(如哈里发失德昏庸、出现身体缺陷或无法履行应尽职责时)允许罢黜哈里发,也即材料所述“哈里发理想权威人格与罢黜原则并重”。一方面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不可同时存在两位哈里发,另一方面认为在哈里发政府之外可以存在合法的强权统治者,也即材料所述“独一王权与强权势力共存”。一方面认为哈里发人选需要成立选举委员会进行协商推举,另一方面认为在任哈里发有权直接指定其继承人,也即材料所述“协商推举传统与世袭继承制度结合”。总体而言,马氏哈里发制思想将阿拉伯政治传统和伊斯兰宗教原则与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试图平衡理想制度与政治现实问题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阿拉伯帝国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的公正,D项正确;马氏哈里发制思想是为了解决阿拔斯王朝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非单纯为了发展政治思想,排除A项;政教合一意识形态在此之前已经形成,马氏哈里发制思想根据现实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整,排除B项;平衡传统制度与现实政治的矛盾是马氏哈里发制思想的主要着眼点和特征,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安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13.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加尔文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说:上帝从创世以来,就将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先定论”本质上()A.反映早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B.使得新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旗帜C.体现基督教思想的返本开新 D.摧毁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精神独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强调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早期资产阶级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等领域取得成功,这种学说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宗教层面的解释,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符合早期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A项正确;使得新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旗帜的是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一系列较为系统的宗教改革主张以及加尔文教派在瑞士等地区的实践等多方面因素,“先定论”只是其中一个神学学说,不能单独使新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旗帜,排除B项;“返本开新”强调回归基督教原典教义并有所创新发展,但“先定论”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神学思想,并非主要体现基督教思想的返本开新,排除C项;摧毁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精神独裁是整个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先定论”这一具体学说本质上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4.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指出,一战时期英国的宣传体系经历了错综复杂的长期变化,这是因为生性多疑的各党派政客害怕对手把钱花在为自己谋利益,因此至战争将要结束时才成立了宣传政策委员会。这表明英国政党制度()A.阻碍了战时总动员体制的建立 B.分权制衡传统制约政府集权化C.不适应世界大战下的政治运作 D.能有效避免执政党的信息操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英国政党制度的分权制衡传统下,各党派担心战时组阁的党派政府出于私利利用宣传体系控制舆论,操纵信息,从而加强集权,迟迟不成立宣传政策委员会。因此,材料表明英国政党制度分权制衡传统制约政府集权化,B项正确;战时总动员的核心是战争期间鼓励全体国民用各种形式投身于为国而战,材料只侧重于宣传而非总动员,排除A项;材料表明英国政党制度分权制衡传统制约政府集权化,不能武断认为英国政党制度不适合总体战背景下的政治运作,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避免执政党信息操控的有效性,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继续向西方工业国提供大量原料,并且在资金、技术、工业品等方面依赖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依赖在减弱,而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的技术依赖在加深。据此可推知()A.科技革命加剧世界发展不平衡B.世界殖民体系不断强化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遭遇了挫折D.国际分工体系有所改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的技术依赖在加深,而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依赖在减弱,体现了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说明科技革命拉大了世界发展差距,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A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排除B项;材料表明科技革命拉大了世界发展差距,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遭遇了挫折,排除C项;材料表明科技革命拉大了世界发展差距,未涉及国际分工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表现为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第二次高潮,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它反映了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强烈诉求。当时《再生杂志》《评论周报》和《复兴月刊》等刊物,都明确宣布以“民族复兴”作为办刊宗旨,致力于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华民族”意识,以激发团结抗战的力量,树立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念。——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等根据材料,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潮对抗战所起的作用。【答案】内容: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立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念。作用: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斗志;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抗日力量的壮大。【解析】主要内容:由材料“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可得出,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由材料“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可得出,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材料“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及所学可得出,树立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念;作用:由材料“它反映了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强烈诉求。当时《再生杂志》《评论周报》和《复兴月刊》等刊物”可得出,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由材料“民族复兴”可得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斗志;由材料“以激发团结抗战的力量,树立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念”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抗日力量的壮大。