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今天为什么学历史

【文摘】改革开放之初,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感兴趣。问中国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太奢侈,我们学习是为了救国;后来他接触内地的学生,答案竟如出一辙。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这令西方人感觉十分新鲜。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写史给谁看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但没有像中国这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沉重使命的。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了。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本朝能够千秋万代,避免被别的朝代“替”掉。谁最该吸取这个教训?当然是皇帝和他的家族。所以,历史首先是写给皇帝看的。

中国的二十四史,只有第一部《史记》例外。

尽管司马迁本人是史官——太史公,但他著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皇朝的延续,而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胆子很大,一直写到“当代”。他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武帝本纪》也写出来了,而且对武帝没什么好话。而且《史记》还有点像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写生活史,给各类人都写列传。中国人历来是轻商的,但司马迁给商人也写列传。

所以《史记》是中国史书里的一个异类,既记录史实,也寄托情怀,而不是为了给皇帝看。但从此以后,历代所谓“正史”,也就是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

著史不媚上

史书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监督和约束当朝统治者,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古代史书遣词造句都代表着褒贬,这是从孔子著《春秋》时定下来的,所以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孔子维护的是正统秩序,不容犯上作乱。例如臣杀君,叫“弑”,君杀臣叫“诛”。前者是大逆不道,后者是罪有应得。

大家都知道文天祥的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春秋时期有两个能坚持原则、坚持说真话的史官,齐国的太史简因为大臣崔杼把齐庄公给杀了,在史书上写:“崔杼弑其君”。崔杼说不能用弑字,他坚持用,就被杀了。

那时候,职位常是一家继任的。他死后弟弟接手,坚持用弑字,结果也被杀了;另一个弟弟再接替这个工作,还是用“弑”字,同样被杀。三兄弟前赴后继,就为了这一个字。最后崔杼手软了,觉得不能再杀下去,就认了。所以《春秋》里的记载就是“崔杼弑其君”。晋国董狐的事迹也差不多。

我们今天谈这些事,会觉得很可笑,为了用哪个字居然牺牲性命。但春秋时期的人认为,这是原则问题,是道统。“殉史”应该算是中国特色。无论如何,这些史官为后来写历史的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坚持写真事,不能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而瞎编,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统治者的言行载入史册,关系到身后名誉。要想历史把他写好,就要做得好。做不好,在历史上就是昏君、亡国之君。所以对于皇帝或统治者来说,史书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令其有所敬畏。

顾准说中国的文化是“史官文化”。也许就是从齐太史之后立下的规矩(我没有考证),君主本人不能看史官如何记载他的言行。这样,史官才可以无顾虑地如实记载,为后世提供真实的史料。这个传统在皇权专制时期能保持近千年,很不简单。

后来到唐太宗时期,皇帝做了坏事,怕史官记下来,坚持要看“起居注”。褚遂良等人顶不住,就破了这个规矩。后来隐恶扬善,歌功颂德的就逐渐多起来。不过总的说来,史官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仍是相当可信。

不过辛亥革命后,民国官史对晚清的说法以及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前各政治派别的褒贬,开始有失偏颇。因为“本朝”的开国者与“前朝”旧主,往往是同一代人。不同的立场,对史实的叙述也大相径庭。

建国之后,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史学有很大进步,真相逐渐显露出来。比如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这两年民国史以及晚清史的著作很多,从档案中挖掘出很多真相,对史实以及历史人物重新评价,推翻了不少以讹传讹的旧说。

怎么看历史

自19世纪中叶中国人放眼看世界以来,再讲历史,就不限于中国,“以史为鉴”也包括以他国兴衰为鉴。中国人研究外国历史,最开头的着眼点是:为什么他们能打败我们?这也就是我开头讲的中国学生回答美国教授为什么学历史的问题——是为了救国,不管学中国史还是学国外史。这是当时知识精英的共同情结。

