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鸡加州牛肉面熊猫快餐……美式中餐是怎么来的私家历史澎湃新闻

今天的美国城市街头,中国餐馆随处可见。但是一如华裔在美国的艰难创业史,中餐在美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840年代华工进入美国后,各种各样的中国食材和烹调方式就随之飘洋过海,来到美国。从最初被白人嗤之以鼻,到今天遍布街头巷尾,中餐与中餐馆经历了多少考验,长期以来不为人知。

近年来随着华裔美国人历史研究的发展,中餐的历史也逐渐吸引了专业学者的兴趣。出身大陆的华裔美国史家陈勇(Yong Chen)和刘海民(Haiming Liu)分别在2014与2015年出版了关于中餐历史的专著《美国炒杂碎》和《从广东饭馆到熊猫快餐》,两书各有侧重,但共同展现了中餐在美国兴起并走向繁荣的历史。

美式中餐史前史:米和老鼠

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华人劳工相较于白人劳工更加吃苦耐劳、报酬低廉,而且能一边茹素,一边从事重体力劳动。对于白人劳工而言,没有蛋肉奶的饭菜,实在是食之无味,难以下咽。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大量华工的涌入,冲击了白人劳工的薪资水平,令其极为不满。

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或者说,如何丑化华人的节俭? 来自广东的华工吃米饭的习惯,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肉食习惯,代表了强壮,勇猛和男性气概。吃米饭则代表了相反的性格特征。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在食物链中,食肉动物居于上游,类比到人类社会,食谱的不同就成为了华人天生地位低下的证据。这种思想甚至延续到20世纪初。美国劳联领袖塞缪尔•龚帕斯撰写排华册子的副标题就是“肉vs.米,美国男性气概对抗亚洲苦力 ”(Meat vs. Rice; American manhood against Asiatic coolieism)。

与此同时,华工吃老鼠的谣言也广为流传。正如刘海明教授所言,吃老鼠作为人们对中国饮食的误解,持续了一个世纪。1850年代的华人矿工就被认为以老鼠为食。在后来的排华宣传画中,关于华工吃老鼠的描绘屡见不鲜。不可否认,在今天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田鼠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享用经过高温消毒的鼠肉,本无可厚非,但内战后恰恰是现代卫生观念在美国兴起的时代,卫生和健康成了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及文明和野蛮的界限。因此,华工以老鼠为食 ,就变得富有象征意义——吃老鼠意味着肮脏和不洁的生活方式,意味着美国生活方式的对立面。

最早的美式中餐:炒杂碎和杂碎馆

19世纪末,美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加速、外来移民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在美国食物史上,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们外出吃饭的增多和餐馆的兴起。最初的中餐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华人自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餐馆也逐步走出了华人的生活圈。第一道美式中餐的招牌菜——炒杂碎(Chop Suey)——也在此时诞生。

19世纪华裔社会活动家王清福(Wong Chin Foo)列出的炒杂碎经典菜单包括豆芽、鸡胗和鸡肝、牛肚等廉价食材。但是为何炒杂碎的英文译名如此之怪? “Chop Suey”来自广东话,因为当时的北美华工大多来自广东。关于菜谱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源于粤菜,有人则将其发明权归功于李鸿章。

随着城市中白领工作岗位的增加,大量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办公室。原本主要由女性负责的烹饪等家务劳动,开始由社会化服务取代。当时社会地位仍十分低下的华裔群体,在两方面填补了中产女性外出工作所留下的两大空白:洗衣和做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杂碎馆(Chop Suey House)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刘海明统计,在1925年仅旧金山就有78家杂碎馆。

左宗棠鸡:跨越海峡与大洋的湖南菜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兵败如山倒,大批国民党官兵及其家眷随之迁徙于小岛一隅。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将各地的饮食风俗和习惯带到了台湾。一方面,“反攻大陆”渐成幻想,惟有少时滋味,足以解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大量士兵卸甲归田,异乡客既无资财又无长技,只能依靠勤行谋生。小小的宝岛就此成为祖国各地风味佳肴的“大熔炉”,今日仍然闻名两岸的台北“士林”夜市,就是这一融合过程的最佳佐证。

一位名为彭长贵的湖南籍厨师是其中的佼佼者。据说,他的师父是民国政要谭延闿的私厨曹荩臣。在台湾,他曾担任蒋介石的私厨,并负责公务宴请的烹调。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发明了“左宗棠鸡”。

为何颇似东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鸡肉会以湘军领袖左宗棠命名?一则左宗棠乃湖南名将,此乃遵循中国人以名人命名菜的传统;二则表达了彭长贵师傅及其同袍的浓浓思念故土之情。