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中期至北宋中期人口增长超过100%的州府分布区——摘自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概括说明唐宋时期人口增长状况体现了唐宋时期怎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答案】发展趋势: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农业发展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和劳动力,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南北大运河使得南方经济更加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两宋维持局部统一,北方受游牧经济冲击较大,战乱也较多,两宋之际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南方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优良稻种,改进农具;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的繁荣,杭州、苏州、扬州等地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较快,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根据材料“唐中期至北宋中期人口增长超过100%的州府分布区”可知,人口增长较快的州府主要集中在南方(如江南、福建、四川等地),说明南方人口增长显著,这与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相符。再结合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国家相对安定统一、北方人口南迁、农业发展、工商业繁荣等)进行合理分析可得出: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农业发展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和劳动力,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农具的改进(如曲辕犁、筒车)促进了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南北大运河使得南方经济更加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两宋维持局部统一,北方受游牧经济冲击较大,战乱也较多,两宋之际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南方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优良稻种(如占城稻),改进农具(如秧马);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的繁荣,杭州、苏州、扬州等地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较快,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8.【近代非洲民族主义】材料一从19世纪非洲逐渐沦为西方殖民地时起,非洲的民族主义思想就已开始萌发和产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主义最早产生于西非沿海地区。因为,这里从奴隶贸易时期起,就与西方发生了日益频繁的交往,并最早产生了一批受过西方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当地民族知识分子。其中,首推西非民族主义先驱、塞拉利昂医生詹姆斯阿弗里卡纳斯霍顿。在霍顿思想的影响下,1868年1月,黄金海岸西部芳蒂土邦各酋长联合成立了“芳蒂邦联”,并于1871年10月拟订了邦联宪法,其主要内容之一是争取民族自治。此后,黄金海岸、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等地相继出现了“土著权利保障协会”和“保护土著协会”,要求非洲人“应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和十月革命,特别是在美洲黑人领导的泛非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西非等地开始出现民族觉醒和民族主义政党,并明确提出了关于“人民自决权”与“地方自治”的政治要求和主张。——摘自唐大盾《非洲民族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发展》材料二非洲的反帝反殖运动贯穿于整个民族独立事业中,也引导了非洲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非洲的民族主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她超越了个体和单个民族的利益,整合了国家民族为一体的追求。非洲的民族主义离不开“泛非主义”。“泛非主义”是立足于全民族的、全方位的民族主义。是一种争取民族独立和非洲彻底统一的民族主义。非洲的传统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最好验证即和平的非暴力的人道主义。非洲民族主义开拓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精神。在反帝反殖的斗争中,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通过宪制改革或脱离宗主国联邦等不流血手段来获得独立。在民族独立后他们仍然致力于用改良主义来进行社会改革。——摘自王虹《非洲民族主义初探》(1)依据材料一,概括非洲早期民族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非洲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答案】(1)原因:①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②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③非洲民族主义分子和组织的推动④国际局势(一战、十月革命、美洲泛非主义运动等)的影响。(2)主要特点:①历时久,不断传播与发展②以反帝反殖为核心内容③谋求非洲全民族统一和非洲的彻底解放④具有和平的非暴力的宽容性特征⑤参与阶层广泛。(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原因,据材料一“从19世纪非洲逐渐沦为西方殖民地时起,非洲的民族主义思想就已开始萌发和产生”可得出,①西方殖民侵略;据材料一“民族主义最早产生于西非沿海地区。因为,这里从奴隶贸易时期起,就与西方发生了日益频繁的交往,并最早产生了一批受过西方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当地民族知识分子”可得出,②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首推西非民族主义先驱、塞拉利昂医生詹姆斯阿弗里卡纳斯霍顿”“黄金海岸、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等地相继出现了‘土著权利保障协会’和‘保护土著协会’,要求非洲人‘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可得出,③非洲民族主义分子和组织的推动;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和十月革命,特别是在美洲黑人领导的泛非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可得出,④国际局势(一战、十月革命、美洲泛非主义运动等)的影响。【小问2】主要特点,据材料二“非洲的反帝反殖运动贯穿于整个民族独立事业中,也引导了非洲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可得出,①历时久,不断传播与发展;据材料二“是一种争取民族独立和非洲彻底统一的民族主义”②以反帝反殖为核心内容;据材料二“非洲的民族主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它超越了个体和单个民族的利益,整合了国家民族为一体的追求”可得出,③谋求非洲全民族统一和非洲的彻底解放;据材料“非洲民族主义开拓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精神”可得出,④具有和平的非暴力的宽容性特征;结合非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史实,可得出,⑤参与阶层广泛。(任意三点)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关公受到商人的特别推崇。河南泌阳山陕会馆《重修关帝庙碑文》记载:“抑亦去父母之邦,营利千里之外……析灾患之消除,故竭力崇奉。”当时,山陕商人莫不祀拜关公,山陕会馆亦多称为“关帝庙”,这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标识着诚信重义的人格特质,体现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以义制利的理性要求。——摘编自侯杰《关公忠义文化与山陕商人探析》等材料二在中华关公文化中,关公读《春秋》形象深入人心,体现了“大一统”的价值追求。近代以来,中华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精神成为国人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重要精神力量。1941年底,山西抗日根据地画家彦涵创作了一幅年画,画中关羽手捧书上写着“保卫祖国尽忠心”七个大字。