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谭佳:蛇神话如何成为跨越东西方的文化符号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蛇神话如何成为跨越东西方的文化符号?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谭佳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蛇年新春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持续火爆,故事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演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也引发人们对神话文学及其中蛇形象塑造的关注。

中国有很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在西方社会,蛇神话故事也是版本众多、流传甚广。

蛇神话如何成为跨越东西方的文化符号?东西方神话中蛇形象有何异同?各自又如何演绎和发展?比较神话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谭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比较文学视角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神话传说中塑造的蛇形象有哪些类型?有何特点?

谭佳:《封神演义》原著提到毒蛇精、龙蛇、蛇妖、蛇神,再加上该书之外的创世神,这五种类型基本概括了中国古代的蛇神话类型。

许多神话故事中阴险毒辣的妖妇都是毒蛇精。她们“成精”的基础是自身的毒性,以及擅于隐藏、偷袭伤人等蛇性。如《封神》电影摘星楼中很恐怖的万蛇坑——虿盆、《葫芦兄弟》中的蛇精、《西游记》中的蟒蛇精、《聊斋志异》中的蛇精等。

再说龙蛇。《封神演义》中,被哪吒打回原形的龙王三太子敖丙,变成一条小蛇;东海老龙王敖光被迫变成青蛇,并被带回陈塘关,这类龙的原形就是蛇。蛇也被称为“小龙”,灵蛇化龙的主题在中国神话中占据重要地位。

蛇也常被描绘为能修炼成仙或妖的形象,即蛇妖。比如,《封神演义》中“梅山七怪”之一常昊就是大白蛇化作的妖怪,能口吐毒气杀敌。《白蛇传》中的白蛇和青蛇广为人知,白娘子传说历经几百年,形象经历了由贬到褒的演变过程。

再说蛇神。比如《封神演义》中的翼火蛇王蛟,原为截教门人,在万仙阵身亡后被封神为翼火蛇。这类蛇神的文化逻辑,是以星象学为基础的五行学说,蛇喜水喜阴,象征北方,并通过与天象星宿相连而具有特殊符号性和神圣性,这也是中国蛇神话的重要特点。

最后是创世神。古人利用蛇能冬眠复苏、蜕皮再生、繁殖能力强等自然属性,再与天文星宿、阴阳五行学说联系,升华出具有创世功能的蛇神话,最有名的就是伏羲女娲。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神,伏羲女娲交尾形象常见于汉代帛画、石刻画中,核心象征是阴阳交合与生命创造。唐代以后,交尾情节被弱化,更强调伏羲创八卦、女娲补天等功绩。

中新社记者:西方代表性的蛇神话故事有哪些?

谭佳:古希腊神话中,蛇的冬眠、蜕皮能力象征着再生与治愈,因此与医学和疗愈紧密联系。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通过观察蛇的蜕皮和复活能力,掌握了治愈和重生的奥秘,其权杖上缠绕着一条蛇,至今仍是医学标志。

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商业、旅行、摆渡者和畜牧之神赫尔墨斯,他的权杖上缠绕着两条蛇,这既契合赫尔墨斯有灵魂引渡者的神职,也象征赫尔墨斯有调解冲突的神力。

从学界研究看,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形象可能来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早期两河流域的蛇杖符号通过贸易传入希腊,苏美尔神话中的医神叫宁吉什兹达,他的肩上就长有双蛇,双蛇缠绕的形象与庇佑医疗和长寿寓意相关联。

在古埃及神话中,仍然源于蛇的自然属性,黄金眼镜蛇的危险、神秘和再生能力,成为法老王权象征。法老王冠上的装饰,有类似眼镜蛇攻击时竖起的扁平脖颈,象征着最高权力。

古埃及神话中还有阿波菲斯(也称阿佩普),这是一条盘踞在冥界的巨蛇。学界认为,这是古埃及先民通过联想,把蛇的蜿蜒形态与尼罗河泛滥时的无序水流相联系后产生的蛇形象。

此外,《圣经》中关于蛇的刻画频繁出现,成为狡猾、阴险、毒辣的代名词,长期影响着西方文学中的蛇形象,形成邪恶、诱惑、欺骗与背叛等固定意象。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蛇神话元素有何异同?蛇神话如何成为跨越东西方的文化符号?

