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一统(二):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登封王城岗大城是黄帝天鼋氏城

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二篇  黄帝

第十二章  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  登封王城岗大城是黄帝天鼋氏城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河南登封古城大城距今4700年的测年没问题,但判断该城是大禹城是错误的,该城是黄帝天鼋氏城,也是中原地区第一座黄帝城。据此,我也增补了天鼋黄帝在登封建立天鼋城的遗漏。

二、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炎帝共工氏继承之,所以又是共工氏之台

三、上古制历和授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逻辑

1.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

2.伏羲“观天制历授时”新创造

3.天文历法的文字记载

主题词 观象台  炎帝  黄帝  陶寺  登封

正文如下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看了一篇质疑文章,想清了两个问题:关于陶寺观象台与炎帝族群的关系,关于登封王城岗大城与黄帝族群的关系。

不是夏代测年有问题,而是文献适用错误的问题,导致陶寺观象台和登封王城岗大城的建设者的确定有问题,确定的建设者与实际的建设者存在时代和角色的巨大错位。夏代的时间断代没有问题,但是把一些原本测年比夏代早的考古遗址、而且这些遗址本身就比夏代早,硬要认定这些遗址是夏代遗址,就导致了时代错位、文献适用错误等系列问题。

比如陶寺观象台和登封王城岗大城的问题,这些遗址都是夏代以前甚至尧舜禹之前的建筑物,但是硬要把这些遗址解释成尧舜禹时代的或者夏代的遗址,就会产生错位的问题。

截图1《考古三星堆:终于悟出考古中国的考古测年可能存在

“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一、河南登封古城大城距今4700年的测年没问题,但判断该城是大禹城是错误的,该城是黄帝天鼋氏城,也是中原地区第一座黄帝城。据此,我也增补了天鼋黄帝在登封建立天鼋城的遗漏。

根据《考古三星堆:终于悟出考古中国的考古测年可能存在“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的原因在哪里?》一文,了解如下信息:“夏商周断代工程发掘了河南省登封县的王城岗,最早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安金槐先生主持发掘的一个小城,他认为这个小城就是禹都阳城,就是文献记载的夏禹建都于阳城的所在地。“工程”在小城的外围,又发现了一个34万平方米的大城。判断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河南境内龙山时代最大的一个城。这个城的测年结果正好落在公元前2700到2800年前后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说夏代的遗存最早应该是在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一段开始,一直到二里头这个阶段。”

如果以上信息属实,倒帮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我论述过,就是古黄人在距今4800年后从河北进入山东,在被山东少昊氏族不容的情况下,是向西入河南东北部的。有没有继续南下进入河南中部呢?我也不知道。以前我判断是黄人西迁进入了豫东北鲁西一带,即寿张到内黄一带,这里就是古人所称的“河内”。但接下来的情况,我没有清理清楚。

根据《考古三星堆:终于悟出考古中国的考古测年可能存在“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的原因在哪里?》一文,如果河南登封大城的年代是距今4800年到4700年属实,那么天鼋黄帝在河南境内的情况就清楚了,黄人为了自身的壮大,从山东西迁,经寿张到内黄,然后经内黄到登封,建立登封大城,这就把黄帝天鼋氏带领黄人脱离两昊之后的活动路线图搞清楚了。在登封大城,黄帝天鼋氏建立起来强大的军队,启动了对山东两昊的征伐战争,整个历史就贯通了。

所以我认为登封古城大城,可能就是黄帝天鼋氏城。在这里,古黄人融入了古夏人之中,黄帝族群也顺利进入了神农体系。所以登封王城岗大城,是中原地区第一座黄帝城,就是天鼋黄帝城。

截图2《考古三星堆:终于悟出考古中国的考古测年可能存在

“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根据中国古籍综合推算,夏后朝若以大禹为标志(实际上大禹是与尧舜一体的),夏后朝的开始的年代就在大约公元前2070年前后,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说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没什么理亏的地方,所谓学界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批评,是某些人自己在唧唧歪歪。

夏朝的前代就是五帝时代,我称之为“黄帝王朝”。黄帝是五帝时代的奠基人。黄帝的历史也很悠久,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代。但是作为天子(天下共主)的是轩辕黄帝,其他的历代黄帝,是黄人之帝,即黄人一族之帝。黄帝是有多代的,这在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轩辕黄帝是代神农为帝,神农天子的历史就更加悠久,神农时代,我称之为“古夏王朝”。所以先夏时代,中国的历史也是很辉煌的。思维不能止步于夏朝,对夏朝以前的历史,也要有正确的认识。