——摘编自任俊华《中华关公文化的价值内涵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商人推崇关公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公文化。【答案】(1)原因:关公诚信重义的特质;商品经济发展,长距离贸易的兴起;小说等市民文化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受到儒家思想义利观的影响。(2)评析:面对日本侵华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公文化继承了古代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精神,增加了抵御外辱的新内涵,使用通俗文化形式传播,有利于团结国人共同抗日。【解析】【小问1】根据材料“标识着诚信重义的人格特质”可知,关公诚信重义的特质;根据材料“清代,关公受到商人的特别推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长距离贸易的兴起;根据材料“这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可知,小说等市民文化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根据材料“体现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以义制利的理性要求。”可知,受到儒家思想义利观的影响。【小问2】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华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精神成为国人团结一心、抵御外辱的重要精神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日本侵华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公文化继承了古代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精神,增加了抵御外辱的新内涵;根据材料“1941年底,山西抗日根据地画家彦涵创作了一幅年画,画中关羽手捧书上写着‘保卫祖国尽忠心’七个大字。”可知,使用通俗文化形式传播,有利于团结国人共同抗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开始校书,此后他向汉成帝呈献了一系列作品用以劝诫,其中就包括《列女传》。其中“弃母姜嫄”的故事源出《诗经》,此事在《史记》中经过了司马迁的改写。刘向宁愿遵从《诗经》之原文而不直接采用《史记》已转述成型的文字。《列女传》在讲述夏、商、周三代始祖的传说故事时同样也是直接以《诗经》《尚书》为准。此外,刘向还广泛取材于已不见载于传世典籍的古史异文、逸事,还有部分来源于民间的传说故事。这些百家杂语的人物主体包括历史上的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将相名臣、贤人隐士、纵横策士、村野民妇。“陈女夏姬”和“卫二乱女”虽然部分情节在《左传》中也有记载,但《左传》由于编年体制的约束,相关人物事迹的记载过于分散。《史记》则进行了集中整理,叙事线索清晰,非常便于以主要人物为中心进行重新组织叙事。所以《列女传》的传文叙事有时依从《史记》而放弃作为经典的《左传》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独木舟的历史与由来在荷兰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在英国发现的一只独木舟,长达16米,宽1.5米。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湖州钱山漾、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连江、广东化州都出土过独木舟或船桨的残骸,这些文物已有5000-9000年的历史。埃及,印度等地都发现过考古证据。至今非洲及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部历史jvzquC41yy}/lrfpuj{/exr1r174fAjee6<48;
1.转载计算机网络的历史由来及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历史由来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通过它,人类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因特网络、因持网,互联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jvzquC41dnuh0lxfp0tfv8wwpatpqkdxkr5bt}neng5eg}fknu524<:377?4
2.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由来及发展[摘要]本文探讨了党百年奋斗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的由来及发展。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具有的鲜明品格,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从世界眼光来看待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4515971e6892>8/54975<>40jznn
3.松茸松茸名称的由来历史悠久,最早源于我国。大约7000年前,松茸诞生于我国横断山脉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中。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间(1082~1094),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业已启用,因该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宋代陈仁玉著的《菌谱》中称此菌为松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条下,又称台蕈jvzquC41yy}/7?|jy0ipo8gckmk0fnycknEjfF6;827
4.太极拳文化范文12篇(全文)“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传承中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观点,注重“人”这一主体的培养,强调德性双修。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eqk96ho~0jvsm
5.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还运用“世界历史”分析方法,预见到太平洋经济中心时代的到来,主张把中国放在这种世界格局转变中来看待。马克思是一位严谨科学的理论家,他反对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交往的增加,世界经济中心会转移。正像古代和中世纪地中海是中心,到18、19世纪大西洋是中心一样,随着美洲和亚洲航线的增多,太平洋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3<02B661e:17<6/4:=27<540jznn
6.龚鹏程论西方伪史事实上,西方史实的辨伪,由来已久。一路是解构神话,跟中国当年的古史辨运动几乎一模一样,把宗教话语、神话文本拆分出可信的历史和演绎的传说。 另一路是解构解释者。例如马丁贝尔纳(Martin Bernal,1937—2013年)《黑色雅典娜》论证说:早期希腊文明被认为是来自东方的(埃及和西亚);十八世纪以后,埃及的地位被印度取代;jvzq<84ujwlb0ypw0gjv0ls1fhyy1:8833:30qyo
7.文明史(豆瓣)第一部分“文明史”着重叙述了有关文明与文化的问题;第二部分“欧洲以外的文明”分为三个小部分,分别介绍了“伊斯兰与穆斯林世界”“非洲”“远东”的文明;第三部分“欧洲文明”同样分为三个小部分:欧洲、美洲以及另一个欧洲(叙述东欧和俄国的历史)。它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按照布罗代尔自己的长时段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47>57B521
8.“强迫劳动”这顶帽子这个国家自己戴最合适!看来,美国企业在海外实施类似强迫劳动的历史由来已久。 然而讽刺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所谓“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却三天两头指责其他国家存在强迫劳动、侵犯劳工人权。 美国人权问题专家安东尼奥·吉纳塔指出,美国在保护劳工权利方面十分“虚伪”。“美国一边说着其他国家应该改善人权状况,然而另一边他们自己却在这方面不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394<99?927;>56A895
9.历史历史 1493年11月3日,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中到达多米尼加,这一天正是星期日,哥伦布以此用拉丁语来称呼这个地方。这就是"多米尼加"国名的由来。1496年,西班牙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建立圣多明各城,这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居民点。根据1697年的《立兹维克和约》,该岛西部属于法国,称为圣多明各,东部为西班牙jvzq<84kncy/e|xp0et0m‚k{wgo1t~noim0fvsl1n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