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世家”里,埋藏着哪些先秦时代的历史真相司马迁孔子孔子世家论语

《史记》2022(第一季)

读古文,知历史

“想让孩子读《史记》,但是孩子一看是古文就逃避了,怎么办?”

“孩子在学校常常遇到一些古文阅读,要求孩子理解后提出观点,但孩子的理解还偏浅,有提高孩子古文理解力的方法吗?”

很多家长在博雅后台留言,读古文是孩子学习的一大难点,怎样给孩子从阅读到理解的提升?现在,我们终于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宝藏教授、上过百家讲坛的李凯老师在博雅小学堂继 续开讲——《史记》2022(第一季):读古文,知历史。

我们会读哪些《史记》名篇?李凯老师会如何带孩子们读《史记》呢?今天为大家一一道来~

问:这次为什么讲《史记》?

答:众所周知,读史使人明智。唯有读史,才因得见古事所以知今,明人心知人性。而读历史,《史记》是绕不开的。因它是所有中国史书里空前绝后的最高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五帝”下至与司马迁同时代的汉武帝之间3000余年间的历史。它是中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不仅是极为优美、精彩的文学著作,也是历代史家模仿、学习的圭臬与标杆。其中的典范篇章,既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因其强烈的代入感、变化自如的文风、行云流水的笔法、以及崇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史记》受到了数百年间无数史学爱好者的推崇。

梁启超说《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季羡林说它是影响他最大的10本书之一。

在《史记》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让学生通过进入情境调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对历史的分析与思考,又能启发学生解决历史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定的历史逻辑,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典籍里的中国》演绎《史记》

问:讲《史记》为什么挑选《世家》?

其次,《世家》其内容非常重要,却又很容易被忽略。历代评论家推崇史记,往往重点在于《本纪》和《列传》,对《世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共有三十篇。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可能司马迁这么安排也有其哲理存在。就《世家》其内容来看,主要记载周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旧时讲门第,在上古时期,各族林立,世代相续,枝繁叶茂。氏族部落的上层,就是社会精英。氏族部落的下层,就是普通族众。由于环境险恶,条件有限,脱离了氏族部落,独立生存,基本不可能,基本上只能自生自灭。所以说“世家”对上古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世家”可谓是先秦社会的筋骨和脊梁。

孔子为何能被列入《世家》?

看老师精讲司马迁评价

第三,《世家》的文献性很强,历史价值很高。这三十篇《世家》踩实了先秦时期的许多典籍、掌故。比如《孔子世家》,大量的内容其实来自于《论语》,是司马迁经过对《论语》的深度研究,进行历史排序的的结果。《论语》这还算是幸存到今天的。更多的先秦文献,在历史的战乱和变迁中并没有传下来,那么司马迁的记录就非常珍贵,在保存典籍史料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再比如《鲁世家》,其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引用自《左传》《战国策》或先秦诸子的文集篇章。而司马迁对当时他手头能接触到的大量的文献典籍进行挑选、摘录,有所扬弃,也体现了司马迁的历史价值观,体现了司马迁有着丰富的历史认识。

在司马迁笔下,《列传》只是人物过场,《世家》才是大戏。《世家》不仅信息量大,波澜壮阔,而且寄托了司马迁的政治构想,和十二《本纪》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浩瀚《史记》的主要框架。

问:这次讲《史记》的李凯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出版著作三部,参与教育部统编高中教材的编写。曾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央视《百家讲坛:消失的宫殿》系列节目主讲人。

李凯在百家讲坛

课堂上的李凯,诙谐幽默、博古通今,深受同学们喜爱。

历史人物也是人,为什么他们会在那个时候,选择这样的行动策略呢?和他们的出身、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他们如何影响别人?

李凯认为“给书听”是更好的教学方法,把最精华的、最有吸引力的内容深入浅出。

通过孩子们带回生动、具体、有过程的历史场景,在充分的史实资料背景上,带领孩子思考“在某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们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历史现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把知识连点成线,把历史概念抓大放小,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家长反馈

特色的古文+历史教学法

让孩子家长受益良多

滑动看详情↓

问:李凯老师是如何讲《世家》的?