夏禹建立了登封小城,因为当时的禹只是夏后氏族之君主,夏后氏力量有限,所以建立的是小城,建立这个小城,也就表明了大禹所领导的夏后氏,已经进入氏国时代了。而在距今4700年到4800年之间进入河南的黄人,是一个氏族集团,君主是天鼋黄帝,他们以集团之力,建设的当然就是大城了。

如果把登封古城大城当作夏城,当然就与夏朝的历史不相匹配。因为要确保夏代纪年的权威,而隐瞒登封古城大城距今4700年到4800年的断代,就更加没有必要,因为登封古城大城,原本就不是大禹所建,是比黄帝轩辕氏更早的黄帝天鼋氏所建筑。

历史原本就是通顺的,是被有些人自己胡搅蛮缠了。

为什么我不确定登封古城大城是神农城呢?因为距今4800年到4600年,神农氏退回到了豫南和江汉地区,在建设石家河古城。距今4800年到4600年在中原活动的,是南下的黄人(黄帝)和东迁的姜人(炎帝),这个期间山东的两昊也在向中原扩张。神农天子对北中原只有名义上的权力,没有实质上的统辖权。

二、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炎帝共工氏继承之,所以又是共工氏之台

古姜人一支(炎姜)从故地祁连山地区东迁,也发生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这个小冰期,与古黄人南下几乎同步。东迁的这一支古姜人,是炎帝烈山氏。炎帝烈山氏东迁到秦晋高原时,秦晋高原生活的人群主要是古夏人大夏支(古夏人分三支,大夏、西夏、华夏)。大约在距今4800年到4700年,炎帝大概是收服了大夏人,在晋中晋南立足。在晋南陶寺,建立了陶寺观象台。炎帝习惯于以盆地为家,观天象以标志山为坐标,即所谓的“连山”(历山)。陶寺观象台所设立的“柱”,就是“连山”(历山),也是历法上的“不周山”。

截图3陶寺观象台,这才是历法上的“连山”和“不周山”,也就是“历山”。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古观象台遗址在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境内。

蚩尤与炎帝的第二次矛盾,大约在距今4600年后,开始于晋南,所谓争盐池。说明在蚩尤之前,炎帝已经控制晋南。作为炎帝烈山氏在陶寺建立观象台是很有道理的。所以陶寺观象台的断代是距今4800年到4700年,是非常正确的。之所以产生疑惑,就在于把陶寺观象台解释成帝尧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为什么又是共工氏之台?大约公元前2400年,黄帝死后,少昊氏衰,共工霸占了九州,也就是共工氏成为九州的共。共工氏立都何处?由上党到晋南都是炎帝的核心区,作为炎帝后裔的共工氏霸九州时于陶寺立当是合理的。

这样定位,石峁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关系,也就好解释,即公元前2300年,石峁古城的夏鲧南下攻破陶寺古城的共工,完成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战。帝尧时期,因东部洪水和海浸,帝尧从东部迁都到晋南陶寺。帝舜、帝禹继续以陶寺为政治首都,即《竹书纪年》记载的尧舜禹三帝和夏启的晋南中心时期。

传说中的颛顼与共工争帝,共工所毁的天柱,就是陶寺观象台的历柱。

截图4陶寺观象台

专家们认定陶寺观象台是帝尧时期观象台,依据的是《尧典》。但是《尧典》的记载与考古发掘的陶寺观象台的设置和作用明显不符。《尧典》记载的帝尧设立的观象台是东南西北四座观象台。

据《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典》记载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而陶寺观象台所立历山,是定点观察节气日的太阳升起位置的;《尧典》记载帝尧设立的是四个天文观象台,各个观象台观测的任务明确(四时),而且主要的是观星象与物候。而陶寺观象台是节气日的日影台;所以陶寺观象台与《尧典》记载的帝尧时期设立的四个观测站并不匹配。这个错误不是典籍记载的错误,而是典籍使用的错误,是把陶寺观象台硬性与帝尧纠缠的错误,当然也不是帝尧以陶寺古城为都的错误。

截图5《尧典》

考古发现断代陶寺观象台是距今4700年,明显早于帝尧时期。这不是考古发现与典籍记载不符,是使用典籍材料错误。《尧典》记载的根本就不是发掘出来的炎帝观象台,因为《尧典》记载的是处于东南西北方的四个观象台。这个被发掘出来的观象台,是在帝尧以陶寺为都以前的炎帝烈山氏建立的观象台。

回到我所论述的史前史逻辑,就是非常正确的了:

距今4800年到4600年,由于彗星与地球相撞,晋中南冀中南及豫东北古文明消落,两昊在海岱江淮,神农在豫南江汉,这个200年正好给予了从西北东迁而来的炎帝姜族和从东北南迁而来的黄帝黄族南下中原的机会。

在距今4700年,炎帝烈山氏在陶寺设立观象台。这个观象台一直传承到炎帝后裔共工氏。

距今4600年蚩尤二次北上,其时炎帝族群活动于晋南,黄帝族群活动于豫中,才引发了炎帝蚩尤黄帝的第二次矛盾,两昊也牵扯进来,历史进入《史记.五帝本纪》的开始。

大约距今4500年,黄帝轩辕氏代神农为天子。

大约距今4400年,也就是轩辕黄帝100年,轩辕黄帝崩,少昊氏衰,历史进入炎帝共工氏“霸九州”时代。炎帝共工氏以陶寺为都,历时大约100年。

在距今4300的时候,颛顼与共工争帝,黄帝颛顼氏夺回了天下共主权。炎帝共工氏战败,愤怒之中摧毁了陶寺观象台,就是传说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历山,历山就是天柱,天柱就是观象台的柱子。

三、上古制历和授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逻辑

1.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

我在讨论上古历法的时候,说过上古制历和授时,基本的理论基础是“归藏”,归藏就是太阳的归藏运动,用现代语言就是“太阳的回归运动”。通过归藏,建立最基本的历法是“二分二至”历法。“二分二至”历法就是“四时历法”,把日历年系于四时。

观察太阳的归藏运动,办法是两个,一个是以山为参照物确立节时,这就是“历山”;一个是测日影,以日影的长度变化点确立节时。历山后来就演变成了陶寺观象台一样的历法柱。观象台也就是授时台。

在大地湾陶器、彭头山陶器、红山陶器,都可以看到历法彩陶,这些我已经撰文论述过了。

2.伏羲“观天制历授时”新创造

在距今6000年前的大洪水时代,又有一种新的办法出现,这就是“观天制历授时”。

就是以地球适当的位置为观测点(在古人的认识中,地球是不动的,动的是“日”),经过长年累月地观测太阳在天体中的运动,发现太阳周天运动一周就是“一年”。古人发现太阳的“周天运动”循固定的轨道,古人就把太阳运动一周天的固定“轨道”叫做“黄道”。

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周天运动”找到了“年”,“年”要运用于人事,就要把“年”划分“时节”,应时而作。古人就把太阳周天运动经过的“二十八星宿”挑选出来,参考地面的时节,用星宿对太阳的周天运动分节,形成太阳周天运动所达到的星宿位置与地面时节的对应关系模型,应用于制作历法和授时。

“观天制历和授时”与大洪水期间处于东海中的女娲伏羲族群有关。东部被淹没,伏羲族群失去了地面参照物,只好求之于天。伏羲以星宿为参照物建立太阳黄道模型,以黄道系年,以黄道、星宿与地球节气之间的关联系时节,建立历法和授时。

我说伏羲新创造了观天制历授时,基本的推论依据是女娲伏羲族群处于东海中的岛屿上,失去了地面参照物,通过长期观察认识了“太阳的周天运动”,就把地上的历山搬到天上去,结合对太阳在天体中的周天运动轨迹节点与地面时节的对应观察,在天上太阳的周天运动路径上划分星宿,以星宿定位时节形成制历和授时模型,也就是说太阳运动到了天体中相应的星宿位置就是到了对应的时节,以达到授时与制定历法的目的。

没有长年累月的日象、星象、地象的观测,这样的日星与地时节的对应关系,是无法建立的。

古人对赤道的认识比黄道还要早。赤道概念的来源是太阳的归藏运动。古人认识历法,是从认识太阳的归藏运动与地球四时变化的对应关系开始的。通过对太阳的归藏运动形成了最原始的“四时”,“四时”就是“二分二至”历法。

如下彩陶图,就是彩陶上的“二分二至”历法。

图6二分二至历法标志彩陶

这个对比说明:在早期,二分二至示意图还有太阳标识辅助说明(王家阴洼陶器图案),后期就成简略图了(半坡陶器图案)。

二分二至历法说明图

庙底沟文化陶器,太阳,南北回归线、赤道

以上的两个历法彩陶图中,处于中间的轨道,就是古人认识的赤道。赤道是确定春秋分的。南北回归线是确定夏至和冬至的。

从历法,也可以探索族群的族源。在上古,西南部族群多用“测影制历和授时”,西北部族群多用“历山制历和授时”。测日影的工具是“圭表”,通过日影长短变化与时节的关系建立历法和授时;历山是观测太阳升落位置的参照物,用太阳出山、落山的位置与时节的关系建立历法和授时。那么建立这样的历法,首先就要对地球的时节与太阳的归藏运动(回归运动)的建立对应关系。其基础是认识太阳的归藏运动与地面的时节变化。

