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固然离不开“比较”,但“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比较”。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不等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
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是比较文学萌芽和兴盛的大前提、大背景。
以上三条原则,基本适合于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比较文学史前史的考察。
萌芽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文学论争(传统、革新、全盘细化)
对于小说的评价的颠覆
诗歌与小说的关系的错位——甚至于一种精神危机
中国比较文学趋向成热期:“五四”前至一九四九年。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则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港台比较文学的发展。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4册发表,学者通常将此事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1981 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为季羡林,钱钟书为顾问,秘书长为乐黛云。
1981年,辽宁省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3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上,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比较文学讨论会。
1983年8月,第一次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997年,国务院学科目录调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诞生。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于1982年成立“比较文学研究组”,后改名为“比较文学研究室”。指导教师:黄药眠教授;组长(外国文学教研组副主任兼任):陈惇教授;成员:卢惟庸(外语系副教授)、刘象愚(中文系讲师)、李清安(中文系讲师)、郭建(中文系助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2003年)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创办中国首个比较文学系(2012年)。如今还保留系的建制。
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第二个比较文学系。 (2021年)
据介绍,比较文学系未来的发展重心包括两方面,一是凭借教学和科研创新加强文学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作用,让文学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其它生活世界发生有机勾连的重要媒介;二是在中文和外文学科发展的总体方向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入探究联合中文和外文学科优势的路径,以期打破学科壁垒,改变现有人文学科格局,切实地推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
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第四版),第33。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重新崛起,大体上与国际比较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进入的第三发展阶段重合。“真正让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占有一席特殊地位的其实并不只是两者在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中国比较文学相对于欧美比较文学而言那种内在的深刻差异,以及它的重新崛起和积极参与为世界比较文学所作出的贡献。”
乐黛云: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比较文学所以能成为全球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积极倡导者,首先是由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帝国文化霸权,始终如一地全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其次,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长期以来,中国和印度、日本、波斯以及欧洲各国都有过深远的文化交往;第三, 近百年来,中国人对外国文化和外国语言勤奋学习,不断积累,使得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一般来说,要远胜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这就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有可能在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学研究这一领域,置身于前沿。第四,中国比较文学以“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作为现代比较文学的精髓,对各国比较文学的派别和成果兼收并蓄。
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比较文学对于民族研究方法,翻译学和民族史学以及国际汉学在国内的建设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