但是“他们”为什么强大,就不能以皇朝兴衰为主线了。因为欧洲从中世纪以后的发展途径,就不是一国一家的王朝兴衰。历史发展是以生产力、思想的进步和制度的改变为主线的。比如你要学英国历史,你得看13世纪的《大宪章》。这个之后,就是克伦威尔革命,以后又有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等。而不是以斯图亚特王朝或都铎王朝怎么样了,为线索。

因此我们在学欧洲史时,总是要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革命、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有了蒸汽机之类。既跨越王朝,也跨越国界。这样,不知不觉引进了另一种历史观。

作为我们,既然是“共和国”,又以马克思理论为主导,那么,历史观就应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的福祉为标准。不是总盯着皇家,而是看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包括用什么器皿,什么时候机械化、电器化了,以及风俗的演变等等。至于统治方式、政权的兴替,制度的变迁,不过是手段。

这样历史观就倒过来了:不是说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是为了巩固当权者的统治;而是说为了国家繁荣、人民福利、社会进步,什么样的政府和制度是合适的,不合适就被“替换”。

几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引起热议。比如纪录片中提到荷兰这个蕞尔小国,曾经一度因其最自由、最开放、最创新而领先欧洲,称霸一时;比如德国作为欧洲的后来者,特别重视教育,19世纪德国的教育在欧美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德国也以此兴国。

这就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脱离了帝王家谱的体系,颠覆了为皇朝服务的历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崛起》无形中起了一些突破性作用。

THE END
0.得到APP课程学习心得《顾衡讲透欧洲史》Day4《顾衡讲透欧洲史》03丨克里特岛:为什么欧洲文明之光在这里? 学习output时间:2024.03.09 史前史朝前走就是文明的发源,尼罗河三角洲和两河流域新月带,先民的定居和农耕带来了文明的萌发。 顾衡老师把克里特岛的宫殿是 “CBD + 仓库” 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用现代的视角和理解方式来认知 4000 年前的文明刚开始的样态 jvzquC41yy}/lrfpuj{/exr1r179eAig;gl15l
1.爆笑经典签名胡敏学老头儿看后立即让大家为我热烈鼓掌,并上前一把紧握住我双手兴奋 地说道:"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发给你了,你发现新元素啦!" 34.床上放着很多书,欧洲史,数学,小说,哲学和脏衣服,床单放 在一起,就像我的每一个梦想,很久没动,也懒得整理,嗨 35.皎洁的jvzquC41yy}/ewgnqiy/exr1yuync4ctenjxn4422;03944:18769>:0jznn
2.从美食出发,轻松学欧洲史连让人昏昏欲睡的外国史,都能用灵活幽默的方式来给孩子们表述。 哥哥原本对于食品的制作过程就比较偏爱,对于这套《美食里的欧洲史》,自然就喜欢得很,时不时就拿出来搭上他妹妹,读啊读,一直读到流口水,然后——妈妈,妈妈, 今天我们吃三明治吧? 一会我们去面包买法棍吧! jvzquC41yy}/lrfpuj{/exr1r1=18B:43ch64B
3.船长教你如何薅尽一对一外教的羊毛口语语法英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拉丁美洲史 在线教育方向: 学术西班牙语,学术英语,欧洲史,政治哲学 游历欧美数十国,教导学员 10 万+ 前北京新东方托福研发主管 白墨兮 / BAI MOXI 「孤独的阅读者」联合创始人 前 密涅瓦大学 中国区负责人 前 北京新东方北美考试部 GMAT 讲师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教育学硕士 燎原学院院长兼讲师 带学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7DQR4MF273
4.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基础教育、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础jvzquC41nu}i0lhuhw4ff~3ep1oohx4327911A;4844ivv
5.RPG游戏中的遗迹情结:从古物学到托尔金|机核GCORES特洛伊古城的发现以及施里曼发现的其他希腊文化的遗迹彻底引爆了欧洲史学界,让人们重新重视起历史当中古希腊文化的意义,尤其是古希腊文学中与古代遗迹之间的联系。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影响到了一个人——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 四、一战与托尔金 托尔金的幼年十分坎坷,但他的母亲在去世之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学基jvzquC41yy}/ilttgu4dqv4ctvodnnx136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