答:以《孔子世家》为例,李凯老师先是通过抛出一个问题“孔子是哪族人的后代”,由此引出本篇的主人公孔子。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还在于通过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弄清楚孔子的世系脉络,说明孔子其实是殷商王室之后,祖上是宋国贵族,后来因故举家搬迁到了鲁国曲阜,才成为了鲁国人。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孔子长大后的所作所为的合理性有了认同感,也会对“世家”这个基本历史名词有了深刻又形象的认识。

然后李凯老师顺势介绍了《孔子世家》的基本内容,随之进入了本课的重点,那就是串讲原文环节。在串讲过程中,李凯老师就重点段落逐字讲解,逐句翻译,一方面让学生弄清楚字词句的基本含义,另一方面,李凯老师围绕两个重点话题——“孔子为什么被老子批评?”“鲁哀公为什么这么写?”,号召大家都来给出自己的答案。

期间同学们与李凯老师积极互动,老师对大家的回答作出趣味横生又颇有思辨色彩的点评,同时对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度剖析,使同学们都从中学到了很多。

最后,老师会给出一道思辨题,“孔子为什么被列入世家?”以互动连麦、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循循善诱,启发大家思考。

李凯老师往往先通过一个问题来引入每一讲的课程,然后通过带领学生串讲古文原文,连翻译带讲解,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层层递进,时时启发,让学生进入情境,回到历史现场,弄清楚人物在那样的一个时空中,为何做出当时的选择;在充分的史料背景基础上,把知识连点成线,把历史概念抓大放小,带领带子思考历史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家长反馈

有趣的课堂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滑动看详情↓

问:课程的思辨性体现在哪?

学习古文,思辨相当重要。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而不是让学生呆板地被动接受,将书本知识照单全收。养成一种乐于思辨、勤于思辨的良好习惯,孩子探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那么他的学习,将会有根本性的质的飞跃。

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需要结合文本的时代背景、典章制度、历史文化常识以及说话人的态度、价值观对文本进行综合的考察,这样文本才能读出立体感,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形成比较独立的逻辑,都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们的思辨

滑动看详情↓

问:这个课程对孩子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帮助?

答:《史记2022》虽然是一个历史课,但因为所选古文本身就是典范篇章,有着很高的文学性,所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样板。孩子学习《史记》,一方面可以掌握典范篇章中的古汉语重点字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司马迁的行文运笔、谋篇布局,对写作也有帮助。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借助《世家》的波澜壮阔历史场景,给人物的思想,找到历史脉络,了解前因后果。尤其是国、族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人们忽略的。

二是精读《世家》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与历史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阅读古籍以及其他文献必备的精读习惯。

三是积累必备的历史文化常识,《世家》中司马迁引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文献的经典段落,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史素材。

通过10讲直播,孩子们既能读懂司马迁的原文, 听着相声级的语言和幽默深刻的故事,再养成 历史思维,回到时代的情境和人物性格中分析史实与策略。

《史记》2022(第一季)

读古文,知历史

以齐、鲁、吴等世家为基础,解读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精读人物事件,剖析历史现象的思想背景

泛读若干世家,提升古文阅读力

以古代圣贤为榜样,砥砺人格品质

主讲

你将获得

普及和夯实必知的文史知识

培养严谨的实证精神

构建科学的历史逻辑思维和完整的历史素养

利用知识结构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为人处世的经验与智慧

达成正向人格与价值观的养成

课程亮点

1、生动性

不死记硬背,不说教,不讲大道理,玩虚头巴脑的概念。回到生动的历史现场和文化背景中,去看看历史人物们为什么要做那样的决策。

2、思想性

启发式讲授来引导孩子充分展开对课程内容的逻辑推理,思考和讨论。

3、历史性

在历史大背景中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透过历史现象深度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思辨性地理解历史问题,了解社会规律,理解现实问题。