大洪水时期的伏羲创立“观天制历和授时”,“观天制历和授时”脱胎于“历山制历和授时”,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历山。没有对地面时节的认识,也是不可能建立天日、星宿与地时节的对应关系的。

陶寺观象台,是“历山制历和授时”与“侧影历法和授时”的结合体。

3.历象日星与黄道以星分度的文字记载

《尚书.尧典》“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管子.幼官》记载了“一岁30节气”:

地发气,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至,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终。共计30节气,每个节气12天。

《帝王世纪》记载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次”“二十八宿”“列国分野”

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日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

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日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野.

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日豕韦之次.一名陬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蔟.斗建在寅.今卫分野.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日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野.

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日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

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日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巳.今晋魏分野.

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日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叶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

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日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

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日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甲.今楚分野.

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日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日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

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日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

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一百八十二星.

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

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

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间.

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

阳道左行.故太岁右转.

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而佗说称.日月所照.三十五万里.考诸子所载.神农之地.过日月之表.近为虚诞.

《后汉书·志·律历中·贾逵论历》“分析赤道和黄道在测定天体位置上的区别”

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日月同,如今历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辄奏以为变,至以为日却,缩退行。于黄道,自得行度,不为变。……《五纪》论'日月循黄道,南至牵牛,北至东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为度,不与日月行同,其斗、牵牛、(东井)、舆鬼,赤道得十五,而黄道得十三度半;……夫日月之术,日循黄道,月从九道。以赤道仪,日冬至去极俱一百一十五度。其入宿也,赤道在斗二十一,而黄道在斗十九。两仪相参,日月之行,曲直有差,以生进退。故月行井、牛,十四度以上,其在角、娄,十二度以上。皆不应率不行。”

《梦溪笔谈》记载了“二十八宿、周天365°有奇、黄道”

予编校昭文书时,预①详定浑天仪。官长问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②。(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期③,天故以一日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记之,然后可窥而数,于是以当度之星记之。循黄道④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伞橑⑤,当度谓正当伞橑上者。故车盖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则予《浑仪奏议》所谓“度不可见,可见者星也”。日月五星之所由⑥有星焉,当度之画⑦者凡二十有八,谓之舍⑧,舍所以挈度、所以生数也。)今所谓距度星⑨者是也。非不欲均也,黄道所由,当度之星止有此而已。 [1]