在冷战格局下,台湾栖身于资本主义阵营,与美国的经贸联系也日益紧密。随着美国1965年移民法改革,对于亚洲国家的配额限制取消,居民为求发展和生计,大量涌入美国。这些中餐馆的老板和厨师大多原是三湘人士,他们打出了“湖南菜”的旗号。彭长贵师傅也将他在台北的“彭园”开到了纽约,“左宗棠鸡”也随之远渡重洋。到了20世纪80年代,湖南菜便和广东菜在美式中餐的世界里平分天下。

《中华食谱》和熊猫快餐:中餐走入千家万户

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华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开车到熊猫快餐,点一份陈皮鸡,慰劳自己的“中国胃”。“熊猫快餐”是遍布美国大街小巷的一家连锁中式快餐店。而笔者这张中国嘴也吃不出陈皮味的“陈皮鸡”,则是它们的招牌菜。

在二战后的美国食物史上,各种快餐店的兴起是一幅重要图景。中国常见的美式快餐,如肯德基和麦当劳就兴起于此时。“熊猫快餐”也诞生于这个时期,迎合了美国人更快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

“熊猫快餐”创始于1983年,在短短20 年间就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中式快餐店。截至2014年底,它已成为一家拥有1500余家分点的跨国餐饮巨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熊猫快餐,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尝试并喜欢上了中餐。正如刘海明教授所言,“熊猫快餐主要的顾客是非华裔的美国人。如同20世纪的炒杂碎一样,他改变了当代美国人的口味。”

但是,如果说中午下班吃“熊猫快餐”是因其物美价廉,周末下中餐馆子是因为想换换口味,那么中餐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美国人的味觉。因为前者是权宜,后者是猎奇。真正的改变只有发生在厨房里,发生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烹调中。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菜走入美国主妇的心中,其媒介就是中国菜谱。按照陈勇教授统计,仅在1985年之前,美国市面上出版的中国菜谱就已达85种之多。但是这么多菜谱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如果说,美食电影《朱莉与朱莉亚》里梅尔·斯特里普扮演的朱莉亚·柴尔德教会了只知道做汉堡、煎牛排的美国主妇如何将饭做成艺术,那么杨步伟的《中华食谱》(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a.)则让她们第一次领略到中国烹调的博大精深。

首先,杨步伟将中国的烹调技法引入美国。中国的烹饪技法复杂多样,且名字纷繁,除了煎炒烹炸这些常用技法外,许多地方性的技法恐怕在国内也对不上名字,对于美国人更是如此。例如,家常炒菜的“炒”在西餐里,就很难找到对应项。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它对应的英文是“stir-fry”,但很少人知道这个词就是由杨步伟在《中华食谱》中创造出来的。在此之前,美国人一直是只知“炒杂碎”(chop suey)却不知“炒”的含义。

此外,杨步伟还让美国人了解到中国丰富的菜系。中国人皆知八大菜系,但一直以来美国人口中的中国菜,其实就是美国化的不正宗粤菜。杨步伟的《中华食谱》就专门提到了中国菜系之别。

加州牛肉面的回乡之旅

几年前网上流行过一个段子,说出国留学,上的是加州牛肉面大学。加州牛肉面,其实就是“出口转内销”的美式菜。

1972年到1974年间,重庆人、美国加州华侨李北祺以“牛肉面大王”为号,在洛杉矶地区的唐人街、蒙特利公园、阿罕布拉开了3家“牛肉面大王”餐馆,到1979年扩展到7家。之后他在中国以“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为商号,开办专营店。1985年在美国从事餐饮业的华侨吴京红回中国创办了“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如今在中国的各大机场可以看到这些加州牛肉面的身影。

但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显然兰州拉面比加州拉面要强势得多。为何归来的美式中餐没有在它的故乡受到追捧呢?因它早已成功地美国化,却难以中国化。