谭佳:东西方蛇神话有许多共同的文化逻辑,但又各具特点。最重要的共性在于,都是基于自然生物属性的神化符号;与蛇的冬眠和苏醒相关,中外创世神话中也多有蛇形象,象征生命繁衍。毫无疑问,这些共性是推动蛇神话成为跨越东西方文化符号的重要力量。

有个有趣的现象,双蛇交尾图在中国的伏羲女娲和古希腊医学神中都有体现,很显然,二者源于蛇的蜕皮再生及强大生殖能力。不过,伏羲女娲具有创世神话功能,并和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相关,而古希腊双蛇杖的含义则有变迁: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都是传承商业象征,与医学无直接关联,源自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单蛇杖才是医学标志。在借用与误用中,在美国形成双蛇杖用于商业医疗、单蛇杖用于专业医疗。这也说明神话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建构性、流动性与“少数服从多数”的特征。

回到创世神话,古埃及神话中有赫尔莫波利斯神系,核心的八元神代表创世属性,其中努恩、纳乌涅特的形象分别是蛙首男性和蛇首女性。古埃及神话还有很多蛇形意象,通过具象化编码,将生态环境中的现实威胁(比如尼罗河泛滥和毒蛇偷袭)转化为可操控的符号系统,通过王权掌控的巫术仪式巩固王权,不仅希望战胜自然威胁,也解释和重构社会秩序,其“危险-圣化”机制是理解古埃及神话的切入点。

中国蛇神话的符号编码与文化演绎逻辑,并不是古埃及的挑战机制,而是与五行转化和德行文化相联系的系统,没有“危险神话”,而是祥瑞符号,比如与蛇相关的独有神怪“玄武”。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一般形象是龟蛇合体。在道教中,玄武被尊为北方的神祇,负责守护万民、荡除妖魔。

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神话相比,中国包括蛇在内的神兽符号的系统性与德行象征,与中国文字和文学的起源也很有关系,这也是中国蛇神话特点。比如从史前的蛇符号形象,到“它”字起源、再到蛇的神怪和风水类型文学,能看到一条不曾间断的蛇文化文学发展之路,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现象。

中新社记者:当今时代,以蛇形象为基础进行科幻、玄幻等文学艺术创作有何机遇和挑战?潜力与前景如何?

谭佳:蛇形象在全球文化中具有普遍性,从中国古代到古希腊的蛇神话、从古印度到古代美洲的蛇神话,其文化共鸣为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蛇形象的作品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比如,以《白蛇传》为代表的蛇形象IP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大众基础,近年来通过《白蛇:缘起》等作品的成功改编,证明经典IP在现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既能吸引传统观众,又能通过创新吸引年轻群体,蛇年春晚《借伞》节目的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当下蛇形象文学创作的最大机遇,在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和全球化市场的需求。网络动画和电影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3D建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为蛇形象的视觉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面向未来如何真正创新,而不是陷入“堆砌神话元素”的误区;如何赋予传统故事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应对同质化竞争;如何在题材、风格和叙事上脱颖而出;如何从文化上再次重估自我与他者、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提供情绪共鸣甚至新的文化价值……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东西方传统蛇神话等文学艺术进一步传承发展的潜力与意义所在。(完)

受访者简介:

谭佳,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早期中国思想史、比较神话学、文学人类学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人类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种著述被翻译为英、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THE END
0.叶舒宪|祝融:神话历史的复活——四重证据法重建楚版上古史谱系伴随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文学人类学派,在国内率先倡导交叉学科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1]。这乃是当今时代文科学者能够充分利用新材料,既超越司马迁的认知局限,又能超越古史辨派学术成见的优势研究工具。本文即以多重证据组合成的证据链条,重建以天熊神话为起点,以老童、祝融、穴熊为轴心的楚国版上古史完整帝王谱系,jvzq<84cee4h|~3gfw4dp87245516:<1e7<97j6:79?11yfig0nuo
1.比较文学研究论文15篇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理论基石。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相对于影响研究而言,平行研究摆脱了“事实联系”的限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将文中的某些内容拿来进行平行比较,也可以将整部作品jvzquC41yy}/jjtskmgo0lto1hgoyns142<967mvon
2.语言文学网读书我们从前面的表一中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魏书》在记载拓跋鲜卑先世史时,采用了自《史记》以来的中原历史叙述传统模式———“某某崩,子某某立”模式,叙述了拓跋鲜卑部早期皇位的12次更替。但问题是,此段叙述的是拓跋鲜卑部无文字时代“世事远近,人相传授”的史前史,此时他们还没有进入中原,没有实行帝制。因此jvzq<84enn4og€iw0eun1j442472387614>44:;40jznn
3.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史前史 一些西方学者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产生之前的历史叫做它的史前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并无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 教堂山会议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韦勒克宣读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l17:>248?/j}rn
4.线上读书会在中日之间,横观东亚朱自清尼采路遥作家主讲人:川合康(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 东亚史前沿讲座系列第2期第一讲,邀请大阪大学川合康教授主讲日本中世国家的特质。平安时代末期,日本贵族间充满了权力的冲突与矛盾,最终诉诸武力解决。 解码杨伯峻《论语译注》 时间:7月13日(周二)19:00-20:30 地点:i中华书局、哔哩哔哩、抖音、百家号、视频号等 主讲人:张继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GH>4S@9273:S;Y90jvsm
5.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大全11篇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朱熹对天文现象的思考很早就已开始。据朱熹门人黄义刚“癸丑(1193年,朱熹63岁)以后所闻”和林蘷孙“丁巳(1197年,朱熹67岁)以后所闻”,朱熹曾回忆说:“某自五、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6<53=3jvor
6.走向新境:理论与时代的共振——2023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摘要: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3年度文艺学研究运用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自觉回应、解答时代问题与文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媒介文化等论域提出了不少视野开拓、与时俱进的思想灼见,在理论与时代的共振中走向新境。由于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中文jvzq<84nkvksc}ztg0ibu|3ep1qy{s4zuem0zmiyz1814>531v814>5323e6:;>:794tj}rn
7.中国文艺网叶舒宪:文学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学术顾问,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中华创世神话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曾主编“jvzq<84yyy4dhufe0qxh0ls1{u5nlz~1ol}zj}44247138y424713;6a749:7:3jvor
8.第八章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近代文化史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湖北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史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外文系和深圳大学中文系联合成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jvzquC41yy}/g‚jctdupm7hp1zqg|kl1ctzjeujKphu@|ri?ejgqvnw22;,cqxpeqfk>FM_IIF]Y[S
9.“史”客观准确,“论”深入有效世界文坛有的在开头以平行研究方法概述世界文学,为阐述同时代的西方文学提供背景支持;有的则在结尾处延伸补充,着重从影响研究角度阐述东方各国、西方各国、东西方尤其是中西之间的文学传播影响。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1-4)》(华中理工出版社,1999年),在绝大部分章节开头添加了同期的世界文学概述,如《古希腊罗马时期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64425d6992;2344<64457/j}rn
10.文史对谈②︱萧凤霞、梁其姿、宋怡明: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历史所用的方法是他在美国念英国历史的时候所学到的社会科学方法。但是他可以在那些本来是很硬邦邦的方法──如数据统计,例如写江西有多少人中进士什么的——之上,加入很多文学的材料,像《儒林外史》。他用《儒林外史》的例子来说明科举制度产生的一些很微妙的社会关系,一些不能用数据来呈现的细节。他写这些经典著作的jvzquC41jc4t{|z0gf{/ew4ctvodnn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