注释

①预:参与。

②奇(jī):零头,余数。

③一期:一个周期。

④黄道:古代天文学上指太阳视运动在天球上的轨迹。

⑤橑(lǎo):通“轑”,撑起伞或车盖的弓形木架。俗称伞弓、车盖弓等。

⑥由:经由,经过之处。

⑦画:划分,界限。

⑧舍: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宿”、“舍”同义,盖取义于日月五星舍止之处。

⑨距度星:二十八宿的每一宿实际上都表示一个星空区域,其中被选为测量标志的一颗星即被称距度星,也称距星。距星的距度(与相邻距星的度数之差)代表各宿星区的广度。

THE END
0.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吗?现代狩猎智人尼安德特人以全球性的视野看史前史 在《世界史前史》中,费根力图构建世界史前历史的总体框架,他不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是以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关注史前世界一系列大的转变。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人类来自非洲,但人类如何从非洲的南方古猿发展到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智人?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JR>B:B<2769:W]Z0jvsm
1.参观庆城县博物馆:庶莅斯土,废离知兴展览以“庶莅斯土废离知兴”为主题,内容涵盖庆城上下10万年的历史,设有庆城历史沿革展、石雕石刻展、古生物史前史展、岐黄文化展、周祖农耕文化展、历代文物精华展、唐代彩绘陶俑展、革命烽火展、书画展等九个展厅,收藏文物约4762件。 由于展厅内均铺设地毯,所以参观时必须带上鞋套。因为临近闭馆,我只好利用不到jvzquC41yy}/lrfpuj{/exr1r1kc5ng87dk66;
2.这些“宝贝”都是他抢救下来的原省文物局局长、著名史前史学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消息,2023年1月5日6时40分,著名史前史学家、第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先生在杭州不幸辞世,享年94岁。 毛昭晰,1929年出生,祖籍浙江奉化,史前史学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会长、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jvzquC41j|tfy|3jcpm{jxz0eqs/ew4ejgthuqn1eqtugwy14284/961285dqwygpve96=6887e10qyo
3.考古百年路實証5000年文明史重建中國史前史原標題:考古百年路 實証5000年文明史 重建中國史前史 殷墟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 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殷墟遺址。該遺址於20世紀初因盜掘甲骨而被發現,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 jvzq<84iu0vfqyqg0eun0ls1DKM61w7142821:5471i47A6:6/95;@748;4ivvq
4.一周观展指南|“花见”东瀛赏樱,“日出”德国读画|展期|个展|博物馆毕加索与史前史 地点: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展期:2023年2月8日-6月12日 此次展览是毕加索逝世五十周年系列纪念展之一,呈现史前艺术对毕加索的影响。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史前遗迹发掘的兴盛时期,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两次大战期间的作品——表现出史前文化的影响。展览将集中展出约40件包括雕塑、版画、油画、素描在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WFX47>K273:S;Y90jvsm
5.25个遗址,带你了解10000年以来的河南史前史鹳鱼石斧彩陶缸的发现,把中国绘画史向前推移了数千年。这幅画解读了原始人使用石斧的方法。关于画面的寓意,其中一种说法是,陶画上的两种动物都是氏族和部落的图腾。鹳鸟是死者本人所属氏族及部落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及部落的图腾。 9、平顶山汝州洪山庙遗址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的洪山庙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大型瓮棺合葬墓,其规模之大可谓全国之最。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248741369:<86486`39=:55:3893ujvsm
6.毛昭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救火兵”期刊選粹他是位著名的史前史學專家,但非常謙虛謹慎,身上有一種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他曾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但平時為人低調,認真傾聽民意,隻有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他才顯露出“救火兵”一樣勇往直前的沖勁﹔他就是民進浙江省委會名譽主委、浙江大jvzq<84ere4qgxung0ipo7hp1DOH78s31462985:435d3@>;9;33;==6338/j}rn
7.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总的说来,在“史前史”阶段,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停留在初步译介上,研究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o,但尚未真正展开。尽管如此,这个阶段还是为下一个高光阶段的降临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一方面是人员准备,1978年以后第一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都是在这一阶段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是理论准备,理解、研究、评判国外马克jvzquC41euyo0ls1omy{{8rmu|`i€rmu|zl87244681}7244684Ad765894=3ujvsm
8.徐晓旭:古希腊语的史前史学术论文徐晓旭:古希腊语的史前史 古希腊语的史前史 徐晓旭 [摘要]本文是既是一份关于希腊语史前史知识的介绍,又是对于其研究的一项回顾性评论。内容包括希腊语与原始印欧语的关系、希腊语中的前希腊底层语言、线形文字B和迈锡尼希腊语、古希腊语各方言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jvzq<84jkuzpt‚3twe4ff~3ep1qy{s4m{em0z|qy1g6bg>=ehh=85=936d;7f?5;f7jd6j
9.影视同源,合力生光,总台出品三部电影重磅发布娱乐频道人类第一次知道如何用火,第一次明白如何生火,第一次发觉自己有情感、会流泪,第一次有初恋的感觉……法国导演雅克·马拉特在推荐这部诚意之作时表示:“它是一部讲述宏大的中国史前史的纪录电影,时间跨度长达一百万年。在故事片虚构的外表之下,包裹的内核其实是真实可靠的科研成果。”正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它jvzq<84hwp4zq~yj0et0{u76zu532;7341z32;73446`3=7292720qyo
10.《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培文·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系列(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 《全球史纲》《全球通史》《全球分裂》《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七版英文版)》《全球通史(下册)(第7版新校本)》等。 喜欢读"全球通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支持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中国通史 2.99元 三国演义(jvzquC41yy}/fxzdcp4dqv4fqwhbpjur1fotrjyejA{skF4dqqq039::52?:1
11.计算机下棋简史AlphaZero完爆世界棋类冠军背后下棋需要智能。 ——Alan Turing(图灵) 1. 机器下棋史前史 1769年,德国发明家兼外交家肯佩伦(Wolfgang von Kempelen)男爵准备造一台机械的下棋装置,一年后机器完工,取名“土耳其人”(The Turk),那时大家就把这玩意叫作“自动机”(automaton)。肯佩伦把这台机器展示给奥匈帝国的掌权者特蕾西娅(Maria Theresia,奥国女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8933<538ftvkimg8igvcomu8=8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