中餐在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适应美国社会的历史。尝试融入美国,变得更加具有白人性(whiteness)的不只是华人,中餐亦如此。在适应了美国的现代化厨房标准的同时,它也丧失了“苍蝇馆子”的本来滋味。“炒杂碎”和“左宗棠鸡”的同类并非“烧鹅”或“剁椒鱼头”,而是同样“美国化”的日餐“加州卷”(一种美式寿司)。其实,华裔与母国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THE END
0.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吗?现代狩猎智人尼安德特人以全球性的视野看史前史 在《世界史前史》中,费根力图构建世界史前历史的总体框架,他不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是以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关注史前世界一系列大的转变。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人类来自非洲,但人类如何从非洲的南方古猿发展到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智人?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JR>B:B<2769:W]Z0jvsm
1.参观庆城县博物馆:庶莅斯土,废离知兴展览以“庶莅斯土废离知兴”为主题,内容涵盖庆城上下10万年的历史,设有庆城历史沿革展、石雕石刻展、古生物史前史展、岐黄文化展、周祖农耕文化展、历代文物精华展、唐代彩绘陶俑展、革命烽火展、书画展等九个展厅,收藏文物约4762件。 由于展厅内均铺设地毯,所以参观时必须带上鞋套。因为临近闭馆,我只好利用不到jvzquC41yy}/lrfpuj{/exr1r1kc5ng87dk66;
2.这些“宝贝”都是他抢救下来的原省文物局局长、著名史前史学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消息,2023年1月5日6时40分,著名史前史学家、第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先生在杭州不幸辞世,享年94岁。 毛昭晰,1929年出生,祖籍浙江奉化,史前史学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会长、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jvzquC41j|tfy|3jcpm{jxz0eqs/ew4ejgthuqn1eqtugwy14284/961285dqwygpve96=6887e10qyo
3.考古百年路實証5000年文明史重建中國史前史原標題:考古百年路 實証5000年文明史 重建中國史前史 殷墟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 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殷墟遺址。該遺址於20世紀初因盜掘甲骨而被發現,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 jvzq<84iu0vfqyqg0eun0ls1DKM61w7142821:5471i47A6:6/95;@748;4ivvq
4.一周观展指南|“花见”东瀛赏樱,“日出”德国读画|展期|个展|博物馆毕加索与史前史 地点: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展期:2023年2月8日-6月12日 此次展览是毕加索逝世五十周年系列纪念展之一,呈现史前艺术对毕加索的影响。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史前遗迹发掘的兴盛时期,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两次大战期间的作品——表现出史前文化的影响。展览将集中展出约40件包括雕塑、版画、油画、素描在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WFX47>K273:S;Y90jvsm
5.25个遗址,带你了解10000年以来的河南史前史鹳鱼石斧彩陶缸的发现,把中国绘画史向前推移了数千年。这幅画解读了原始人使用石斧的方法。关于画面的寓意,其中一种说法是,陶画上的两种动物都是氏族和部落的图腾。鹳鸟是死者本人所属氏族及部落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及部落的图腾。 9、平顶山汝州洪山庙遗址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的洪山庙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大型瓮棺合葬墓,其规模之大可谓全国之最。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248741369:<86486`39=:55:3893ujvsm
6.毛昭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救火兵”期刊選粹他是位著名的史前史學專家,但非常謙虛謹慎,身上有一種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他曾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但平時為人低調,認真傾聽民意,隻有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他才顯露出“救火兵”一樣勇往直前的沖勁﹔他就是民進浙江省委會名譽主委、浙江大jvzq<84ere4qgxung0ipo7hp1DOH78s31462985:435d3@>;9;33;==6338/j}rn
7.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总的说来,在“史前史”阶段,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停留在初步译介上,研究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o,但尚未真正展开。尽管如此,这个阶段还是为下一个高光阶段的降临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一方面是人员准备,1978年以后第一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都是在这一阶段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是理论准备,理解、研究、评判国外马克jvzquC41euyo0ls1omy{{8rmu|`i€rmu|zl87244681}7244684Ad765894=3ujvsm
8.徐晓旭:古希腊语的史前史学术论文徐晓旭:古希腊语的史前史 古希腊语的史前史 徐晓旭 [摘要]本文是既是一份关于希腊语史前史知识的介绍,又是对于其研究的一项回顾性评论。内容包括希腊语与原始印欧语的关系、希腊语中的前希腊底层语言、线形文字B和迈锡尼希腊语、古希腊语各方言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jvzq<84jkuzpt‚3twe4ff~3ep1qy{s4m{em0z|qy1g6bg>=ehh=85=936d;7f?5;f7jd6j
9.影视同源,合力生光,总台出品三部电影重磅发布娱乐频道人类第一次知道如何用火,第一次明白如何生火,第一次发觉自己有情感、会流泪,第一次有初恋的感觉……法国导演雅克·马拉特在推荐这部诚意之作时表示:“它是一部讲述宏大的中国史前史的纪录电影,时间跨度长达一百万年。在故事片虚构的外表之下,包裹的内核其实是真实可靠的科研成果。”正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它jvzq<84hwp4zq~yj0et0{u76zu532;7341z32;73446`3=7292720qyo
10.《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培文·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系列(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 《全球史纲》《全球通史》《全球分裂》《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七版英文版)》《全球通史(下册)(第7版新校本)》等。 喜欢读"全球通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支持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中国通史 2.99元 三国演义(jvzquC41yy}/fxzdcp4dqv4fqwhbpjur1fotrjyejA{skF4dqqq039::52?:1
11.计算机下棋简史AlphaZero完爆世界棋类冠军背后下棋需要智能。 ——Alan Turing(图灵) 1. 机器下棋史前史 1769年,德国发明家兼外交家肯佩伦(Wolfgang von Kempelen)男爵准备造一台机械的下棋装置,一年后机器完工,取名“土耳其人”(The Turk),那时大家就把这玩意叫作“自动机”(automaton)。肯佩伦把这台机器展示给奥匈帝国的掌权者特蕾西娅(Maria Theresia,奥国女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8933<538ftvkimg8igvcomu8=8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