精讲配置

《史记》世家典范篇章精讲

文史常识+文史思辨

社群伴学+深度交流

免费赠送《史记·世家》实体书

纸质版拓展资料

3月18日起

每周五晚19:30-21:00

平台

博雅小学堂app

首发特价

原价¥1299

限时特惠¥999

扫码领券购

更多详情 扫码咨询助教

点击原文,立即占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史记》被文学家从各方面予以接受,既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即使当代“史诗性”的文学作品,追求宏大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史记》的传统。[7] 史学影响 汉代以前的史学都不是独立的学术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地位。当时的经学相对发展得比较快,史学就是包含在经学分支里面的。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3:86613?36A7;8a714A<3;6;20|mvon
1.【中国传统文化】王晖教授:《五帝本纪》得与失:论司马迁的上古史观摘 要司马迁《五帝本纪》坚决摒弃了时人众口一词的“三皇”说,反映了司马迁审慎的上古史观念。在众说纷纭的“五帝”说中,司马迁采用《大戴礼记》中《五帝德》和《帝系》做基本框架,淡化炎帝凸出黄帝,不仅反映了他的儒家道统观念,而且也反映了他的历史认识论。《五帝本纪》的写作方法可称古之典范,他最早把儒家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B=;7;7:68
2.葛兆光:中国史学是如何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认识的?【摘要】中国传统史学中有关世界的认识变化非常值得注意。从公元前2世纪的《史记》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世界观念。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曾有过三次虽然可能却终未实现的改变契机,但是一直到19世纪中叶西潮东渐之后,这一观念才出现根本动摇,新的世界观念终于成为常识并进入教科书jvzq<84yyy4sl€r0uf{/gmz0ep5jpot132771;=9:0nuo
3.《中华读书报》王立群:《不断推进史学的大众化》史学大众化并非当下首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一大批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并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如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堪称历史大众化的典范。只不过此书是用当时的“白话”写成的,在今日而言,要实现大众的顺利接受,已经有些困难。20世纪50年代史学家吴晗jvzquC41pg}t0qjpw0kew7hp1ktgq862:5523@9;40nuo
4.史记非常的重要真正的历史著作不是教科书,而是经过千百年反复检验后公认的经典。想理解中国、了解其文化传统就必须读《史记》。 以上内容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司马迁的《史记》从对历史的客观记载,到对历史学家的自觉,二者皆备,成为古代史学著作的典范。 jvzquC41yy}/onnrkct/ew47;jqb6mq
5.而《春秋》《汉书》分别作为“经”“史”中的典范,更是自学者与在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中,“经史子集”是典籍的核心分类,而《春秋》《汉书》分别作为“经”“史”中的典范,更是自学者与真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理解中国文化、塑造思想格局的“根脉典籍”。 一、为何“自学者不可不知《春秋》《汉书》”? jvzquC41zwkrk~3eqo524A=85;=:988826=87;:
6.八年级上册语文《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通用20篇)《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x}wgiuoiƒzqlknvc8624977::3jvor
7.胡华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回去后写出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这是继斯诺之后,向西方介绍中国长征的又一畅销书,书中有68处引用了胡华的话,还有许多胡华介绍的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可以说,没有胡华的无私的帮助,也不会有索尔兹伯里的长征故事。” 澳大利亚学者泰伟斯以及布鲁斯·嘉博也指出:“由于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书《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4514;71e47:295/54969<;;0jznn
8.史学主体性和史家的主体意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史学主体性的社会性,与人的意识的社会性相通,史学主体性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中国是一个有着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史学传统源远流长。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jvzquC41yy}/e|xp0et0ftizr5{iua|iyim4|iunlz;:281814>591v814>5945e6:B58784tj}rn
9.张新民:专精与兼通的学界楷模——陈祖武先生《恩重如山》序是书开篇《校读前言》,引钱竹汀《廿二史考异》序云:“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去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拾遗规过,匪为齮龁前人,实以开导后学。”与历代德才兼备之史家一样,“开导后学”亦为祖武一贯之治学宗旨,即使指出前辈学人的错误,目的也在发扬光大中国的史学传统,从中正可见其既jvzq<84cee4h|~3gfw4dp87245517:>1e7<83j6;27961yfig0nuo
10.20242.3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公元前 21 世纪) 中提到“左规矩,右准绳”,表明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考古学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952 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至今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中,有一些符号就是表示数字的jvzquC41yy}/|}m0eun1|thv1;23><9244ivvq
11.“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文史通义解读》撰著感言其中有两篇最重要:一篇是《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发表在《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另外一篇是《论章学诚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发表在《光明日报》2013年8月22日“理论版”,此文又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文史通义〉:传统史学后期的理论探索》一文,有四个小标题:(一)“探索二千年史学的演变”,(二)jvzquC41dp{ij7gpw0kew7hp1|mtz|49d;7c9k987fh5;;9c53j:f